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陶渊明在庐山隐居时,以酒为友,感悟人生《饮酒·其五》/文澜珊

陶渊明在庐山隐居时,以酒为友,感悟人生《饮酒·其五》/文澜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澜珊 访问量:1649 更新时间:2024/1/22 2:59:22

陶渊明此生一共写了多少篇《归园田居》的组诗?竟然至今是个谜。查找了诸多资料,有的说五首,有的说六首。看了看第六首诗,最终决定,止步于第五首。

于是,再看他的其余诗作,发现陶先生有趣得紧,他竟然喜欢写同题诗。单是饮酒诗,就写了一二十首。而具体数量,依然莫衷一是,有的说十二,有的说二十。

所以,姑且不去考证陶先生到底写了多少首饮酒诗,咱就学他最知名的几首吧,总归不会出岔子。

一、原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我的理解和翻译

在人间仙境一般的地方,搭了个茅草屋,没有车马往来的喧嚣。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 心已经远离了世俗纷扰,所在的地方自然就会感觉到偏僻幽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摘点菊花,抬头看到了南边的山。

山里的氤氲之气到了傍晚很好看,飞出去的鸟结伴而归。

这里面有些真理的意思,想要分辨清楚,却忘了要说什么。

三、深度解析

小时候学习这首诗,似乎只记得前四句。如今读来,感觉前四句是一首诗,而后面六句诗,又可分为两首诗,如此便是四、四、二句式,三首小诗了。

所以,会不会是人们,在千年流传的时候,遗漏了两句?原本应该是十二句?

正常,按照诗词的节奏和句数,应该也是十二句。

所以,到底少了哪两句?抑或是多了后面两句?总感觉这首诗,不像一首完整的诗,而是合并了两首或者三首诗,有种不完整的感觉。

这首诗,大概是诗人与友人们,饮酒的时候,一问一答而写成的。

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朋友大概羡慕他,能远离闹市和喧嚣,寻得这样一处僻静之所而造屋生活。于是,问他,是如何做到的?毕竟山里的日子还是很清苦的。

陶先生的回答是,主要在心境。你的心,若已远离了世俗纷扰,那么即便住在闹市,也如同住在偏僻之所一样安静。

朋友听后,大概恍然大悟,敬酒一杯。

这四句诗的意思,用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中的话概括,便是“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如果用逻辑判断,陈继儒想必是读了陶先生写的这首诗,有感而发吧。

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的是陶先生走出门,在房子东边的篱笆下,弯腰摘了朵菊花,抬头忽然看到了南面的庐山,忍不住赞叹,景色实在太美了!傍晚的山间,氤氲之气萦绕,飞鸟结伴而归。忽然之间,心里顿悟到了什么真理,想要分辨清楚说出来的时候,却一时语塞,忘了该说什么。

这种感觉,如同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的感觉吧。真理,往往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而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真理,已经失掉了真理的成分。

由此观之,这首诗,不仅是田园诗,还是首哲理诗。不仅在描写田园生活,也在刻画一位田园诗人的山居感悟,褒扬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或许,孤独是通往伟大的必经之路吧。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多了,思想的隧道必然比常人挖得深些,陶先生就是如此吧!

此诗中,陶先生在篱笆院里种了许多菊花,足见他是喜爱菊花的。由此,我又想到了清照。论资排辈,李清照当然是晚辈了,但论嗜好,竟跟陶先生不谋而合,喜欢喝酒又喜欢菊花。

或许,他们都在菊花身上,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吧,正如苏轼所写“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的品性,也映射了陶先生的品行。

那种孤傲,永开不败!文人的风骨,尽显无遗!

越分析,越喜欢陶先生。

声明:本文系作者文澜珊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他被誉为“当代陶渊明”,逝世后七年,他的山水震撼整个中国画坛!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道标签:石涛,晋朝,诗人,陶渊明,黄秋园,山水画,李可染,南北朝,中国画坛

    艺术之道,让人生更美!—— 艺术道 ——黄秋园(1914—1979年),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山水、工笔、写意兼擅;水墨、青绿并能,其界画功力为现代仅见;而且兼工人物、花鸟,能诗善书,精古字画鉴赏,业余政治评论、修养全面。世人知道黄秋园,是他的遗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

