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是隋朝重臣越公杨素的儿子,出身名门弘农杨氏。杨素位高权重,文武双全。在北周时代就辅佐隋文帝杨坚篡夺了北周江山,后来攻灭陈朝,统一天下,立下绝世功勋。后来杨素又扶隋炀帝杨广登上皇位,可以说是两朝元老,权倾天下,即使是隋炀帝也对他忌惮不已。
杨素生病的时候,隋炀帝暗地里问医生他的病情,总怕他还病死。果然,杨素一死,隋炀帝就开始排挤打压他的儿子杨玄感。杨玄感同样名声响彻天下,但他盛名遭忌,面对隋炀帝的猜疑,内心极为不安。于是,趁隋炀帝亲征高丽的时候,杨玄感决定起兵造反。
杨玄感起兵声势浩大,很多不满隋炀帝的关陇集团成员四十多人都投奔了他。在杨玄感的幕僚中,就有隋末群雄之一,同出关陇集团的蒲山公李密。李密给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攻打涿郡,扼守榆关(即今山海关),截断隋炀帝回国归路;中策进军长安,回到关陇集团老巢的关中,与隋炀帝东西对峙;下策则是攻打洛阳,占领国都。最后,杨玄感选择了下策,最后这次叛乱很快就被平定,甚至都没等到隋炀帝回师。
那么,杨玄感造反,李密给了他上中下三策,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下策呢?
杨玄感本人对李密的解释是,之所以选择攻打洛阳,在于隋炀帝以洛阳为国都,百官家眷皆在,只有拿下洛阳才能取得政治优势,动摇隋炀帝出征大军的军心。如果经过洛阳却不入,这不是胆怯的表现吗?
其实,杨玄感的选择不能说不对,只是受限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李密的策略固然高明,但实际的操作性上看,风险极大。上策要杨玄感北方涿郡,直接与隋炀帝的百万大军对峙。这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收益巨大,但风险无限。孙子兵法有云:归师勿遏,说的就是想要阻拦敌人归路,是风险非常大的。要杨玄感率领造反意志不那么坚决的叛军,抵挡百万想要归家的隋朝精锐,无异于以卵击石,恐怕是不堪一击。如果杨玄感有这等野战能力,也就无所谓上中下策了。
再看中策,当时杨玄感在黄河以北,如果要西进关中,这是直接要挑战函谷关要塞。当时留守关中的诸将对他态度如何并不明确,说不定一战为打,他的部下就先溃散了。日后李渊能经略关中的难度比杨玄感要小得多,一是李渊在太原起兵,地势高屋建瓴,比在中原的杨玄感近得多。二是李渊起兵时已经天下大乱,反隋义军风起云涌,而隋炀帝带着骁果军主力早就跑到江南了,关中极为空虚。
所以说,虽然李密给了上中下三策,但其实杨玄感能实施的不过是下策。而这下册也不是那么容易,毕竟洛阳是座大城,不是轻易能得手的。实际上,杨玄感也没能打下洛阳,陷入了绝对被动。所以李密给的上中下三策,似乎有很多选择,可是真一分析,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选择。北上涿郡要与隋炀帝百万大军直接对决,去关中要在地形劣势的情况下与周遭敌友不明的情况孤注一掷。到最后还不如就地占据河内洛阳,然后利用隋炀帝不得民心,修运河征高丽让天下彻底打乱,乱中取胜。
所以李密给的上中下三策,未必是实际的上中下,和主君的上中下更是不同。实际上,杨玄感被杀后,李密投奔瓦岗继续造反,然后轮到他面对杨玄感的选择了。可这个时候,李密仍然选择了死磕洛阳,而不敢深入关中。最后,太原留守李渊起兵进入关中,然后唐朝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