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躺平代表”陶渊明:曾五次入仕,最后为什么选择归隐田园?

“躺平代表”陶渊明:曾五次入仕,最后为什么选择归隐田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更历史 访问量:4170 更新时间:2023/12/11 16:52:29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现在社会中流行一股“躺平风”。所谓的“躺平一族”,即面对生活压力、职场竞争、家庭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时,主动选择走向边缘,用消极的方式应对一切。

我们先不讨论躺平到底是对是错,单单就这样对生活消极的态度,肯定是不可取的。

然而,有不少“躺平青年”却振振有词,把魏晋的“竹林七贤”,与“田园派”代表诗人陶渊明奉为“躺平始祖”,想以此达到心灵上的某一种慰藉。

那么,著名田园诗人、文学家陶渊明,他是否如今天的“躺平青年”一样,打着归隐田园的旗号,真的就躺平不起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陶渊明是否主动躺平,与他所处的时代还有家庭背景有着直接关联。

翻开史书我们不难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隐士辈出。仅《陈书》的记载统计,这一时代就共有隐士89人次(实际数字远不止于此)。

这些隐士多隐居在幽美的山林之中(主要集中分布在寻阳、会稽、建康及其周边地区),不事生产、屡拒功名,整日醉生梦死,通过作品抒发心中情怀,尤以“竹林七贤”、陶渊明最为出名。

譬如,1600年前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至今仍是我们憧憬的乌托邦,成为中国人长久以来的精神家园,导致都市年轻人越来越向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

雨天、田地、花草等等代表着乡村气息的物件,让疲惫的年轻人找到了些许精神慰藉。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从家道中落,流落他乡,再到前后五次入仕,直至最终归于田园,其生平履历不可谓不精彩。

但是,结合时代背景,陶渊明似乎不能完全算作“主动躺平”。导致他最后弃官不做,归隐田园的诱因,无非是以下四个大方面。

一、遁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家族的发迹,应当源于他的曾祖父陶侃。陶渊明祖父陶范受到其父亲影响,聪敏好学,最后官至太守。

然而,因受到门阀士族打压,到了陶渊明父亲那一辈家道已然中落,陶渊明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生的。

按照当时的门第标准,陶渊明只能算作寒素士人。虽有一定政治资源和家族背景,但与真正的门阀士族相比,还是不值一提。

因出生和社会环境无法选择,陶渊明长大成人后遭到社会排斥,形成了自我独立的人格。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俗”意思就是陶渊明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一来源于身份地位不匹配;二来是思想上受到儒家影响。

陶渊明仍然存有经世济民理想,这与当时清谈玄理的社会氛围形成了背道而驰的局面。

久而久之,陶渊明产生了强烈的遁世需求,最为理想的一条途径就是归隐山林。

当时的门阀控制权力,导致政治黑暗,给当时的社会造成很大灾难。仅侯景之乱,就使富庶的江南变成“千里绝烟,人迹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陇”的人间地狱。

针对诸多天灾人祸,为躲避尘嚣、安生保己,陶渊明产生归隐山间的想法,非常具有当时社会的代表性。

不仅陶渊明,大名鼎鼎的葛洪,与一大批隐士在饱尝乱政之苦或仕途不顺后,纷纷走上了归隐山林这条路。

二、起伏——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古往今来,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胄,大部分人都向往平稳的生活。

这里的“平稳”指的是家庭与工作不会出现太大波折,最好能稳中有进,人还不会太累,有充足的物质来源。

反观陶渊明,其出身虽算不上门阀,却比普通百姓强出不少。只不过,陶渊明前后五次当官,无疑表明了陶渊明的仕途不顺。

公元394年前后,29岁的陶渊明离开了田园,他终于出山当官,因“将养不得节”,担任江州祭酒。虽有些勉强,甚至感到羞耻,但挣钱嘛,必须得拉下面子。

没过多久,陶渊明就辞去了江州祭酒的职务,回到故乡南山一带继续过起田园生活。

第二次当官是在陶渊明35岁前后,有了第一次失败的入仕经历,陶渊明在家里过了6年田园生活,再次当官,顺便赚取些生活费。

这一次陶渊明成为刘裕的参军。出于对刘裕不满,还深深眷恋着田园生活,于是陶渊明再次回归山林。

回归田园整顿一番后,陶渊明似乎心有不甘,又再度出山当官,投奔了当时的风云人物桓玄

为了能站稳脚跟,陶渊明离开故里,前往政治中心江陵。隆安五年冬,陶渊明亲生母亲孟氏病逝,他借口回家举丧,彻底离开了桓玄的军营。

第四次当官是在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3月,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想找一个可靠的人,替他去京城递交辞职表。

