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宇文泰的绝地反击:为什么说“八柱国”是关陇集团之福?

宇文泰的绝地反击:为什么说“八柱国”是关陇集团之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3082 更新时间:2024/1/20 8:20:36

公元543年,洛阳,邙山,东西魏爆发了空前激烈的一场大战。

这座埋葬着无数古代帝王的黄土山,宛如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注视着正在这里厮杀的数十万人。表面上看,这与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事并无太大不同,但战争的参与者们都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悄悄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邙山之战:宇文泰被逼上绝路

北魏六镇起义后,高欢、宇文泰是继尔朱荣之后新崛起的两大实力派。两人同出身于六镇,在镇压六镇乱兵中掌握实权,几乎同时控制了北魏皇族并扶持傀儡元氏傀儡皇帝。历史上称为东、西魏,高欢、宇文泰各自担任本国丞相。

两位充满无数共同点的当世枭雄,也都有一个共同的志向——打败对方,实现北方统一。

高欢和宇文泰。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自534年北魏分裂后,东西魏连连爆发小关、沙苑、河桥和玉璧等大战,双方互有损失,高欢四战三负,宇文泰则被胜利冲昏头脑,于543年不合时宜地发动了邙山之战。

邙山之战的起因很是荒诞。高欢长子高澄是个好色之徒,调戏北豫州刺史高慎之妻李氏。高慎和李氏都是河北望族,高氏、李氏还都是高欢在河北创业时期的重要盟友,在那个门第出身相当于政治资源的时代,侮辱高、李两家的脸面与政治打击无异。再加上高慎的三弟、东魏名将高昂意外死于河桥之战,高慎对一贯诡诈的高欢失去信心,终于举北豫州虎牢关叛降西魏。

宇文泰急于报河桥之战失利之耻,且自信军事水平强于高欢,便以此为契机,起倾国之兵一面接应高慎,一面来夺洛阳,企图一举夺取中原腹心之地,扭转一直以来被东魏摁着关中大门猛攻的劣势。

然而,打仗岂能一厢情愿。宇文泰在邙山之战遭遇空前惨败,损失数万大军,数年来辛苦积攒下的老本十丧七八。宇文泰慌忙率军退入关中,好在,高欢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同样无力发起追击。

中国北方暂时出现战乱后的平静,双方都忙于舔舐战争创伤。尤其是西魏,政权建立数年以来,还未摆脱军事集团的规模,经济基础很差,政权体制也不成熟,对防御安全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宇文泰回到关中第一件就是迅速补充兵员、恢复防卫能力。然而他发现一个可怕的现状,西魏军队兵员主要来源鲜卑人,兵源已经枯竭了。

因人设事的府兵制

魏末鲜卑人充兵,来源以北方边镇为主。但经过六镇起义的剧烈释放,边镇蕴藏的并不强大能量很快消耗完了。

宇文泰赖以起事、创业的都是六镇鲜卑,十年之间大战频仍,六镇鲜卑有耗无补,此时枯竭乃是自然之理。西魏政权必须面对未来主要同汉人打交道的事实,尤其经过邙山之战后,宇文泰的认识水平又深一层,光靠鲜卑人不行了。

北魏六镇分布图。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

动军事制度改革的同时,宇文泰还意识到,如果只是强行征发兵员还不行,各方面配套制度跟不上,征兵或许会引发连片崩塌。于是,宇文泰推行了一个全方位改革措施,诸如文化领域复行周礼,政治领域建立六官制,经济领域实行均田制,以及军事领域发起府兵制。

这些改革带有鲜明的汉化导向,在以鲜卑贵族为主导的西魏帝国,本来会遇到很多阻力,好在宇文泰是一位超级实用主义者,镇兵出身的他并无强烈的文化执念,接受汉化非常快也非常彻底,其坦率程度、推行力度都是空前的,连当年的汉化明星北魏孝文帝也只能说与之并驾齐驱。历史学者田余庆先生总结十六国南北朝以来的汉化三大功臣,将宇文泰誉为最后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足见宇文泰改革的分量。

