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析陶渊明田园思想的形成原因

浅析陶渊明田园思想的形成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博览群书君 访问量:4983 更新时间:2023/12/22 22:02:29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也是少有的主要以田园生活入诗的大诗人。

他的诗歌以质朴的用词与文风,与他所崇尚的田园生活相得益彰,有大巧不工的独特魅力,近两千年来,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无论“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致,都被陶渊时赋予了恬淡而雅致的情趣,并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陶渊明不仅善诗,而且长于散文,他所留下的文学名篇《桃花源记》,更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有如仙境一般的田园生活,这是基于他的理想而构建的小社会。安定、平和而又如此的美好,令人读后心向往之。

陶渊明是有史以来最为特别的一个存在,他集“隐士、农夫、诗人”于一身,他乐享田园、歌颂田园,在生活的困苦中,却享受着心灵上的怡然自得。

自古以来,诗词歌赋等文学创作,大都是脱离农业生产的文人士大夫所为,而陶渊明,则是以一个真正农民的身份,在田间地头的劳作之余,提笔写诗,并传诵不歇,始于他,也终于他。

入仕为官有远志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时期,他的曾祖陶侃是晋时最为著名军事将领,出于寒门,凭着自己的才能,习文修武,位列中国历史中的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声名显赫。

陶渊明的家境早期尚算富足,却因八岁时父亲早早离世,只有庶母与庶妹三人,人丁不兴,母弱子幼,家道快速衰落。

待到他20岁之后,家境已是极为贫寒。

当时的东晋虽是大一统时期,但朝局昏暗,国弱民疲,整个社会弥漫一股浓郁的衰败之气。

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有“诗书文章,求仕报国”之志,奈何晋朝时期,若要入仕为官,除了必须是仕族出身之外,还要有人举荐。

而陶渊明,显然两者都不具备。

或是因为家境穷困潦倒,又或者要实现一番抱负,20岁时,陶渊明便离开了家乡,外出游宦,希望以自己的才学谋个一官半职。

因为出身的问题,虽有才学,也有人赏识,却最终只得了些地方的闲散小官,不要说实现自己的济世图治的抱负,便是想赚些官俸救济一下家中的庶母都难。

而东晋的统治一直由当时的豪门贵族所维系,再加上皇帝昏庸,政乏世衰,陶渊明并没有上位之路,他的才华与治国理念并没有得以发挥的途径。

这是陶渊明极为迷茫的一段时间,他并不贪恋官位,虽然内心满是失望,却依旧透着一丝的希望,以图有机会彰显其志。

29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一职,虽说职位与俸䘵较他以往所出任的薄官还略高一筹,但他却毅然选择了辞官回乡。

其主要原因,这个职务所担负的迎来送往的事务,需要逢迎赔笑,而这种事是骨子里极为清傲的陶渊明断断不可为、不愿为的。

而离他实现宏图大志理想最近的一次,是40岁的中年时期,应邀出任了后来开创的南朝刘宋王朝的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可这一次,他的心理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陶渊明此时才意识到,即便身为刘裕的参军,他所有的努力,最终也不过是帮助刘裕争权夺利、图谋其个人霸业而已。

如果他继续选择跟随刘裕,必定会成为南朝宋的开国功臣,仕途将取得前所未有的进阶与辉煌,但随着他对权势本质的认知,他已开始淡了追逐功名之心,并厌倦了仕途生活。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年过不惑的陶渊明再次出仕,任职彭泽令,之所以选择这种低阶的地方官职,对他来说,不过是谋生的工作而已,曾经的宏伟志向早已消散而去。

本来,他在这位子上既可以造福一方百姓,日子也过得清闲,还有一份稳定的俸䘵,足以保障一家人的生活无忧,虽说远离他喜爱的田园生活,但小城大野,倒不失为了一种折中的选择。

就在他安心于此处为官不足8个月之际,州太守安排一名督差前来做例行的巡察。

这位职别较低的督差,到了彭泽县之后,并未如惯例来到县衙,而是找了一处上好的驿馆住了下来,摆出了上级巡访的架子,非要身为县令的陶渊明去见他。

原本陶渊明也没觉得什么,这种事在他多年入仕的官场上也曾屡见不鲜,平日里都是身着便服的他,便直接让县衙中的随从带路,只身前往拜谒。

县中主簿却提醒他,说此人此番前来,其身份代表着州郡太守,若是便装前去,只怕会被对方视为藐视上峰,如此一来,反落得个不敬之责。

按照当时的例制,身为县令的陶渊明,即便所面对的只是一个州郡下来的低阶小吏,也必须着官服,束大带,而且,见面时还必须要行拜揖之礼。

本来并不在意的陶渊明闻听此言,却鲜有地愠怒:“乡里小儿,尚须行长揖之礼,吾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留下这句话后,陶渊明直接进入县衙,取出彭泽令大印,并手书一封辞官之信,压于大印之下,拂袖而去。

