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弘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北魏国内的反对派让他阻力重重,就连冯太后都与他有些貌合神离。为此他索性传位给儿子,做起了太上皇在幕后操纵全局。
但事情远没有拓跋弘想得这么容易,意外还是发生了。延兴六年(公元476年,刘宋元徽四年)六月辛未日(十三日),一向身体健康的拓跋弘突然与世长辞,年仅二十三岁。次日,北魏朝廷就宣布实行大赦,然后急匆匆地改年号为承明。随后将拓跋弘安葬在金陵,谥号称献文皇帝。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让人不免怀疑其中似乎有猫腻。一切证据又似乎都指向拓跋弘的嫡母冯氏,看来拓跋弘之死和她脱不了关系。虽然不是亲生母子,但拓跋弘也是冯太后一手带大,不是亲生母子却胜似母子,为何冯太后要痛下杀手呢?有人认为是因为冯太后的情夫李奕被拓跋弘所杀,导致冯太后深深怨恨,于是她派人秘密下毒,最终杀了拓跋弘。
先不论这事真假,但冯太后无疑成为了胜利者。由于此时的北魏皇帝拓跋宏年幼,冯太后便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摄政。重新出山的冯太后开始了新的人事任命,她先是任命征西大将军、安乐王拓跋长乐为太尉,尚书左仆射、宜都王拓跋目辰为司徒,南部尚书李訢为司空。随后冯太后还想任命冯熙为侍中、太师、中书监。但冯熙认为自己是皇家外戚,坚决辞让朝内官职,冯太后于是任命他为都督、洛州刺史,但仍保留侍中,太师职位。
不久后,拓跋弘的牌位即将进入太庙,有关部门奏称:“依照前例,太庙中有关官员都应加封爵位。”谁知这样一件惯例之事却遭到了秘书令程骏的反对,他上疏表示:“加封爵位,赏赐采邑,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不是谁都可以获得,要么是皇上的亲戚、要么是对国家有功劳贡献的人,从来没有听说因为皇帝牌位进庙而有关官员接受封爵的。皇家前例,只是一时的恩庞,怎么可以作为后世的法则!”
对此冯太后非但没有表示任何异议,反而认为他说得对,采取了他的意见,对文武官员说:“凡讨论问题,都应当按实际情况来讨论,不可一味援引前例!”说完又赏赐给程骏衣服一套,绸缎二百匹。虽然看似只是个小插曲,但从对拓跋弘身后事的处置上不难看出,冯太后对这个儿子还是有些不满的。
冯太后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她生性聪慧,心思缜密,又生性猜忌残忍,工于权术。这不免让人对小皇帝拓跋宏的命运担忧,好在拓跋宏对这位祖母皇太后十分孝顺,能经常取悦于她。另一边,事情无论大小,拓跋宏都交由冯太后来决定。
冯太后大权在握,她所宠幸之人也开始飞黄腾达,这其中不乏一些奸佞小人。宦官王琚、安定人张祜和杞嶷、冯翊人王遇、略阳人苻承祖、高阳人王质都依仗冯太后的权势,开始在北魏朝廷中作威作福。其中张祜官至尚书左仆射,还被封为新平王。王琚都官至征南将军,封高平王。杞嶷等也都官至侍中、吏部尚书、刺史一级,封公爵、侯爵,赏赐给他们的钱财达数万之多。更有甚者冯太后还发给他们铁券,承诺保他们不死。
除了重用心腹,冯太后的手腕也是十分强硬,比如说她私生活相当丰富,但她又害怕别人对自己讥讽议论,于是官员言谈中只要被她认定是在讽刺她的,就立即诛杀。她所宠爱的左右侍从,即使有小小的过错,也一定鞭打,有时要打一百余鞭。但冯太后的厉害之处在于,她对人从不记仇,到了第二天又同平常一样,甚至有人被鞭打而因此变得富贵。所以在冯太后的高压统治下,却也没有出现人心离散的情况。北魏也逐步进入一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