  • 山东26岁男子终南山当隐士,遭亲爹踹回现实:没钱学什么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零点历史说标签:陶渊明,终南山,隐士,王维,道士,张良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的这句诗措辞简单,点到为止,却言浅意深,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嘱咐,又隐晦表达了对假托风流而隐居的俗子的不满。隐居,本来是一个自在舒适的事情,但是将隐居变成了一种附庸风雅的方式,变成了一种许多人追逐的生活风尚之时,隐居所特有的野趣也就没了。但是,值得叹息的是,这种故作潇洒

  •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一》包含大智慧,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哲思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苏轼,李白,人生,诗人,晋朝,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杂诗十二首·其一

    有人说:人生如梦;有人说:人生如过眼烟云;有人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娘娘创造了人类,人们就从未停止对人生的思考和探讨。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人反而迷失了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和未来方向存在很多的困惑。其实,有位先人早就

  • 陶渊明:我用尽了全力,才能过上平凡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陶渊明,归园田居,桓玄,苏轼,杜甫,写诗

    有书君说都说中国人心中有个田园梦,归隐自然,诗意地过着每一天。可这个梦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隐逸诗人之宗——东晋末年的陶渊明。陶渊明和他的《归园田居》,千年以来一直在指引我们如何寻找心灵归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陶渊明的故事。性本爱丘山初夏时分,长风浩荡,柳枝婆娑起舞。一棵,两棵,三棵…

  • 陶渊明的一首酬答诗,轻快明朗,写出了对生命的达观之乐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陶渊明,高洁,诗人,隐逸,穷居

    写在前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东晋义熙十年(414年)秋天,隐居庐山的刘程之前来探望归隐家乡的陶渊明,久别重逢,自然少不了诗酒唱和,五言古诗《酬刘柴桑》就是陶渊明写给刘程之的酬答之作。刘柴桑即刘程之,字仲思,曾做过柴桑令,故称刘柴桑,是陶渊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挚友,二人不仅志趣相投,还有着相似的人生

  • 芡荷斋书录24.陶渊明诗文赏析集2

    历史解密编辑:淀乡十八公标签:陶渊明诗文赏析集,修辞,散文,陶诗,格律

    芡荷斋书录24.陶渊明诗文赏析集2)读《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很是出乎我的预料。总觉着陶诗平易,好读。买了这本赏析,挑挑拣拣地读了几篇,读不下去了,很寡淡,很迷茫。是的,迷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怎么就好呢?感觉不到哇!放下吧,放下了。一放就是若干年。忘了过了几年,一个暑假吧,突发闲情,又

  • 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从何处可以表现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牛锅巴小钒标签:陶侃,孟嘉,诗人,名士,晋朝,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

    陶渊明的形象已经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他的那种向往“桃花源”情结的生活,给后世文人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安慰。他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成了很多文人不媚权贵的勇气,那高洁的菊和那爱饮酒的五柳先生都是后世文人的精神栖居地。但除了这些,陶渊明还有他儿女情长的一面,他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伦亲情非常看重,就

  • 陶渊明是如何弹古琴的?

    历史解密编辑:和合古琴标签:古琴,诗人,琴艺,琴书,晋朝,陶渊明,田园诗,南北朝,千古名句

    陶渊明,名潜,东晋杰出的 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隐逸诗人之宗”, 有《 陶渊明集 》。他出身于落魄的仕宦家庭,家境贫寒。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去为官,但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陶渊明为人真诚率意、潇洒旷达,爱好读书、喝酒,而且痴迷于弹

  • 陶渊明最高境界的十首诗,你最喜欢哪首?

    历史解密编辑:中华诗文学习标签:陶渊明,庄子,诗人,此诗,读山海经

    陶渊明是东晋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宋代的苏东坡评价陶渊明诗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意思是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平实而又繁华,瘦弱却又丰腴。可以说准确地概括了陶诗的风格。一、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形影神·神释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

  • 回望陶渊明一生经历,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命

    历史解密编辑:烛下青史标签:陶渊明,陶侃,桃花源记,宿命,桃花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的这首著名的《归园田居》让无数人仰慕他的精神追求,原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菊,和远方。但世人或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若仔细探究陶渊明一生的经历,我们会发现陶渊明的隐居田园并不是机缘巧合,而是宿命。陶渊明怒砸“铁饭碗”,这五斗米不要也罢405年前的早晨,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