他听说陶渊明是东晋名流陶侃的后人,曾是刘裕的参军,故给了他一个参军的虚衔。

陶渊明看不上这个闲职,无奈人穷志短,完成了“送信”的使命拿到报酬后,他反倒把刘敬宣给炒了鱿鱼。

第五次当官同样是在义熙元年,与第四次时隔半年时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

对于这次当官,陶渊明是这么说的:“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大意就是家里很穷,日常耕种织布,不足以一家老小生活,米缸里没有存粮,没有办法解决。亲友们都劝我去做官,我就只能到了这个县衙当一个小官。

过了没多久,陶渊明产生归乡之情。恰逢妹妹病逝,陶渊明请求辞去官职,再次归隐田园。这一去,陶渊明便再也不入官场了。

具体算算,陶渊明前后五次当官,在官场里痛苦挣扎十二年。本来愿望“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结果官场的勾心斗角让陶渊明无法适应。

加上本性热爱田园、自由,使得陶渊明义无反顾地五次当官,五次还乡,宁可穷,都要坚持自己的本心。

依我之见,陶渊明能五次出山,不完全是为了挣取生活费。

民间有句俗语,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陶渊明再怎么着是个文化人,恰逢乱世,曾有过救国救民的念头,但每次当官总是有些事情令他不如意。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陶渊明在一次次出山归隐的过程中,逐渐累积的信心被全部打散。

第五次当官经历结束后,他是彻底死心,再也不想陷入尘世,尤其是这混乱不堪的官场。

三、审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魏晋南北朝,特别是东晋之后的朝代,社会上一度流行玄学之风。

玄学是一门庄子哲学,其核心是老、庄推崇的道,基本精神就是顺应自然,返璞归真。

这种精神必然深刻影响着当时人们审美意识和形成与发展,尤其是酷爱学习的东晋隐士们。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产生了强烈的审美需求。他们为了超脱凡尘、陶冶情性,纷纷归隐自然美的山林中。

讲得更直白点,逃离了官场生活的陶渊明感到身心畅快,他一边种着庄稼,一边欣赏这良辰美景,生命随着时间自然流淌,这一切给他带来的最真实畅快的体验。

陶渊明早已看破尘世,他活明白了,与其追逐虚无缥缈的救国救民,倒不如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正因如此,陶渊明才一口气写了五首《归田园居》,详细描写了他所见识到和脑袋里想象的田园风光,包括著名的世外桃源。

四、研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在农活之余,陶渊明特别喜爱读书,他曾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从读书中得到快乐,不是将其当做攫取名利的手段,这是陶渊明一生信奉的准则,也是许多东晋南朝隐士隐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隐士潜心研究、笃学不倦,达到令世人惊叹的程度。

包括葛洪、陶弘景等追求长生之人终日隐居于山间,研究养生之法,具有强烈的研学需求。

从事研究学习、聚徒讲学需要有一个清净、自由的环境。当时的社会充满黑暗与动乱,为了便于研究讲学,他们不得不找一个清静、自由开阔的地方,满足于研究学问、追逐审美等诸多需求。

无人打扰的田园山林,便是最好的去所了。因此,研学需求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东晋南朝隐士隐居山林的一大推动力。

在东晋南朝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需求是十分复杂的。

与其说他们是主动躺平,倒不如说因为各种各样的需求选择归隐山林。在幽美的山林中寄情于山水,或研究学问,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促进了山林的文化建设。

在那样的环境与个人需求下,陶渊明屡屡入仕不顺,倒不如寻求真我,反倒是一种解脱。

如今青年的躺平却是一种逃脱;“解脱”与“逃脱”只差一字,其中的深意却相去甚远啊。

参考文献:

[1]陶渊明隐士形象的确立及其成因,作者白倩,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论儒玄两学对陶渊明仕隐思想的影响,作者付雨鑫 杨艳春,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09期

更多文章

  • 阳台种菜 他们想做“都市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都市报标签:阳台种菜,陶渊明,蔬菜,番茄,菜园

    “阳台菜园”的收获——娃娃菜和红萝卜。网友“王大锄”用奶茶杯种的生菜。“王大锄”阳台的甜开胃酒品种番茄。网友taco在露台种植的贝贝南瓜。阳台种菜,这个对很多人来说似乎不可思议的举动,眼下正在逐渐兴起。有短视频平台统计出,近年来,上至60后下至00后,都加入了阳台种菜的大军。“阳台种菜发烧友”不分年

  • 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到底是故作清高还是意气用事?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王维,陶侃,沈约,士族,晋朝,陶渊明,王羲之,艺术家,南北朝

