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以一品官礼葬;但半年后,李世民却后悔了,他先是砸毁魏征墓碑,接着解除衡山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约。这些举动,不仅震惊朝野,而且令后人唏嘘……就连李世民自己,也不胜凄凉地自语:“这样做对吗?朕注定是孤家寡人了吗?”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一个是从谏如流的明君,一个是耿介直言的诤臣,君臣相得,铸就诸多佳话:魏征辅佐李世民17年,谏奏10万余言,共创“贞观之治”;李世民感其功勋,不仅进封魏征为郑国公,还将自己最疼爱的衡山公主许配给其子魏叔玉,以延续君臣情义……
然而,生前君臣无隙,身后却反目成仇——魏征尸骨未寒之时,唐太宗为何要亲毁魏征碑,撕掉两家婚约呢?这一切,还得从李世民带着衡山公主探望病重的魏征说起。
643年正月,听说魏征病危,李世民心急如焚,亲自前往魏府探望。看着行将就木的老臣,李世民流着泪问魏征还有什么心愿未了?
魏征颤巍巍地伸出两根枯瘦的手指,说道,一是希望李世民看在君臣一场的份上,给予魏家一些照拂;二是告诫李世民,“太子是一国根本”,不要废掉太子另立储君。
李世民不忍魏征失望,便在魏征病床前答应将衡山公主许配与魏征的大儿子魏叔玉;但对于德行不修的太子李承乾,李世民却犹豫了,没有证明回应魏征。
就在李世民探病的第二天,魏征溘然长逝。伤心之下的李世民不仅连续5天没去上朝,更是满怀悲痛地亲自为魏征写下碑文。
魏征死后,李世民每次站在凌烟阁中,凝视这位功臣画像时,总会想起魏征哪些金玉良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宽仁治天下”……
然而,就在魏征死后两个月,太子李承乾先是意图暗害兄弟李泰,而后又勾结侯君集、杜正伦等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侯君集、杜正伦也因谋反罪,一人被杀,一人被贬。
本来,这事跟魏征毫无关联,但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等人追查太子党羽时,却让发现侯君集、杜正伦等一批参与者谋反者,当初都受到过魏征举荐;不仅如此,魏征还是太子老师。
所以,无论是参与审案者,还是李世民,都很难排除魏征生前参与的嫌疑。
看着奏章上魏征的名字,李世民暗暗心惊,他隐约想起,魏征曾给自己提过,说侯君集、杜正伦均有宰相之才;再一想到魏征是太子老师,临死时还特意交代自己,不要废掉太子……李世民越想越心惊,他甚至开始怀疑,魏征是不是向自己隐瞒了什么?魏征是不是侯君集一党?
谋反,在任何帝王眼中,可都是难以饶恕之罪。李世民心里很是纠结,既不愿承认忠于自己的老臣魏征会参与太子谋反,但又不敢排除……
李世民每逢大事,都会去问一个人,那就是魏征推荐的谏议大夫褚遂良,这次也不例外。
但李世民没想到的是,褚遂良的话,打破了他对魏征的最后一丝信任。
褚遂良提醒李世民,魏征当年曾身负监视、分化关陇集团和山东氏族的重任,但魏征不仅推荐了属于关陇集团的侯君集出任武将,还推荐了山东豪门出身的杜正伦为相。关键是,因为魏征,侯、杜二人才走到一起,共同辅佐太子!
听到这,李世民盛怒之下,当即判断:魏征就算没有谋反之嫌,结党谋权肯定是跑不掉的……
火上浇油的是,褚遂良一见形势不对,还主动向李世民告发说,魏征生前曾把给皇帝的奏疏(《十渐不克终疏》)拿给自己看。
褚遂良言下之意是说魏征为了博得名声,好让自己这个史官记下他“忠言直谏”之功!
这些话,犹如一记记重锤砸在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之情上,更砸碎了魏征这面可以看清得失的镜子(李世民曾言,以人为镜,可知得失……魏征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于是,愤怒的李世民当即写了诏书,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同时下令,砸毁自己亲书的魏征墓碑。
砸掉魏征墓碑之后,李世民还是会偶尔想起魏征曾经的刚直谏言以及社稷之功,但唯有叹息……
直到两年后,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最终折戟于安市城。李世民再次站在凌烟阁中,凝视魏征画像时,他想起了魏征生前曾劝说过自己不要东征,于是感慨道:“要是魏征还在,我一定不会犯这样的错。”
猛然间,李世民反应过来,自己是魏征去世前半年(642年9月)才任命他为太子太师的,况且魏征当时已经卧病在床,并一直推辞不就。
想通了这点,李世民恍然大悟,自己错怪魏征了,无论是侯君集、杜正伦的推荐,魏征都是出于一片忠心,为国选材,最多算“荐才失察”;魏征拿奏疏给褚遂良看,更是因为坦荡无私啊……
李世民越想越后悔,越想越惭愧。于是,知错能改的李世民,当即传旨,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墓碑。要知道,古代天子祭祀只有两种大礼,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不过,对于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李世民没有再提,只是让魏叔玉继承了魏征的国公爵位。
后记:尽管李世民和魏征这对君臣,在阴阳相隔之后有过令人痛心的决裂,但,终因李世民的悔悟而破镜重圆。一位虚怀若谷的明君,一位刚直忠诚的诤臣,实乃君臣之交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