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宪宗削藩成果观察:何以导致河北再度陷入动荡?

唐宪宗削藩成果观察:何以导致河北再度陷入动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3990 更新时间:2024/1/24 14:05:00

大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李纯带着几分遗憾离开了人世,他这辈子心心念念的削藩之战并不完美,因为幽州还未被平定。

不过以我个人浅见,唐宪宗能搞定了“五大天王”中的魏博、淮西、淄青、成德四镇,已经算是相当成功的了。

这五大藩镇割据六十年,期间他们搞了个“四国相王”、“五国联盟”,逼得唐德宗两度流亡,差点让大唐帝国提前画上句号。

短短十五年内,唐宪宗先搞定夏绥、西川、镇海、义武这些个“小鱼小虾”,又陆续降服四镇,仅剩的一个幽州,在势穷力竭之下,也于唐穆宗即位后的次年归朝了。

这份伟业还不算成功吗?

遗憾的是,唐宪宗创下的基业没得到巩固,唐穆宗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摧毁了父亲十余年的成果,堪称“天才败家子”。

☞用非所人,朱克融再度割据幽州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被父兄“冤魂”折磨了几年的幽州节度使刘总,为了保住性命决定放弃割据,自请入朝为官。朝廷决定,由河东节度使张弘靖接任卢龙幽州节度使。

对张弘靖的任命就是一个错误,此人很有见识,但不善治。幽州割据已久,作为外来者,第一要务应该是弥合伤痕,塑造将士们对朝廷的向心力,而张弘靖则反其道而行之。

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用自己带来的亲信,排挤幽州军镇旧将。第二件事,将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将的坟墓掘开,引起幽州旧势力惶恐和反感。第三件事,营私舞弊,私自扣留朝廷拨付给将士们的赏赐。第四件事,处事不公,任由亲信不法,并欺凌幽州将士。

结果,因为一名士兵与张弘靖亲信的冲撞,引发了幽州将士们的集体叛乱,他们发动哗变,囚禁了张弘靖,并杀害了他的十余名部属。

三天后,这些士兵冷静下来,又集体跑到张弘靖那里请罪,希望得到赦免。而张弘靖却牙关紧闭,一言不发。他的这个态度激怒了士兵们,于是他们决定“另请高明”。

被他们请出来主持大局的带头大哥就是朱克融。

朱克融是刘氏统治幽州之前的节度使朱滔的孙子,野心家一枚。刘总决定归朝时,为了防止有人作乱,便将朱克融等十几个刺头遣送到长安。

应该说刘总想得很周全,只要朝廷扣住朱克融,任以官职,他再大的本事也掀不起大浪。然而,朝廷拿朱克融当空气。朱克融趁机贿赂有关人员,并私自逃回了幽州。

张弘靖施肥,幽州士兵播种,朱克融这个毒种子发芽了。就这样,幽州一夜回到解放前,再度割据称霸。

☞轮岗失策,田弘正踏上刀山火海

同年,唐穆宗还做了一件颇为得意的大事——藩镇节度使轮岗:

✔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调任成德节度使;

✔成德节度使王承元调任义成节度使;

✔义成节度使刘悟调任昭义节度使;

✔武宁节度使李愬调任魏博节度使;

✔左金吾卫田布调任河阳节度使。

唐穆宗为何进行这一次大转岗呢?意图当然是为了剥离节度使们与军镇的纽带关系。比如田氏控制魏博六十年,因此田弘正、田布父子必须被调离魏博;成德是王家的天下,所以王承元必须要挪窝。