对于此次辞官,陶渊明不悲且喜,并专门作了一篇辞赋,即《归去来兮辞》。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面对有违风骨与秉性之事,即便本想着以此小职为谋生之计的陶渊明,也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哪怕重新回到“举家食粥、借钱买酒”的日子,他也在所不惜。

正在馆驿之中摆着架子,等着陶渊明前来拜谒的督差,在得知他挂印而去的时候,尴尬之余,只得动身前往县衙处理后事,并向州郡太守请报。

陶渊明弃官回乡,一生中已有多次,以往还都是礼貌地请辞,唯有此次,他做得最为决绝。

他的这一行为,在东晋末年本就极为腐败的官场上,一时传为佳话。

因为,许多满腹才学,却不得不为五斗折腰的为官之人,都免不了离开这种污淖官场的想法,只是为了一份生计而无法割舍而已。

陶渊明的做法,是大家想做而不敢做的,自然引起赞誉一片。

隐入田园做耕夫

陶渊明虽然为官多年,却都是些地方小官,薪俸并不高,再加上他好酒,估计大都充了酒钱。

所幸家中尚有薄田几亩,在他为官之时,都是租于他人耕种,租赋也是随意给取,平日里土地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收入,几乎可以不计。

而这次辞官归故里,他的心里十分清楚,以后的日子,只能依靠几亩薄地土里求生了,但他却是无比的快乐。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陶渊明的回归田园,后世很多称之为“归隐”,其实对于他来说,“隐”字是与他无关的,他自家道衰微之后,本身就曾以种地为生,如今,只不过重新回到了农夫的生活而已。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蓄。”

按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述,他所拥有的田地,是不足以养家糊口的,而且家中还有几个孩子要养活,其困难可想而知。

但他已经做好了甘于清贫的准备,虽然有了些许的生活之忧,但心中却敞亮起来,官场上的阴霾全部散去,让一直因为隐忍而压抑的精神,顿时舒展开来。

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后的生活,变得非常简单有序,他每天听着鸡鸣起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夜间或卧于草屋之前,看繁星满天;或秉烛而读,情致所至时,提笔写写诗赋文章,或抚琴一曲,与虫鸣相合。

众所周知,陶渊明一生所爱之物,唯诗酒而已。

他嗜酒的程度,完全沿袭了魏晋文人的风俗,却不至于像竹林七贤那般滥觞狂放,平日里自己一人的时候,以小酌为主,偶有客人来,也会放开酒量,饮至大醉。

但陶渊明并会大醉,酒酣之际,也不过给客人留一句“我醉欲眠卿可去”,自己走进内屋倒头便睡,而让客人自行离去。

曾有一件趣事,足以证明陶渊明对酒的痴迷程度,一位仰慕他才学的颜延之,在一次途经他的家乡之时,曾逗留多日,每天都是与陶渊明饮酒唱和,临别之际,因见他家贫,便留下2万钱以资家用。

陶渊明也并不客气,直接收了下来,但此钱他并未交付家用,而是直接将2万钱充了酒资,全部押在附近的酒家。

其中的原因竟是,他担心若不全部放在酒家处,一旦因其他生活用度耗尽,这酒便断了。

对于陶渊明来说,酒或是比其他的生活更为重要,衣裳陈旧、食物粗陋,他都并不在意,唯有酒是不能断的。

结语

陶渊明的思想,先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重,有入世图治的抱负,在仕途徘徊踯躅了多年,耗尽了心气。

中后期的时候,在多年的官宦经历之后,隐在深处的道家思想逐渐占了上风,隐世的念头越来越重,直至最后挂印归隐。

陶渊明自幼便有文才,但早中期一直困于官场世俗之中,并没有特别出色的作品,一直到他真正放下所有,归隐田园的时候,才进入了创作高峰。

他的诗文作品,完全不同于魏晋文士的狂放情怀与满腔愤懑,而是走向了以质朴的文风进行淡泊生活形态的展现,他讴歌田园与自然,并用一种浪漫情怀营造美好。

更多文章

  • 中登集团学习群:世人皆羡陶渊明: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

    历史解密编辑:西安壹点标签:富贵,诗人,晋朝,陶渊明,桃花源,丰子恺,梁启超,学习群,南北朝,中登集团

    引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40岁的陶渊明正式辞去最后一任官职——陶泽令,回归自己心心念念的田园。从此没有陶泽令,只有五柳先生。梁启超曾评价陶渊明: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世人皆羡慕陶渊明,很多是因为常常陶渊明活成了大家理想的样子,陶渊明的精神也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桃花源。“福田心耕,慧

  • 历史上的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原来是一个酒鬼!