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非一文可论,我们只就府兵制展开一二。

创立府兵制的逻辑起点是广泛面向汉人征兵,这种征发工作是全国性、系统性的,不再像往年征发鲜卑兵,只需要在鲜卑人聚居的地方大旗一树,兵员很快就能聚起来。宇文泰设计了一种府兵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军府,每个军府负责从本区的军户中征兵。

征发的府兵兵员分为番上和番下,类似于现代概念中的现役和预备役。番上府兵需要到军中值班参战,番下的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一边种田打粮,一边由各军府的郎将,负责组织平时训练。全国的府兵总体上12等分,每1批值班1个月,1年轮换1遍。当然,战事紧急时,军方有权将所有府兵征发参战。

这一性质与魏晋时期的世兵制类似,但西魏府兵军户的地位比魏晋高得多。西魏为了保障军户安心打仗,通过均田制保证军户足额占有土地,并免征部分赋税和力役,这样一来,就算某户贡献出一个成丁去打仗,由于赋役少,余下的劳力仍能自给自足。

西魏最初选定府户,为了保证出兵效率,还特意按经济状况把农民分为上中下几个等级,府户就从中上家庭里划定。所以早期军户基本上由关陇一带的汉人豪强充任。

这是一件双赢之事,汉人豪强急切希望建立军功以打开上升通道,而西魏政府又能从中获取强大兵源。

这个相对完善的体制,克服了以往征兵练兵模式的随意性,使得政府对兵员的控制、管理、训练有了可依之制,用起来相对得心应手一些。自宇文泰在550年左右建立起府兵制后,西魏-北周的军队员额急剧增加,也就用了十年时间,军队数量从4万多增至20余万。

到公元570年左右,北周以不足北齐二分之一的人口,在兵力上稳压北齐一头,而且质量一点也不逊色。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闻名后世的“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就是与府兵制相匹配的一系列军职。

“柱国”的全称是“柱国大将军”,在西魏北周府兵军事系统的十一级武职中位居顶层。最早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是:宇文泰、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宇文泰自任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是全军总司令。元欣是西魏宗室代表,手下无一兵一卒,是个花瓶而已。其余六人是实际统兵的元帅。这六人中,独孤信、于谨、侯莫陈崇是鲜卑人,赵贵、李弼、李虎都是鲜卑化的汉人,民族认同上都是妥妥的少数民族。

柱国大将军之下是大将军,这与汉魏时大将军乃顶级武职已大异其趣。六位领兵的柱国大将军每人各统两名大将军,因此全军共有十二位大将军,分别是元赞、元育、元廓、侯莫陈顺、宇文导、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

影视剧中北周群臣宴饮。来源/电视剧《独孤天下》截图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集团,形成了周、隋、唐三代政治集团的核心力量。以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为核心,加上关陇汉人豪强,关陇集团的核心圈层就建立起来了。这个集团的利益根基是,宇文泰的鲜卑集团并不排斥汉人加入政权以及分享权力,只不过在等级划分上设置了上下顺序,鲜卑人想吃肉就吃肉,想喝汤就喝汤,而汉人豪强顶多只能喝汤。

不过这已经不错了,长久被压制着的关陇豪强有了政治上的名分,由此焕发出来的力量不可小觑,像汉人名将王思政、韦孝宽、李穆(十二大将军李远之兄),复周礼行六官的设计师苏绰、卢辨等等,都跻身于政治高层,甚至参与了北周皇帝废立、杨坚篡权等大事。很多人非议宇文泰的一系列改革制度,说他只不过是啥有用说啥,甚至援引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谓“非驴非马”之说而鄙视北周制度不如北齐制度。

但无论谁都不能忽视的是,西魏北周的制度最大限度动员了大多数人。评价一项制度好坏的标准很多,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这项制度的受益者范围是宽是窄,是开放的还是收缩的。

宇文泰为关陇集团奠定的最强大基调是兼容并蓄,不仅敢于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关陇汉人力量,也敢于面向天下吸纳杰出人才。到了北周灭齐乃至隋朝灭陈时,关陇集团仍在扩大和延展,北齐和南陈的政治精英都被吸收进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东魏-北齐始终未能解决民族矛盾、贪污腐败等核心问题,制度设计和文化基因虽然上承汉魏,如一些人所说的传承了汉魏以来的政治文化精华,但传承下来的未必是最好的,北齐鲜卑集团在维护小集团利益上汲汲不已,而对解决终极建设问题缺乏良策。在北周急速崛起的同时,北齐却在无休止的腐败、内讧、民族矛盾中逐渐衰落下去。

