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时人盛称为贤妇的独孤伽罗,为什么隋文帝却对她又爱又怕呢?

被时人盛称为贤妇的独孤伽罗,为什么隋文帝却对她又爱又怕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伯爵灬焦点 访问量:2860 更新时间:2024/1/30 18:34:59

独孤后,复姓独孤,名伽罗,北周官拜大司马爵封河内公的独孤信之女。独孤信是个多女少子之人,他一生有七个女儿,最小的就是后来成为隋朝开国皇后的独孤伽罗。在重男轻女的时代,独孤信又连生七位千金,其不悦之情可以想见。当七女伽罗呱呱落地后,独孤信懊恼异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懊恼渐渐消失。这不是因为独孤信的观念改变了,而是七女的“异军突起”。

伽罗不仅相貌出众,有人作过一番描述,给伽罗勾勒了一幅动人的画像“身材颀长,面如满月,凤眼杏腮,眸如点漆,照人有神”。她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身材修长而丰满。是一个出类拔萃的美女。而且,还聪慧过人,十分讨父母的欢心。有这样的女儿,独孤信不能不引以为豪。

独孤后与隋文帝的结合,被时人盛称为贤妇。

伽罗长到14岁,按照古代的制度,该出嫁了。独孤信对其他6个女儿的婿姻大事含糊点还可以,反正总得嫁人。给她们选个女婿凑合就行了。(不过还是将其中的一个女儿送进宫去,成为周宣帝的皇后),但对于伽罗的婚事,他可不愿这样做,他要为幼女选一位佳婿。否则,有愧于伽罗,他心中不安。遍观与她门当户对的大臣子弟,唯有杨忠之子杨坚可配。

史载独孤信之所以把女儿许配给杨坚。是因为他“有奇表”。在古代,人们很讲究这些。“奇表”显示出此人将来肯定会有大作为。会大福大贵。况且。从独孤信与杨坚的接触来看。杨坚不仅刀枪娴熟。精于骑射。而且还颇有韬略。是个帅才。英雄识英雄。独孤信看出了杨坚的雄才大略,自然愿将女儿许配于他。

伽罗出嫁杨家后,杨坚对她十分宠爱。因为伽罗貌美动人,已经使杨坚如痴如醉,而且又很会体贴夫婿,与杨家上上下下的关系十分融洽。杨坚出于内心的感激之情,竟在一夫多妻制的社会里,说出了“誓无异生子”(实际上是宣布他终生不再另娶)这样的话。可见他们的关系非寻常夫妻可比。不过,这话说得有点过头,对他日后非常不利。他代周建隋后,这句话成了独孤伽罗制裁他的得力武器。

杨坚很有抱负,在靠父荫官拜车骑将军后,官欲增大。特别是当有人对他的奇表夸赞,甚至有人当面说他是帝王之相后,他还真滋长了图谋篡位之心。他深知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必须取得妻子独孤氏的支持。因为独孤氏家权重位尊,并以外戚受宠于周帝,伽罗又颇多心计,不仅是贤内助,而且足以担当他的参谋。当周武帝驾崩、宣帝继位后,杨坚又将长女送进宫中,成了宣帝的皇后。这样,独孤伽罗姐为太后,女为皇后,娘家与夫家均以外戚得居显位,时人所评“贵戚之盛,莫与为比”,正是当时现实情况的真实写照。

这个时期,杨坚身居禁中,总理百揆,已经有了篡权的条件。独孤氏也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特派心腹给杨坚带去了这么一句话:“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杨坚在妻子的鼓励支持下,终于取静帝而代之,建立了隋王朝。杨坚为隋文帝,独孤氏被立为皇后。

独孤氏本来是一个“柔顺恭孝,不失妇道”的女子,而且在父为权贵,姐为皇太后,女为皇后,势及一时之际,还能“谦卑自守”,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以此她被时人盛称为贤妇。

二、但是,后来却成了干预朝政的能手,连隋文帝对她也又爱又怕。这是为什么?

