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帝国宰相遇刺身亡,唐宪宗下令严查,凶手到底有没有抓到

帝国宰相遇刺身亡,唐宪宗下令严查,凶手到底有没有抓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3484 更新时间:2023/12/8 12:35:05

元和十年六月三日(815年),黎明时分,大唐的都城长安还比较安静。

宰相武元衡已经从静安坊的大宅子出来,在几个随从的拥卫下,骑马赶往大明宫。

没办法,虽然宰相是百官之长,也要上班打卡,起床不能比别人晚了。

武元衡一行刚出静安坊东门,听见路边有人压低了声音说话:“灭掉蜡烛!”

一个骑马在前的护卫喝问道:“什么人?”话音刚落,武元衡哎哟一声,肩膀上中了一支箭。

随从们惊呼道:“有刺客!”

几个伏击者已经围拢过来,挥舞着兵刃。武元衡的随从抵挡不住,四散逃命去了。

只剩下武元衡一个人,被刺客杀死在路边,他的头也被刺客割掉带走。武元衡时年57岁。

严格来说,武元衡是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遇刺身亡的真正宰相。

1

很快,上朝的官员和行人一路发出的呼喊传到了大明宫紫宸殿:“宰相被人杀了!”朝堂上顿时炸了锅。

唐朝采用群相制,常设的宰相往往有三四个,众人起初不知道谁死了。

天色刚放亮,有人找到了武元衡骑的马,才确定了受害者的身份。

唐宪宗李纯听到消息,大为震惊和悲痛,下令解散朝会,退到延英殿,和宰相李逢吉等人商议这起突发事件。

这时又传来急报,御史中丞裴度也在上班的路上遇刺。幸好没死,只是头部受了伤。

宪宗皇帝听说裴度的伤势不重,稍微松了口气。

至于这起恶性案件的幕后主使,几乎是明摆着的。朝廷上下一致认为是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

成德军在如今的河北境内,治所在恒州,也就是河北正定县一带。当时各地藩镇割据的情形层出不穷,成德军只是其中一个。

一边是地方的军头,一边是朝廷高官,双方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什么王承宗要派人刺杀武元衡和裴度呢?

这还要从唐宪宗正在进行的“削藩”说起。

2

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登基之后,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淮西、卢龙、成德、淄青等多处军镇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已久。

尤其是位于如今河南省中南部一带的淮西军,脱离唐王朝控制已有半个世纪。临近的百姓时常遭到淮西军的烧杀抢掠。淮西军的首脑吴少阳病死后,其子吴元济自立为节度使,继续对抗朝廷。

唐宪宗堪称一位铁血皇帝,早有中兴大唐的决心。他在位十余年间,东征西讨,扫平了所有藩镇叛乱,一度重振了大唐前期的国威。

元和八年(813年)三月,强硬派官员武元衡出任宰相,他和前任宰相李吉甫一样,主张武力收复淮西,深得唐宪宗的信赖。

次年八月,朝廷大举发兵征讨淮西军吴元济。淮西军战力强悍,被各处自立的藩镇视为盟主。如果淮西军被打掉,其他的藩镇更不是官军的对手。因此,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人慌了。

王承宗给朝廷上书要求停战,赦免吴元济。又派使者给武元衡送去书信,信中的语气却很是傲慢无礼。武元衡大怒,赶走了王承宗的使者。随后王承宗又上书诋毁武元衡。

朝廷对王承宗等人的想法心知肚明。所以武元衡遇刺之后,朝廷上下都认为王承宗是幕后主使。

当时朝廷的主战派势单力薄,以武元衡和裴度为首,寥寥几人而已。藩镇势力暗杀武元衡的目的,无非是逼迫唐宪宗休战。

唐王朝征淮西之战前后打了三年,才拔掉了这枚楔在中原地区的钉子。武元衡遇刺时,开战还不到一年。

尽管战事很不顺,唐宪宗没有因为突如其来的暗杀行为而屈服。这只能激起他的愤慨,增强他削藩的决心。

3

武元衡遇刺的当天,唐宪宗下令京畿地区戒严,全力搜捕刺客。

为了其他一些大臣的安危,唐宪宗专门下旨给他们加派全副武装的卫兵。在家养伤的裴度成了重点保护对象。

有些朝臣战战兢兢,不到天亮不敢出门。很多天里,都是宪宗皇帝早早起来坐在大殿,等到天亮之后,朝臣们才陆续赶到。

抓捕刺客进展缓慢。事发好几天,连一点线索都没有。并且,掌管京城安保工作的执金吾及京畿地区的府衙、县衙,还发现了刺客写的纸条:“不要追捕我太急,否则先杀你们!”

负责抓贼的官员说不怕是假的,人人自危,出工不出力。

唐宪宗干生气,却也没办法。这时候,兵部侍郎许孟容求见皇帝,声泪俱下地说:“自古以来,哪有宰相横尸街头却抓不到贼人的,这是朝廷的耻辱!”

