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登集团学习群:世人皆羡陶渊明: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

中登集团学习群:世人皆羡陶渊明: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西安壹点 访问量:4043 更新时间:2023/12/7 1:41:52

引子: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40岁的陶渊明正式辞去最后一任官职——陶泽令,回归自己心心念念的田园。

从此没有陶泽令,只有五柳先生。

超曾评价陶渊明: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世人皆羡慕陶渊明,很多是因为常常陶渊明活成了大家理想的样子,陶渊明的精神也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桃花源。

“福田心耕,慧命心造”,其实心态很重要,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涵养好心态,人生就会从容。

01#

放得下,名利看淡

正所谓:“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

求富贵名利,是人的本性。

淡然看待,拿得起放得下,才能知足常乐,不为身外之物所累。

陶渊明的叔父举荐他前往彭泽当县令,身为父母官,陶渊明正欲大展拳脚。

一日,陶渊明正于府上办公,督邮刘云带着一帮人闯了进来,不问缘由,当众斥责了他一番。

事后,他才知道,无非是因为他没有贿赂。

陶渊明说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乡里小人。”

当晚,便脱去官服,解下官印,辞官而去。

最终,陶渊明看清了世道,看清了自己,终究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欺”。

从此,陶渊明的铮铮硬骨成了我们心中的传奇。

生于红尘,当我们被喧嚣的尘世,浮躁的人心逼得无路可走时,当我们为生活折腰时,心头总会愤然响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声音。

在红尘浊世里,视富贵如粪土,待名利若浮云,并由此而获致心灵的祥和与宁静,那是一种多么坦荡的肚量与胸襟!

所谓成熟,便是看一个人是否能够放得下,放得下功名利禄,换人生从此岁月静好。

放得下,看淡名利,坦然地跟往事告别,下一段或许就是别样的风景。

02#

想得开,顺其自然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世事无常,想得开才能从容面对,一切顺其自然,老天自有安排。

辞官后,陶渊明归心似箭,日夜兼程,奔赴他的田园故居。

“方宅十亩,草屋八九间。”

自此陶渊明穿起粗布衣衫,扛起锄头,做回乡野农夫。

他清晨下地,傍晚才归,但种下的豆子,稀疏泛黄,颗粒无收。

他却从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却是坦然的自我调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陶渊明对豆苗的期待,却也有一种想得开的豁达。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已经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剩下的就看天意啦!

心小了,事就大了,心大了,事就小了。

人之所以有“三千烦恼丝”,时常会不快乐,主要是看不开。

不学学陶潜,将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化作自嘲,一笑了之,万事看开!

正如那句诗所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03#

看得透,乐观豁达

人生若寄,奔走于喧嚣的人海,我们时常会迷失自己。

要想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我们一颗坦然面对一切的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透世事,自能乐观豁达。

《菜根谭》中有云: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

陶渊明看得透,深深的明白:得失皆云烟,转眼风吹散。

所以,他用一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桃花源是一个理想,不论时代洪流如何汹涌,都不曾干扰这里的宁静。这里不受时间打扰,不受世界打扰。

桃花源又是一个现实,那里不是仙境,住在那里的亦不是神仙,而是普普通通的人。

他们真真切切地生活在尘世喧嚣之外,看淡人情冷暖,看透生死无常。对未来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始终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生活在自己的烟火人间。

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他的心中,真正的从容自在,不是避开闹市之中的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深处,修篱种菊,心素如简,自在安宁。

生活总是美好的,因为它充满希望。

真正的豁达,是放下牵挂与奢求,不负自己,不负岁月。

闲暇时间,静下心来听风赏月,笑迎花开花落!

丰子恺说: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惧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人生在世,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是大胸怀,更是大智慧。

时常有人感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执于一念,便会受困于一念,因为频频回头的人,走不远。

何不看透看开,过好当下,把你的日子过成诗,将你的生活变成桃花源?

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才能在红尘俗世,洒脱地活出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原来是一个酒鬼!