    历史解密编辑:尚思修善说历史标签:酒鬼,刘裕,晋朝,诗人,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是诗人,还是酒鬼?他在彭泽县令上,下令在公家的田地里全部种上可以用来酿酒的粘稻。没想到被老婆叫停,你陶渊明可以一醉千秋,老婆孩子可要吃饭!陶渊明只好用50亩种粘稻,50亩种粳稻。作为历史达人,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的鼻祖,以其文雅恬静的自然之风让后人称颂,但是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酒鬼,一名有了酒

  • 解读丨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朱熹,杂诗,诗品,诗文,诗人,晋朝,陶渊明,南北朝,归园田居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关于其诗文的研究也很多,本文主要讲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01为 己 之 学南朝文学家萧统说:“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不忮不求”,他不是一个“自衒自媒”之人。他回归田园、躬耕南亩,他喝酒弄琴、为诗为文,不是故作清高、做给

  • 陶渊明在庐山隐居时,以酒为友,感悟人生《饮酒·其五》/文澜珊

    历史解密编辑:文澜珊标签:苏轼,题诗,诗人,晋朝,陶渊明,李清照,陈继儒,文澜珊,南北朝,千古名句,饮酒·其五

    陶渊明此生一共写了多少篇《归园田居》的组诗?竟然至今是个谜。查找了诸多资料,有的说五首,有的说六首。看了看第六首诗,最终决定,止步于第五首。于是,再看他的其余诗作,发现陶先生有趣得紧,他竟然喜欢写同题诗。单是饮酒诗,就写了一二十首。而具体数量,依然莫衷一是,有的说十二,有的说二十。所以,姑且不去考证

  • 他被誉为“当代陶渊明”,逝世后七年,他的山水震撼整个中国画坛!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道标签:石涛,晋朝,诗人,陶渊明,黄秋园,山水画,李可染,南北朝,中国画坛

    艺术之道,让人生更美!—— 艺术道 ——黄秋园(1914—1979年),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山水、工笔、写意兼擅;水墨、青绿并能,其界画功力为现代仅见;而且兼工人物、花鸟,能诗善书,精古字画鉴赏,业余政治评论、修养全面。世人知道黄秋园,是他的遗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

  • 山东26岁男子终南山当隐士,遭亲爹踹回现实:没钱学什么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零点历史说标签:陶渊明,终南山,隐士,王维,道士,张良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的这句诗措辞简单,点到为止,却言浅意深,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嘱咐,又隐晦表达了对假托风流而隐居的俗子的不满。隐居,本来是一个自在舒适的事情,但是将隐居变成了一种附庸风雅的方式,变成了一种许多人追逐的生活风尚之时,隐居所特有的野趣也就没了。但是,值得叹息的是,这种故作潇洒

  •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一》包含大智慧,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哲思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苏轼,李白,人生,诗人,晋朝,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杂诗十二首·其一

    有人说:人生如梦;有人说:人生如过眼烟云;有人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娘娘创造了人类,人们就从未停止对人生的思考和探讨。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人反而迷失了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和未来方向存在很多的困惑。其实,有位先人早就

  • 陶渊明:我用尽了全力,才能过上平凡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陶渊明,归园田居,桓玄,苏轼,杜甫,写诗

    有书君说都说中国人心中有个田园梦,归隐自然,诗意地过着每一天。可这个梦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隐逸诗人之宗——东晋末年的陶渊明。陶渊明和他的《归园田居》,千年以来一直在指引我们如何寻找心灵归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陶渊明的故事。性本爱丘山初夏时分,长风浩荡,柳枝婆娑起舞。一棵,两棵,三棵…

  • 陶渊明的一首酬答诗,轻快明朗,写出了对生命的达观之乐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陶渊明,高洁,诗人,隐逸,穷居

    写在前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东晋义熙十年(414年)秋天,隐居庐山的刘程之前来探望归隐家乡的陶渊明,久别重逢,自然少不了诗酒唱和,五言古诗《酬刘柴桑》就是陶渊明写给刘程之的酬答之作。刘柴桑即刘程之,字仲思,曾做过柴桑令,故称刘柴桑,是陶渊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挚友,二人不仅志趣相投,还有着相似的人生

  • 芡荷斋书录24.陶渊明诗文赏析集2

    历史解密编辑:淀乡十八公标签:陶渊明诗文赏析集,修辞,散文,陶诗,格律

    芡荷斋书录24.陶渊明诗文赏析集2)读《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很是出乎我的预料。总觉着陶诗平易,好读。买了这本赏析,挑挑拣拣地读了几篇,读不下去了,很寡淡,很迷茫。是的,迷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怎么就好呢?感觉不到哇!放下吧,放下了。一放就是若干年。忘了过了几年,一个暑假吧,突发闲情,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