看起来这次轮岗很高明嘛,既不伤害节度使们的利益,又割断了他们与当地势力勾结的纽带,皆大欢喜嘛。

有时候好的初衷未必有好的结果,其中的细节往往决定成败,这次大轮岗最大的败笔就是田弘正的新任命。

田弘正是魏博第一任割据节度使田承嗣的堂侄,田承嗣的孙子田季安去世后,他被魏博将士强行推举为节度使。

田弘正接管魏博后,第一时间向朝廷表示了归降的意愿,并且每遇重大事都做到请示和汇报,坚决执行朝廷的命令,从而打破了魏博割据的局面。

其它四镇眼见魏博“反水”,多次游说田弘正,但都没有改变田弘正的意志。后来,田弘正又奉命攻打淮西、淄青和成德,可以说,田弘正是唐宪宗削藩的最大功臣。

正因为如此,田弘正是不适合出任淮西、淄青和成德节度使的,因为在系列战斗中,他给这三镇带来的杀戮过多,深为三镇将士所嫉恨。

田弘正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但也不敢违抗唐穆宗的命令,于是只好自己打补丁,带了2000名魏博士卒随行,作为自己的护卫。

☞行为失谨,王庭凑乘势窃取成德

跨区域调兵毕竟不合规制,于是田弘正向朝廷做了汇报,以“常山之人久隔朝化,人情易为变扰”为由,请求将这些人留在成德帮他维持秩序,并请朝廷拨付这些士卒的军饷。

这种事其实不难处理,朝廷只需要批准这些士卒转籍为成德军就行,但没想到却遭遇了朝廷的驳回。让人无语的是,驳回的理由不是因为跨区域调兵,而是粮饷拨付不便。

田弘正不差钱,但是养2000私兵,多大的脑袋能顶得住罪名?他急得四次上书,却每一次都遭到度支使崔倰的反对。

崔倰就是那种刚正威严、两袖清风、嫉恶如仇,但性格偏激,咬住屎撅子不松口,站在道德制高点干坏事的“正人君子”。

于是田弘正只好将这些士卒遣送回魏博,将自己孤零零地置身于虎狼窝中。

崔倰驳回了田弘正的请求,却在给成德军调拨一百万赏赐钱时拖拖拉拉,很长时间不能到位,引发了将士们的不满。

这些“大老粗”心怀怨愤:你们田家人花天酒地,为什么迟迟不发朝廷的赏赐?一定是被田弘正贪污了。

自从田承嗣割据魏博后,朝廷为了拉拢田家,又封官进爵,又嫁公主,田家子弟遍布长安、洛阳、魏博、成德,个个锦衣玉食、花天酒地,每天花销不下二十万,物资钱财的车辆络绎不绝。

成德士卒们把这笔账都算到了田弘正的头上,加上旧怨,他们早就想动手了,但碍于那两千魏博军,一直隐忍克制。

现在田弘正失去了庇护,成德军的胆气上来了,他们在兵马使王庭凑的煽动下冲进了田府,将田弘正全家三百多口人杀得干干净净。

然后,王庭凑自称节度留后,并迅速与朱克融订立了攻守同盟。

唐穆宗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调动大军三路围剿成德,结果十几万大军,打了八个月却连连败北。最后朝廷不得不接受现实,承认了成德割据的事实,而成德军也进入王氏统治时代。

☞举措失当,史宪诚趁乱占据魏博

田弘正遇害后,反映最激烈的当属其子田布。朝廷原本准备派魏博节度使李愬讨伐王庭凑,可惜李愬突患重病,不能成行,于是便想到了田布。

这是朝廷犯下的又一个大错,唐穆宗想当然地认为,魏博是田家的天下,田弘正遇害,田布出马一定会获得魏博将士们的拥戴。于是田布又从河阳调任魏博节度使,率兵为父报仇。

田布确实有志于报仇雪恨,临行前他甚至跟妻子做了诀别,表现出了足够的勇气。但很可惜,田布的能力很有限,根本指挥不动魏博军。

兵马使史宪诚暗中使坏,部队行进到半途就再也不肯前行,甚至嚷嚷着要回撤。田布悲愤之下引刀自杀,而史宪诚则乘机取代田布获得了魏博军的指挥权。

唐穆宗傻眼了,幽州和成德还没搞定,如果魏博再打起来,估计离“四国相王”的历史不远了。为了安抚史宪诚,他被迫承认史宪诚为魏博节度使。

自此,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再度割据,唐宪宗十几年的辛苦顷刻间化为乌有。

☞藩镇复乱谁之过?

