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宪宗有何作为,担得起大唐的中兴之主的称号

唐宪宗有何作为,担得起大唐的中兴之主的称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4778 更新时间:2024/1/30 17:21:16

唐宪宗李纯,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出生,贞元四年(788年),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他是唐朝第十二个皇帝,在位十五年。唐宪宗勤勉于政事,善于虚心纳谏,积极进取,改善吏治。此外,他重用了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君臣同心同德,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就,重振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是唐朝中后期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被誉为唐朝的中兴之主。

一、宪宗平叛

宪宗出生在代宗末年(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幼年时遭逢“泾师之变”,青年时目睹藩镇的跋扈和德宗的妥协和无奈。这样的遭遇,逐渐形成了宪宗削平叛镇,重树中央权威的政治抱负。《新唐书·宪宗纪》也有这样的评述:“(宪宗)自初即位,慨然发愤,志平僭叛”。纵观宪宗一生,很多言行都表明了他的这种政治抱负。宪宗曾对大臣痛惜道:“今两河数十州,皆国家政令所不及,河、湟数千里,沦于左祍,朕日夜思雪祖宗之耻”。

在历次艰苦卓绝的平叛战争中,宪宗所表现出得坚定不移之决心,可充分说明他内心最深处的政治诉求。宪宗的政治抱负与某些宰相的政治主张吻合,它们相互影响,并酝酿出对藩镇的强硬政策。元和初,杜黄裳为宰相,力主对藩镇采取强硬态度。在他的主持下,朝廷发动了对剑南西川刘闢叛乱的征讨,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在策略上,主要表现在武力征讨。具体来说,即动用中央神策军和地方可控制的藩镇军,联合平叛;朝廷保持财政支持和有效的军事供给。同时,要求宪宗尊重宰相建议,恢复宰相权力。史云:“平夏,翦齐,复两河,以机秉还宰相,纪律设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之。”可见,元和初杜黄裳的策略模式奠定了元和对藩镇的政策基础。自杜黄裳以后,宪宗朝宰相成员中,强硬派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断地推动着此种政策的完善与执行。

策略毕竟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设想,对西川之役的成功及后来的一系列积极影响,从实践上有力地验证了策略的可行,从而深深地强化了这一策略模式,并使之政策化。平定西川的胜利,震慑了一些比较跋扈、具有反叛倾向的藩镇。因此,“蜀既平,藩镇惕息,多求入朝”。在德宗时期,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表现得非常跋扈,“不奉旨,擅总兵据南阳,朝廷几为之旰食”。此时,他鉴于朝廷的权威,主动表示臣服。

浙西镇海军节度使李錡(贞元十五年到永贞元年兼诸道盐铁转运使)在地方颇为专权,“馈遗结权贵,恃此娇纵”又“盗取县官财,所部官属无罪受戮”。鉴于朝廷的强势态度,李錡主动要求归朝。后虽反复,但在朝廷军事压力下,内部很快倒戈。最终朝廷不战而胜,所谓,“天府无一金之费已静江流,王师无一战之劳已除人害”。

讨伐剑南西川是整个元和时期平叛战争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首战。虽然其规模不及对河朔型藩镇,但对整个元和时期,甚至唐代中后期都有着深刻影响。军事讨伐打破了德宗自“奉天之难”以来对藩镇一贯妥协的政策,拉开了元和时代军事平叛的序幕。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央权威,坚定了朝廷决策者的态度和决心,并初步形成了武力平定叛乱藩镇的强硬政策。除军事上的武力镇压外,在李吉甫的倡导下,还实施“移镇”手段,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对节度使的任免权。

二、唐宪宗中兴

1.促成元和中兴

宪宗和其功臣群体最大的功绩就是促成了“元和中兴”的局面。宪宗即位后,任用了大批有才的文臣武将。如杜黄裳,他不仅帮助宪宗即位,还坚决支持其讨伐藩镇,同时发掘了高崇文等具有优秀军事指挥能力的将领,取得了讨伐刘辟的胜利,“由是用兵诛蜀、夏之后,不容籓臣蹇傲,克复两河,威令复振,盖黄裳启其衷也”,揭开了宪宗时期平定藩镇的序幕。

在讨伐藩镇过程,中央有李绛武元衡、裴度等宰相出谋划策,支持讨伐藩镇,外面有高崇文、李光颜、李愬、乌重胤等优秀的将领。君主和文臣武将齐心协力,终于平定了藩镇动乱。在平定藩镇时出现了大批降将,他们在后来也成为讨伐藩镇的功臣,立下了战功无数。