    历史解密编辑:尚思修善说历史标签:酒鬼,刘裕,晋朝,诗人,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是诗人,还是酒鬼?他在彭泽县令上,下令在公家的田地里全部种上可以用来酿酒的粘稻。没想到被老婆叫停,你陶渊明可以一醉千秋,老婆孩子可要吃饭!陶渊明只好用50亩种粘稻,50亩种粳稻。作为历史达人,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的鼻祖,以其文雅恬静的自然之风让后人称颂,但是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酒鬼,一名有了酒

  • 解读丨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朱熹,杂诗,诗品,诗文,诗人,晋朝,陶渊明,南北朝,归园田居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关于其诗文的研究也很多,本文主要讲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01为 己 之 学南朝文学家萧统说:“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不忮不求”,他不是一个“自衒自媒”之人。他回归田园、躬耕南亩,他喝酒弄琴、为诗为文,不是故作清高、做给

  • 陶渊明在庐山隐居时,以酒为友,感悟人生《饮酒·其五》/文澜珊

    历史解密编辑:文澜珊标签:苏轼,题诗,诗人,晋朝,陶渊明,李清照,陈继儒,文澜珊,南北朝,千古名句,饮酒·其五

    陶渊明此生一共写了多少篇《归园田居》的组诗?竟然至今是个谜。查找了诸多资料,有的说五首,有的说六首。看了看第六首诗,最终决定,止步于第五首。于是,再看他的其余诗作,发现陶先生有趣得紧,他竟然喜欢写同题诗。单是饮酒诗,就写了一二十首。而具体数量,依然莫衷一是,有的说十二,有的说二十。所以,姑且不去考证

  • 他被誉为“当代陶渊明”,逝世后七年,他的山水震撼整个中国画坛!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道标签:石涛,晋朝,诗人,陶渊明,黄秋园,山水画,李可染,南北朝,中国画坛

    艺术之道,让人生更美!—— 艺术道 ——黄秋园(1914—1979年),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山水、工笔、写意兼擅;水墨、青绿并能,其界画功力为现代仅见;而且兼工人物、花鸟,能诗善书,精古字画鉴赏,业余政治评论、修养全面。世人知道黄秋园,是他的遗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

  • 山东26岁男子终南山当隐士,遭亲爹踹回现实:没钱学什么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零点历史说标签:陶渊明,终南山,隐士,王维,道士,张良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的这句诗措辞简单,点到为止,却言浅意深,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嘱咐,又隐晦表达了对假托风流而隐居的俗子的不满。隐居,本来是一个自在舒适的事情,但是将隐居变成了一种附庸风雅的方式,变成了一种许多人追逐的生活风尚之时,隐居所特有的野趣也就没了。但是,值得叹息的是,这种故作潇洒

  •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一》包含大智慧,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哲思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苏轼,李白,人生,诗人,晋朝,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杂诗十二首·其一

    有人说:人生如梦;有人说:人生如过眼烟云;有人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娘娘创造了人类,人们就从未停止对人生的思考和探讨。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人反而迷失了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和未来方向存在很多的困惑。其实,有位先人早就

  • 陶渊明:我用尽了全力,才能过上平凡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陶渊明,归园田居,桓玄,苏轼,杜甫,写诗

    有书君说都说中国人心中有个田园梦,归隐自然,诗意地过着每一天。可这个梦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隐逸诗人之宗——东晋末年的陶渊明。陶渊明和他的《归园田居》,千年以来一直在指引我们如何寻找心灵归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陶渊明的故事。性本爱丘山初夏时分,长风浩荡,柳枝婆娑起舞。一棵,两棵,三棵…

  • 陶渊明的一首酬答诗,轻快明朗,写出了对生命的达观之乐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陶渊明,高洁,诗人,隐逸,穷居

    写在前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东晋义熙十年(414年)秋天,隐居庐山的刘程之前来探望归隐家乡的陶渊明,久别重逢,自然少不了诗酒唱和,五言古诗《酬刘柴桑》就是陶渊明写给刘程之的酬答之作。刘柴桑即刘程之,字仲思,曾做过柴桑令,故称刘柴桑,是陶渊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挚友,二人不仅志趣相投,还有着相似的人生

  • 芡荷斋书录24.陶渊明诗文赏析集2

    历史解密编辑:淀乡十八公标签:陶渊明诗文赏析集,修辞,散文,陶诗,格律

    芡荷斋书录24.陶渊明诗文赏析集2)读《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很是出乎我的预料。总觉着陶诗平易,好读。买了这本赏析,挑挑拣拣地读了几篇,读不下去了,很寡淡,很迷茫。是的,迷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怎么就好呢?感觉不到哇!放下吧,放下了。一放就是若干年。忘了过了几年,一个暑假吧,突发闲情,又

  • 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从何处可以表现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牛锅巴小钒标签:陶侃,孟嘉,诗人,名士,晋朝,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

    陶渊明的形象已经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他的那种向往“桃花源”情结的生活,给后世文人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安慰。他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成了很多文人不媚权贵的勇气,那高洁的菊和那爱饮酒的五柳先生都是后世文人的精神栖居地。但除了这些,陶渊明还有他儿女情长的一面,他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伦亲情非常看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