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朝杨玄感叛乱,李密给他上中下三策,他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下策?

隋朝杨玄感叛乱,李密给他上中下三策,他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下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云心似我心呐 访问量:2989 更新时间:2024/1/23 16:13:44

杨玄感是隋朝重臣越公杨素的儿子,出身名门弘农杨氏。杨素位高权重,文武双全。在北周时代就辅佐隋文帝杨坚篡夺了北周江山,后来攻灭陈朝,统一天下,立下绝世功勋。后来杨素又扶隋炀帝杨广登上皇位,可以说是两朝元老,权倾天下,即使是隋炀帝也对他忌惮不已。

杨素生病的时候,隋炀帝暗地里问医生他的病情,总怕他还病死。果然,杨素一死,隋炀帝就开始排挤打压他的儿子杨玄感。杨玄感同样名声响彻天下,但他盛名遭忌,面对隋炀帝的猜疑,内心极为不安。于是,趁隋炀帝亲征高丽的时候,杨玄感决定起兵造反。

杨玄感起兵声势浩大,很多不满隋炀帝的关陇集团成员四十多人都投奔了他。在杨玄感的幕僚中,就有隋末群雄之一,同出关陇集团的蒲山公李密。李密给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攻打涿郡,扼守榆关(即今山海关),截断隋炀帝回国归路;中策进军长安,回到关陇集团老巢的关中,与隋炀帝东西对峙;下策则是攻打洛阳,占领国都。最后,杨玄感选择了下策,最后这次叛乱很快就被平定,甚至都没等到隋炀帝回师。

那么,杨玄感造反,李密给了他上中下三策,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下策呢?

杨玄感本人对李密的解释是,之所以选择攻打洛阳,在于隋炀帝以洛阳为国都,百官家眷皆在,只有拿下洛阳才能取得政治优势,动摇隋炀帝出征大军的军心。如果经过洛阳却不入,这不是胆怯的表现吗?

其实,杨玄感的选择不能说不对,只是受限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李密的策略固然高明,但实际的操作性上看,风险极大。上策要杨玄感北方涿郡,直接与隋炀帝的百万大军对峙。这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收益巨大,但风险无限。孙子兵法有云:归师勿遏,说的就是想要阻拦敌人归路,是风险非常大的。要杨玄感率领造反意志不那么坚决的叛军,抵挡百万想要归家的隋朝精锐,无异于以卵击石,恐怕是不堪一击。如果杨玄感有这等野战能力,也就无所谓上中下策了。

再看中策,当时杨玄感在黄河以北,如果要西进关中,这是直接要挑战函谷关要塞。当时留守关中的诸将对他态度如何并不明确,说不定一战为打,他的部下就先溃散了。日后李渊能经略关中的难度比杨玄感要小得多,一是李渊在太原起兵,地势高屋建瓴,比在中原的杨玄感近得多。二是李渊起兵时已经天下大乱,反隋义军风起云涌,而隋炀帝带着骁果军主力早就跑到江南了,关中极为空虚。

所以说,虽然李密给了上中下三策,但其实杨玄感能实施的不过是下策。而这下册也不是那么容易,毕竟洛阳是座大城,不是轻易能得手的。实际上,杨玄感也没能打下洛阳,陷入了绝对被动。所以李密给的上中下三策,似乎有很多选择,可是真一分析,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选择。北上涿郡要与隋炀帝百万大军直接对决,去关中要在地形劣势的情况下与周遭敌友不明的情况孤注一掷。到最后还不如就地占据河内洛阳,然后利用隋炀帝不得民心,修运河征高丽让天下彻底打乱,乱中取胜。

所以李密给的上中下三策,未必是实际的上中下,和主君的上中下更是不同。实际上,杨玄感被杀后,李密投奔瓦岗继续造反,然后轮到他面对杨玄感的选择了。可这个时候,李密仍然选择了死磕洛阳,而不敢深入关中。最后,太原留守李渊起兵进入关中,然后唐朝建立了。

更多文章

  • 官宦子弟李密,为何选择反抗隋炀帝的统治,加入杨玄感谋划大业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密,隋炀帝,杨玄感,杨素,汉献帝

    出生在隋朝统治时期,这使得李密的经历自小坎坷。好在他也在困境之中不断地磨练自己,逐渐拥有一身才华。再加上他本身就出生在一个显赫的贵族之家,就为他后来反抗隋朝的统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随着局势的变化里面,最终不堪受到隋炀帝的李密与天下豪杰联合,公开反抗隋朝的统治。在军队治理方面,李密也是颇有才华,士

  • 杨玄感的窘境:我想去拿下长安,可我做不到啊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李密,长安,李渊,杨玄感,隋炀帝

