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朝风云(二八)拓跋弘为何十七岁禅让皇位,成为最年轻的太上皇

两朝风云(二八)拓跋弘为何十七岁禅让皇位,成为最年轻的太上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851 更新时间:2023/12/8 9:56:59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可以说是北魏史上谜题最多的皇帝,他的一生极为短暂,却在史书上留下了很多历史疑案,甚至成为现代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改编的故事原型。他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长子,十一岁继承皇帝位,二十三岁突然暴毙,在位时间七年,却留下了一大堆让人难解的历史之谜。其中他在十七岁时突然下诏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拓跋宏的事情引起了北魏朝野的动荡,也与后来突然暴毙的事情息息相关。这件事情在后世的历史学者中争论极多,历朝历代的学者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本章节便就此问题进行简要的剖析。

在经过了太武帝拓跋焘万年的政治动荡之后,北魏进入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国力恢复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文成帝拓跋濬和献文帝拓跋弘两朝,也为后来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与平稳发展的拓跋濬时期不同,拓跋弘的中后期北魏朝廷再度开始动荡起来。这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皇帝拓跋弘和皇太后冯氏争权,进而导致了朝廷内斗和政治动荡。拓跋弘把皇位禅让给儿子拓跋宏便是这次政治斗争中的转折点,也对北魏的政治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拓跋弘,为什么要做出禅让皇位的决定呢?

禅让皇位这种事情在中国古代并不少见,可主动禅让的是少之又少的。如果是改朝换代的禅让,那肯定是受到权臣的胁迫,比如汉献帝刘协。在同一朝代里面禅让皇位确是很少见的,但在政治上被迫的成分居多,比如唐高祖李渊。当然也有主动禅让的,但背后都是很深层次的原因,比如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一般而言,主动禅让的大多都是皇帝进入老年,在政治上有些失去控制力,或者需要培养接班人,保证皇位顺利传承。可十七岁的拓跋弘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他却选择主动禅让皇位,这就不得不让人觉得可疑了。

对于这次拓跋弘禅让皇位的原因,《魏书》上是这样写的“帝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拓跋弘并不想关心政治,想要逃避政治选择归隐,所以才提出了这次禅让皇位的想法。这个说法长期以来被主流历史圈说认同,被认为是拓跋弘禅让皇位的主要原因。很多学者还找出了证据,说拓跋弘崇信佛教,仁厚纯真且厌倦了朝廷的政治争端,所以想要出家避世。这种说法被很多历史学者采纳,可与史书记载一对比,却发现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说法。同样在《魏书》上,就有很多记录与这个说法相背离。

比如《魏书》中曾经指出,“上迫于太后,传位于太子”。这就说明了拓跋弘禅让皇位,是和冯太后的政治争端息息相关的,是在冯太后的逼迫下进行的操作。而在拓跋弘禅让皇位后,并没有采取所谓避世的操作,实际上仍然控制着朝廷的大部分权力。在拓跋弘禅让皇位后搬到简陋的崇光宫,但仍是“国之大事咸有以闻”。史书上记载他“犹躬览万机,刑政严明......先是,诸曹奏事多有疑情,又口传诏敕,或致矫擅。于是,事无大小,皆令律正名,不得疑奏......自是事咸精详,下莫敢相罔。”由此可见,他并没什么避世之心。

综合上述的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拓跋弘禅让皇位根本不是什么“遗世之心”,而是在政治斗争中受迫于冯太后的选择。从他在禅让皇位后的行为看,他不仅仅是依然抓住皇权,而且还更进了一步。他甚至带领大军出征柔然部落,一直杀到漠南,逼柔然后撤几千里。而且他还“大阅于北郊”,通过阅兵的方式秀肌肉,与冯太后分庭抗礼。这也迫使冯太后下诏“诏中外戒严”,关闭北魏首都平城的大门。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他禅让皇位并不是向冯太后表示退让,而是进一步的掌控皇权,让他与冯太后的政治斗争日趋白热化。

冯太后史称文明太后冯氏,是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也是拓跋弘的嫡母。按照北魏立子则赐死生母的传统,拓跋弘在成为皇太子的同时,他的生母李贵人便被父亲拓跋濬赐死,所以他基本上是由冯太后养育长大的。在即位之初,拓跋弘年幼而无法掌控朝政,使得车骑大将军乙浑独霸朝纲,威胁到了他的统治地位。而此时正是冯太后出面,召集拓跋丕、源贺、牛益等人诛杀乙浑,才使得朝廷大权重新回归。可以说在即位初期,这对母子还是比较和睦的,并没有后来针锋相对的场面,更没有闹出朝廷动荡的局面。

从史料来看,冯太后和拓跋弘的矛盾,正是从乙浑被诛杀后开始的。冯太后诛杀乙浑后乘机临朝听政,处理所有的军国政务,于是北魏的皇权被冯太后所掌控。直到拓跋弘的儿子拓跋宏出生后,冯太后才表示把皇权还给拓跋弘,并退居深宫亲自养育孙子拓跋宏。可是从史料来看,冯太后也是明显的以退为进,退而不休。朝廷看似由拓跋弘亲政了,但朝中遍布冯太后提拔的大臣,这使得拓跋弘要做任何事情都得看冯太后脸色,这让年轻的皇帝情何以堪。于是为了争夺朝廷的话语权,双方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斗争。

