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李纯,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出生,贞元四年(788年),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他是唐朝第十二个皇帝,在位十五年。唐宪宗勤勉于政事,善于虚心纳谏,积极进取,改善吏治。此外,他重用了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君臣同心同德,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就,重振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是唐朝中后期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被誉为唐朝的中兴之主。
一、宪宗平叛
宪宗出生在代宗末年(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幼年时遭逢“泾师之变”,青年时目睹藩镇的跋扈和德宗的妥协和无奈。这样的遭遇,逐渐形成了宪宗削平叛镇,重树中央权威的政治抱负。《新唐书·宪宗纪》也有这样的评述:“(宪宗)自初即位,慨然发愤,志平僭叛”。纵观宪宗一生,很多言行都表明了他的这种政治抱负。宪宗曾对大臣痛惜道:“今两河数十州,皆国家政令所不及,河、湟数千里,沦于左祍,朕日夜思雪祖宗之耻”。
在历次艰苦卓绝的平叛战争中,宪宗所表现出得坚定不移之决心,可充分说明他内心最深处的政治诉求。宪宗的政治抱负与某些宰相的政治主张吻合,它们相互影响,并酝酿出对藩镇的强硬政策。元和初,杜黄裳为宰相,力主对藩镇采取强硬态度。在他的主持下,朝廷发动了对剑南西川刘闢叛乱的征讨,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在策略上,主要表现在武力征讨。具体来说,即动用中央神策军和地方可控制的藩镇军,联合平叛;朝廷保持财政支持和有效的军事供给。同时,要求宪宗尊重宰相建议,恢复宰相权力。史云:“平夏,翦齐,复两河,以机秉还宰相,纪律设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可见,元和初杜黄裳的策略模式奠定了元和对藩镇的政策基础。自杜黄裳以后,宪宗朝宰相成员中,强硬派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断地推动着此种政策的完善与执行。
策略毕竟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设想,对西川之役的成功及后来的一系列积极影响,从实践上有力地验证了策略的可行,从而深深地强化了这一策略模式,并使之政策化。平定西川的胜利,震慑了一些比较跋扈、具有反叛倾向的藩镇。因此,“蜀既平,藩镇惕息,多求入朝”。在德宗时期,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表现得非常跋扈,“不奉旨,擅总兵据南阳,朝廷几为之旰食”。此时,他鉴于朝廷的权威,主动表示臣服。
浙西镇海军节度使李錡(贞元十五年到永贞元年兼诸道盐铁转运使)在地方颇为专权,“馈遗结权贵,恃此娇纵”又“盗取县官财,所部官属无罪受戮”。鉴于朝廷的强势态度,李錡主动要求归朝。后虽反复,但在朝廷军事压力下,内部很快倒戈。最终朝廷不战而胜,所谓,“天府无一金之费已静江流,王师无一战之劳已除人害”。
讨伐剑南西川是整个元和时期平叛战争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首战。虽然其规模不及对河朔型藩镇,但对整个元和时期,甚至唐代中后期都有着深刻影响。军事讨伐打破了德宗自“奉天之难”以来对藩镇一贯妥协的政策,拉开了元和时代军事平叛的序幕。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央权威,坚定了朝廷决策者的态度和决心,并初步形成了武力平定叛乱藩镇的强硬政策。除军事上的武力镇压外,在李吉甫的倡导下,还实施“移镇”手段,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对节度使的任免权。
二、唐宪宗中兴
1.促成元和中兴
宪宗和其功臣群体最大的功绩就是促成了“元和中兴”的局面。宪宗即位后,任用了大批有才的文臣武将。如杜黄裳,他不仅帮助宪宗即位,还坚决支持其讨伐藩镇,同时发掘了高崇文等具有优秀军事指挥能力的将领,取得了讨伐刘辟的胜利,“由是用兵诛蜀、夏之后,不容籓臣蹇傲,克复两河,威令复振,盖黄裳启其衷也”,揭开了宪宗时期平定藩镇的序幕。
在讨伐藩镇过程,中央有李绛、武元衡、裴度等宰相出谋划策,支持讨伐藩镇,外面有高崇文、李光颜、李愬、乌重胤等优秀的将领。君主和文臣武将齐心协力,终于平定了藩镇动乱。在平定藩镇时出现了大批降将,他们在后来也成为讨伐藩镇的功臣,立下了战功无数。
在藩镇平定后,国家没有惩罚藩镇的人民,反而免除其赋税,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赢得了藩镇人民对中央政府的支持。沉重打击了地方上的藩镇割据势力,巩固了李唐政权。宪宗和其功臣一起促成了“元和中兴”局面,打击了地方的动乱势力,重树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
