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征本是太子的亲信,为何能从李世民的屠刀下幸免?甚至得到重用

魏征本是太子的亲信,为何能从李世民的屠刀下幸免?甚至得到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地宫丝绒 访问量:1542 更新时间:2023/12/31 11:15:47

一提到忠臣良将,唐朝初年的魏征肯定算得上一位,其屡次劝谏唐太宗的执拗形象,更是成为此后一千多年贤臣的典范,以至于后世人们都觉得不跟皇帝顶顶牛,贤臣似乎就少了些什么。

而最难得的是在魏征同时期,还有一位更有名的千古明君——唐太宗,这一对君臣组合因为太过于稀缺,被后世很多人传为佳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贤臣和明君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组合,君主太过贤明,哪里需要贤臣来发光发热,来证明自己的贤能。臣子只需要听话干事儿就行了,比如秦始皇。当然一个太过昏庸的君主也不适合贤臣,因为一不小心贤臣就容易玩成忠臣,小命儿给搭进去。

所以贤臣往往需要一个既不太贤明,也不太昏庸的君主,来给予他们长袖长袖善舞的机会。比如周公摄政的周成王,诸葛亮辅佐的蜀后主(刘禅)。假若成王年少有为,周公估计只有提前退休的份儿,又假若刘禅英明神武,估计诸葛丞相也会被埋没于历史的风沙之中。

这个看似有些荒谬的结论,是否让你大跌眼镜,进而起来反驳?别急,这就有个现成的反面力证:千古贤臣魏征与千古明君唐太宗。

但当我们仔细看这对君臣时,却总有些不太对劲,因为在魏征死后,一代明主李世民竟然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就连先前答应许配给魏征长子的公主婚事也搁置了。原因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下《旧唐书·魏徵传》中关于这件事的记载:

《旧唐书·魏徵传》

徵卒后,(杜)正伦以罪黜,(侯)君集犯逆伏诛,太宗始疑徵阿党。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先许以衡山公主降其长子叔玉,于是手诏停婚,顾其家渐衰矣。

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

根据这段描述,很多人将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转变,归咎于其曾经推荐的杜侯二人获罪,其实这只能算表面原因,真正将唐太宗触怒的是后一句,就是魏征经常将对李世民的劝谏记录拿给史官看,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恰恰触动了唐太宗的逆鳞,甚至彻底破坏了他与魏征的默契。

这一切还要从魏征早年经历说起,隋末大乱,想在乱世谋求一个出路的魏征,先是投靠了瓦岗山李密,又当了窦建德起居舍人(大致相当于如今领导身边的秘书),最后归顺了李唐,并受到当时的太子李建成的礼遇,成为太子一系的骨干。

玄武门之变,太子一系土崩瓦解,当大家树倒猢狲散的时候,却发现魏征竟然能够再次得到李世民的信任,按照史书《旧唐书·魏徵传》的记载:

……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

这段看似合理的描述却有着很大问题,虽然贰臣再次受重用的例子在历史中不是没有过,想当初管仲可是差点将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射死,但这之间是有齐桓公最信赖的鲍叔牙作为纽带的。而对于唐太宗,魏征的这句话显然是很难获得信任的,至多就如汉高祖刘邦一样,将当初劝韩信三分天下的蒯通放了。

所以魏征应该还有另一番话,真正打动了李世民,以至于此后对魏征是那么包容。那究竟是什么能打动已经是九五至尊的唐太宗呢?

很简单:千古流芳。

皇帝虽然拥有无上权力,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所以依然无法摆脱人性的弱点,比如越是强调什么,内心中往往越缺什么。作为一个曾有弑兄杀弟逼父禅位的皇帝,其最想要的又恰恰是在历史中流芳百世,为此,魏征开始了和李世民的一出双簧,一个貌似劝谏,另一个虚心纳谏。这次憋死个鸟,下次就干涉皇帝家务事,一件件事无巨细,一件件无理取闹,为的博取个好名声。

在这点上,李世民和魏征这对老戏骨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这也是为何李世民会将一个贰臣魏征放在了凌烟阁那么靠前的位置,并且亲手为其书写了墓碑。但物极必反,许是魏征也为自己的出色表演叫好,以至于和唐太宗公开表演完后,还私下找史官给自己加戏!这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句:

所以当唐太宗在魏征死后得知这件事,立刻大怒去推翻了自己为魏征书写的墓碑,因为李世民原本以为自己千古明君的形象才是最佳男主角,没想到在魏征的剧本里,自己成了陪跑,男主角是人家千古贤臣魏征。

因为一旦过于强调魏征千古贤臣的形象,势必就会让李世民千古明君的形象受损,毕竟你即使听了劝谏,也是先犯了错,而后改正。而既然是明君,可就是几乎很少犯错的存在。所以魏征的擅自加戏,导致李世民在史书中的形象,和自己预想的出现了出入,才有了冲冠一怒。

但木已成舟,后来冷静了的李世民也意识到,这样和一个死人闹掰,岂不让过去辛辛苦苦树立的明君形象付之东流,于是又再次把墓碑竖了起来。

毕竟,最佳男配角的奥斯卡也是小金人?至于李世民内心将魏征诅咒个多少遍,估计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标签: 魏征李世民李密刘邦

更多文章

  • 都说魏征是一代名臣,为何唐太宗要推倒他墓碑?你看褚遂良咋说的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魏征,李世民,褚遂良,皇帝,李承乾,唐太宗,国防政策,书法家