此事激化了拓跋弘和冯太后的矛盾,使得双方彻底撕破脸皮,斗争陷入白热化。而拓跋弘禅让皇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史书上说他是受迫于冯太后,指的就是冯太后因为情夫李弈之死而报复。具体冯太后采取了什么手段,史书上并没有记录。但从拓跋弘选择禅位操作看,斗争一定非常激烈。

皇位对于皇帝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拓跋弘连皇位都不要了,当了太上皇,宁愿搬到简陋的崇光宫,可见情况非常之危急。据说崇光宫简陋到连砖石的地基都没有,完全是黄土夯制的基础,而且整个宫殿也很陈旧。这样的环境显然和皇宫没法比的,但拓跋弘还是急于搬进去,可见他对逃离皇宫已经到了迫不及待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推论他的生命很可能在皇宫中受到威胁,只要离开皇宫才能保全。而皇宫和皇城都是冯太后的大本营,所有宿卫兵权都掌控在冯太后手里,以至于拓跋弘不得不做出逃离的选择。

从史料上看,还是有很多蛛丝马迹来印着这个推论的。拓跋弘一开始并没有想把皇位禅让给儿子拓跋宏,而是选择了皇叔拓跋子推。但是这个想法遭到了群臣的反对,群臣强烈要求由皇太子拓跋宏即位。拓跋弘不选儿子,而选皇叔,实际上就是避免冯太后掌握大权。因为拓跋宏由冯太后收养在身边,如果让他继承皇位,显然就是让冯太后独揽大权,这对于拓跋弘非常不利。但遭到群臣反对后,拓跋弘最终还是选择了拓跋宏,这说明相对于让冯太后再次掌权,逃离皇宫对他来说更重要,因为生命受到威胁。

在听取大臣的意见时,拓跋弘专门找了老臣高允。高允是拓跋弘的爷爷拓跋晃的老师,又辅佐文成帝拓跋濬执政,是朝中的元老级大臣。《魏书》中是这么记载的,“又显祖时有不豫,以高祖冲幼,欲立京兆王子推,集诸大臣以次召问。允进跪上前,涕泣曰:‘臣不敢多言,以劳神听,愿陛下上思宗庙托付之重,追念周公抱成王之事。’”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拓跋弘在禅位之前有过“不豫”,这就很有意思了。这个词一般用在皇帝病危,然后被救回来的情况下。可拓跋弘正值壮年,怎么会突然病危呢?

结合到《魏书》上关于拓跋弘暴毙的传言中有,“实有鸩毒之祸。”的说法。可以大胆推测,拓跋弘恐怕不是生了重病,而是被人下毒。皇宫和皇城的宿卫都掌握在冯太后手里,那冯太后必然是最大的嫌疑人。有了这个怀疑,拓跋弘自然不会给对手第二次机会,搬出皇宫组建小朝廷就成了可选项。实际上在搬出皇宫后,拓跋弘再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而且他的小朝廷掌握大权,于冯太后在皇宫中的朝廷分庭抗礼。由此可见,拓跋弘在皇宫内生命受到威胁,不得不借禅让皇位而躲避危险的情况,是有极大可能性存在的。

于是有人提出问题,拓跋弘不禅位,自己跑出去不行么?也有人问,传给拓跋宏,照样会让冯太后得利,为什么他还要这么做。第一个问题是不行的,皇帝没有特殊事务,是不能长期离开皇城的。即便要离开,也必须由皇宫和皇城的宿卫军队保护。这些军队已经不可靠了,拓跋弘不敢留在身边。第二个问题,为了防止冯太后乘机作大,拓跋弘采纳的高允的建议,仿周公旦和周成王模式,设置顾命大臣。他任命选部尚书陆馛为太保,与太尉源贺同持节奉皇帝玺纨,以此来掣肘冯太后,使她无法借拓跋宏年幼而独揽大权。

从史料记载来看,拓跋弘的操作还是很有效的,几年之内都让冯太后无法发挥,使他的势力能够快速膨胀。可惜的是几年后源贺因病解除了职务,选部尚书陆馛因病辞世,让冯太后失去了控制,最终引发了两人之间的剧烈冲突。在这次冲突中拓跋弘突然暴毙,引发了北魏朝廷的政治动荡,又留下了一个新的历史疑案。但是从拓跋弘禅位的操作来看,基本上得到了应有的效果。从他禅位后到暴毙的几年时间内,基本上掌控了国家大权,压制了冯太后集团的势力,坐稳了太上皇帝的位置。

更多文章

  • 南北风云——拓跋弘建设法治,力保敦煌

    历史解密编辑:Piconderoga7标签:拓跋,北魏,敦煌,凉州,刘宋

    正当刘宋这边因为刘休范之乱,权臣内斗而乱象丛生之时,他们的老对手北魏又在忙些什么呢?事实上此时的北魏也是忙碌不断,北魏太上皇拓跋弘正在为与北魏有关的各种事情操心不已。延兴四年(公元474年,刘宋元徽二年)六月乙卯(十六日),拓跋弘首先对北魏的法律开刀,考虑到北魏国内法律过于严苛,往往是一人犯罪连累全

