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宪宗时期,为何会出现“钱重货轻”的情况?

唐宪宗时期,为何会出现“钱重货轻”的情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3974 更新时间:2024/1/22 0:00:55

说起经济,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通货膨胀,对于经济来说,通货膨胀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它会导致钱和废纸无异。但是,还有一种现象也对经济的伤害非常大。

就是通货紧缩,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钱重货轻”。想想看你工作了整整一天,最后却只拿了一块钱,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前者,让人恨不得人把钱当厕纸,后者,让人恨不得把钱当黄金。

虽然说这个词语是在宋朝的时候才出现的,但是,在宋朝之前,其实也出现过这种情况。“钱重货轻”最为严重的时期,就是唐宪宗时期。

在唐宪宗时期,为何会有这么严重的“钱重货轻”的情况呢?

前期出色,后期昏庸的君主

唐宪宗的爹,是一个挺出色的君主,可惜自己没啥城府,把改革的欲望表现得太明显,最后被宦官给拉下了马。

既然有前车之鉴,这群宦官在找继任者的时候当然就更加小心,一点都不想重蹈覆辙。所以,唐宪宗前期只能装疯卖傻,然后宦官一看,行吧,你最傻,那就你了。

但是唐宪宗一继位,立马表现得就不一样了。他前期做得非常不错,这下,宦官们傻眼了,被这小子骗了,他们后悔不迭。

既然唐宪宗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那么有些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就是“钱重货轻”的问题。

那么,钱重货轻的原因是啥呢?首先,要买的东西太多,其实我们现在人也是一样的。一个月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花着花着,手里面就没有钱了。

第二点,就是那群藩镇太厉害讨厌了,我们知道,大臣一旦权力过大,就开始搞事了。比如说汉文帝时期的淮南刘长,因为有了自己造钱的能力,所以势力极度膨胀,压根就不买皇帝的账。现在,这些节度使也不买皇帝的账了。

悲催的唐宪宗

唐宪宗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很悲催的人,他们天天都要担心这些宦官把自己给处理了,你不改革的话,整个王朝乱七八糟的,还怎么过得下去。

所以,这父子两个人,每天都在纠结当中度过,不改革吧,感觉对不起祖宗,改革吧,天天要担心被这群人干掉,不知道唐宪宗父子两人有没有怨恨那个突然不好好干活的唐玄宗,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明明一开始干得很不错嘛,怎么后面就成了那副样子。

后来,唐宪宗在努力没能挽救唐朝之后,也做出了

摆烂的决定,所以,后期的唐宪宗,就没有前期那么出色了。

政府的一些不当行为

除了要买的东西太多,大臣权力太大,不给面子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府自己做出了一些不当行为。那就是政府突然抽风,不答应用其他的东西做税收了,非要用铜圈,这本来铜就不够,这么一通搞,直接让通货紧缩加剧了。

这就是政府不当行为导致的后果,其实每一次经济上的乱七八糟,基本上都有政府乱搞一气的责任在里面,有的是政府官员过于贪婪,有的是政府罔顾经济规律,反正都没干什么好事。

钱重货轻的解决办法

在古代,金属一直是主要的流通货币,而金属都是有总量限制的,开采一点就少一点。所以,如果以金属作为唯一的货币体系,那么到了后期肯定就会出现铜不够用的情况。

要解决这种情况,首先是要有一个相对健康的政治环境,就是大臣要对皇帝有最基本的敬畏,不能不理皇帝,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地方的铜矿都是皇帝的。

第二就是需要寻找一个替代品,就是一些比较轻便,比较好获得的东西。中国的货币体系,从远古时期就一直在发展。中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一直都在寻找合适的交换物。有了合适的交换物以后,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开始,中国是以物易物,只要买卖双方认可,就可以达成交易。但是那样的话,交易的范围非常窄,交易的人也很少。毕竟,这种交易谈成,是要看运气的。只有在双方都恰好需要对方的物品的时候,交易才能达成。

