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崔判官给李世民延寿20年,真因为魏征那封信?您想简单了

崔判官给李世民延寿20年,真因为魏征那封信?您想简单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锅粥品名著 访问量:4448 更新时间:2023/12/31 11:13:07

《西游记》博大精深,里面很多细节都值得回味,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那就是魏征写给崔判官一封信,让他格外照顾下李世民,于是崔判官给李世民添加了20年的寿命。那么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崔判官

如果大家真的这样认为,恐怕是把事情想简单了,虽说崔判官是地府的要员,并且掌管生死簿,他也确实可以弄点小动作,但对于李世民的这番操作,却不是他看在魏征的面子上进行的,下面一锅粥就来分析下。

俗话说阎王让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而阎王日理万机哪有时间经历关注每个人的生死,这事情多半还是靠那些基层鬼差,按照生死簿来追魂索命。之所以这么精确的勾魂索魄是因为生死簿上记录详细,因此才能如此顺畅。

李世民

然而李世民的这次地府一日游,疑点重重。首先,李世民的身份不一般,他是紫微星转世投胎,他的寿命不仅仅地府有备份,就连天庭的南极仙翁处也有存档,因此崔判官只修改地府的生死簿是无法奏效的,即便是改了,天庭对于神仙投胎肯定会定期检查,崔判官不敢冒此风险。可能朋友不相信李世民是神仙转世,这里西游记有个细节可以解惑,原著有这么一段:

十王出在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

咱们脑补一下,正常人到地府,能受到十殿阎王这么高规格的接待吗?当然有朋友会说,李世民是人间的皇帝,可你别忘了李渊死的时候也是人间皇帝,他现在还在鬼门关里游荡,被鬼差肆意凌辱。同是皇帝为何厚此薄彼,可见李世民可不是普通人。

李世民

另外一个疑点,还是先看原著:

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却将簿子呈上。十王从头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

大家注意,崔判官修改生死簿的时候用的是浓墨大笔,修改完之后十殿阎王围观。古代可没有速干笔,写完之后一点痕迹不留,更何况还是浓墨大笔写的,十几个人围着看,如果看不出新旧墨,那一锅粥也无话可说。

魏征

魏征有这么大面子,让崔判官冒如此风险吗?即便是崔判官冒了风险,十殿阎王能看不出来吗?然而事后崔判官没有受到任何的惩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地府从上到下都在作戏。

如果不相信的话,还有一个疑点可供大家参考,这次李世民下地府并不是因为他的寿限到了,而是泾河龙王到地府告他,还是来看原著怎么写的。

崔判官:微臣半月前,在森罗殿上,见泾河鬼龙告陛下许救反诛之故,第一殿秦广大王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曹对案。臣已知之,故来此间候接,不期今日来迟,望乞恕罪。

十殿阎王: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辩,定要陛下来此三曹对案,是我等将他送入轮藏,转生去了。今又有劳陛下降临,望乞恕我催促之罪。

泾河龙王

简单来讲,就是泾河龙王状告李世民,然后秦广王派鬼差找李世民对质。然而让人崩溃的一幕出现了,李世民到达现场,原告却投胎去了。说好的对质呢?这压根就不是想解决问题,只是想让李世民下地府游览而已。

那么地府为什么要让李世民下来呢?其实就是为了让老李见到未来他死后的样子,李建成李元吉会找他算账,那些他生前杀死的冤魂会向他索命。你说李世民见到这种场面会怎样?当然要想办法避免了,那么如何避免呢?地府支招了,你只要回阳间,举办一场水陆大会超度这些亡灵,日后你就不会再遇到这些问题了。

李世民

于是李世民还阳后马上召开水陆大会,这时候观音菩萨现身说你们使用的小乘佛法,超度不了亡灵,想要实现你的真实想法,得去西天大雷音寺去取大乘佛法。你说李世民能不派人取经吗?

所以说,地府这一系列操作全是为了让李世民主动发取经。可能有朋友会说,你也可以直接将经书送给大唐啊?其实我们经历了那么多,应该能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一件东西太容易得到,你是不会太珍惜的。取经也是如此,但我要说,有时候容易得到的东西也很好,错过了可能真就回不来了。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关注我,下期更精彩。

标签: 李世民魏征崔判官阎王

更多文章

  • 魏征一死,李世民为何就毁其墓碑?因为魏征真做错了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先生柳眉标签:魏征,隋朝,唐朝,李世民,侯君集,李承乾,唐太宗,科学家,女皇武则天

    如果要评出古代君臣的最佳搭档,那么李世民和魏征的组合说第二,估计没人敢说第一!魏征敢言直谏,什么话都敢说,唐太宗善于纳谏,什么话都能忍,两人一起开启了贞观之治!关于李世民忍耐魏征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不少,甚至李世民在魏征背后,不停的咒骂,但最终都接受了。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即:“夫以铜为

