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子虔(550-604),隋朝渤海郡厌次县展家村,即今天惠民县何坊镇展家村人。他的人生道路十分曲折,550年,出生在魏晋南北朝动荡时期的北齐王朝的治下,经历了北周的统治,再入隋朝,应隋文帝杨坚所召,曾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这是朝廷给社会贤达人士的荣誉官职,地位尊崇,并不理事,后辞职专攻丹青,去世于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他是现在惟一有画作可考、传世的隋代著名画家,其代表作是《游春图》,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并列为四大家,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要地位。
展子虔一生足迹几乎遍及大江南北,他多才多艺,对各种画类无所不能,堪称“人物山水,诸体皆备”。宋《宣和画谱》记载的北宋御府藏画中有展子虔的20幅,如《北极巡海图》《石勒问道图》《法华变相图》《维摩像》《古实人物图》《人马图》等,显示了他无与伦比的实力。展子虔曾在洛阳、长安等地的寺院画过许多壁画。《贞观公私画史》载:“江都东安寺,长安灵宝寺、光明寺、天女寺,洛阳云华寺,皆有展子虔画。”另外,镇江、四川等地也有他创作的壁画。展子虔的绘画题材广泛,手法多变,他不仅善画山水,兼善人物、车马、台阁,而且大都臻于精妙,他的画“触物留情,备皆绝妙,尤善台阁、人马、山川,咫尺千里。”在当时,展子虔与另外一位知名画家董伯仁齐名,被时人称作“董展”。
在着色技巧上,展子虔用青绿设色。他的画法为唐代绘画名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宗法。李思训父子是唐朝宗室,有军职,俗称“大李将军”和“小李将军”。明代书画收藏家的《清河画舫补》称:“展子虔,大李将军之师也。”唐代绘画受展子虔画风的影响极深,后人评价展子虔“可为唐画之祖”,这是极高的赞扬。他所画之马,神采飞扬,十分有神,“立马而有走势,其为卧马,腹有腾骧起跃势,若不可掩复也。”展子虔能够抓住马的瞬间神态,表现出其整个绰约风姿,达到以形传神,以神带形,形神兼备,维妙维肖的艺术效果。对于展子虔的作品,历代均有所品评。唐人张彦远评论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
展子虔是一位创新型的画家。隋朝以前的中国绘画,是人物画的时代,主角主要是神仙、皇帝、仕女,山水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铺衬。人物与山水的比例严重失调;人物画得极其精妙,山水则无比粗陋。至隋朝,展子虔突破前人创作思路,将视角转向作为人物背景的山水木石,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缀,配以亭台楼榭,并注意客观景物之间远近、高低、大小等关系的处理,把山水画发展成合乎比例的新形式,将绘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创了“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创作新阶段,创造了青绿山水画,被后人赞誉为“上继六朝传统,下开唐代画风”。
展子虔的作品虽然丰富多彩,可惜多不传。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山水画卷《游春图》,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成熟的表现。这幅作品为绢本,高43厘米,长80.5厘米,在不大的画幅里,作者描绘出了广阔的山水空间,表现的是士人在壮丽的山川景物中纵情游乐的情景。
《游春图》有如下特点:
第一,意境高远。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打动人心,是能与欣赏他的人形成共鸣。首先是视觉上的冲击,其次是心灵上的享受。《游春图》正是创作了一种令人向往的闲情逸致、神仙境界,给人以无限的向往,从而打动人心。《游春图》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湖边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通入幽静的山谷,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沿途观赏着山青水绿、花团锦簇、湖光山色的胜境,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船在缓缓荡漾,船上女子被四周美丽景色所陶醉而流连忘返,山腰和山坳间还有几处幽静的佛寺令人神往。作者以高远的意境表达了冬去春来、万物萌生的勃勃生机。《游春图》中绘有12个人物,他们以不同造型跃然绢上,其中4个骑马,3个乘船,5个站立,或坐舟中,或乘马,或立于岸边,或置身山间,或昂头仰观,或低头凝思,个个栩栩如生,展示了作者的高超技艺。
第二,构图精妙。古人论画,认为“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即总体布局是作品成功的首要,其次是细节。展子虔的画:“描法甚细,随以色晕。”《游春图》采用全景式构图,整个画面壮丽宽广,作者计白当黑,以大面积的留白表现湖光、天空,左下角的简单与右上角的层峦叠嶂,以不等三角,隔水相望,开合呼应,全画以大青大绿为山水树木主调,又别出心裁地以红装少女点缀在“万绿丛中”。全图设计巧妙,结构合理,有山有水,有树木花草,有人物有鞍马,有桥梁有舟楫,有幽径有平堤,有山庄有寺观,尤其山间白云飘浮,湖中轻波荡漾,岸畔繁花盛开,给人送来一股浓烈的春天气息和浓郁的野游韵味。
第三,技法独运。展子虔是青绿山水画的创始人,《游春图》是代表。展子虔之前的绘画,缺少比例感,人物的大小失衡,突出部分很大而辅助部分极小,甚至于山川树木变形,展子虔的创作合乎生物的本真体貌,画面上的人物富有灵动感,人们神情愉悦,怡然自得,欣赏该画,人们似乎能听到画中人物的游春惊喜和欢笑声。该画以青绿山水为主体,人马山树比例适度,形态宛然。该图以圆劲、密西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在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的郊野中,达官贵人及仕女骑马泛舟、踏青赏春的场景,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配以红白褐色,既统一和谐,又富于变化,明丽的色彩烘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发的早春生机。该画富有体验性、灵动性,如画中的大片水面,由近及远,波光粼粼,与远处的远山融为一体,增加了空间感,似乎观赏者身临其境、融入其中。再如画中的四匹马,一匹缓缓前行,一匹昂首疾步,一匹阔步奔腾,一匹低首紧追。四马姿态各异、生动活泼,为静穆的山水注入了生命的气息;游船上三名女子,其中两人安坐舟中,一人遥指远方,纵目四野,陶醉在春光美景之中,似乎与欣赏者在共同指点美景。
对于此画,宋徽宗赵佶题有“展子虔游春图”6字,此画在北宋时曾被收入内府。入元朝后,为鲁国大长公主所藏。明代时,曾入奸相严嵩之手。清朝时,被宫廷收藏,乾隆皇帝题诗两首。《游春图》共有25方印章,宋徽宗、嘉庆、宣统印各1方,乾隆7方。该画有2个皇帝题款,4个皇帝钤印,其他名家题诗、钤印更多,诗书画印融于一体,珠联璧合,乃无价之宝。
《游春图》能流传下来,还得益于张伯驹。张伯驹是我国著名的书画收藏、鉴赏家和诗词学家,被誉为“收藏大王”,是民国四大公子之一。民国时期,《游春图》几经流落、辗转,落入商人之手,可能流失海外,张伯驹奔走呼吁,变卖房产,又忍痛把夫人的首饰卖了,用24根金条赎回该画。1952年,张伯驹将《游春图》和晋陆机《平复帖》等一批国宝级书画文物无偿地献给了国家。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