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李愬雪夜入蔡州》
大唐元和十二年,十月初十,一队军民正行走在前往蔡州的路上,时值漫天风雪,然整支队伍却没有丝毫退宿,并最终兵临蔡州城下,上述这段话所描写的正是中晚唐时期著名的“夜袭蔡州之战”。自古以来将门多虎子的情况,并非是虚言,历史上取得奇袭蔡州之战胜利的李愬,正是于“奉天之难”期间收复长安的名将李晟之子。可见,中晚唐时期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乱局,同时也是一个肱股之臣尽出的时期。
书归正传,李愬所以一战成名,主要在于中晚唐的历史给予了其建功立业的舞台。因为,历史上的元和十二年,唐宪宗李纯发起的削藩之战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一年,唐朝能否在宪宗一朝中兴就在于这一年能否将淮西藩镇连根拔起。而后来李塑的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无疑为“元和中兴”打上了一针强心剂。
历史上的征淮西吴元济之战,虽然结束于元和十二年,但起点却在元和九年的九月。由此可见,唐王朝平定一个淮西藩镇总共花费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唐王朝对淮西吴元济的征讨,最多的时候动用了包括宣武军在内的十六镇兵马,而征讨淮西之战因此也被称为中晚唐时期削藩战中最为激烈的一战。可是,唐王朝虽然对淮西斥以重兵,但真正取得胜负则是在元和十二年,也就是说征讨一个实力相较于河朔藩镇较弱的淮西藩镇,唐王朝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那么,唐宪宗时期十六镇兵马征讨淮西吴元济,为何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
首先,淮西藩镇的实力,虽然总体上相较于河朔藩镇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却有三十多年的割据基础。历史上的淮西之乱,实际上起始于德宗一朝。当时在“奉天之难”期间,李希烈就据淮西称“楚帝”。而在李希烈死后,淮西则由吴少诚、吴少阳二代节度使割据。而到了吴元济拥兵淮西的时候,淮西已经被占据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吴元济在占据淮西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发挥主场作战的优势,凭借坚城固守,而当战事一旦陷入拉锯战的局势之中,唐朝庞大的人马自然无法同淮西军马对耗。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这将近四年的时间里,唐王朝消耗了大量的财力。
当然,除了淮西割据时间较长的原因外,唐朝用如此长的时间平定淮西,主要还在于唐朝内部的不稳定。这样的不稳定因素则分为内外两个方面,一来是来自于朝廷内部中,再者便是来自于外部藩镇之间的掣肘。先说说朝廷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早在征讨淮西藩镇的前期,唐朝官军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并且在接连战败的同时,主战派的宰相武元衡也遇刺而亡。
一时间恐怖气氛开始蔓延于朝野之上,从而使得大臣开始由主战转为主和。这样的情况到了元和十一年,则转变成为了“宰相奏对,多请罢兵”的情况,以至于战事受到了或多或少朝中群议的影响。除了群议的影响之外,还在于唐王朝的财力已经难以维系较大的军事开支。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在征讨淮西的第二年,唐朝便已经不得已出内府布匹军用。
最后,藩镇之间的制衡也对宪宗征讨淮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当时,成德镇的王承宗与淄青的李师道实际上并不支持宪宗对淮西的征讨。因为,唇亡齿寒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淮西一旦被平定,唐军接下来的步伐必然会是河北、山东地区的藩镇。这中间尤其是淄青的李师道更是派兵暗中牵制官军,并派遣刺客刺杀的朝中大臣,其中武元衡受刺身亡,裴度也因此受重伤。由此可见,其他藩镇在唐宪宗征讨淮西期间,对唐王朝也形成了一定的干扰,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使得唐朝征讨淮西的时间被无限延长。
历史就是这样,征讨淮西之战可以说是考验唐宪宗是否能够称得上雄主的一战。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淮西之战的胜利同唐宪宗的乾纲独断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以至于,征讨淮西之战的胜利不仅促成了唐宪宗一代雄主的赞誉,同时也促成了中晚唐时期第一个中兴局面——元和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