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桓玄,一个不被士族接纳的妄人

桓玄,一个不被士族接纳的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教研室 访问量:2788 更新时间:2023/12/26 22:23:17

桓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马,船泊获渚,王大服散后已小醉,往看桓。桓为设酒,不能冷饮,频语左右:“令温酒来!”桓乃流涕鸣咽。王便欲去,桓以手巾拖泪,因谓王曰:“犯我家讳,何预细事!”王叹曰:“灵宝故自达!"

桓温少子桓南郡即桓玄,字灵宝,到二十三岁时才被朝廷征召为太子洗马一职。

去京城建康奔赴任,船过江陵,停在获渚岸,荆州刺史王忱前来探望桓玄。当时,他刚服过五石散。上船后,桓玄为其设冷酒,王忱半躺着身子笑道:“让我喝冷酒?要我命也。上温酒来!"

服五石散后,须喝温酒行散。

西晋时,大臣兼地理学家装秀,就是不慎用冷酒行散丧命的。

所以说,王忱的要求很恰当。但是,桓玄却默然了,一时不知如何相对。正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古人在名字避讳方面极严格,王忱提到桓玄之父桓温的名字,是对桓玄的大不敬。

见桓玄沉默,王忱又呼: “上温酒来!"

桓玄热泪盈眶。

除了父亲的名字屡被王忱呼喊外,桓玄还想到这些年自己的境遇。

二十三岁为官,对一个士族子弟来说已经很晚了。朝廷谨慎使用桓玄是因为其父桓温在晚年有篡逆之心。

此刻,王忱连呼“温”字,想起父亲当年的辉煌,以及现在家族的遭遇,他一时间百感交集。王枕后来明白过来,有点不好意思,想下船离去。

桓玄一把将王忱抓住,以手巾拖泪,说: “别走!你犯我家讳,我难过我的,跟你有什么关系?!"

王忱感叹道: “桓灵宝,你真是放达!"

魏晋时讲究避讳,但同时,名士们又喜欢玩这类游戏。从这个角度说,又超越了避讳对人的束缚。

对此,儒家先生们颇多意见,甚至可以说痛恨至极。但魏晋时代,心性无有羁绊,喊就喊了,有何不可?!

不过,现在对桓玄来讲,要说一点也没生气,似乎也不是事实。

按《世说新语》记载,桓玄生气时,爱说这样一句口头禅: "君得哀家梨,当复蒸食不?"

意思是,你弄到大个的甜梨不会再煮着吃了吧!哀家梨也就是甜美的梨子。相传,汉时秣陵有人名哀仲,其家梨子味道甚甜美,后有哀家梨之名。桓玄话的意思是讽刺没眼光的人去糟蹋美好的东西。

淝水之战

说起来,很多成语出自《世说新语》,如一见钟情、肝肠寸断、一往情深、自惭形秽、口若悬河、洛阳纸贵、后起之秀、身无长物、鹤立鸡群、咄咄怪事、琳琅满目、金玉满堂、危言耸听、渐入佳境、华亭鹤唤、坦腹东床、肃然起敬、应接不暇、望梅止渴、管中窥豹、老生常谈、登峰造极、拾人牙慧、东山再起…

当然,也包括我们比较陌生的“哀梨蒸食”。

现在,桓玄没对王忱说自己的口头禅,可以证明他确实没生气。不过,读桓玄的话,想当时的场面,总觉得桓玄稍微有点做作。

我们知道,桓家是不被名士圈接纳的。所以,一有机会,桓玄就想做名士放达和雅量状。大约是这样。

不过,最后的效果还不错,因为桓玄的做法叫王忱颇为感慨。要知道,王忱在东晋后期是以恢复竹林风度而自居的。

继续说桓玄的故事。

作为桓温幼子,桓玄从小聪慧异常,父亲死时,他才五岁,承袭南郡公。

守丧日满,桓温的弟弟车骑将军桓冲带着桓玄与昔日桓温的部下作别,指着大家对桓玄说: "他们都是你家过去的幕僚。”桓玄当时大哭,在场的人莫不垂泪。

桓玄长大后,久不得志。最后,总算被任命为义兴太守,但满腹别扭的桓玄没待多久,就辞官经建康返回封地南郡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江陵了。

