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末杨玄感、李密叛乱失败的思考:文化造就圈子,圈子成就认识

隋末杨玄感、李密叛乱失败的思考:文化造就圈子,圈子成就认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339 更新时间:2023/12/28 0:18:09

说起隋唐交替这段乱世历史,不得不提三个人:杨玄感李密李渊。他们都出身于顶层贵族阶层,在隋末社会动乱中分别为发起者、高潮的领导者和结束者。

同样是贵族的身份,在社会动乱中却出于不同的阶段,展现出对事态不同的认识,也收获了各自不同的结局,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

仔细分析北周军功贵族及其子弟在隋代的变化,就能够明确感到一种文弱化的倾向。

由于西魏——北周对于军功和教育的重视,勋贵的子弟大都具备了文武合一这种才性特征。关陇集团涌现出的一批出将入相的代表,诸如李勣、尉迟敬德苏定方等等都是这种才性特征。

这种人才大量的储备使得北周——隋朝拥有了比北齐、南陈乃至于突厥更大的政治优势。随着南朝士人、北齐士人陆续进入关中政权,贵族子弟普遍地接受了中原和江南的精致文化熏染,尚武的风气渐淡。结果就是这些源于北镇贵族子弟程度不同的文弱化了,而这种转变,是了解杨玄感、李密、李渊这三个处于北镇贵族人物后代核心的关键。

隋朝大业九年,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叛乱,两个月之后叛乱被平定,数万人因为牵涉叛乱而被清洗,其中包括一部分隋朝大臣。很多人认为杨玄感之乱是标志隋朝走向衰亡的事件。

如果看这一事件的前后脉络,即从仁寿四年(604)汉王杨谅在晋阳起兵,一直到大业十三年(618)骁果在江都叛乱,整个杨广统治期间,贵族的叛乱时有发生,成为杨广大业政局的特色。

史书说:“玄感选运夫少壮者得五千余人,丹杨、宜城篙梢三千余人。”

也就是说以礼部尚书在黎阳“督运”粮食的杨玄感并未统辖军队,所能征发的只有这些“运夫”和“篙梢”等搬运工。这些搬运工自然不会是正规士兵。杨玄感不仅没有现成可用的兵,最基本的军事装备也没有。率领不足一万手执“单刀柳楯”的搬运工叛乱,而且前去攻打东都洛阳,可见杨玄感在举事之前根本没有完整的政治认识和军事估量。

很多人对杨玄感策略的失误而惋惜。因为杨玄感有一个擅长谋划的军师,这就是第二位人物——李密。在有李密的参谋之下,杨玄感依然选择了最容易导致军事失败的策略,因此很多人认定杨玄感是有勇无谋的纨绔子弟。

但包括李密在内亲身参与这一事件的人,并没有理解杨玄感的用意。

杨玄感发动叛乱的动机,重点不是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上。也就是说,杨玄感的目的是反对隋帝杨广,并不是要推翻隋朝政权。

杨玄感和李密是刎颈之交,在动乱前派人将李密请到黎阳,问计于李密。李密献计三条:

一、占据蓟城,拒隋帝杨广的退路,“不过旬月,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此计之上也”。(当时隋炀帝在辽东前线)

二、占据长安,“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故当必克”。

三、攻打洛阳,“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朝廷理当固守。引兵攻战,必延岁月,胜负殊未可知。”

杨玄感采纳第三策,理由是,“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

我们现在看问题都是站在后来人的肩膀上,其实,考虑叛乱者的真实处境,李密并不比杨更加务实。

李密三策的着眼点是取得战略优势,但杨玄感与李密不同,他的目的在于“示威”,也就是将叛乱看作是一种宣传,吸引号召更多的“百官”加入到反杨广的阵营中。所以他选择攻打政治中心洛阳。但遗憾的是,政治示威从而引起天下响应并没有成为事实,这个期望如此之强烈,以至于杨玄感误判了形势。

由于杨玄感和李密在认识上的差距,杨对李密也有所疏远。后来杨玄感虽然听从李密进军关中的策略,但又违背李密直趋长安的原则,攻打弘农宫,导致战略全面失败。军事失利后,这对刎颈之交没有沿同一条道路逃亡,杨玄感逃往商洛山区,李密逃往关中。可见到了最后,两个人分歧已经明朗化。

