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一代明主唐宪宗,一定要弄死和他志向相同的能臣柳宗元?

为什么一代明主唐宪宗,一定要弄死和他志向相同的能臣柳宗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彩虹里的牛奶 访问量:3957 更新时间:2024/1/15 19:25:01

从一桩大案讲起

在武则天一朝的一天夜里,一个叫赵师韫的大官在驿馆被人杀害了,杀他的人叫徐元庆。他俩有啥过节呢?在多年以前,赵师韫还在地方做县令的时候,下令把徐元庆的父亲给杀了。这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于是蓄谋已久的徐元庆,就在驿馆给他做掉,然后投案自首了。但是这可把当时的官员难坏了。为啥因为一个杀人犯要难坏了呢?直接砍了不就完了吗?

武则天

其实有两个矛盾的原因:

第一,儒家观念有一个原则,叫“血亲复仇”;

中国最早的法律是允许,私人报仇的。《周礼》称西周时,朝廷司寇处有一个叫“朝士”的机构,如果自己的父兄为人所杀,就可以到这个机构登记仇人的姓名,以后就可以杀死仇人而无罪。

加上唐朝律法,很多都以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所以按照《礼》和《唐律》中血亲复仇的概念,他是个孝子,怎么能杀他呢?

第二,徐元庆是蓄谋杀人,而且杀的是朝廷高官。

按照《唐律》谋杀是六种杀人方式最严重的一种,而谋杀的是朝廷政要,更是对朝廷蔑视,应当斩首。

所以,纠结点不仅是传统道德和法律的矛盾,就连法律中的不同的条款之间也有矛盾。

一时间,这成为了上武则天下到黎明百姓关注的焦点,却束手无策。

这时候,大诗人陈子昂,也就是那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就站出来了,说不对。于是写了一篇著名的奏疏叫《复仇议状》,专门讨论了这件事。

陈子昂

得出的结果是:

这人谋杀,触犯了刑法,处以死刑;那他血亲复仇了,还是个孝子,杀完之后再表彰他。

这么鸡贼的一个主意,居然博得朝中上下一致认同。其实在当时也不难理解,武则天本人得位不正,一定要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地位,

也就必须要扛起儒家这杆大旗,礼不能坏;

另外也需要律法来作为统治的武器,

所以法律也不能破。

陈子昂的出现,恰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时间又过去了一百年,又出现一个人,有了不同的意见。写了一篇辩论逻辑极强的文章《驳复仇议》,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说:

“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也就是说,礼法和刑法的本质,都是为了防止动乱。

如果当时能考察清楚,是徐元庆的父亲是被冤杀,就应该无罪释放;如果赵师韫秉公执法,那就判处徐元庆死刑。

那时柳宗元,刚刚被授予礼部员外郎,虽然只是个从六品的中层官员,但是手握实权。

那时候的柳宗元,正是人生中正得意之时,他与当时实际掌权的王叔文关系密切,可以说是长安最受欢迎的,每天他们的府邸都门庭若市。

那时候,王叔文、柳宗元等,正致力于一件大事:永贞革新。

唐代中期,宦官藩镇势力崛起,威胁皇权、扰乱民生。于是他们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革除旧病、打击贪官、宦官,抑制藩镇。

加上柳宗元本人也是礼部官员,有义务和权利匡正礼法,于是这篇《驳复仇议》也就应运而生,虽然这篇文章没有在政治上引起大的波动,却在文学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被《古文观止》收录,名传千古。

柳宗元

那年的柳宗元刚刚三十二岁。

少年天才

柳宗元的青少年时期,极具辉煌。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看出。

第一方面,柳宗元身份尊贵;

出身于唐朝显赫的家族“河东柳氏”,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几百年里,家里全部是都是大官。就连在唐代,他的先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婿。

第二方面,柳宗元少有大志,聪明过人;

唐德宗时期,有个叛乱,为首的叫李怀光。朝廷派兵把他给镇压了,需要写一份给朝廷的贺表。于是朝廷的一个姓崔的高官就找到了柳宗元,请他代写。那一年柳宗元才十三岁。

第三方面,柳宗元少年得志,仕途顺风顺水。

之前的文章我们说过,唐朝科举和做官都十分艰难。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同样聪明过人,但是考了四次才获得做官的资格,也就是考取了进士。之后,又考了三次公务员,全部失败,通过铨选,才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柳宗元就不同,21岁,第一次参加科举,就高中进士。26岁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也顺利的当上了官。之后更是一路高升,28岁,长安蓝田县尉;30岁监察御史里行,也就是监察御史的助理。直到32岁被授予礼部员外郎。

