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是一个被他儿子唐太宗李世民严重“弱化”了的角色。“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了“强调”自己的“合法性”,对史料、档案等进行了大规模的“亲自指导”。总而言之就一个中心思想:“江山是我李世民打下来的,我爹和我哥只是‘吃现成饭’!”
可事实上呢?李渊这个人的能力并不弱。直到“玄武门之变”爆发前,唐王朝的绝大多数军队依然牢牢控制在李渊的手中!李世民赖以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军事力量,主要还是局限于他天策府少量直属部队,人数其实非常有限。
▲唐高祖李渊画像
后来的“凌烟阁功臣”中,河间元王李孝恭、卫国景武公李靖、胡国壮公秦琼等等,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李世民的人。他们从一开始就是跟的李渊,只不过在李渊的派遣下曾一度归李世民节制而已。对于他们而言,李渊才是自己的“东家”,李世民只是“少东家”之一。可问题是,“玄武门之变”不是外人抢“东家”的家产,而是几个“少东家”之间的火拼!
尤其是李孝恭,隐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巢剌王李元吉,都是他的堂兄弟,无论帮任何一方、将来都可能会遭忌,倒不如置身事外……反正他李孝恭只是远支宗室,皇位与他基本上是绝缘的,将来不管是谁当皇帝,只要他识趣、听话,都可以继续安安稳稳地当他的郡王,又何必把自己给搭进去呢?
秦琼倒是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态度却比较消极,远没有鄂国忠武公尉迟恭等人那么卖力,这或许就是为何他位列“凌烟阁功臣”最末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李世民之所以能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
首先,“玄武门之变”是兄弟阋墙,很多人都不愿意过多涉足,尤其是关陇世家子弟。隋唐时期,虽然魏晋以来盛行的门阀制度在逐渐走向没落,但关陇世家子弟仍然是朝堂之上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无论是北朝还是隋唐,政权更迭其实都是关陇世家内部的“重新分赃”而已,无论谁当皇帝,关陇世家子弟只要不“站队”、终究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隋王朝虽然倒了,但唐王朝的朝堂上依然有弘农杨氏出身的宰相存在。
即便是南朝宗室,也同样可以登堂入室,陈后主被灭之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陈叔达也照样当上了唐王朝的宰相!所以,这些人更关心的还是自身和家族的利益,至于到底是李渊、李建成还是李世民当皇帝,对他们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李世民在玄武门内一举拿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又把李渊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您认为那些关陇世家子弟是会举兵勤王呢?还是向李世民称臣、谋取更大的政治利益?不言而喻……
再就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而是行动相当迅速!以至于李渊事先一点儿风都没有收到,甚至还带着一大群老臣在“看风景”。等李渊得到消息时,尉迟恭已经全副武装来到李渊身边“护驾”了。
这个时候别说是调兵勤王了,李渊稍有不慎、甚至连自己的老命都难保……不得不说,陈叔达到底是当过“王爷”的,面对这样的境地,他迅速向李渊提出了一个建议:“老板,你不是一直都想立秦王为储嘛,现在太子已经死了,您正好可以如愿了。”既帮李渊解了围、给了他一个台阶下,又向李世民递上了“投名状”。这个时候,李渊还能说什么?还不赶紧就坡下驴?
▲鄂国忠武公尉迟恭画像
说到底,李世民还是占了留在京师的光,这是“玄武门之变”能够成功的最大的先决条件!试想,李世民如果向明朝的藩王那样在封国就藩,恐怕还没等他走到长安,就已经让李渊调来勤王的兵给灭了!所以,并不是李渊没有阻止“玄武门之变”的能力,而是这场政变来得太突然,李渊根本没有任何准备便已经沦为了儿子李世民的“阶下之囚”。连老命都握在儿子手里,李渊还拿什么阻止?
▲“靖难之役”画卷(局部)
事实上,早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渊就已经意识到了来自于李世民的威胁。他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扶李建成上位了,著名的“张亮谋逆案”正式李渊准备对李世民下手的号角。若不是张亮咬死了没有供出李世民、没有给李渊落下口实,鹿死谁手恐怕还真不一定。
可李渊怎么也没想到儿子会这么快选择铤而走险,等到尉迟恭全副武装前来“护驾”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彼时的李渊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借着“张亮谋逆案”直接拿下儿子李世民呢?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