就在此时,李密发出

“楚公好反而不欲胜”的抱怨。从叛乱的谋划过程,也可以感受到杨玄感的动机。

杨玄感的策略是通过“废昏立明”来推翻隋炀帝,更新政治隋炀帝,而不是取而代之。杨玄感这个动机,李密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李密感慨,“楚公好反而不欲胜”。这也反映了两个人政治理想的不同:

即李密的重点在于“胜”,枪杆子里出政权;而杨玄感的重点在于“示威”,获得舆论的支持。

参与了杨玄感反叛密谋的大臣有斛斯政、赵元淑。大业初,赵元淑因为在平定汉王杨谅的战斗中表现突出,加为柱国,历任德州刺史,后破格升为司农卿。大业九年,从征高丽,镇守一方,此人一直是隋帝杨广的亲信。斛斯政本是尚书兵曹郎,炀帝不顾兵部尚书部门领导段文振反对,升其为兵部侍郎,对其也是赏识有加。

这两个人与杨玄感同谋反叛,颇耐人寻味。很显然,即使叛乱成功,二人所得回报,恐怕不会高于场帝所能给予者。

也就是说,二人参与谋反不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是追求某种政治理想。这就同时说明,当朝权贵子弟对于杨广的信心也已经消耗殆尽。正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下才有杨玄感这种“楚公好反而不欲胜”的谋反典型,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权贵子弟交往圈子。

但无论如何,不管是李密还是杨玄感,作为典型的官二代,在不满当朝政治气象时所作出的政治决策显然没有把握好时机——即“天下响应”;同时也完全没有针对任何一策作出军事上的后备准备。

政变不是纸上谈兵,在专制主义时代,他们没有意识到反对隋炀帝就是反对隋朝政治,就是取而代之。如果参照玄武门之变,则这种贵族公子哥政治上“一呼百应”“揭竿而起”的莽撞和典型圈子化的文弱气息就更加突出。

但同为官二代的公子哥李渊为何是个“圈子中的异类”,从而反隋成功建立大唐?且看下文。

标签: 杨玄感李密隋炀帝李渊平定

更多文章

  • 隋炀帝二征高句丽,隋朝大臣杨玄感为什么起兵反抗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热爱这个世界标签:卫玄,隋朝,隋炀帝,杨玄感,来护儿,高句丽

    作者:若梦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杨玄感(不详~613年8月21日),字号不详,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大臣,司徒楚公杨素嫡长子。体貌雄伟,须髯漂亮。喜好读书,擅长骑射。凭借父亲勋劳,授柱国、郢宋二州刺史,迁鸿胪卿、礼部尚书,袭封楚公。声名过盛,受到隋炀帝猜忌,内心不安,策划谋反

  • 杨玄感兵变,李密给出上中下三策,他为什么选择下策?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杨玄,李密,杨玄感,隋炀帝,杨素

    杨玄感兵变是隋朝历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此事不仅直接导致了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句丽的失败,同时也极大动摇了隋朝的统治根基,推动了隋末群雄割据的浪潮。不过,作为最终导致隋末天下变革的始作俑者,杨玄感自己却遭遇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那么杨玄感为什么会失败呢?这就得从他的心腹谋士李密给出的三条应对之策开始

  • 杨玄感叛乱:险些颠覆隋朝,起因竟是杨广送错人的一杯毒酒?