柳宗元溪居诗意图

凭啥柳宗元的仕途就如此顺利呢?除了跟他的天分、家庭有关。其实他的两个好友也分不开。

一个是刘禹锡,在太子李诵的东宫里做官;另一个是王叔文,是太子面前的第一红人。

那时候是唐德宗时期,藩镇割据的势力开始有点死而复生的柑橘,宦官们手握禁军的军权。唐德宗对宰相也很不信任,任命的宰相在他们面前也唯唯诺诺,所以整个的朝政处于万马齐喑的状态,没有生气,没有生机。

而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这帮有志向的青年官员,就致力于改革这种不正之风,于是成为了至交好友。

805年正月,唐德宗病逝,而继位的太子李诵也突发中风,各方势力开始觊觎皇帝宝座。危急时刻,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果断出手,成功拥立李诵登基,这就是唐代第十位皇帝唐顺宗

唐顺宗即位后,王叔文一党自然有拥立之功。王叔文成为了朝廷最主要的决策者。

而柳宗元等人也分别被委以重用,他们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罢免贪官污吏、抑制藩镇和宦官的权利,在历史上被称“永贞革新”。

被贬永州

同年八月,唐顺宗李诵禅让于太子李纯,也是后世被称为大唐中兴之主的唐宪宗

唐宪宗同样也看不惯,贪官污吏、宦官和藩镇。在他上台之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改革弊政,重振了大唐的威望,被称为“元和中兴”。

然而,在他登基后,就把和他改革目标一致的王叔文等人,逐出朝堂,这又是为什么?

原因有两点:

第一,永贞革新看起来轰轰烈烈,其实更多的是表面功夫;

改革并没有真正的触达,也没能力触达藩镇。改革派刚掌握管理的时候,有个藩镇派一个叫刘辟的节度使,来跟王叔文谈判,只要王叔文给他们扩大地盘,就支持新政。王叔文拒他们的要求,并威胁要杀了使者。藩镇为了报复,转而改支持宦官。

他们也没法动摇宦官的权利。因为在唐顺宗时期,长安的守卫禁军全在宦官手里。而唐顺宗因中风半身不遂口不能言,也无法下命令,让宦官移交权力,甚至自己都在宦官的控制之中。

第二,他们过于挤兑曾经还是太子的唐宪宗。

当时是王叔文一党拥立的唐顺宗,在朝中独揽大权。太子在朝中本来就憋屈着。

加上太子身边还有一圈掌握着军权的宦官。

本来王叔文他们反对的就是宦官,如果要立了李纯为太子,那就变成了改革针对的对象是太子。

于是,他们这时候就不管你是不是跟我改革的心是一样的,只要把你弄掉,不能让你当皇帝就完了。

再加上,这时候柳宗元又干了一件特别要命的事情,写了一篇文章叫《六逆论》,里面的核心观点是:

继承大统,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如果高贵的人能力不行,也不一定能继承大统。嫡出庶出的也不应该受到限制。

当时的李纯是嫡长子,在当世人看来,这明显就是针对太子李纯的。李纯上台后,能饶过他们吗?

唐宪宗李纯

其实,如果没有这两点原因,这次的永贞革新也难以维持。

一个是,在他们党派之中出现了不少两面派。

比如有个王叔文提拔的宰相叫韦执谊,是关中京兆的名门望族,其实打心里看不起王叔文这个人。只不过看他大权独揽,就答应当了宰相。然而当王叔文他们稍微失势的时候,就倒向了宦官那一边。

另一个是,王叔文等人太年轻、太张狂了。

那时候他们一派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岁的人,看着自己家门口门庭若市,就开始洋洋得意。也经常以很无礼的方式,对待朝中老臣。

有一次韦执谊和三个老宰相吃饭,王叔文就让人来叫韦执谊出去谈事情。韦执中很尴尬,按照唐朝的规矩,宰相们吃饭,不能有人打扰的,但是又没有办法,谁让王叔文独揽大权呢?

于是三个老宰相就等他回来,坐等右等也等不回来。后来传话的人来才知道,原来王叔文已经和韦执中吃过饭了。老宰相纷纷觉得受到了侮辱,请求告老还乡。

在唐宪宗登基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把王叔文等人赶出了朝堂。全部贬到偏远地区当司马,也就是县令,他们被称为“二王八司马”,当然也包括刚才说的那个两面派韦执谊。朝中几乎没有一人肯为他们说话。

柳宗元则被贬到了永州,也是在那里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散文,《永州八记》也是在那里完成的。

小石潭记

没有晚年的晚年

身在永州的柳宗元,没有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抱怨自己的郁郁不得志。而更多的是在与朋友来往的信件里,述说对自己年轻气盛的忏悔。