1、独孤后性妒,隋文帝失约,是隋文帝“惧内”的一个原因。

《隋书》上曾对独孤后有评价。其云:

“后颇仁爱,每闻大理决囚,未尝不流涕,然性尤妒忌,后宫莫敢进御。”

大理寺每年都要依法对一些违反国家法律的罪犯进行判决,国家之大,无奇不有,犯死罪者比比,这些人虽然违反了国家之法,但无论如何也没有威胁到独孤后的地位,不可能使之失宠于隋文帝,作些“流涕”的表演,只不过是向众人表示她的仁爱之心而已。所以笼而统之地说她仁爱不是不可以的。

然而“颇”字倒是用得过分了,独孤后还不够格。因为,既然仁爱。应该是处处都有表现。如果是仁爱。她怎能怂恿支持丈夫夺取后周王朝孤儿寡母的权。又怎能让那些选进后宫的嫔妃空守其宫,而不得奉侍皇帝?而且对大臣之妾有孕或生子者,设法谗毁,使隋文帝贬谪其职。对皇太子的爱妾随意加害,而且竟干出废太子立晋王杨广的事来。这一切都表明,独孤皇后的“仁爱”只是在不威胁其权力与地位的情况下,一种钓誉沾名的手段。一旦遇到稍微威胁她的位置或者对她存在着潜在威胁的人和事,她都不会放过,没有半点“仁爱”之心。所以,《隋书》之评也就自相矛盾了。

那么对于独孤后的为所欲为,隋文帝能熟视无睹吗?

不是的。虽然隋文帝也想限制一下独孤后的行为,却又理屈气短,由于他早就对独孤后发誓“无异生之子”,这就使他自己陷入窘境。独孤后不让后宫妃嫔进御,是维护誓言,对此,隋文帝又有何说。选妃嫔本来就有失前约,只是历朝历代均有选妃嫔之制,独孤后不好明挡,所以忍让了。而选进宫不让她们接近皇帝,这又是皇后的权限与分内之事。不过,独孤后也有些过分之举。

有一次,隋文帝见到早已入宫的尉迟迥孙女有美色,在仁寿宫召她侍寝。这件事让独孤后知道后,她竟然趁隋文帝临朝之机,派人将她暗杀了。隋文帝闻其死讯后,就知道是独孤后所为,一气之下,单骑飞出宫外,一直跑到山野旷地,入山谷二十余里。皇帝跑了,这怎么得了,于是杨素等人立即追皇帝。当在山谷间找到后,微言苦谏,请文帝回宫。文帝叹息良久,直至半夜方回到宫中。

处在这种受制的地位,看来不是当了皇帝才形成的,而是与前事关系极大。既与理屈有关,当然也与文帝性格比较柔弱有关。因为,如果是刘邦、汉武帝、唐太宗、康熙这些人,是不会顾惜那么一句无第三者在场的话而受制于人的。太子都可以随意废立,更何况一个皇后呢!随便找个理由,就可废掉皇后,甚至置之于死地。

2、独孤后有自己的地位与权势,这是隋文帝内惮的主要原因。

隋文帝的天下,是在独孤后和独孤氏势力的支持下取得的,独孤后在这中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隋文帝在建立隋朝之初,不得不对独孤氏让上三分。而独孤后鉴于历代的经验教训,为了自己将来的地位,也在不断笼络人心,形成自己的势力圈。

独孤后是一个非常有手段的人,很会笼络民心,赢得文武百官的支持。有两件事她就做得很妙。一件事情是,有次突厥与隋朝进行互市贸易,突厥带来一筐明珠,价值800万,幽州总管阴寿向皇后建议买下,她怎么处理的呢?她向来人说道:“非我所须也。当今戌狄屡寇,将士罢劳,未若以八百万分赏有功者。”这件事传出后,百官为之感动,出现“百官闻而毕贺”的场景。