许孟容又提议,让受伤的御史中丞裴度担任宰相,并兼管案情,追查到底。这一点和宪宗皇帝的想法不谋而合。

于是,朝廷发出了悬赏通告:不论是谁,抓到刺客者赏钱一千万,并授予五品官职。窝藏罪犯或者知情不报者灭族。

赏格一开出,果然大不一样。没几天功夫,神策军将领王士平和王士则兄弟二人声称,王承宗在京师的办事处里有可疑人出入。朝廷立即展开行动,抓到了一批疑犯。

4

为首的疑犯名叫张晏,架不住严刑拷打,他们认罪了,声称幕后主使就是王承宗。刑部尚书张弘靖提出,案情有疑点,不要忙着结案。宪宗皇帝盛怒之下听不进去,下令把疑犯及同党全部处死。

《旧唐书》对此记载较为简略,《新唐书》提到,张晏等十八个人被斩首。《资治通鉴》也说,朝廷处决了疑犯张晏等五人以及他们的十四个同党。

唐宪宗又公布了王承宗写的几封言辞不逊的奏书,让朝臣们议定他的罪名。

且不说张晏等疑犯是否刺杀了宰相武元衡,他们被判死刑,似乎也不太冤枉。因为王承宗和李师道在京师或者东都洛阳的办事处,早就潜藏着人手,暗中搞破坏。比如焚烧官府的仓库、杀人,什么都干。

提供线索的王士平和王士则都升了职。王士平被加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

元和十年八月,武元衡遇刺两个月后,又一批刺客被抓。

东都留守吕元膺得到情报,淄青军节度使李师道在洛阳的办事处里窝藏着一伙搞破坏的贼人。

吕元膺派兵抓捕贼人,不料对方非常凶悍,大部分都突围而去,只有两个贼人落网。据这两个李师道的手下供述,杀害武元衡的刺客是李师道指使的。

这两个疑犯也被押送到长安执行了死刑。杀害武元衡的凶手可能早就跑了。

5

得知王承宗和李师道在背后屡屡使坏,宪宗皇帝下诏发兵征讨王承宗,另一路官军和李师道也开战了。那是武元衡遇刺后的同年十一月。

将近两年后的元和十二年九月,名将李愬奇袭蔡州,擒获淮西军首领吴元济,淮西战事终于结束。当然,时任宰相的裴度功劳也很大。

吴元济在长安身首异处,淄青、成德、宣武等军头都慌了。

到元和十三年(818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把两个儿子送到长安做人质,请求归顺朝廷。由于朝廷军队很疲惫,唐宪宗不愿再打仗,就下诏赦免了王承宗,让他继续担任节度使。

李师道继续顽抗,后来被部将杀死,淄青军也归顺了朝廷。

李师道死后,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率领官军接收淄青军的地盘,在郓州发现了李师道的一批信件。其中有一些他生前派人到潼关等地搞破坏的来往书信。还有一封信的内容和武元衡遇刺有关,有个名叫王士元的人因杀死武元衡得到了奖赏。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田弘正抓获了王士元等十六个人,押送到长安。唐宪宗命京兆府、御史台联合审讯疑犯。王士元等人对杀害武元衡一事供认不讳。

问到武元衡的样貌,疑犯们的说法却不一致。京兆尹崔元略觉得不对劲,问他们为什么承认罪行?

疑犯们表示:“王承宗和李师道是刺杀武元衡的同谋,但王士元奉命作案的时候迟到了,武元衡已经被王承宗的人杀死。王士元谎称自己杀了武元衡,骗取了李师道一大笔钱。我们都参与了此事,明知朝廷不会赦免我们,干脆认罪算了。”(《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一)

这个供词一出来,案情更为复杂。杀害武元衡的幕后主使究竟是王承宗还是李师道,已经很难搞清楚。不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田弘正抓来的疑犯们似乎没有必要说谎。

再说,唐宪宗之前已经宣布赦免了王承宗,碍于面子,也不好再追究此事。

唐宪宗下令,将王士元等十六个人全部斩首。至此,三批疑犯总共三十几个人为武元衡偿了命。但是,真正的刺客到底在不在其中,就不得而知了。

那时,距宰相武元衡遇刺已经过去了四年。

结语:大概唐宪宗心里对案情也有疑惑,因此,抓获第一批疑犯后,提供情报的王士平兄弟只升了官,却没有得到赏钱。韩愈还为此写了《论捕贼行赏表》,劝宪宗皇帝兑现赏金。这一千万铜钱最后有没有赏出去,史书并没有记载。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标签: 唐宪宗宰相裴度节度使武元衡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复兴,唐宪宗元和初期宦官势力的反击

    历史解密编辑:泡椒小白兔标签:唐宪宗,安史之乱,宦官,唐王朝,后唐,唐玄宗

    大唐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璀璨的王朝,曾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空前繁荣,但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一片混乱,继位的皇帝都致力于唐王朝的复兴。唐宪宗继位后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元和初年宦官势力猖獗对此进行了反击。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影响唐高宗李治中后期身体衰弱,无力处