  • 南北风云——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拓跋弘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Piconderoga7标签:拓跋,冯太后,太上皇,北魏,崔浩

    在北魏的皇帝中,献文帝拓跋弘算是比较奇特的一个存在。他有个十分厉害的儿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本人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十八岁就做了太上皇。这样一个皇帝该怎么评价他呢?拓跋弘,字第豆胤,是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生母是李贵人。在拓跋弘不满两岁的时候,由于自己被立为太子,所以生母李氏不得不按照子贵

  • 两朝风云(三五)胡太后有多厉害,为何元恪为她取消子贵母死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胡太后,元恪,子贵,刘彻,皇后

    熟悉北魏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北魏有条很不人道的制度,在皇位传承中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这条制度叫做“子贵母死”,具体的实施是从道武帝拓跋珪时候开始的,一直到了宣武帝元恪时代才被终止。这条制度规定,一旦皇子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生母将被赐死,以防止母族做大而掣肘皇权。拓跋珪对此的解释是沿用了汉武帝刘彻的制度

  • 寿终正寝的元宏、元恪父子⑴

    历史解密编辑:校草不咋帅标签:元宏,皇帝,拓跋,元恪,冯太后,北魏孝文帝

    元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产,共同生活,数十年间,北部中国渐渐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为了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拓跋宏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们的反对,把国都从北方的平城迁往河南洛阳。为改革鲜卑旧俗,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

  • 两朝风云(三三)元禧是元恪的首辅顾命大臣,他为何派人行刺元恪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元禧,元恪,北魏,拓跋,大臣,宗室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临终前,北魏开始了进行汉化后的第一次政权更迭。在这次政权更迭中,拓跋宏给自己的继任者皇太子元恪任命了六位顾命大臣,以保证他能顺利地接掌政权。可是在元恪即位后不久便与顾命大臣们发生冲突,不仅解除了顾命大臣的权力,还引发了咸阳王元禧的谋反,使得北魏政局出现了动荡。从史书上看,元禧谋反被杀

  • 两朝风云(三四)元恪为何重用高肇,纵容其把持朝政,诛杀宗王?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朝政,元恪,高肇,北魏,宗王,高丽

    如果说北魏的灭亡是从六镇起义开始的,那北魏的衰弱便是从宣武帝元恪开始的。正是由于宣武帝重用国舅高肇,纵容其把持朝政,诛杀宗王,才拉开了北魏门阀士族内斗的序幕,激化了朝廷和六镇的矛盾,导致国家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对于高肇利用自己信任把持朝政和诛杀宗王,元恪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不但没有制止,还纵容其所为,

  • 北魏元愉之乱:宣武帝的猜忌,高肇的掌权所引起的宗室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元愉,高肇,宣武帝,北魏,元勰

    自天监六年北魏与南梁钟离之战后,北魏朝局除了高肇权势的加强外,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元愉被赶出了朝廷。元愉是宣武帝元恪的次弟,原来担任中书监,钟离之战后的八月,他被调任冀州刺史。至于为什么宣武帝突然将元愉调出朝廷,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宣武帝对诸弟心有猜忌。2.宣武帝与元愉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

  • 铁血北朝104:京兆王元愉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元愉,宇文泰,元修,元宝炬,北魏,尔朱荣

    眼看败局已定,元愉心灰意冷,也没兴趣进军洛阳了,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带着皇后李氏和四个儿子等十几人悄悄出城跑路。城外的暗哨立即发出信号,平叛军紧追不舍,将元愉一行人全部擒获,一场如同闹剧一般的叛乱就这样分分钟被粉碎。元愉落网的捷报连夜送入京师,宣武帝松了一口气,下令将元愉等人押送京师

  • 铁血北朝103:元愉称帝,一场草草收场的闹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元愉,皇帝,高肇,皇后,冀州,宣武帝,南北朝,铁血北朝

    顺皇后于氏是宣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出身名门,她是领军将军于烈弟弟于劲的女儿,入宫时年仅14岁,在于氏家族的强力支持下,顺利登上皇后宝座。毕竟领军将军于烈是宣武帝的铁杆亲信,这层关系太铁了,铁到宣武帝都不好意思拒绝于氏当皇后,于烈掌握京师兵权,是军方实力派大佬,宣武帝也惹不起。于氏死后被追谥顺皇后,因此

  • 魏孝明帝元诩:一个冷门的少年天子,一个被亲生母亲杀害的倒霉蛋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孝明帝,元诩,太后,北魏孝文帝,北魏,元恪

    延昌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十三日。北魏都城,洛阳。洛阳城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鞭炮声此起彼伏,人声嘈杂,不绝于市。当然了,北魏是游牧民族政权,鲜卑人是从来不过新年的。但自从魏孝文帝元宏开始推行汉化改革开始,这个曾经充满旷野豪情的马背民族就逐渐失去了当年的野性,反而从方方面面越来越像中原汉人。孝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