    很难说清楚唐朝历史之中那些被我们所爱的君臣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我们都知道近代历史之中对于古代最会做皇帝的人评价就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在他的身上发生了无数的传奇故事,这些传奇故事之中是和手下很多著名大臣一起上演的。这些大臣根据他们的文武性质归属不同,有着和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做事方法

  • 魏征是个凡人,为何敢“斩龙王”?他的真实身份很吓人,比皇帝高

    历史解密编辑:史吴前例标签:魏征,皇帝,唐王,李世民,斩龙王,科学家,泾河龙王,历史学家

    隋唐时期,魏征可以说是一个颇具神奇色彩的人物,且不说史书中关于魏征如何成为李世民的一面镜子的记载,单说许多文学小说,都已经将魏征的真实身份做了神化。比如小说《西游记》中,就有一段魏征梦中斩龙王的故事。那么,魏征梦中斩龙王是真是假?且看下《西游记》给出的答案。1.魏征梦斩龙王文学小说《西游记》中记载:

  • 魏征不想进谏,李世民不愿纳谏,二人为啥演双簧?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密,李渊,李建成

    内容梗概:魏征喜欢进谏吗?李世民喜欢纳谏吗?魏征人本疏脱李世民为何谓其妩媚?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何把他墓碑扑倒?李世民重用魏征背后究竟有何需要解读的秘密?今天风月君说说魏征。魏征,以善于进谏名留后世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今河北大名魏县)。这个地名需要解读,很重要。陈寅恪先生说,当时的山东豪族所在地就

  • 被魏征弹劾的佞臣,却在高昌之战中凭一技艺,让唐军实现降维打击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唐军,魏征,高昌,李世民,李渊,侯君集,班超,高昌之战,科学家,历史学家

    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一个神奇的碑石,说这块立于嘉峪关外的唐碑,只要有人看到它,就立刻风雪大作,且屡试不爽。守边的将士们饱受苦寒,于是便将这块石碑用砖头砌死。姜行本是官二代,其父姜謩(mo)是隋朝的晋阳令。时任晋阳留守李渊起兵前,姜謩就料定李渊必“拨乱得天下”,所以他主动结交李渊。姜謩

  • 一代名相魏征,敢说皇帝不爱听的话,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魏征,李承乾,李世民,侯君集,皇帝,李密

    一代名相魏征,敢说皇帝不爱听的话,为什么下场那么惨?知行史话2022-06-2316:13山东关注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怀疑他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不仅解除了魏征之子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约,还命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不过,李世民很快便后悔了,不仅恢复了魏征的名誉,还重新给他立起了墓碑,可以说魏征的下

  • 魏征梦中斩龙背后,泾河龙王含冤,唐王和孙悟空受害,谁受益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魏征,王和,唐王,隋朝,李世民,孙悟空,唐太宗,泾河龙王,如来佛祖,东海龙王,观音菩萨

    魏征梦中斩龙背后,泾河龙王含冤,唐王和孙悟空受害,谁受益最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很多工作都是由于难以开局,才形成最后草草收场,或者是烂尾的局面。比如,刘禅在继承蜀汉大业的时候,也是踌躇满志,制定自己的施政计划,还顺利平息了曹魏和东吴的几路围攻。但是,由于他只有谋划,没有将“开头”执行下去,造成施政计

  • 魏征外孙薛稷,《信行禅师碑》上承褚书之遗绪,下开瘦金书之先河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薛稷,信行禅师碑,虞世南,魏征,欧阳询,宋徽宗

    导语:薛稷,唐代书画家。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后被赐死狱中。工书法,师承褚遂良,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纵观中国艺术史,在薛稷之前,诗书画俱能者已有不少,而真正做到诗书画俱擅者着实不多。薛稷擅长此三者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在唐代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

  • 李世民重用魏征有多重要,没有魏征还真的很难开创“贞观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世民,魏征,唐太宗李世民,李建成,皇帝,贞观之治,唐太宗,书法家,历史学家,隋朝

    文|荣荣编辑:钟毓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当中,先后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的权力交替,而在这四百多位皇帝当中,有些凭借着优秀的政绩留下千古美名,而有些则庸庸碌碌、毫无建树,更有甚者留下了一世骂名。其实,一位皇帝的政治功绩与周围的辅佐之臣有着密切的关系和直接的影响,正所谓的“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一

  • 三姓家奴却自比魏征,想殉国却说小妾不让,龚鼎孳脸皮到底有多厚

    历史解密编辑:浩然文史标签:龚鼎,钱谦益,崇祯,多尔衮,明朝,顺治

    明末士大夫很是矛盾:几百年理学下来,明朝士大夫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以和皇帝对着干为荣,明朝诸帝对此都无可奈何。然而,明朝灭亡之后,自诩清流之人,一部分的确做到了知行合一,为大明殉节了;但还有一部分声名鹊起的硕儒却当起了贰臣、三臣甚至是四臣。著名的有纳了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为妾、怕水凉不敢死、当了

  • 魏征生前屡屡冒犯李世民,李世民为什么没杀他?魏征后台势力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

    魏徵,现作“魏征”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明镜”魏征,在历史上算是“明君贤臣”的典范了,他们的故事亦被传为美谈。不过,从这对君臣融洽关系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辛。历史的真相却是:在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