    #在头条看见彼此#提起陶渊明,我们除了折服于其诗作中处处透露的那股恬静闲雅之气,更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概了。陶渊明生于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南朝刘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陶侃虽然功高,但“望非世族

  • 广西的这个“东湖”你来过吗?景色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历史解密编辑:郅建伟标签:东湖,西湖,群山,广西,晋朝,诗人,陶渊明,桃花源,南北朝

    疫情以来,全国警戒,武汉封城,一时间武汉最著名的东湖旅游风景区也无处寻得人的踪迹,不得不令人悲叹,亦令人唏嘘,不过你们可知道在广西也有一个东湖,这个东湖可是堪比西藏纳木错,景色也是丝毫不亚于武汉东湖的呦!在广西境内百色至凌云公路边,有一处由澄碧河水堵洞而形成的面积约20平方公里、风光迤逦的湖泊,此湖

  • 三次为官,又三次辞官归隐,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仕”与“隐”?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陶渊明,鲁迅,隐士,谢灵运

    东晋陶渊明备受后世文人所推崇,堪称“诗人中的诗人”,文采卓绝的苏东坡就是他的铁忠粉,曾评价道:我对诗人没有什么偏好,唯独钟情于渊明的诗,像谢灵运、李白、杜甫等诗人,没有一个胜过他的。除了钦佩其诗才,东坡尤为推崇的还有渊明的人品性情:“陶渊明欲仕则仕, 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 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

  • 岳云鹏饰演陶渊明形象学识遭吐槽,表演技巧展现人物的个性和魅力

    历史解密编辑:王者娱乐漫画标签:演员,人物,诗人,晋朝,岳云鹏,陶渊明,南北朝,相声大会

    电视剧中的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需要对角色的特征有深入的了解,并结合自身的表演技巧来展现人物的个性和魅力,从而让角色更加立体和生动。岳云鹏作为一位优秀的相声演员,其才华和能力不容置疑,即使他饰演的角色与他自身的性格和经历有所差异,也能轻松驾驭。在饰演陶渊明时,岳云鹏的形象和学识确实被一些人吐槽。但这不

  • 浅析陶渊明田园思想的形成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诗人,隐逸,隐士,情致,晋朝,陶渊明,南北朝,田园思想,千古名句,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也是少有的主要以田园生活入诗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以质朴的用词与文风,与他所崇尚的田园生活相得益彰,有大巧不工的独特魅力,近两千年来,一直为后世所推崇。无论“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致,都被陶渊时赋予了恬淡而雅致的情趣,

  • 中登集团学习群:世人皆羡陶渊明: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

    历史解密编辑:西安壹点标签:富贵,诗人,晋朝,陶渊明,桃花源,丰子恺,梁启超,学习群,南北朝,中登集团

    引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40岁的陶渊明正式辞去最后一任官职——陶泽令,回归自己心心念念的田园。从此没有陶泽令,只有五柳先生。梁启超曾评价陶渊明: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世人皆羡慕陶渊明,很多是因为常常陶渊明活成了大家理想的样子,陶渊明的精神也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桃花源。“福田心耕,慧

  • 历史上的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原来是一个酒鬼!

    历史解密编辑:尚思修善说历史标签:酒鬼,刘裕,晋朝,诗人,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是诗人,还是酒鬼?他在彭泽县令上,下令在公家的田地里全部种上可以用来酿酒的粘稻。没想到被老婆叫停,你陶渊明可以一醉千秋,老婆孩子可要吃饭!陶渊明只好用50亩种粘稻,50亩种粳稻。作为历史达人,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的鼻祖,以其文雅恬静的自然之风让后人称颂,但是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酒鬼,一名有了酒

  • 解读丨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朱熹,杂诗,诗品,诗文,诗人,晋朝,陶渊明,南北朝,归园田居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关于其诗文的研究也很多,本文主要讲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01为 己 之 学南朝文学家萧统说:“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不忮不求”,他不是一个“自衒自媒”之人。他回归田园、躬耕南亩,他喝酒弄琴、为诗为文,不是故作清高、做给

  • 陶渊明在庐山隐居时,以酒为友,感悟人生《饮酒·其五》/文澜珊

    历史解密编辑:文澜珊标签:苏轼,题诗,诗人,晋朝,陶渊明,李清照,陈继儒,文澜珊,南北朝,千古名句,饮酒·其五

    陶渊明此生一共写了多少篇《归园田居》的组诗?竟然至今是个谜。查找了诸多资料,有的说五首,有的说六首。看了看第六首诗,最终决定,止步于第五首。于是,再看他的其余诗作,发现陶先生有趣得紧,他竟然喜欢写同题诗。单是饮酒诗,就写了一二十首。而具体数量,依然莫衷一是,有的说十二,有的说二十。所以,姑且不去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