另一件事是,独孤后不庇护外戚。以身护法。大都督崔长仁。乃独孤后的表兄弟。犯法当斩,文帝看在皇后的情分上,决定免罪不咎。独孤后知道后,主动对文帝说道:“国家之事,焉可顾私!”结果文帝才下决心,按法将崔长仁处斩。此事一经宣扬,朝野称颂皇后圣明。与此相反,对诅咒她的异母弟独孤陀,独孤后却表示出宽宏大度。(当然以不威胁其权力为前提)独孤陀对皇后不满,以猫鬼巫蛊诅咒皇后,按法当处死。当隋文帝宣布处理结果,欲处其死刑后,独孤后竟三日不食,为之请命。为此,独孤陀减死一等。独孤后在两个法案面前一为治罪,一为请命,给时人留下了传颂佳话,在众文武官僚中也颇增威翠。

在采取措施笼络官民之心的同时,独孤后也重用外戚,将独孤氏拉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其入朝参政。又结识朝臣,使之为己所用,形成了一股势力。这股势力是隋文帝不能不有所惧惮的。

结语

独孤后在得到众文武大臣的支持有了自己的势力后,不仅仅在后宫参与国政,而是要在众人面前露露头角。因此,每次文帝入殿受朝贺、听政,独孤后总是与文帝同辇而出,到听政殿阁后,文帝出辇受朝,独孤在辇中静待,等朝事理毕,再与文帝同回宫中。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二圣听政(一个殿内,一个殿外)油然产生于百官心中。况且,又有何人不知,文帝是个“怕老婆”的人,所以,“宫中称为二圣”也是必然的。

标签: 杨坚独孤伽罗独孤信皇后

更多文章

  • 演义里为隋炀帝报仇后封刀的杨义臣,在正史里更牛,曾横扫河北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隋炀帝,杨义臣,尉迟敬德,杨坚,窦建德,李世民

    提起历史上有名的尉迟将军,估计大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大唐开国功臣尉迟敬德。尉迟是一个鲜卑姓,来源于鲜卑族中的尉迟部落,该部后来随北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由此可知,尉迟是一个少数姓,所占人数不多。而尉迟敬德的名声又实在太响了。尉迟敬德是李世民亲信之一,曾跟随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窦

  • 隋末一代名将:杨义臣,深得杨坚喜爱,却被杨广夺了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杨义臣,杨坚,隋炀帝,隋末

    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隋王朝,到了晚期却已经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但那时,其实还是有那么几位著名将军铁胆忠心,在保卫着隋王朝!其中就有一位隋末最后一位名将杨义臣,要说这杨义臣算得上隋王朝的最后一员猛将和忠臣了。杨义臣是鲜卑人,原姓也并不是杨,而是尉迟,父亲尉迟崇在北周担任仪同大将军,要说这杨义臣的出身,那可

  • 隋朝杨玄感叛乱,李密给他上中下三策,他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下策?

    历史解密编辑:云心似我心呐标签:杨玄,李密,杨玄感,隋炀帝,杨素,李渊,关中,隋朝,李密(隋朝),军衔,唐朝

    杨玄感是隋朝重臣越公杨素的儿子,出身名门弘农杨氏。杨素位高权重,文武双全。在北周时代就辅佐隋文帝杨坚篡夺了北周江山,后来攻灭陈朝,统一天下,立下绝世功勋。后来杨素又扶隋炀帝杨广登上皇位,可以说是两朝元老,权倾天下,即使是隋炀帝也对他忌惮不已。杨素生病的时候,隋炀帝暗地里问医生他的病情,总怕他还病死。

  • 官宦子弟李密,为何选择反抗隋炀帝的统治,加入杨玄感谋划大业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密,隋炀帝,杨玄感,杨素,汉献帝

