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次为官,又三次辞官归隐,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仕”与“隐”?

三次为官,又三次辞官归隐,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仕”与“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局小乖简史 访问量:1264 更新时间:2024/1/31 2:20:13

东晋陶渊明备受后世文人所推崇,堪称“诗人中的诗人”,文采卓绝的苏东坡就是他的铁忠粉,曾评价道:我对诗人没有什么偏好,唯独钟情于渊明的诗,像谢灵运李白杜甫等诗人,没有一个胜过他的。除了钦佩其诗才,东坡尤为推崇的还有渊明的人品性情:“陶渊明欲仕则仕, 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 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 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 贵其真也。”

率真、质直是陶渊明高华的本色。三仕三隐的人生际遇选择,印证了陶渊明“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的守贞之志。40多岁时,在第三次挂印辞官后,陶渊明彻底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每一次的“仕”与“隐”,都是陶渊明对其心志不断认知与试炼的过程,也是自古至今怀正志道之士在现实与理想间徘徊挣扎的缩影。

一、 陶渊明的心性志趣决定了其不能苟于乱世,随波逐流

1、将门之后,落魄士族,陶渊明的魏晋风骨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这位大司马位极人臣,战功赫赫,在唐宋时期位列武庙之中。而且,陶侃的声誉颇佳,后世评价他勤劳忠顺,雄毅神武。他的女儿嫁给了名士孟嘉,而陶渊明正是其外孙。据记载,孟嘉襟怀淡泊,温文儒雅,平易旷达,料想陶渊明的性格有一部分就源自于他。不仅是性格,孟嘉也非常嗜酒,常常自己驱车到郊外,顾影自斟,至晚方归。

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孟嘉怜恤其年幼,便接到家中照看。孟嘉故去后,陶渊明还曾写了一篇《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将其外公生平的诸多轶事写的生动伟丽。足以看出,这位隐则隐,仕则仕,行不苟合的外公对陶渊明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陶渊明生养在这样的名士家庭,家境虽日渐贫寒,却不愁教养。他又从小好读书,儒道两家经典皆有涉猎,自然形成了文士风度,熏习出不同凡俗的品格。

2、生不逢时,宁可孤苦贫穷淡泊此生,绝不出卖灵魂有损心志

“诗言志,歌永言”,从陶渊明的诗文之中,最能洞察其心志,何况他本就是一个赤诚至真的人。他

在《五柳先生传》这篇自传文中,便诉说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这是陶渊明在第三次归隐时对自己前半生所做的判词。既然明知自己不适合走仕途之路,为什么还会三次出仕呢?“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养家糊口的生计问题是他面临的首要问题。

为此,陶渊明三次出仕,担任过江州祭酒,将军参将,还任过彭泽令。而每一次的经历都不算愉快,要知道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东晋末年,战乱不止,门阀制度盛行,只有短暂的和平,没有长远的安逸。世风如陶渊明所说“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市井之间廉洁谦让的行为已渐渐被人淡忘,官场上争名夺利之心却日益泛滥。

故而,陶渊明在不堪吏使的仕途生涯中,从未停止过对思念顾园,渴望归隐的慨叹。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他的心性质朴真诚,不善于矫作伪饰,虽然饥寒交迫甚是危切,但若在官场上曲意逢迎,抹杀本心,那么身心都会备受折磨。正所谓“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在《感士不遇赋》中,陶渊明将内心关于生不逢时的境遇、仕与隐的思考、归往何处的慨叹畅怀而述。于其心中,不论是乡居田野以守节,还是出仕救济天下苍生,都随乎各人的心性选择。在乱世中,自然有智慧明达者,甘于贫贱固守其志;也会有忠臣良相以身殉道。这篇文赋是陶渊明为数不多的,用以直接抒发他对世道的抨击,陈明自己心志的作品。足见一腔热血,以及他恬淡之下的豪情。难怪他在最后一次挂印之时,会留下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要向乡里小儿!”