北齐末年,名将斛律光登临太行山,望着滚滚黄河浩叹:“国家常有吞关、陇之志,今日至此,而唯玩声色。”对这尊擎天玉柱、架海金梁,北齐后主怎么对待呢?和士开、祖珽、陆令萱几个小人一顿撺掇,说什么功高震主,后主竟然下令杀之。周齐国力升降、政治清浊,可见一斑。

宇文泰的心机

肯定宇文泰的改革制度,并不意味着对他的全面肯定。宇文泰不是全知全能的预言家,也没有上看五百年、中看五百看、下看五百年的天眼,府兵制和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系统也是在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制度。既然是实践总结的,就肯定包含了当事者的各种现实考量,甚至一些可做不可说的阴谋。

细观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设计,其实就有宇文泰不愿公诸表面的政治小算盘:削弱鲜卑头面人物势力,实现宇文泰本枝力量一家独大。

八柱国中实领兵的六位柱国大将军,与宇文泰存在着远近不一的关系。具体来讲,是“三近三疏”。“三近”指的是于谨、李弼、侯莫陈崇三位,“三疏”则是赵贵、独孤信、李虎。

于谨是六大柱国中最年长、最富韬略、军功最大的一位,他在贺拔岳时代就看出宇文泰的领导气质,因此甘为其下,担任宇文泰的心腹军事僚佐——夏州长史。于谨为宇文泰提出了“挟天子令诸侯”之计,堪称南北朝版荀彧。后来历次与东魏作战,于谨都是宇文泰的前驱、先锋,立功无数、善战能征,所以关系最亲。

李弼是宇文泰从敌对阵营中挖过来的陇右豪强,侯莫陈崇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将,宇文泰对其二人恩威并施,也是足可信赖的心腹重臣。

“三疏”的共同点是各自带有部众,与宇文泰资历不相上下,天然带有颉颃属性。尤其是李虎,早年他曾强烈反对宇文泰接掌贺拔岳部众,而是不远千里要去荆州找贺拔岳之兄贺拔胜来继承,宇文泰耿耿于怀,直到去世仍不释其恨。

独孤信自带胡人名士光环,号召力甚至稳压宇文泰一头,若不是军事才能稀松拉胯,宇文泰绝然无法顺利夺权。独孤信被宇文泰刻意压制在陇右十几年,可见二者隔阂之深。

独孤信。来源/电视剧《独孤天下》截图

赵贵则是一位野心大过能力的草包,最大功劳是宇文泰夺权时他第一个提议并臣服,看在这个面子上,宇文泰才尊其为柱国大将军。

宇文泰授予他们柱国大将军之位,表面上看是对其军权的官方背书,其实却是将鲜卑诸勋贵的军队国家化。这与鲜卑部落军制的本质区别在于,酋长的军权可以世袭,柱国大将军却不能。酋长可以对本部兵马、家属、财产一人说了算,柱国大将军却不能。

李虎系统军权的转移就说明了问题。李虎去世后,其柱国大将军之位并没有传到其子手中,宇文泰假模假样地举行朝议,建议颁给功劳卓著的十二大将军之一达奚武。

达奚武也是一条老狐狸,知道宇文泰并不想给他,于是当朝力辞,转而推荐元魏宗室元子孝接任。宇文泰顺手推舟任命元子孝,元魏宗室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历来是花瓶角色,宇文泰得以将军权交付给不挂柱国之名而行柱国之实的阎庆。阎庆是谁?宇文泰家的姻亲是也。

制度中蕴藏的政治心机短期或许看不出来,长期却必定遮掩不住。赵贵、独孤信、李虎等人的不满与怨望,宇文泰也察觉得到。所以,他才逆汉化改革的潮流,强行推行了赐胡姓制度,让各部兵马改姓胡姓,与本部大将保持同姓,面子上让六位柱国大将军找回部落酋长的感觉。