  • 魏征一介凡人,玉帝为何选他砍泾河龙王的头?阎王不小心说漏嘴

    历史解密编辑:蜗牛看西游标签:魏征,泾河,李世民,道士,成仙

    (蜗牛看西游第6556期)文/牵着蜗牛散步很多人想不明白,魏征是李世民的丞相,是一个凡人;泾河龙王是司神小神,供天庭管辖。泾河龙王犯了天条,无论如何都该让天上的刽子手斩头,怎么玉帝会安排魏征来执行呢?这天上法庭也太儿戏了吧?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明白以下几个玄机。1、天上很多神仙是从凡间选取的天上

  • 为何有人说君臣楷模是假的,李世民和魏征真的都是沽名钓誉之徒?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世民,魏征,李世,李密,太宗,皇帝,君臣楷模,唐太宗,军事制度,书法家,历史学家

    李世民与魏征一直被誉为君臣千古典范,魏征就喜欢啪啪打人脸,李世民则很享受啪啪挨打,结果打出了帝制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清代学者袁枚却认为这不是丰碑,而是两座奥斯卡奖杯,李世民与魏征是一对出色的演员:“太宗有故纵魏征之心,博纳谏之名。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彰能谏之直。”意思是,李世民为了博取纳谏的美名,故意

  • 魏征本是太子的亲信,为何能从李世民的屠刀下幸免?甚至得到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密,刘邦

    一提到忠臣良将,唐朝初年的魏征肯定算得上一位,其屡次劝谏唐太宗的执拗形象,更是成为此后一千多年贤臣的典范,以至于后世人们都觉得不跟皇帝顶顶牛,贤臣似乎就少了些什么。而最难得的是在魏征同时期,还有一位更有名的千古明君——唐太宗,这一对君臣组合因为太过于稀缺,被后世很多人传为佳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贤

  • 都说魏征是一代名臣,为何唐太宗要推倒他墓碑?你看褚遂良咋说的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魏征,李世民,褚遂良,皇帝,李承乾,唐太宗,国防政策,书法家

    很难说清楚唐朝历史之中那些被我们所爱的君臣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我们都知道近代历史之中对于古代最会做皇帝的人评价就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在他的身上发生了无数的传奇故事,这些传奇故事之中是和手下很多著名大臣一起上演的。这些大臣根据他们的文武性质归属不同,有着和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做事方法

  • 魏征是个凡人,为何敢“斩龙王”?他的真实身份很吓人,比皇帝高

    历史解密编辑:史吴前例标签:魏征,皇帝,唐王,李世民,斩龙王,科学家,泾河龙王,历史学家

    隋唐时期,魏征可以说是一个颇具神奇色彩的人物,且不说史书中关于魏征如何成为李世民的一面镜子的记载,单说许多文学小说,都已经将魏征的真实身份做了神化。比如小说《西游记》中,就有一段魏征梦中斩龙王的故事。那么,魏征梦中斩龙王是真是假?且看下《西游记》给出的答案。1.魏征梦斩龙王文学小说《西游记》中记载:

  • 魏征不想进谏,李世民不愿纳谏,二人为啥演双簧?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密,李渊,李建成

    内容梗概:魏征喜欢进谏吗?李世民喜欢纳谏吗?魏征人本疏脱李世民为何谓其妩媚?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何把他墓碑扑倒?李世民重用魏征背后究竟有何需要解读的秘密?今天风月君说说魏征。魏征,以善于进谏名留后世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今河北大名魏县)。这个地名需要解读,很重要。陈寅恪先生说,当时的山东豪族所在地就

  • 被魏征弹劾的佞臣,却在高昌之战中凭一技艺,让唐军实现降维打击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唐军,魏征,高昌,李世民,李渊,侯君集,班超,高昌之战,科学家,历史学家

    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一个神奇的碑石,说这块立于嘉峪关外的唐碑,只要有人看到它,就立刻风雪大作,且屡试不爽。守边的将士们饱受苦寒,于是便将这块石碑用砖头砌死。姜行本是官二代,其父姜謩(mo)是隋朝的晋阳令。时任晋阳留守李渊起兵前,姜謩就料定李渊必“拨乱得天下”,所以他主动结交李渊。姜謩

  • 一代名相魏征,敢说皇帝不爱听的话,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魏征,李承乾,李世民,侯君集,皇帝,李密

    一代名相魏征,敢说皇帝不爱听的话,为什么下场那么惨?知行史话2022-06-2316:13山东关注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怀疑他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不仅解除了魏征之子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约,还命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不过,李世民很快便后悔了,不仅恢复了魏征的名誉,还重新给他立起了墓碑,可以说魏征的下

  • 魏征梦中斩龙背后,泾河龙王含冤,唐王和孙悟空受害,谁受益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魏征,王和,唐王,隋朝,李世民,孙悟空,唐太宗,泾河龙王,如来佛祖,东海龙王,观音菩萨

    魏征梦中斩龙背后,泾河龙王含冤,唐王和孙悟空受害,谁受益最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很多工作都是由于难以开局,才形成最后草草收场,或者是烂尾的局面。比如,刘禅在继承蜀汉大业的时候,也是踌躇满志,制定自己的施政计划,还顺利平息了曹魏和东吴的几路围攻。但是,由于他只有谋划,没有将“开头”执行下去,造成施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