2.延长国祚
从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一直威胁着中央政权。尤以河朔三镇对中央的威胁最大,德宗初期,积极进取,削弱藩镇,自从发生“泾原兵变”之后,德宗的进取之心大为下降,对藩镇采取姑息的政策,聚敛财富,任用佞臣,助长了藩镇气焰。宪宗从即位开始,积极革新政治,任用了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基本上平定了藩镇,重树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宪宗去世以后,这些功臣人员继续立下功勋。如高崇文是宪宗时功臣,其孙高骈也是唐末名将,曾率军收复交趾,封渤海郡王,以武功巩固唐王朝。裴度在宪宗去世之后,虽遭排挤,但是其仍然辅佐敬宗,之后又迎立江王,名声威镇外番,为李唐王权的延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3.牛李党争的源头
宪宗时期任用大批贤才,形成了一个比较积极进取的功臣群体,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但是这个群体并不是没有一点矛盾。其中功臣群体里矛盾影响比较深远的就是牛李党争。所谓“牛李党争”,一般是指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这次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
李宗闵和牛僧孺同年考中进士,元和四年,又同时考中制举贤良方正科。但是因为他们的对策“指切时政之失,言甚鲠直,无所回避。”宰相李吉甫认为这是对他的指责,便向宪宗哭诉说他们与考官有私人关系,宪宗不得已将相关官员贬官,“上自朝廷,下至衢路,众心汹汹,警惧不安”,但是此事却引致朝野哗然,大臣纷纷谴责李吉甫嫉贤妒能。
迫于压力,宪宗只好于同年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命宰相。这样朝臣之中逐渐分成了两个对立派。但此时李德裕、牛僧孺还没有进入朝廷供职,所以派系斗争色彩尚不浓厚。穆宗长庆元年,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进士科考试,中书舍人李宗闵之婿苏巢﹑杨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登第。
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上疏说考试不公,涉嫌请托,请求重新考试。结果已录取的十四个人中,只有三人勉强及格。至此两党倾轧,四十年余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可见其斗争的激烈。牛李党争愈演愈烈,严重地削弱了中央的力量。
4.君臣关系变化
在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了一大批贤相能将,集中力量讨伐藩镇,君臣同心同德,关系融洽。元和十一年(816)六月,讨伐蔡州的战事毫无进展。宪宗召集大臣商量如何才能平定蔡州。裴度请求前往前线督战。临行前,裴度在向宪宗告别时说:“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阙无期。”宪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呜咽不止。
裴度此行将生死置之肚外,可见其对君主忠心耿耿;宪宗身为人君感动得当众落泪,算是失仪,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宪宗对裴度是极为信任,此时君臣关系比较和谐。
但是,随着讨伐藩镇的结束,宪宗就开始追求享乐,不听众大臣的劝谏,任用善于迎奉自己的人为相。裴度因为性格刚直不屈,忠心为主,只要朝政有缺漏的,都会直言说出来,被奸臣皇甫镈陷害,元和十四(819)年出为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君臣之间的信任度下降。
三、总结
唐宪宗平定藩镇,恢复中央权威,开创“元和中兴”局面。但令人惋惜的是,这种中兴局面不过昙花一现,未能持久。究其原因,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仍然存在,节度使拥有重兵,并掌握地方财赋,这就导致了后来河朔藩镇再度失控。
同时元和时期,集中力量用于平叛也带来一些消极问题。排斥朝内温和势力而致党争出现,宦官权势也有所抬头,这些对后来政局都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当唐宪宗死后,朝廷应付藩镇措施不当,河朔地区首先发生变化,终至藩镇割据死灰复燃。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末,最后形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