在建康逗留时,桓玄顺便拜会了执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 “桓玄义兴还后,见司马太傅,太傅已醉,坐上多客。问人云: '桓温来欲作贼,如何?'桓玄伏不得起。谢景重时为长史,举板答曰: “故宣武公黜昏暗,登圣明,功超伊、霍,纷纭之议,裁之圣鉴。”太傅曰:“我知,我知。”即举酒云: “桓义兴,劝卿酒!”桓出谢过。”

司马道子是晋武帝司马曜的弟弟,在谢安之后,以皇族身份执政,其人本是庸才,引得寒门世族皆怨,并激起王恭、孙恩、桓玄三乱,东晋趋于灭亡。但那个时代,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有一两句名言留下

说的是,有一晚,司马道子于书斋中端坐,遥望夜中,天月明净,于是赞叹起来。

骤骑长史谢景重在座,听后说: “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夜空澄澈如此,倒不如有点云彩点缀,那样岂不更漂亮?

司马道子听后大笑:“你的内心不静,还强要污染清明的天空吗?"

现在,谢景重亦在座。而道子,喝得有些多了,环顾左右,说:“我听说桓温晚年时欲篡夺我司马家的江山….

桓玄听后吓了一跳,从座位上起来,跪在地上。

谢景重看了看伏在地上的桓玄,起身说: "桓温大司马废黜昏暗之君,另立明主,功超伊尹霍光,但世人对此仍有纷纷议论,现在就请您圣明地裁决,最后给个说法!"

司马道子虽不是很聪明,但也明白,没有桓温废海西公立自己的父亲司马昱为帝,这皇帝一脉也到不了他们这一支;而且,桓温死前虽有可疑迹象,但终归是老老实实地死了,没给他们司马家惹麻烦,对此朝廷已有定论。所以,连连点头说: “我知道,我知道。"桓玄起身后跟司马道子干了一杯。

看着司马道子,他久久不语;或者说,他正在这样思忖:上面坐的那位,你却说对了,我父亲晚年是有灭晋之意,只是天不相佑,未遂而亡。现在,还有我。司马道子的话提醒了他:父亲最终寂寂,我桓玄却不想如此,断是要完成父亲的遗愿。

回到江陵后,桓玄一度闲居于寓所。

桓氏家族长期盘踞于荆江一带,根底深厚,部属众多,桓玄虽暂无官职,但每日依旧宾客盈门,影响力远过时任荆州刺史的股仲堪。

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王恭起兵欲诛司马道子的红人王国宝,桓玄建议殷仲堪在上游起兵。当时,殷仲堪虽听从了这个建议,但实际上并没什么动作。桓玄看出来了,股仲堪虽颇具风神,但骨子里文人一个,只求自保。桓玄认为自己夺取长江中游的统治权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转年,桓玄一度被任命为广州刺史,但受其衔而未上任。

此时,王恭第二次向建康起兵,桓玄、殷仲堪以及时任南郡相的杨佺期再次起兵响应,但王恭兵败被杀后三人并未被建康追究责任,桓玄还被任命为江州刺史,与股仲堪、杨佺期成为长江中游的三股力量。其中,殷仲堪和杨佺期一度结盟,防范桓玄。

在与殷仲堪决裂前,桓玄跟很多名士一样,也上庐山拜见了慧远大师。

桓玄问慧远: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怎么可以剃去须发呢?"

