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人镜”魏征:是真的刚正不阿,还是故意营造出来的人设?

“人镜”魏征:是真的刚正不阿,还是故意营造出来的人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3838 更新时间:2023/12/28 6:12:33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其中的“以人为镜”,说的就是魏征。也因此之故,魏征被网友们戏称为“人镜”。正如同现代社会中的“暖男”“海王”等说法一样,“人镜”可以看做是历史给魏征的一个标签。这个标签不能代表魏征,但也反应出他的一部分“人设”。既然是人设,那么就免不了一个问题,这个“人设”是魏征本来性格的体现,还是故意营造出来,摆在李世民和历史之中的一个形象呢?

一、“人镜”的本质,是诤臣,从魏征自己的人生规划之中,他最开始显然并不想做诤臣

中国古代社会,有学的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说法。意思是一个人学到一身本领之后,要去当官拿俸禄,把自己的才能卖给君王。

实际上,随着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一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于生活在大一统帝国内的各种人才来说,如果不想当乱臣贼子,那么所能选择的老板,也就只有皇帝一个了。皇帝只有一个,但臣子却很多,因此也就慢慢的发展出来了各种关于臣子的划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文臣武将。

当然文臣武将的划分还是很粗糙,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而在文臣群体之中,根据所擅长的能力不同,也就分为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浊臣”,一是“清流”。所谓的“浊臣”,实际上就是负责具体政务的事务官,比如我们熟悉的郡守,县令等,都可以算作是浊臣的代表。

而“清流”,则指的是不负责具体的事物,而只负责向君王提供意见,监督其他臣子的官员,比如御史,就是清流的代表。而在清流之内,又因为具体的分工,便分化出来了两个分支,一是谋臣,二是诤臣、谋臣就是给皇帝出主意的;而诤臣,就是给皇帝提建议的。

很明显,出主意比提建议要好多了。一方面给皇帝出主意,一旦采用那就是国策,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国家,正是古代士子们人生最大的追求,这种成就感可想而知。而另一方面,所谓伴君如伴虎,整天给皇帝提建议的诤臣,难免被皇帝所讨厌,要是遇到昏君,还有生命危险。

所以古代的清流们,都只愿意做谋臣而不愿意做诤臣,魏征自然也是一样。实际上他最开始出仕,给太子李建成效力的时候,当的就是谋臣,可见魏征也并非一开始就想做诤臣。

二、魏征之所以做“诤臣”,是在唐太宗需要的基础之上,魏征主动为自己选择的角色

时过境迁,现代人们谈及唐太宗和魏征的时候,往往都想到的是唐太宗的大度,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唐太宗之所以留下魏征,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态度。看上去这种说法没什么问题,实际上仔细思索就会发现,唐太宗故意留下魏征来表现自己大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作为一个在宣武门杀死自己亲哥哥和弟弟的君王,李世民确实急于改变自己在百姓臣民之中的形象,需要表现大度。但在魏征之外,当时为太子李建成效力的人还有很多,既然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度,选择一个骨头软的人,把他放到高位上,不一样可以体现自己的大度吗?换句话说,为什么一定要选择魏征这个给自己找不痛快的人来表现自己的大度呢?

问题的症结在与魏征身上,当时的大唐统治集团,除了李世民为代表的军方势力以外,还有两大势力非常重要,一是关陇集团,二是山东世家。其中关陇集团是李渊起兵的老底子,换句话说,这些人实际上以前是效忠李渊,后来是效忠太子李建成的。李世民杀了太子,这些人只能效忠他,但是这个“忠心”有几分,却值得怀疑。

而另一个重要的势力,就是山东世家,这里的山东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山东,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泛指除了关陇贵族以外的世家势力的总称。而魏征,就是山东世家在朝廷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代表。李世民要拉拢山东世家的力量,又不想太过分依赖,这个时候选择魏征这么一个出身山东世家,但并不是核心人物的人来做旗帜,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拢世家力量。

三、既然魏征对李世民如此重要,他为什么不去继续做谋臣,还要做诤臣呢?

这里就体现出魏征这个“人镜”的过人之处,作为太子李世民的谋臣,魏征以前在太子集团里,那也是核心之中的核心,实际上李世民之所以发动宣武门之变,就有李建成采取了魏征的计谋,在山东平叛,获得军功有关。宣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最大的依仗就是军队,但李建成作为太子,有了军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接管一部分军队,这个时候再想造反,就没机会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李世民心里对魏征当然是有意见的,而且也很难真的信任他。但李世民又需要魏征来拉拢山东世族,所以必须把他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上,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魏征显然看出了李世民的为难,于是主动向诤臣转变,就好像汉代的御史大夫一样,论位置,他是三公之一,但论具体的权力,实际上在政治体制之中并不突出。

魏征的“诤臣”也是一样的,论地位在国家之中是有很高的地位的,但又不负责具体的政务,所以本身的权力并不大。这样一来,就完美的符合了李世民的需求,也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

四、结语

综上不难看出,魏征所谓的“诤臣”形象,实际上是在他和李世民两人的默契配合下,刻意营造出来的一种状态,而造成这种状态的本质,也不是因为皇帝好面子,而是因为皇帝需要魏征来帮自己拉拢山东世族。

从魏征的角度来看,他固然有自己的节操,但能或者保持节操,谁还愿意去死呢?所以非常配合的与皇帝一起营造自己“诤臣”形象,未必不是一种求生的手段。

参考文献:

《旧唐书》

《贞观政要》

标签: 魏征李世民李建成

更多文章

  • 一代名相魏征生前很受赏识,死后为何被唐太宗质疑,并砸了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温文而雅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承乾,长孙无忌