  • 唐宪宗有何作为,担得起大唐的中兴之主的称号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唐宪宗,宰相,裴度,节度使,李德裕,德宗

    唐宪宗李纯,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出生,贞元四年(788年),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他是唐朝第十二个皇帝,在位十五年。唐宪宗勤勉于政事,善于虚心纳谏,积极进取,改善吏治。此外,他重用了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君臣同心同德,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就,重振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 唐宪宗暴毙之谜:一代英主是死于丹药中毒,还是政治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刘亦丝萌宠标签:宦官,皇帝,唐朝,唐宪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郭贵妃,官宦世家

    820年农历正月,新年伊始,唐朝的面貌焕然一新。唐朝在唐宪宗的治理下,渐次平定西川、夏绥、镇海、淮西、淄青等谋求割据自立的藩镇,结束了安史之乱后藩镇飞扬跋扈、无视朝廷的局面,重建了朝廷的权威和天子的威望。这是军事方面的成就,而在政治方面,唐宪宗通过让宦官领导禁军振兴了皇权,通过让宰相发挥职能改进了政

  • 唐宪宗国师,章敬怀晖禅师,祖籍考

    历史解密编辑:圭海四记标签:禅师,国师,万历,禅宗,贾岛,唐朝,唐宪宗,章敬怀晖

    唐章敬怀晖禅师,闽漳僧之祖也,然其籍贯几何,却似载非载,和而不同。△真寂寺@今日海沧最早关于怀晖禅师的详细记载,来自唐宪宗朝宰相权徳舆为其所作的《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文中称禅宗长老百岩大师“讳怀晖,姓谢氏,东晋流寓,今为泉州人”,短短数语,便将怀晖禅师前世今生简要概括。到了宋代初期,赞宁在其所著《

  • 唐朝“藩镇割据”:唐宪宗时代中央与藩镇势力的生死斗争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唐宪宗,节度使,裴度,宰相,唐朝,李塑

    公元817年冬的一个夜晚,天降暴雪,一支军队悄无声息的行进在雪夜中。大风撕裂了旌旗,不时有士兵因寒冷倒地而死。雪越下越大,到了城墙脚下,他们搭云梯,一个个黑影登上云梯越上城墙,把倦宿在敌楼里的哨兵一人一刀解决,然后顺楼梯进入城中。整个过程,宛如无声电影,只有画面没有一点声音。这是李愬雪夜袭蔡州的一个

  • 古代志怪故事——唐宪宗与张惟、玄解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唐宪宗,玄解,班固,皇帝

    唐宪宗喜好神仙不死之术,元和五年,内给事张惟则从新罗国回来以后奏报说,在渡海的时候,船临时停泊在一个海岛补充给养,他忽然听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好象岛上住有人家,他就乘着月光到岛上去散步。大约走一二里,就见花草树木,楼台殿阁,银门金户,一片辉煌。里面有几个公子,戴着花边大帽子,身上穿着紫色艳丽的衣服,吟

  • 淮西之乱:三易战将都没扭转战局,李愬只4步,帮唐宪宗奠定胜局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李塑,官军,李愬,唐朝,唐宪宗,节度使,王承宗,淮西之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元和十年(815年)九月,讨伐淮西的战争已进行了近一年,可是战场形势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宪宗所倚重的严绶自二月慈丘兵败以后,坐拥襄、邓、唐、随、均、房、郢、复八州之众,闭垒自守,八个月中无尺寸之功。五月

  • 唐宪宗李忱:装疯卖傻真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李忱,皇帝,唐朝,唐宪宗,唐武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官宦世家

    作者:不贰过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唐宪宗李纯,有一日见到了郭贵妃身边的一个婢女,觉得长得不错,所以春风一度后,宫女成功怀上皇子,这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李忱。如果唐宪宗缺儿子,可能会高兴,可是唐宪宗不缺儿子,并且还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女人生下的孩子,唐宪宗也就不怎么上心。李忱的出身不好,仅凭母亲教导,所以

  • 刘辟之乱:他要三川节度使,唐宪宗为何不给,要派无名小将平叛?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三川,韦皋,剑南,西川,唐朝,唐宪宗,节度使,刘辟之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九日,28岁的李纯在多种政治力量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1、“包袱”的化解正当宪宗为即位以后头绪繁多的政事所困扰之际,八月十七日,有使者自西川来,称西川节度使、南康忠武王韦皋去世。

  • 解析唐宪宗削藩之战,削藩之战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唐宪宗,平定,唐玄宗,藩镇,削藩

    削藩之战是公元805年公元820年期间,唐宪宗李纯为了削平割据势力,发起战争,对不法藩镇进行一系列讨伐。削藩之战的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形势自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国力衰落,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过度地使用一系列藩镇(释义: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