慧远道: “立身行道。《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桓玄感慨不已。

就出兵荆州这件事,慧远的回答让桓玄心中暗笑; “愿君平安,仲堪亦无事。”

但怎么可能呢?公元399年,桓玄首先率兵袭杀了已为雍州刺史的杨佺期、随后兵锋直指荆州刺史殷仲堪,后者手忙脚乱,不敌而自杀。随后,建康方面被迫任命恒玄兼任江、荆二州刺史,督州、雍、梁、益、江等八州诸军事。

在年轻的桓玄势力日益膨胀的时候,建康城中更为年轻的司马元显不干了,元显是司马道子的儿子,虽不到二十岁,但果敢有谋,在王恭第二次向建康进军的事件中轻易策反了刘牢之,剪灭了王恭。

公元402年,司马元显以刘牢之部为主力,讨伐桓玄。

以墙头草著称的刘将军又生变故,竟降了桓玄。后者趁机顺流而下,轻易攻克了建康,司马父子被杀。不久后,刘牢之又生叛变,随即失败自杀,这位淝水之战的功臣就此结束了毫无主见的一生。

公元403年冬,晋安帝禅位于桓玄,后者称帝,建国号为楚,终于实现了父亲的梦想。

刘牢之死后,在桓玄看来,整个东晋已没人能与自己抗衡了。

但桓玄错了。

更厉害的人物来了,他就是刘牢之的部下北府兵将领刘裕。

刘裕联合刘毅等北府旧将,讨伐桓玄,当时司马家并未大失人心,所以响应者云集,加之有刘裕这样比桓温更猛的枭雄,桓玄虽精明能干,但也不敌了。

公元404年春,桓玄退出建康,挟持晋安帝跑至江陵。是年五月,桓玄率军欲做最后一搏,在鄂城峥嵘洲与刘毅的军队展开对决,完败而溃。桓玄在奔逃的途中为乱军所杀。

更多文章

  • 晋愍帝司马邺:西晋虽然黑暗,但他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亡国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司马邺,晋愍帝,晋惠帝,司马炎,司马衷,八王之乱

    (汉赵皇帝 刘聪)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成汉皇帝刘聪带兵攻入洛阳,西晋政权在这一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按说西晋也是泱泱大国,威武之师,当年收拾魏蜀吴的时候,也是雄兵百万,虎踞龙盘。但如今面对匈奴人建立起来的游牧民族政权,却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只能坐以待毙。原因很简单。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虽然很有能

  • 胡咧两晋(十三)司马邺被拥立为帝,为何西逃长安,而非南逃江东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司马邺,司马睿,晋愍帝,长安,匈奴

    永嘉之乱中前赵大将刘聪率领大军攻破洛阳城,包括晋怀帝司马炽在内的王公大臣被一网打尽,各大门阀世家和勋贵皇族纷纷出逃。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们绝大多数人出逃的方向是南方,于是形成了大量北方人南逃江东的态势,使得西晋在中原和北方的统治名存实亡。后来这些门阀和贵族在江东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帝,留下了东晋偏安的

  • 司马懿的玄孙司马邺为什么结局会那么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司马懿,司马邺,晋愍帝,晋怀帝,丞相

    首先,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司马邺最初出继伯父秦献王司马柬为嗣,袭封秦王。永嘉二年(308年),司马邺被西晋朝廷封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三国时期,司马懿就被曹魏封为抚军将军。现在,对于司马懿的玄孙——司马邺,也担任了这一官职。永嘉五年(311年),前赵大军攻陷洛阳,俘获了晋怀

  • 西晋人物:十四岁登基,十八岁斩首,晋愍帝司马邺的悲催帝王生涯

    历史解密编辑:走走道就疯了标签:太守,刘聪,丞相,刘曜,司马邺,晋愍帝,司马睿,西晋人物

    衣赐履按:这一回,我们讲西晋末帝司马邺。公元311年,六月,汉赵帝国大军攻破洛阳,生擒晋怀帝司马炽,送往首都平阳(山西省临汾市)。八月,汉赵大军围攻长安,镇守长安的南阳王司马模献城投降。汉帝刘聪擢升始安王刘曜为车骑大将军,雍州牧,改封为中山王,镇守长安。晋朝冯翊(陕西省大荔县)太守索綝(读如嗔)与安