二、 陶渊明为后世树立了一种抱朴含真的生活范式,建构了一座桃花源式的精神家园

1、诗人在田园生活的苦与乐中炼就一颗磐石之心

辞去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仍徘徊于现实和理想之间,在时局中负重前行。此后,他对世情的判断已然分明,对心志的趣向亦确乎不动了。终其余生,他再也没有选择出仕。田园生活,对诗人而言,是取不竭的诗才与荡不尽的诗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田间耕作的辛劳在质朴乡风,明净月色之下都被诗人酿成了醇美的甘醪。

在陶渊明的诗中,曾经表达过对孔圣人“忧道不忧贫”的见解,传统儒生觉得务农耕种并非士子正途,而陶渊明认为先师遗训如此解读太过脱离生活,飘渺难及。真正的安贫乐道,莫若踏实勤恳地耕耘劳作,以双手自给自足,同时又能秉持坚贞的节气。

他并不像普通的知识分子一般,有一种高于农人的优越感,而是深深扎根在陇亩之中,“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他会在日暮时与乡亲们从田亩间相约而返,将壶中的酒浆分送给田边的邻居相互犒慰。田园生活之乐,不仅在于躬耕的纯粹踏实,还有读书与饮酒两大乐事。

有时是自娱自乐,享受精神世界的静谧丰饶。某春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斟上一壶春酒,摘下园中新鲜的蔬果,此时润雨如酥,春风习习,诗人“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此种俯仰宇宙天地,任精神自在翱翔的乐趣,夫复何求。

有时是与父老们相呼畅饮的快乐,陶渊明曾在乡间搬过一次家,移居至南村,原因是南村有几位“素心人”,住的近些可以时时往来。与性情相投之人,自然是“言笑无厌时”,平时各自务农归家,偶有闲暇便相呼在一起,斟酌饮酒,欣赏奇文。

田园生活有乐更有苦,躬耕的辛劳自是不必说,随着年岁日长,陶渊明日渐年迈,且患有身疾,又逢灾年大火,日子一日穷苦过一日。在青黄不接之时,还曾出门乞食。“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如此的窘困,让生活不再是把酒赏菊,共道桑麻的田园诗画。

已步入知命之年的陶渊明,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心志也愈发坚韧。“朝与仁义生, 夕死复何求。”“贫富常交战, 道胜无戚颜。”数首《咏贫士》,是陶渊明为自己写下的壮怀诗,当下虽知音寥寥,但追忆古代那些坚刚不可夺其志的贫士们,便是一种慰藉。陶渊明在田园生活的苦与乐中炼就了一颗磐石之心。

2、 “侠士”与“隐士”是陶渊明追慕的人格类型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诗人心中也曾有仗剑远游的豪侠梦。他所追慕的人格,一类是像伯夷、叔齐,身为公侯,不慕荣利,仁义礼让。宁可隐没在首阳山采薇为食,饥困而死也不改其志;另一类是如荆轲一般的侠士,“雄发指危冠, 猛气冲长缨。”为了人间大义慷慨赴死。

在他所作的《读<山海经>》中也曾有锋芒毕露,“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对此,朱光潜与鲁迅还曾有过的争议,朱光潜认为陶渊明并非金刚怒目式的,而是超功利境界的显现,因其浑身静穆,所以伟大。而鲁迅却批评了朱光潜的观点,认为陶渊明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并非浑身静穆,而亦有这种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从诗文中,我们能看到陶渊明的至真,“仕”与“隐”都是其心中最完美崇高的人生选择。出仕就应当保持赤子之心,虽九死而尤未悔。退隐则应该如上古之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元好问赞叹道“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陶渊明豪不作伪地写尽心事,不曾雕琢文词,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原因就在于其本色之高贵。

四、总结

桃花源,陶渊明的一片诗意的栖居,“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迷路的武陵人在山穷水尽之时觅得一处世外桃源。而这里的景象并不是什么阆苑仙葩,也并无奇人异士,而是平和恬淡的田园风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没有苛捐杂税,战火纷飞,没有争名夺利,尔虞我诈。正如诗人所追思的上古先民一样,过着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生活。

标签: 陶渊明鲁迅隐士谢灵运

更多文章

  • 岳云鹏饰演陶渊明形象学识遭吐槽,表演技巧展现人物的个性和魅力

    历史解密编辑:王者娱乐漫画标签:演员,人物,诗人,晋朝,岳云鹏,陶渊明,南北朝,相声大会

    电视剧中的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需要对角色的特征有深入的了解,并结合自身的表演技巧来展现人物的个性和魅力,从而让角色更加立体和生动。岳云鹏作为一位优秀的相声演员,其才华和能力不容置疑,即使他饰演的角色与他自身的性格和经历有所差异,也能轻松驾驭。在饰演陶渊明时,岳云鹏的形象和学识确实被一些人吐槽。但这不