“宗元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神理降罚,又不能即死。”——《寄许京兆孟容书》

“在所有获罪的党人之中,我的罪孽最为深重。以至于上天降下来惩罚(指的是柳宗元母亲去世),以至于我不能立即死去(守孝)。”

在他不知道自己未来时,也写下了那首千古名诗《江雪》。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我们现在看来,仿佛一种空旷或者眼前一片白雪的美丽景色。其实这是柳宗元悲凉的心境的体现,以及过去和现在巨大的落差的反衬。

“千万座山头,没有一只鸟儿。千万条道路,没有一个人的踪迹。而我这个可怜的老翁,拿着钓鱼竿,我也不知道能钓上来什么,或许,只能钓上来这寒江当中的一片片雪花吧。”

独钓寒江雪

在永州的柳宗元生活也十分地艰辛,名义上是个司马,但是皇帝在司马后面加六个字,“员外置同正员”,

也就是编制人员,没有公家给的房子,也没有权利。在柳宗元住的地方,仅仅5年就发生了4次火灾。

在朝廷那一边,唐宪宗对柳宗元等人的恨意可以说是咬牙切齿。

在唐宪宗登基的第二年六月,他尊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天下大赦,连死刑犯都可以免刑改为流放。但是还活着的“八司马”不在赦免的范围。

之后,唐宪宗开始分封同姓王,但是同时颁布了一道诏书:

“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就是被贬官的这八个人,你们就别想着回来了,就算我大赦天下一百次,也没有你们的份。

时间一晃就是十年之后。

当时的宰相心生怜悯,召这八个人回京。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

可是不到一个月,柳宗元因为好友刘禹锡一时的嘴欠写了一首诗再次获罪。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戏赠看花诸君子》

这是诗一听就充满嘲讽的味道,“玄都观好多美丽的桃花,都是我走之后再开的吧?树也是我老刘走了之后再种上的吧?朝廷新贵们也是我刘郎走了之后再被提拔的吧?”

唐宪宗看到这首诗,立马怒火中烧:“好不容易把你们弄回来,你们倒好,开始嘲讽起来了?那好,把你们贬到更远的地方吧。”

桃花诗中的玄机

柳宗元再次被贬,这次贬到了更偏远的柳州。公元819年,也就是柳宗元被贬柳州的第四年,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因病去世。享年47岁。

他去世之后,韩愈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里面有一句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士人到了最困难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与义行!

当时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好友刘禹锡被贬到更偏远的播州,柳宗元请求道:“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刘禹锡带着他的母亲,肯定走不到这么远,我被贬的地方虽然也很远,但是好歹比播州近很多,我请求和刘禹锡交换。”皇帝感发于此,于是将刘禹锡调任了稍近的地方。

在柳宗元穷途末路时,也肯把自己最后所有的来帮助朋友,那些两面三刀的人看到了柳宗元的亮洁应当觉得羞愧吧。

值得一说的是,上文中说,柳宗元第一次被贬,极少的人肯为他们说话,韩愈就是极少人之一。

柳宗元虽然在政治上因为冲动和站错队失败了,但是他的才华和治国的能力,也得到了万世的公认。

在300年之后,绍兴二十八年,宋高宗加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侯。柳宗元终于得到了自己应有的荣誉,长眠于幽室。

参考文献:《旧唐书·韩愈传》《新唐书·本纪十四卷》《柳子厚墓志铭》《古文观止》《复仇议》《驳复仇议》《全唐诗》《旧唐书·柳宗元传》《新唐书·柳宗元传》

更多文章

  • 唐宪宗时期,为何会出现“钱重货轻”的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唐宪宗,皇帝,宦官,王朝,统治者,唐朝

    说起经济,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通货膨胀,对于经济来说,通货膨胀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它会导致钱和废纸无异。但是,还有一种现象也对经济的伤害非常大。就是通货紧缩,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钱重货轻”。想想看你工作了整整一天,最后却只拿了一块钱,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前者,让人恨不得人把钱当厕纸,后者,让人恨不得把钱

  • 唐宪宗削藩成果观察:何以导致河北再度陷入动荡?