由于这个限制,以物易物很快就被人们抛弃了,人们开始寻找替代品,一开始的替代品很杂,并没有对交易起到什么作用。后来,人们决定用贵金属来充当替代品。

但是,这种做法并没有解除钱币的地域限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的钱币都并不相同。

后来,中国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钱币也终于变得统一,但是,对于钱币赋予什么样的价值,以及它的价值是否能和市场相匹配,依然是统治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出现“钱重货轻”或者“货重钱轻”的现象。但是,贵金属包括铜的储量有限,所以,人们依然在不断寻找替代品。

直到纸币出现,这种寻找替代品的活动才终于告一段落。纸币的主要好处在于,它轻便,易携带。而且,纸币的制作材料相对而言,也要好获得得多。

但是,唐宪宗时期是没有纸币的,所以在面对给金属货币赋值的事情的时候,很多人都显得畏首畏尾。

唐宪宗时期,也没有类似桑弘羊这样的经济学家,所以,摸索出经济规律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再加上政治环境不稳。唐朝统治者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王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依然要打肿脸充胖子,三番因素加在一起,导致唐宪宗时期的经济环境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所以,现代的货币体制都是双轨制,一方面,国家用纸质的人民币来作为流通货币,另一方面,贵金属作为消耗品,具有换取相当多的纸质货币的能力,是绝对的硬通货。

这种双轨制度,一方面保证了国家力量可以在市场混乱的时候随时介入,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货币印刷总量的方式,来控制进入市场的货币量。

另外,黄金作为备用交易品,可以保证在国家遇到乱世的时候,依然有相当的购买力,维持经济的稳定。

但是,即便有了这些防范措施,在近现代也依然出现过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事情。所以说,有的时候,政府不给力,怎么样都没用。

但是,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防止“钱重货轻”的办法,那就是,寻找一个更容易得到的替代品,把这个替代品和贵金属一样,提升到交换物的位置。另外,政府也要保持最起码的清醒,不能拖后腿,实行完全错误的政策。

经济,是一件很玄妙的事情,现在有很多经济学家,都无法完全参透其中的奥秘。但是,经济和国力一定是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强大的国家经济一定很不错。

这个道理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通用的。在盛唐时期,唐朝的国力非常强大,一呼百应,根本就不需要担心经济的问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幅景象到了唐宪宗时期已经再也看不见了。统治者开始担心王朝的存亡了。

标签: 唐宪宗皇帝宦官王朝统治者唐朝

更多文章

  • 唐宪宗削藩成果观察:何以导致河北再度陷入动荡?

    历史解密编辑:寻根拜祖标签:魏博,田弘,唐朝,唐宪宗,节度使,唐穆宗,田承嗣,河北省

    大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李纯带着几分遗憾离开了人世,他这辈子心心念念的削藩之战并不完美,因为幽州还未被平定。不过以我个人浅见,唐宪宗能搞定了“五大天王”中的魏博、淮西、淄青、成德四镇,已经算是相当成功的了。这五大藩镇割据六十年,期间他们搞了个“四国相王”、“五国联盟”,逼得唐德宗两度流

  • 唐宪宗孝明皇后:从宫婢逆袭成太后,与昔日上司平起平坐

    历史解密编辑:飞雪的涟漪标签:唐宪宗,李忱,皇后,唐武宗,郑氏

    唐朝中期,自唐宪宗就开启了不册立皇后之风。但我们会发现,史料上记载,唐宪宗的后妃中,还是有两位有皇后的封号,一位是咱们之前聊到过的懿安皇后郭氏,另一位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聊到的孝明皇后郑氏。因罪入宫一朝获宠关于郑氏的家世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仅记载她是润州丹杨县人。在她入宫之前,有过一次嫁人的记录,也正是因

  • 名妓杜秋娘如何成为唐宪宗宠妃,她晚年为何被逐出宫门,冻死湖畔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宰相,诗人,唐朝,杜秋娘,唐宪宗,唐穆宗,李德裕,唐敬宗,小说家,官宦世家

    在唐朝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女诗人,她写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词。“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 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首诗的意思是人世间的富贵如浮云一般的虚幻,做人应该爱惜少年的时光,应该珍惜自己的眼前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写下这首诗的作者姓杜,名秋娘,她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杜秋娘