    历史解密编辑:青橙拂户标签:杨玄,隋炀帝,杨玄感,杨素,李密,隋军

    613年,隋炀帝杨广第2次征讨高丽,将押运粮草的重任交给杨玄感。当时,天下百姓早就对杨广大兴土木、四处征伐的行为感到不满,朝廷对民力的过度使用,让人们活不下去,只能揭竿而起。转瞬之间,天下义军四起,杨玄感也利用这个机会,号召部下将士起兵反抗杨广。杨玄感出身高贵,他的爸爸便是隋朝开国功臣杨素,曾经是杨

  • 杨玄感、李密和李渊,面对同一目标和相同的选择项,为何选择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杨玄感,李密,李渊,隋炀帝,长安

    一、李密向杨玄感献计三策,杨玄感选了下策公元613年6月,杨玄感乘着隋炀帝杨广二次伐辽东的机会,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杨玄感的目的是要夺杨广的大隋天下,因此起兵是他跨出的第一步,紧接着就面临着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这时,李密来了。李密是杨玄感特意招来的。因为李密是杨玄感的父亲杨素看中的人,所以杨玄

  • 杨玄感, 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老曹标签:军队,楚王,隋朝,杨玄感,隋炀帝,宇文毓,楚庄王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朝代,它的存在不仅标志着北朝和唐朝之间的过渡,也建立了一系列经济与军事繁荣。然而,这个朝代也充满了动荡和内部变革,其中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由杨玄感引起的反叛。杨玄感出身于一个不起眼的军官家庭,他在隋朝军队中崭露头角,在隋炀帝的授意下,他扩大了长江和淮河的防御工事,并迎娶了夫人宇

  • 杨素是杨广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他的儿子杨玄感为何要起兵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杨素,杨坚,杨广,诗人,隋炀帝,杨玄感,南北朝

    在历史教科书上,隋朝的灭亡被认为是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开始的。实际上在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之前,隋朝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叛乱问题。其中杨玄感叛乱,才是真正拉开隋朝灭亡序幕的重要事件。这场叛乱不仅让忙于征讨高句丽的隋炀帝杨广受到沉重打击,也使得以门阀贵族集团为主的隋朝统治阶层产生分裂,也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大规

  • 杨玄感堪称项羽再世,本能推翻隋朝,为何兵败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李密,隋军,杨素,隋朝,汉朝,秦朝,杨玄感,隋炀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杨玄感出身弘农杨氏,是隋朝功臣杨素之子,别看他出身名门,但却勇武过人,人们甚至说他是项羽在世。613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军队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按理说凭借他的勇武,应该是可以推翻隋朝统治的。然而,杨玄感却失败了,还引来了灭门之祸。那么,这位隋朝的项羽,为何最终兵败被杀呢?一、项羽在世据史书记载

  • 没有杨玄感兵变,隋朝就不会短命而亡?学者:这是迟早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口说名人堂标签:杨素,隋朝,隋炀帝,来护儿,杨玄感兵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兵变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次数不少。且每次兵变的原因多样,从篡位夺权到为民请愿。抛开正邪黑白不言,历来能够举得动反抗大旗的必是勇猛之辈。然而,历史向来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正所谓,成王败寇。兵变所带来的历史发展

  • 杨玄感趁杨广征高句丽时造反,李密献上三策,李密有何隐藏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史阅苍穹标签:李渊,杨坚,杨广,唐朝,元帅,军衔,杨玄感,隋炀帝,高句丽,李密(隋朝)

    公元613年,隋朝大业9年,隋朝开国功臣杨素之子楚国公杨玄感趁隋炀帝杨广二征高句丽之机,率众举旗造反,这是隋朝贵族首次公开站出来要推翻杨家的统治。杨玄感起事后将目标对准了中都洛阳,但久攻不克,后隋朝关中派出的援兵和从高句丽前线派出的援兵双双赶到,杨玄感兵败被杀。在杨玄感起事之初,也曾犹豫起兵之后的作

  • 隋唐第一女将,杀罗士信,生擒程咬金,却在新婚之夜死于丈夫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马甲娱骑士标签:隋唐,唐朝,隋朝,罗士信,程咬金,王伯当,新文礼,隋炀帝,程知节,五虎上将

    自古就有英雄,隋唐末年,隋炀帝昏庸无道,战乱四起,民无家园,无数英雄豪杰揭竿而起,誓死推翻隋暴政,其中也出现了许多女中豪杰。新月娥,单杀罗士信,生擒程咬金的巾帼英雄,被称为“隋唐第一女将”。广告连续反弹,你怎么选择逆袭股票? 3月10日免费领取逆回购股票名单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非常传奇。 但不幸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