史学界有一个声音认为,唐宪宗的削藩并不成功,是个半拉子工程,过度强调军事的作用,而没有建立长效机制。

因此,当强压在藩镇头上的紧箍咒稍有放松的时候,他们必然反弹。尤其是十几年的削藩之战,已经耗尽了朝廷的积蓄,再也无法凭武力解决问题时,矛盾就爆发了。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这么说对唐宪宗有失偏颇。

削藩首先是军事行动,然后是政治布局。唐宪宗能在有生之年完全军事目标已经实属不易,至于政治部署,我敢这么说,换作天王老子来了也没用,谁也做不到。

唐朝藩镇割据本质上两股势力的对抗,一股是体现豪门士族集团利益的中央政权,一股是代表庶族阶级利益的藩镇,这两股势力的矛盾根本没法调和。

唐朝是中国最后一个豪门政治的时代,当时以“五姓七望”为代表的豪门集团垄断了资源,庶族阶级缺少进阶的通道。

随着藩镇的兴起,这些庶族阶级借着藩镇势力,成了地方势力的代表人,并依靠军事力量获得了对抗豪门集团的资本。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但凡由豪门子弟出任的节度使,都不会割据,而割据势力都是庶族地主阶级。

河北尤甚,因为这地方原本就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对朝廷的向心力就不够。加上这地方长期由胡族节度使统治(别被他们汉人的名字迷惑了),造成该地区的士族阶级对朝廷长期采取敌视的态度。

要想根治藩镇割据,除非铲除豪门集团的垄断地位,这相当于让大唐革自己的命。武则天曾经接近这个目的,但随着李唐复国,又进入豪门时代。

你让唐宪宗达成这个目标,可能吗?恐怕武则天再世也白扯。

我倒觉得最大的责任人是唐穆宗,虽然藩镇割据的隐患还在,但如果不是一连串的失误,至少存在“温水煮青蛙”的可能性。

阅读这段历史,我总是忍不住为田弘正父子的死而深感惋惜,当政者不慎,真是害人不浅呐。

更多文章

  • 唐宪宗孝明皇后:从宫婢逆袭成太后,与昔日上司平起平坐

    历史解密编辑:飞雪的涟漪标签:唐宪宗,李忱,皇后,唐武宗,郑氏

    唐朝中期,自唐宪宗就开启了不册立皇后之风。但我们会发现,史料上记载,唐宪宗的后妃中,还是有两位有皇后的封号,一位是咱们之前聊到过的懿安皇后郭氏,另一位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聊到的孝明皇后郑氏。因罪入宫一朝获宠关于郑氏的家世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仅记载她是润州丹杨县人。在她入宫之前,有过一次嫁人的记录,也正是因

  • 名妓杜秋娘如何成为唐宪宗宠妃,她晚年为何被逐出宫门,冻死湖畔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宰相,诗人,唐朝,杜秋娘,唐宪宗,唐穆宗,李德裕,唐敬宗,小说家,官宦世家

    在唐朝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女诗人,她写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词。“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 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首诗的意思是人世间的富贵如浮云一般的虚幻,做人应该爱惜少年的时光,应该珍惜自己的眼前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写下这首诗的作者姓杜,名秋娘,她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杜秋娘

  • 唐宪宗李纯削弱藩镇势力,实现了“元和中兴”,后追求长生不老

    历史解密编辑:墨落寻烟标签:唐宪宗,李纯,唐王朝,节度使,宦官,唐德宗,元和中兴,唐朝

    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整个国家经历了巨大的打击,各个战区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唐德宗李适即位以后,想要进行改变这种现状,大力削弱藩镇的力量,没想到却爆发了“泾原兵变”。自此以后,唐王朝对于藩镇的力量彻底失去了控制,本来还只是“河朔四镇”实行“世袭制度”,到后来直接演变为不论大小藩镇

  • 唐宪宗时期的“元和中兴”,为何成为了唐王朝的一次回光返照?