在藩镇平定后,国家没有惩罚藩镇的人民,反而免除其赋税,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赢得了藩镇人民对中央政府的支持。沉重打击了地方上的藩镇割据势力,巩固了李唐政权。宪宗和其功臣一起促成了“元和中兴”局面,打击了地方的动乱势力,重树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

2.延长国祚

从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一直威胁着中央政权。尤以河朔三镇对中央的威胁最大,德宗初期,积极进取,削弱藩镇,自从发生“泾原兵变”之后,德宗的进取之心大为下降,对藩镇采取姑息的政策,聚敛财富,任用佞臣,助长了藩镇气焰。宪宗从即位开始,积极革新政治,任用了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基本上平定了藩镇,重树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宪宗去世以后,这些功臣人员继续立下功勋。如高崇文是宪宗时功臣,其孙高骈也是唐末名将,曾率军收复交趾,封渤海郡王,以武功巩固唐王朝。裴度在宪宗去世之后,虽遭排挤,但是其仍然辅佐敬宗,之后又迎立江王,名声威镇外番,为李唐王权的延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3.牛李党争的源头

宪宗时期任用大批贤才,形成了一个比较积极进取的功臣群体,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但是这个群体并不是没有一点矛盾。其中功臣群体里矛盾影响比较深远的就是牛李党争。所谓“牛李党争”,一般是指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这次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

李宗闵和牛僧孺同年考中进士,元和四年,又同时考中制举贤良方正科。但是因为他们的对策“指切时政之失,言甚鲠直,无所回避。”宰相李吉甫认为这是对他的指责,便向宪宗哭诉说他们与考官有私人关系,宪宗不得已将相关官员贬官,“上自朝廷,下至衢路,众心汹汹,警惧不安”,但是此事却引致朝野哗然,大臣纷纷谴责李吉甫嫉贤妒能。

迫于压力,宪宗只好于同年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命宰相。这样朝臣之中逐渐分成了两个对立派。但此时李德裕、牛僧孺还没有进入朝廷供职,所以派系斗争色彩尚不浓厚。穆宗长庆元年,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进士科考试,中书舍人李宗闵之婿苏巢﹑杨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登第。

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上疏说考试不公,涉嫌请托,请求重新考试。结果已录取的十四个人中,只有三人勉强及格。至此两党倾轧,四十年余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可见其斗争的激烈。牛李党争愈演愈烈,严重地削弱了中央的力量。

4.君臣关系变化

在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了一大批贤相能将,集中力量讨伐藩镇,君臣同心同德,关系融洽。元和十一年(816)六月,讨伐蔡州的战事毫无进展。宪宗召集大臣商量如何才能平定蔡州。裴度请求前往前线督战。临行前,裴度在向宪宗告别时说:“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阙无期。”宪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呜咽不止。

裴度此行将生死置之肚外,可见其对君主忠心耿耿;宪宗身为人君感动得当众落泪,算是失仪,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宪宗对裴度是极为信任,此时君臣关系比较和谐。

但是,随着讨伐藩镇的结束,宪宗就开始追求享乐,不听众大臣的劝谏,任用善于迎奉自己的人为相。裴度因为性格刚直不屈,忠心为主,只要朝政有缺漏的,都会直言说出来,被奸臣皇甫镈陷害,元和十四(819)年出为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君臣之间的信任度下降。

三、总结

唐宪宗平定藩镇,恢复中央权威,开创“元和中兴”局面。但令人惋惜的是,这种中兴局面不过昙花一现,未能持久。究其原因,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仍然存在,节度使拥有重兵,并掌握地方财赋,这就导致了后来河朔藩镇再度失控。

同时元和时期,集中力量用于平叛也带来一些消极问题。排斥朝内温和势力而致党争出现,宦官权势也有所抬头,这些对后来政局都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当唐宪宗死后,朝廷应付藩镇措施不当,河朔地区首先发生变化,终至藩镇割据死灰复燃。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末,最后形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

标签: 唐宪宗宰相裴度节度使李德裕德宗

更多文章

  • 唐宪宗暴毙之谜:一代英主是死于丹药中毒,还是政治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刘亦丝萌宠标签:宦官,皇帝,唐朝,唐宪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郭贵妃,官宦世家

    820年农历正月,新年伊始,唐朝的面貌焕然一新。唐朝在唐宪宗的治理下,渐次平定西川、夏绥、镇海、淮西、淄青等谋求割据自立的藩镇,结束了安史之乱后藩镇飞扬跋扈、无视朝廷的局面,重建了朝廷的权威和天子的威望。这是军事方面的成就,而在政治方面,唐宪宗通过让宦官领导禁军振兴了皇权,通过让宰相发挥职能改进了政