    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以一品官礼葬;但半年后,李世民却后悔了,他先是砸毁魏征墓碑,接着解除衡山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约。这些举动,不仅震惊朝野,而且令后人唏嘘……就连李世民自己,也不胜凄凉地自语:“这样做对吗?朕注定是孤家寡人了吗?”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一个是从谏如流的明君,一个是耿介直言的诤臣,君

  • 崔判官给李世民延寿20年,真因为魏征那封信?您想简单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锅粥品名著标签:李世民,魏征,崔判官,阎王

    《西游记》博大精深,里面很多细节都值得回味,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那就是魏征写给崔判官一封信,让他格外照顾下李世民,于是崔判官给李世民添加了20年的寿命。那么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崔判官如果大家真的这样认为,恐怕是把事情想简单了,虽说崔判官是地府的要员,并且掌管生死簿,他也确实可以弄点小动

  • 魏征一死,李世民为何就毁其墓碑?因为魏征真做错了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先生柳眉标签:魏征,隋朝,唐朝,李世民,侯君集,李承乾,唐太宗,科学家,女皇武则天

    如果要评出古代君臣的最佳搭档,那么李世民和魏征的组合说第二,估计没人敢说第一!魏征敢言直谏,什么话都敢说,唐太宗善于纳谏,什么话都能忍,两人一起开启了贞观之治!关于李世民忍耐魏征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不少,甚至李世民在魏征背后,不停的咒骂,但最终都接受了。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即:“夫以铜为

  • 魏征一介凡人,玉帝为何选他砍泾河龙王的头?阎王不小心说漏嘴

    历史解密编辑:蜗牛看西游标签:魏征,泾河,李世民,道士,成仙

    (蜗牛看西游第6556期)文/牵着蜗牛散步很多人想不明白,魏征是李世民的丞相,是一个凡人;泾河龙王是司神小神,供天庭管辖。泾河龙王犯了天条,无论如何都该让天上的刽子手斩头,怎么玉帝会安排魏征来执行呢?这天上法庭也太儿戏了吧?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明白以下几个玄机。1、天上很多神仙是从凡间选取的天上

  • 为何有人说君臣楷模是假的,李世民和魏征真的都是沽名钓誉之徒?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世民,魏征,李世,李密,太宗,皇帝,君臣楷模,唐太宗,军事制度,书法家,历史学家

    李世民与魏征一直被誉为君臣千古典范,魏征就喜欢啪啪打人脸,李世民则很享受啪啪挨打,结果打出了帝制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清代学者袁枚却认为这不是丰碑,而是两座奥斯卡奖杯,李世民与魏征是一对出色的演员:“太宗有故纵魏征之心,博纳谏之名。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彰能谏之直。”意思是,李世民为了博取纳谏的美名,故意

  • 魏征本是太子的亲信,为何能从李世民的屠刀下幸免?甚至得到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密,刘邦

    一提到忠臣良将,唐朝初年的魏征肯定算得上一位,其屡次劝谏唐太宗的执拗形象,更是成为此后一千多年贤臣的典范,以至于后世人们都觉得不跟皇帝顶顶牛,贤臣似乎就少了些什么。而最难得的是在魏征同时期,还有一位更有名的千古明君——唐太宗,这一对君臣组合因为太过于稀缺,被后世很多人传为佳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贤

  • 都说魏征是一代名臣,为何唐太宗要推倒他墓碑?你看褚遂良咋说的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魏征,李世民,褚遂良,皇帝,李承乾,唐太宗,国防政策,书法家

    很难说清楚唐朝历史之中那些被我们所爱的君臣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我们都知道近代历史之中对于古代最会做皇帝的人评价就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在他的身上发生了无数的传奇故事,这些传奇故事之中是和手下很多著名大臣一起上演的。这些大臣根据他们的文武性质归属不同,有着和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做事方法

  • 魏征是个凡人,为何敢“斩龙王”?他的真实身份很吓人,比皇帝高

    历史解密编辑:史吴前例标签:魏征,皇帝,唐王,李世民,斩龙王,科学家,泾河龙王,历史学家

    隋唐时期,魏征可以说是一个颇具神奇色彩的人物,且不说史书中关于魏征如何成为李世民的一面镜子的记载,单说许多文学小说,都已经将魏征的真实身份做了神化。比如小说《西游记》中,就有一段魏征梦中斩龙王的故事。那么,魏征梦中斩龙王是真是假?且看下《西游记》给出的答案。1.魏征梦斩龙王文学小说《西游记》中记载:

  • 魏征不想进谏,李世民不愿纳谏,二人为啥演双簧?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密,李渊,李建成

    内容梗概:魏征喜欢进谏吗?李世民喜欢纳谏吗?魏征人本疏脱李世民为何谓其妩媚?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何把他墓碑扑倒?李世民重用魏征背后究竟有何需要解读的秘密?今天风月君说说魏征。魏征,以善于进谏名留后世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今河北大名魏县)。这个地名需要解读,很重要。陈寅恪先生说,当时的山东豪族所在地就

  • 被魏征弹劾的佞臣,却在高昌之战中凭一技艺,让唐军实现降维打击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唐军,魏征,高昌,李世民,李渊,侯君集,班超,高昌之战,科学家,历史学家

    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一个神奇的碑石,说这块立于嘉峪关外的唐碑,只要有人看到它,就立刻风雪大作,且屡试不爽。守边的将士们饱受苦寒,于是便将这块石碑用砖头砌死。姜行本是官二代,其父姜謩(mo)是隋朝的晋阳令。时任晋阳留守李渊起兵前,姜謩就料定李渊必“拨乱得天下”,所以他主动结交李渊。姜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