    历史解密编辑:虾仁不眨眼标签:唐宪宗,唐王朝,中兴,安史之乱,德宗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的国祚达289年之久,而除却一百多年的初唐、盛唐外。“安史之乱”后的140年时间,被后世学者统称为中晚唐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每个皇帝都要面对前任皇帝手中的烂摊子。作为唐德宗之后的皇帝,唐宪宗李纯所接手的则是德宗时期遗留下的乱局。在德宗一朝,藩镇之祸极其严重,以至于最终演变成“奉

  • 唐顺宗实行永贞革新七个月便退位,不久驾崩,但唐宪宗继续其事业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唐顺宗,唐宪宗,唐德宗,宦官,永贞,李诵

    唐顺宗李诵应该是唐朝最惨的一个皇帝了,他小心翼翼做了26年的太子, 好不容易继位之后,却只在皇帝位子上坐了七个月,就被宦官逼成了太上皇,他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但即便是太上皇也并没有做久,只五个月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后就驾崩了,令人扼腕。而关于他的驾崩,究竟是病崩的还是被害的,也是莫衷一是,只能等着更多的

  • 唐宪宗李纯:前期一顿操作让大唐重归统一,最后却被宦官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唐宪宗,李纯,宦官,宰相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中后期难得的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李纯在位的一段时间,唐朝的形势终于有了一些好的改观,尤其是在藩镇割据上,经过了安史之乱之后,第一次恢复了大一统的局面,因此李纯也被成为“中兴之主”。他在位时候的年号是叫元和,所以这段时间,也被叫做“元和中兴”。宪宗李纯前期是一个英明果断、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 唐宪宗重用裴度消藩,李愬夜袭蔡州后,为什么出现“元和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裴度,蔡州,李塑,李愬,唐朝,唐宪宗,节度使,军事制度,五代十国

    题记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参与安史之乱的大批中层将领摇身一变成了新的节度使,大唐再也难以回到昔日的繁华,朝廷权威下降,地方藩镇势力强大。这些节度使父死子继,不服从中央委派,不仅把持军权,还把持着财权、政权,藩镇不再是边防军,而是“相望于内地”,成为时刻威胁唐朝中央政权的割据势力。代宗、德宗、顺宗先后实行

  • 帝国宰相遇刺身亡,唐宪宗下令严查,凶手到底有没有抓到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唐宪宗,宰相,裴度,节度使,武元衡

    元和十年六月三日(815年),黎明时分,大唐的都城长安还比较安静。宰相武元衡已经从静安坊的大宅子出来,在几个随从的拥卫下,骑马赶往大明宫。没办法,虽然宰相是百官之长,也要上班打卡,起床不能比别人晚了。武元衡一行刚出静安坊东门,听见路边有人压低了声音说话:“灭掉蜡烛!”一个骑马在前的护卫喝问道:“什么

  •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复兴,唐宪宗元和初期宦官势力的反击

    历史解密编辑:泡椒小白兔标签:唐宪宗,安史之乱,宦官,唐王朝,后唐,唐玄宗

    大唐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璀璨的王朝,曾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空前繁荣,但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一片混乱,继位的皇帝都致力于唐王朝的复兴。唐宪宗继位后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元和初年宦官势力猖獗对此进行了反击。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影响唐高宗李治中后期身体衰弱,无力处

  • 唐宪宗有何作为,担得起大唐的中兴之主的称号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唐宪宗,宰相,裴度,节度使,李德裕,德宗

    唐宪宗李纯,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出生,贞元四年(788年),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他是唐朝第十二个皇帝,在位十五年。唐宪宗勤勉于政事,善于虚心纳谏,积极进取,改善吏治。此外,他重用了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君臣同心同德,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就,重振了中央政府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