  • 浅析陶渊明田园思想的形成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诗人,隐逸,隐士,情致,晋朝,陶渊明,南北朝,田园思想,千古名句,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也是少有的主要以田园生活入诗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以质朴的用词与文风,与他所崇尚的田园生活相得益彰,有大巧不工的独特魅力,近两千年来,一直为后世所推崇。无论“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致,都被陶渊时赋予了恬淡而雅致的情趣,

  • 中登集团学习群:世人皆羡陶渊明: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

    历史解密编辑:西安壹点标签:富贵,诗人,晋朝,陶渊明,桃花源,丰子恺,梁启超,学习群,南北朝,中登集团

    引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40岁的陶渊明正式辞去最后一任官职——陶泽令,回归自己心心念念的田园。从此没有陶泽令,只有五柳先生。梁启超曾评价陶渊明: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世人皆羡慕陶渊明,很多是因为常常陶渊明活成了大家理想的样子,陶渊明的精神也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桃花源。“福田心耕,慧

  • 历史上的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原来是一个酒鬼!

    历史解密编辑:尚思修善说历史标签:酒鬼,刘裕,晋朝,诗人,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是诗人,还是酒鬼?他在彭泽县令上,下令在公家的田地里全部种上可以用来酿酒的粘稻。没想到被老婆叫停,你陶渊明可以一醉千秋,老婆孩子可要吃饭!陶渊明只好用50亩种粘稻,50亩种粳稻。作为历史达人,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的鼻祖,以其文雅恬静的自然之风让后人称颂,但是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酒鬼,一名有了酒

  • 解读丨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朱熹,杂诗,诗品,诗文,诗人,晋朝,陶渊明,南北朝,归园田居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关于其诗文的研究也很多,本文主要讲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01为 己 之 学南朝文学家萧统说:“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不忮不求”,他不是一个“自衒自媒”之人。他回归田园、躬耕南亩,他喝酒弄琴、为诗为文,不是故作清高、做给

  • 陶渊明在庐山隐居时,以酒为友,感悟人生《饮酒·其五》/文澜珊

    历史解密编辑:文澜珊标签:苏轼,题诗,诗人,晋朝,陶渊明,李清照,陈继儒,文澜珊,南北朝,千古名句,饮酒·其五

    陶渊明此生一共写了多少篇《归园田居》的组诗?竟然至今是个谜。查找了诸多资料,有的说五首,有的说六首。看了看第六首诗,最终决定,止步于第五首。于是,再看他的其余诗作,发现陶先生有趣得紧,他竟然喜欢写同题诗。单是饮酒诗,就写了一二十首。而具体数量,依然莫衷一是,有的说十二,有的说二十。所以,姑且不去考证

  • 他被誉为“当代陶渊明”,逝世后七年,他的山水震撼整个中国画坛!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道标签:石涛,晋朝,诗人,陶渊明,黄秋园,山水画,李可染,南北朝,中国画坛

    艺术之道,让人生更美!—— 艺术道 ——黄秋园(1914—1979年),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山水、工笔、写意兼擅;水墨、青绿并能,其界画功力为现代仅见;而且兼工人物、花鸟,能诗善书,精古字画鉴赏,业余政治评论、修养全面。世人知道黄秋园,是他的遗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

  • 山东26岁男子终南山当隐士,遭亲爹踹回现实:没钱学什么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零点历史说标签:陶渊明,终南山,隐士,王维,道士,张良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的这句诗措辞简单,点到为止,却言浅意深,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嘱咐,又隐晦表达了对假托风流而隐居的俗子的不满。隐居,本来是一个自在舒适的事情,但是将隐居变成了一种附庸风雅的方式,变成了一种许多人追逐的生活风尚之时,隐居所特有的野趣也就没了。但是,值得叹息的是,这种故作潇洒

  •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一》包含大智慧,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哲思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苏轼,李白,人生,诗人,晋朝,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杂诗十二首·其一

    有人说:人生如梦;有人说:人生如过眼烟云;有人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娘娘创造了人类,人们就从未停止对人生的思考和探讨。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人反而迷失了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和未来方向存在很多的困惑。其实,有位先人早就

  • 陶渊明:我用尽了全力,才能过上平凡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陶渊明,归园田居,桓玄,苏轼,杜甫,写诗

    有书君说都说中国人心中有个田园梦,归隐自然,诗意地过着每一天。可这个梦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隐逸诗人之宗——东晋末年的陶渊明。陶渊明和他的《归园田居》,千年以来一直在指引我们如何寻找心灵归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陶渊明的故事。性本爱丘山初夏时分,长风浩荡,柳枝婆娑起舞。一棵,两棵,三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