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惨的是死后,不是生前。
魏征生前很受太宗赏识,死后,墓碑被砸,儿子和公主的婚姻作废。
为何会如此?表面看,受到两件事的影响。
一、表面看,是两件事影响了魏征死后的待遇
(1)一桩造反案,将魏征牵连了进去
公元643年2月11日,魏征病逝。
病逝前,唐太宗李世民带着太子李承乾、新城公主过来探望。已经病入膏肓的魏征,强行穿衣戴帽,强打精神坐起来和太宗相见。
唐太宗摸着魏征的背,眼泪扑簌而下,问道:爱卿,还有什么愿望吗?
魏征费劲地说了一句话:“寡妇不愁--织布的线---少了,而担心---宗周的----危亡。”
这意思很明白,魏征担心的不是自己了,而是担心自己的儿子们。此时,魏征的嫡长子魏叔玉也在跟前。
李世民当场就安排了一场婚姻,将自己的女儿新城公主许配给了魏叔玉,并对魏征说道:“睁开眼睛,看看你的儿媳吧!”
魏征要下床谢恩,但身体太过虚弱,怎么也做不到。
没过几天,魏征就挂了。走得很安详。
但魏征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他的宝贝学生太子李承乾造反了,理由是担心唐太宗传位给李泰,废了他这个太子。当然,这个造反有不少人支持,其中两个人很有名,一位是侯君集,另一位是中书侍郎杜正伦。
这两人和魏征的交情匪浅,曾经,魏征还举荐过这两人当宰相呢,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呢。
李承乾造反案发生后,李世民开始怀疑一件事:魏征是不是也是同党,是不是策划的重要人物呢?
如此,李世民对去世的魏征有了反感。
(2)谏言惹的祸事
人一旦怀疑某人,就会想法找不利于此人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
很快,证据来了,来自谏议大夫褚遂良。之前,褚遂良干的是起居郎的工作,负责记录皇帝、皇帝和大臣来往的相关历史,这就是史官。
魏征曾经将自己给皇帝的谏言内容拿给褚遂良看。
按规定,给皇上的谏言内容,不能给别人看,哪怕是亲人都不行,也不得保存内容。
魏征倒好,将谏言的内容写给褚遂良看,用意几何?是要让褚遂良写在史书中吗?
当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
君子之怒,流血五步;君王之怒,浮尸千里。
当然,唐太宗作为一代英主,不会加罪于过多的人,他就做了两件事,一是让魏叔玉和新城公主的婚姻作废(还没结婚);二是让人砸了魏征的墓碑。
这意味着,唐太宗对魏征彻底的失望了,哪怕魏征已经死去,唐太宗依然满胸的愤慨。
不过,这只是表面的原因,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二、从深处看,其实就是宫廷里的博弈
有人说了,博弈什么?自然是皇位。
李承乾曾经是太子,可他在他人的怂恿和鼓动下,发起了造反这个愚蠢的举动。
这个举动的建议人是侯君集。
因为李承乾有些柔弱,当时的李泰很受李世民的喜欢,侯君集作为支持李承乾的军中大佬,担心李承乾会有李建成一样的结局,不如提早发动行动,就像“玄武门之变”。
说来说去,李世民的榜样做得好啊!
不过,从法理来讲,李世民十几个儿子都有继承权的。李承乾倒下了,就会有很多兄弟对皇位眼馋,重要的是后面还有一帮想要得到拥戴之功的大臣。
就此,除了李泰,李治也浮出了水面。
这里有个关系得梳理一下,中书令褚遂良和司徒长孙无忌关系非常铁。
长孙无忌
从支持的态度看,早期的长孙无忌是弱弱地支持李承乾的,毕竟,这是皇帝指定的太子,而且也是自己的亲外甥。
但是,李承乾曾经最亲近的文官是魏征等人,武将是侯君集等人。
当李承乾被废后,唐太宗欲立李泰。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站了出来,强烈建议立李治为太子。
既然拥护李治为太子,那么,打击李承乾的拥护势力,防止这些人去支持李泰,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褚遂良在合适的时候,将魏征拿谏言让他看的事告诉了唐太宗。
如果,褚遂良想要保密,谁又会知道这个事情呢?只有天知地知、死去的魏征知、褚遂良知。
褚遂良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举动,激怒了李世民,就像点燃的柴火上倒了一桶汽油,刹那间火光冲天。
于是乎,魏征的墓碑被砸了,魏征儿子和公主的婚姻取消了,和魏征走得近的人,想取得好的位置就难了。
仕途博弈,充满着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不是你侬我侬,你好我好,实现所谓的双赢,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你和你的势力彻底倒下了,我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才能有更多的利益。
魏征死后遭遇了不公,但我们要知道,唐太宗的怒火也是一时兴起。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世民渐渐原谅了魏征,对自己曾经的质疑有了悔悟,特别是公元645年,唐太宗亲自征讨高句丽返回后,叹息着说道:如果魏征在,绝不会让我讨伐高句丽。(虽然胜利,但损耗极其大。)
然后,唐太宗重新封赏魏征后人,并给魏征重新立了墓碑。
不得不说,唐太宗除了“玄武门之变”的污点外,算是一代雄主,有眼光、有胸怀。
而魏征有这样的领导,也是福气。虽然魏征死后,一度被李世民质疑,并采取了极端行为,但终究还是“原谅”了魏征。
参考资料:《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