    历史解密编辑:寻根拜祖标签:魏博,田弘,唐朝,唐宪宗,节度使,唐穆宗,田承嗣,河北省

    大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李纯带着几分遗憾离开了人世,他这辈子心心念念的削藩之战并不完美,因为幽州还未被平定。不过以我个人浅见,唐宪宗能搞定了“五大天王”中的魏博、淮西、淄青、成德四镇,已经算是相当成功的了。这五大藩镇割据六十年,期间他们搞了个“四国相王”、“五国联盟”,逼得唐德宗两度流

  • 唐宪宗孝明皇后:从宫婢逆袭成太后,与昔日上司平起平坐

    历史解密编辑:飞雪的涟漪标签:唐宪宗,李忱,皇后,唐武宗,郑氏

    唐朝中期,自唐宪宗就开启了不册立皇后之风。但我们会发现,史料上记载,唐宪宗的后妃中,还是有两位有皇后的封号,一位是咱们之前聊到过的懿安皇后郭氏,另一位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聊到的孝明皇后郑氏。因罪入宫一朝获宠关于郑氏的家世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仅记载她是润州丹杨县人。在她入宫之前,有过一次嫁人的记录,也正是因

  • 名妓杜秋娘如何成为唐宪宗宠妃,她晚年为何被逐出宫门,冻死湖畔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宰相,诗人,唐朝,杜秋娘,唐宪宗,唐穆宗,李德裕,唐敬宗,小说家,官宦世家

    在唐朝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女诗人,她写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词。“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 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首诗的意思是人世间的富贵如浮云一般的虚幻,做人应该爱惜少年的时光,应该珍惜自己的眼前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写下这首诗的作者姓杜,名秋娘,她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杜秋娘

  • 唐宪宗李纯削弱藩镇势力,实现了“元和中兴”,后追求长生不老

    历史解密编辑:墨落寻烟标签:唐宪宗,李纯,唐王朝,节度使,宦官,唐德宗,元和中兴,唐朝

    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整个国家经历了巨大的打击,各个战区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唐德宗李适即位以后,想要进行改变这种现状,大力削弱藩镇的力量,没想到却爆发了“泾原兵变”。自此以后,唐王朝对于藩镇的力量彻底失去了控制,本来还只是“河朔四镇”实行“世袭制度”,到后来直接演变为不论大小藩镇

  • 唐宪宗时期的“元和中兴”,为何成为了唐王朝的一次回光返照?

    历史解密编辑:虾仁不眨眼标签:唐宪宗,唐王朝,中兴,安史之乱,德宗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的国祚达289年之久,而除却一百多年的初唐、盛唐外。“安史之乱”后的140年时间,被后世学者统称为中晚唐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每个皇帝都要面对前任皇帝手中的烂摊子。作为唐德宗之后的皇帝,唐宪宗李纯所接手的则是德宗时期遗留下的乱局。在德宗一朝,藩镇之祸极其严重,以至于最终演变成“奉

  • 唐顺宗实行永贞革新七个月便退位,不久驾崩,但唐宪宗继续其事业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唐顺宗,唐宪宗,唐德宗,宦官,永贞,李诵

    唐顺宗李诵应该是唐朝最惨的一个皇帝了,他小心翼翼做了26年的太子, 好不容易继位之后,却只在皇帝位子上坐了七个月,就被宦官逼成了太上皇,他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但即便是太上皇也并没有做久,只五个月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后就驾崩了,令人扼腕。而关于他的驾崩,究竟是病崩的还是被害的,也是莫衷一是,只能等着更多的

  • 唐宪宗李纯:前期一顿操作让大唐重归统一,最后却被宦官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唐宪宗,李纯,宦官,宰相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中后期难得的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李纯在位的一段时间,唐朝的形势终于有了一些好的改观,尤其是在藩镇割据上,经过了安史之乱之后,第一次恢复了大一统的局面,因此李纯也被成为“中兴之主”。他在位时候的年号是叫元和,所以这段时间,也被叫做“元和中兴”。宪宗李纯前期是一个英明果断、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 唐宪宗重用裴度消藩,李愬夜袭蔡州后,为什么出现“元和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裴度,蔡州,李塑,李愬,唐朝,唐宪宗,节度使,军事制度,五代十国

    题记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参与安史之乱的大批中层将领摇身一变成了新的节度使,大唐再也难以回到昔日的繁华,朝廷权威下降,地方藩镇势力强大。这些节度使父死子继,不服从中央委派,不仅把持军权,还把持着财权、政权,藩镇不再是边防军,而是“相望于内地”,成为时刻威胁唐朝中央政权的割据势力。代宗、德宗、顺宗先后实行

  • 帝国宰相遇刺身亡,唐宪宗下令严查,凶手到底有没有抓到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唐宪宗,宰相,裴度,节度使,武元衡

    元和十年六月三日(815年),黎明时分,大唐的都城长安还比较安静。宰相武元衡已经从静安坊的大宅子出来,在几个随从的拥卫下,骑马赶往大明宫。没办法,虽然宰相是百官之长,也要上班打卡,起床不能比别人晚了。武元衡一行刚出静安坊东门,听见路边有人压低了声音说话:“灭掉蜡烛!”一个骑马在前的护卫喝问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