  • 唐宪宗国师,章敬怀晖禅师,祖籍考

    历史解密编辑:圭海四记标签:禅师,国师,万历,禅宗,贾岛,唐朝,唐宪宗,章敬怀晖

    唐章敬怀晖禅师,闽漳僧之祖也,然其籍贯几何,却似载非载,和而不同。△真寂寺@今日海沧最早关于怀晖禅师的详细记载,来自唐宪宗朝宰相权徳舆为其所作的《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文中称禅宗长老百岩大师“讳怀晖,姓谢氏,东晋流寓,今为泉州人”,短短数语,便将怀晖禅师前世今生简要概括。到了宋代初期,赞宁在其所著《

  • 唐朝“藩镇割据”:唐宪宗时代中央与藩镇势力的生死斗争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唐宪宗,节度使,裴度,宰相,唐朝,李塑

    公元817年冬的一个夜晚,天降暴雪,一支军队悄无声息的行进在雪夜中。大风撕裂了旌旗,不时有士兵因寒冷倒地而死。雪越下越大,到了城墙脚下,他们搭云梯,一个个黑影登上云梯越上城墙,把倦宿在敌楼里的哨兵一人一刀解决,然后顺楼梯进入城中。整个过程,宛如无声电影,只有画面没有一点声音。这是李愬雪夜袭蔡州的一个

  • 古代志怪故事——唐宪宗与张惟、玄解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唐宪宗,玄解,班固,皇帝

    唐宪宗喜好神仙不死之术,元和五年,内给事张惟则从新罗国回来以后奏报说,在渡海的时候,船临时停泊在一个海岛补充给养,他忽然听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好象岛上住有人家,他就乘着月光到岛上去散步。大约走一二里,就见花草树木,楼台殿阁,银门金户,一片辉煌。里面有几个公子,戴着花边大帽子,身上穿着紫色艳丽的衣服,吟

  • 淮西之乱:三易战将都没扭转战局,李愬只4步,帮唐宪宗奠定胜局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李塑,官军,李愬,唐朝,唐宪宗,节度使,王承宗,淮西之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元和十年(815年)九月,讨伐淮西的战争已进行了近一年,可是战场形势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宪宗所倚重的严绶自二月慈丘兵败以后,坐拥襄、邓、唐、随、均、房、郢、复八州之众,闭垒自守,八个月中无尺寸之功。五月

  • 唐宪宗李忱:装疯卖傻真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李忱,皇帝,唐朝,唐宪宗,唐武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官宦世家

    作者:不贰过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唐宪宗李纯,有一日见到了郭贵妃身边的一个婢女,觉得长得不错,所以春风一度后,宫女成功怀上皇子,这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李忱。如果唐宪宗缺儿子,可能会高兴,可是唐宪宗不缺儿子,并且还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女人生下的孩子,唐宪宗也就不怎么上心。李忱的出身不好,仅凭母亲教导,所以

  • 刘辟之乱:他要三川节度使,唐宪宗为何不给,要派无名小将平叛?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三川,韦皋,剑南,西川,唐朝,唐宪宗,节度使,刘辟之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九日,28岁的李纯在多种政治力量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1、“包袱”的化解正当宪宗为即位以后头绪繁多的政事所困扰之际,八月十七日,有使者自西川来,称西川节度使、南康忠武王韦皋去世。

  • 解析唐宪宗削藩之战,削藩之战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唐宪宗,平定,唐玄宗,藩镇,削藩

    削藩之战是公元805年公元820年期间,唐宪宗李纯为了削平割据势力,发起战争,对不法藩镇进行一系列讨伐。削藩之战的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形势自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国力衰落,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过度地使用一系列藩镇(释义: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

  • 唐朝最特殊的藩镇将领:放弃割据归顺朝廷,帮助唐宪宗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唐宪宗,节度使,田承嗣,唐朝,安史之乱,魏博,藩镇将领

    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形成藩镇割据的情况,其中以“河朔三镇”最为强悍,他们表面上臣服于唐朝朝廷,但实际上拒绝向朝廷缴纳赋税,并且自行任命官员,节度使的职务甚至可以传给兄弟子侄,唐朝皇帝对于这些情况也无可奈何。可是后来,藩镇中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将领,他主动放弃割据,助唐宪宗实现中兴!那么,这位将领到底是谁

  • 李錡之乱:养了一群干儿子,就敢叛乱,唐宪宗一封诏书平定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平定,德宗,唐朝,唐宪宗,节度使,李师道,李錡之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元和元年(806年)三月,正当宪宗集中精力讨伐西川刘辟叛乱的时候,在关内道,发生了杨惠琳在夏绥(治所在今宁夏白城子)勒兵抗拒王命的事件,宪宗不得不在征讨刘辟的同时,组织力量讨伐杨惠琳。杨惠琳的叛乱,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