  • 唐宪宗李纯削弱藩镇势力,实现了“元和中兴”,后追求长生不老

    历史解密编辑:墨落寻烟标签:唐宪宗,李纯,唐王朝,节度使,宦官,唐德宗,元和中兴,唐朝

    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整个国家经历了巨大的打击,各个战区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唐德宗李适即位以后,想要进行改变这种现状,大力削弱藩镇的力量,没想到却爆发了“泾原兵变”。自此以后,唐王朝对于藩镇的力量彻底失去了控制,本来还只是“河朔四镇”实行“世袭制度”,到后来直接演变为不论大小藩镇

  • 唐宪宗时期的“元和中兴”,为何成为了唐王朝的一次回光返照?

    历史解密编辑:虾仁不眨眼标签:唐宪宗,唐王朝,中兴,安史之乱,德宗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的国祚达289年之久,而除却一百多年的初唐、盛唐外。“安史之乱”后的140年时间,被后世学者统称为中晚唐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每个皇帝都要面对前任皇帝手中的烂摊子。作为唐德宗之后的皇帝,唐宪宗李纯所接手的则是德宗时期遗留下的乱局。在德宗一朝,藩镇之祸极其严重,以至于最终演变成“奉

  • 唐顺宗实行永贞革新七个月便退位,不久驾崩,但唐宪宗继续其事业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唐顺宗,唐宪宗,唐德宗,宦官,永贞,李诵

    唐顺宗李诵应该是唐朝最惨的一个皇帝了,他小心翼翼做了26年的太子, 好不容易继位之后,却只在皇帝位子上坐了七个月,就被宦官逼成了太上皇,他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但即便是太上皇也并没有做久,只五个月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后就驾崩了,令人扼腕。而关于他的驾崩,究竟是病崩的还是被害的,也是莫衷一是,只能等着更多的

  • 唐宪宗李纯:前期一顿操作让大唐重归统一,最后却被宦官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唐宪宗,李纯,宦官,宰相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中后期难得的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李纯在位的一段时间,唐朝的形势终于有了一些好的改观,尤其是在藩镇割据上,经过了安史之乱之后,第一次恢复了大一统的局面,因此李纯也被成为“中兴之主”。他在位时候的年号是叫元和,所以这段时间,也被叫做“元和中兴”。宪宗李纯前期是一个英明果断、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 唐宪宗重用裴度消藩,李愬夜袭蔡州后,为什么出现“元和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裴度,蔡州,李塑,李愬,唐朝,唐宪宗,节度使,军事制度,五代十国

    题记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参与安史之乱的大批中层将领摇身一变成了新的节度使,大唐再也难以回到昔日的繁华,朝廷权威下降,地方藩镇势力强大。这些节度使父死子继,不服从中央委派,不仅把持军权,还把持着财权、政权,藩镇不再是边防军,而是“相望于内地”,成为时刻威胁唐朝中央政权的割据势力。代宗、德宗、顺宗先后实行

  • 帝国宰相遇刺身亡,唐宪宗下令严查,凶手到底有没有抓到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唐宪宗,宰相,裴度,节度使,武元衡

    元和十年六月三日(815年),黎明时分,大唐的都城长安还比较安静。宰相武元衡已经从静安坊的大宅子出来,在几个随从的拥卫下,骑马赶往大明宫。没办法,虽然宰相是百官之长,也要上班打卡,起床不能比别人晚了。武元衡一行刚出静安坊东门,听见路边有人压低了声音说话:“灭掉蜡烛!”一个骑马在前的护卫喝问道:“什么

  •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复兴,唐宪宗元和初期宦官势力的反击

    历史解密编辑:泡椒小白兔标签:唐宪宗,安史之乱,宦官,唐王朝,后唐,唐玄宗

    大唐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璀璨的王朝,曾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空前繁荣,但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一片混乱,继位的皇帝都致力于唐王朝的复兴。唐宪宗继位后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元和初年宦官势力猖獗对此进行了反击。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影响唐高宗李治中后期身体衰弱,无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