    大业九年,杨玄感据黎阳叛隋,聚众万人,正在举棋不定的时候,李密前来投奔,对杨玄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北上涿郡,将东征的隋炀帝堵在辽东。中策袭取长安,下策围攻洛阳。杨玄感深思之后选择下策,李密感慨叹息。杨玄感率军顿兵洛阳城,长时间围攻洛阳不下,隋朝援军蜂拥而来,杨玄感败亡。大业十二年,李密获得瓦岗军

  • 杨玄感:打仗极像项羽的猛人,身先士卒,喑呜叱咤,却死得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杨玄感,项羽,杨素,隋炀帝,李密

    受小说演义的影响,人们对隋唐英雄武力排名极感兴趣,茶余饭后,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可惜的是,像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罗成、杨林、魏文通、尚师徒这些英雄好汉,全是虚构的文学人物,史无其人。至于那个天下无敌的第一好汉李元霸,历史上虽然有这个人,但他在小说演义里的事迹却也是虚构的,经不起

  • 隋末杨玄感、李密叛乱失败的思考:文化造就圈子,圈子成就认识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杨玄感,李密,隋炀帝,李渊,平定

    说起隋唐交替这段乱世历史,不得不提三个人:杨玄感、李密、李渊。他们都出身于顶层贵族阶层,在隋末社会动乱中分别为发起者、高潮的领导者和结束者。同样是贵族的身份,在社会动乱中却出于不同的阶段,展现出对事态不同的认识,也收获了各自不同的结局,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仔细分析北周军功贵族及其子弟在隋代的变化,

  • 隋炀帝二征高句丽,隋朝大臣杨玄感为什么起兵反抗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热爱这个世界标签:卫玄,隋朝,隋炀帝,杨玄感,来护儿,高句丽

    作者:若梦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杨玄感(不详~613年8月21日),字号不详,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大臣,司徒楚公杨素嫡长子。体貌雄伟,须髯漂亮。喜好读书,擅长骑射。凭借父亲勋劳,授柱国、郢宋二州刺史,迁鸿胪卿、礼部尚书,袭封楚公。声名过盛,受到隋炀帝猜忌,内心不安,策划谋反

  • 杨玄感兵变,李密给出上中下三策,他为什么选择下策?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杨玄,李密,杨玄感,隋炀帝,杨素

    杨玄感兵变是隋朝历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此事不仅直接导致了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句丽的失败,同时也极大动摇了隋朝的统治根基,推动了隋末群雄割据的浪潮。不过,作为最终导致隋末天下变革的始作俑者,杨玄感自己却遭遇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那么杨玄感为什么会失败呢?这就得从他的心腹谋士李密给出的三条应对之策开始

  • 杨玄感叛乱:险些颠覆隋朝,起因竟是杨广送错人的一杯毒酒?

    历史解密编辑:青橙拂户标签:杨玄,隋炀帝,杨玄感,杨素,李密,隋军

    613年,隋炀帝杨广第2次征讨高丽,将押运粮草的重任交给杨玄感。当时,天下百姓早就对杨广大兴土木、四处征伐的行为感到不满,朝廷对民力的过度使用,让人们活不下去,只能揭竿而起。转瞬之间,天下义军四起,杨玄感也利用这个机会,号召部下将士起兵反抗杨广。杨玄感出身高贵,他的爸爸便是隋朝开国功臣杨素,曾经是杨

  • 杨玄感、李密和李渊,面对同一目标和相同的选择项,为何选择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杨玄感,李密,李渊,隋炀帝,长安

    一、李密向杨玄感献计三策,杨玄感选了下策公元613年6月,杨玄感乘着隋炀帝杨广二次伐辽东的机会,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杨玄感的目的是要夺杨广的大隋天下,因此起兵是他跨出的第一步,紧接着就面临着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这时,李密来了。李密是杨玄感特意招来的。因为李密是杨玄感的父亲杨素看中的人,所以杨玄

  • 杨玄感, 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老曹标签:军队,楚王,隋朝,杨玄感,隋炀帝,宇文毓,楚庄王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朝代,它的存在不仅标志着北朝和唐朝之间的过渡,也建立了一系列经济与军事繁荣。然而,这个朝代也充满了动荡和内部变革,其中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由杨玄感引起的反叛。杨玄感出身于一个不起眼的军官家庭,他在隋朝军队中崭露头角,在隋炀帝的授意下,他扩大了长江和淮河的防御工事,并迎娶了夫人宇

  • 杨素是杨广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他的儿子杨玄感为何要起兵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杨素,杨坚,杨广,诗人,隋炀帝,杨玄感,南北朝

    在历史教科书上,隋朝的灭亡被认为是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开始的。实际上在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之前,隋朝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叛乱问题。其中杨玄感叛乱,才是真正拉开隋朝灭亡序幕的重要事件。这场叛乱不仅让忙于征讨高句丽的隋炀帝杨广受到沉重打击,也使得以门阀贵族集团为主的隋朝统治阶层产生分裂,也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