  • 晋怀帝司马炽:一个自闭但上进的宅男,一个大难临头的背锅侠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晋怀帝,司马炽,司马炎,司马衷,晋惠帝,分封

    司马炽一生之中最大的疑惑,就是为什么父亲司马炎要把皇位传给那个看起来并不聪明的哥哥司马衷。就凭他是嫡子?就凭他早出生几年?司马炽很不服,但也很无可奈何。没有人能左右皇帝的决定。封建帝制时代,皇帝说的话,做的决定,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旦实施,就绝无再更改的可能。司马衷的的确确是个幸运儿。他也许有一万个不

  • 晋怀帝司马炽:西晋非著名“窝囊皇帝”,为求生机不惜当众学狗叫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皇帝,刘聪,晋怀帝,司马炽,司马炎,司马衷

    他是西晋王朝开国皇帝的儿子;他是西晋王朝中最窝囊的天子。在被对手俘虏以后为求生机,不惜被当众嘲弄,甚至在众人前学狗叫。一代帝王如此窘况,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就是西汉王朝的第3位皇帝司马炽。众所周知,司马懿一生子嗣众多,前后生了25个儿子,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司马炽是这些儿子当中最小的一个。按照

  • 西晋人物 晋怀帝司马炽沦为宫廷宴会服务生

    历史解密编辑:彩虹里的牛奶标签:石勒,刘聪,太守,西晋,晋怀帝,司马炽,司马睿

    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到,晋朝太傅司马越病故,汉赵帝国镇东大将军石勒,搞了两个波次的屠杀,干掉了几十个司马家的王爷和几十位晋朝高官,歼灭晋军十余万。身在洛阳的晋怀帝司马炽,又喜又悲,喜的是,压在头上的司马越终于死了;悲的是,大晋朝的干部队伍和精锐士卒,被屠戮一空。没办法,日子还得过,朝廷班子还得建

  • 贵公子卫玠,貌美无双,27岁时却被“粉丝”给活活“看”死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嵇康,潘安,王导,晋书,世说新语,司马光,卫玠

    魏晋时期,那时的美男子属中国历朝历代之最,而卫玠就是当中那颗最闪耀的明珠。卫玠兼具才华和美貌:论及美貌,“珠玉在侧”和“冰清玉润”的两个典故讲的就是他。论及才华,他的谈吐曾令人倾倒,被评为“东晋第一名士”。然而这样的一个集才华美貌于一身的男子,最后的结局却是“看杀卫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璀璨的

  • 中国古代第一美男卫玠有多美?一生痴情如玉人,却被媛女看丢了魂

    历史解密编辑:志英好心情标签:兰陵王,潘安,姿容,玉人,高富帅,美男

    “京城媛女无端痴,看杀玉人浑不知”。媛女,特指美女,主要是针对外貌而言,层次上要低于名媛,对气质、才情、出身没有太多要求。卫玠,美如玉人,与潘安、兰陵王、宋玉,并称“中国四大美男子”。“四大美男子”名次没有高下之分,个个都是才貌双全之辈,他们有一个共性——都是分外痴情之人,全部零绯闻。但是一生痴情的

  • 卫玠不仅仅只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还是玄学家,名士,天下景仰。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曹植,王敦,王导,曹丕,庄子,何晏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分别是:潘安,宋玉,卫玠,兰陵王。四大美男要不是就是才华横溢,要不就是文武双全,总之不仅长的帅,还有本事。有句话说:才比宋玉,貌似潘安,来形容宋玉的才华和潘安的美貌。宋玉是先秦楚国顷襄王时期著名的词赋家,文采和口才都了得,很得楚王的喜欢。“登徒浪子”这个成语就是出自宋玉的手笔。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