    出生在隋朝统治时期,这使得李密的经历自小坎坷。好在他也在困境之中不断地磨练自己,逐渐拥有一身才华。再加上他本身就出生在一个显赫的贵族之家,就为他后来反抗隋朝的统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随着局势的变化里面,最终不堪受到隋炀帝的李密与天下豪杰联合,公开反抗隋朝的统治。在军队治理方面,李密也是颇有才华,士

  • 杨玄感的窘境:我想去拿下长安,可我做不到啊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李密,长安,李渊,杨玄感,隋炀帝

    大业九年,杨玄感据黎阳叛隋,聚众万人,正在举棋不定的时候,李密前来投奔,对杨玄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北上涿郡,将东征的隋炀帝堵在辽东。中策袭取长安,下策围攻洛阳。杨玄感深思之后选择下策,李密感慨叹息。杨玄感率军顿兵洛阳城,长时间围攻洛阳不下,隋朝援军蜂拥而来,杨玄感败亡。大业十二年,李密获得瓦岗军

  • 杨玄感:打仗极像项羽的猛人,身先士卒,喑呜叱咤,却死得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杨玄感,项羽,杨素,隋炀帝,李密

    受小说演义的影响,人们对隋唐英雄武力排名极感兴趣,茶余饭后,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可惜的是,像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罗成、杨林、魏文通、尚师徒这些英雄好汉,全是虚构的文学人物,史无其人。至于那个天下无敌的第一好汉李元霸,历史上虽然有这个人,但他在小说演义里的事迹却也是虚构的,经不起

  • 隋末杨玄感、李密叛乱失败的思考:文化造就圈子,圈子成就认识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杨玄感,李密,隋炀帝,李渊,平定

    说起隋唐交替这段乱世历史,不得不提三个人:杨玄感、李密、李渊。他们都出身于顶层贵族阶层,在隋末社会动乱中分别为发起者、高潮的领导者和结束者。同样是贵族的身份,在社会动乱中却出于不同的阶段,展现出对事态不同的认识,也收获了各自不同的结局,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仔细分析北周军功贵族及其子弟在隋代的变化,

  • 隋炀帝二征高句丽,隋朝大臣杨玄感为什么起兵反抗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热爱这个世界标签:卫玄,隋朝,隋炀帝,杨玄感,来护儿,高句丽

    作者:若梦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杨玄感(不详~613年8月21日),字号不详,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大臣,司徒楚公杨素嫡长子。体貌雄伟,须髯漂亮。喜好读书,擅长骑射。凭借父亲勋劳,授柱国、郢宋二州刺史,迁鸿胪卿、礼部尚书,袭封楚公。声名过盛,受到隋炀帝猜忌,内心不安,策划谋反

  • 杨玄感兵变,李密给出上中下三策,他为什么选择下策?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杨玄,李密,杨玄感,隋炀帝,杨素

    杨玄感兵变是隋朝历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此事不仅直接导致了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句丽的失败,同时也极大动摇了隋朝的统治根基,推动了隋末群雄割据的浪潮。不过,作为最终导致隋末天下变革的始作俑者,杨玄感自己却遭遇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那么杨玄感为什么会失败呢?这就得从他的心腹谋士李密给出的三条应对之策开始

  • 杨玄感叛乱:险些颠覆隋朝,起因竟是杨广送错人的一杯毒酒?

    历史解密编辑:青橙拂户标签:杨玄,隋炀帝,杨玄感,杨素,李密,隋军

    613年,隋炀帝杨广第2次征讨高丽,将押运粮草的重任交给杨玄感。当时,天下百姓早就对杨广大兴土木、四处征伐的行为感到不满,朝廷对民力的过度使用,让人们活不下去,只能揭竿而起。转瞬之间,天下义军四起,杨玄感也利用这个机会,号召部下将士起兵反抗杨广。杨玄感出身高贵,他的爸爸便是隋朝开国功臣杨素,曾经是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