用小心机为大制度打补丁,注定是行不通的,纵然当时能将矛盾掩盖下去,日后终有爆发的一天。后来赵贵、独孤信居然造反,包括侯莫陈崇也无辜被杀,就是这些补丁式做法酿成的苦果。

不过好在宇文泰的制度设计容错率很高,他的强烈实用主义为制度赋予了极大弹性,很多制度定下来了却仍然处于可执行、可不执行的状态,至于如何把握执行度,要看实际情况而言。比如柱国大将军、十二大领兵将军颁授的随意性,府兵制度番上值班时间的不确定性,宇文泰都不执念于原初制度如何确定,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可伸可缩。

广而论之,宇文泰的汉化改革也充满了各种弹性、变通。包括六官制的改革,行政制度本是最严谨、最严肃的,但官制改革只在中央层面推行,州郡以下仍然是一本糊涂账,以旧体制、旧模式维持着,甚至在局部还不如东魏的一些探索更有效,但宇文泰并不在乎,他抓得住主要矛盾,明白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也明白他这一代人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这种不贪大求全、不追求当年栽树当年乘凉的良好心态,是关陇集团之福,也是西魏之福。

西魏权氏造千佛碑。来源/甘肃省博物馆官网

宇文泰掌权二十三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进程不一,有的从表象一直研究到灵魂,探索出成熟的模式,有的却只是开了个头。但不管程度如何,宇文泰做这些事情的意义在于把方向、节奏确立下来,尤其是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核心的关陇集团打造得相当成功,成为引领周隋唐三代政治方向的发动机,宇文氏身灭而功在,这是史家所必须承认的。

更多文章

  • 从高欢到宇文泰,这些叱咤风云的南北朝狠人,原来都是他的部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宇文泰,尔朱荣,北魏,陈庆之,高欢,梁武帝

    公元528年农历四月十三日,数千(《魏书》、《北史》记载为一千三百多,《资治通鉴》记载为两千多)名官员,奉诏在河阴陶渚(今河南洛阳孟津县东)聚集。他们当中,既有位高权重的丞相、高阳王元雍(?-528年)、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等鲜卑王公贵族,也有黄门郎王遵业等汉族中下层官吏。他们端拱肃立,不敢象以往一

  • 宇文泰为什么把权力交给宇文护,而不给自己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宇文泰,宇文护,宇文毓,宇文邕,武帝,皇帝,北魏,南北朝

    宇文护是北周时期著名的权臣,也是北周初期的实际主宰者,他位高权重,为了权力杀死了三位皇帝,分别是西魏废帝拓跋廓,以及北周建立之初的两位皇帝宇文觉和宇文毓。他甚至还准备除掉北周武帝宇文邕,只可惜宇文邕够隐忍、够强悍,所以反过来除掉了宇文护,北周时期的皇权才真正掌握在宇文泰的后代手中。有意思的是,宇文护

  • 邙山之战,西魏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如何败于东魏高欢?有什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世界是你我的标签:高欢,西魏,高澄,豫州,黑獭,邙山,宇文泰,南北朝

    作者:念初心【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邙山之战,是南北朝时期西魏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对东魏发动的战役。公元543年二月,东魏的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据虎牢叛变,宇文泰率军接应。三月,两军在邙山决战,西魏军大败。宇文泰在退兵之後,上表自贬,但魏帝元宝炬没有接受。宇文泰画像此次战争的导火索是由于高敖曹的哥哥

  • 魏孝武帝元修:我以为高欢不算是好人,没想到宇文泰连坏人都不算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宇文泰,高欢,武帝,尔朱荣,元修,北魏

    永安三年,公元530年。这一年,北魏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孝庄帝元子攸干了一件十分轰动的大事儿。帝王手持利刃,在朝堂之上亲手除掉了为祸人间,擅权专政的大臣尔朱荣。这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历来,封建帝制时代的权谋之争,似乎都是十分复杂的。用谋的得与失,用权的道与路,隐秘交错,而帝王和权臣之间的较量,更如一

  • 江陵之变:宇文泰的灭梁之战,使南梁变成了无主状态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宇文泰,萧绎,梁之战,江陵,梁元帝,太守

    西魏文帝元宝炬病死后,废帝元钦继位。元钦继位后,西魏攻取了汉中地区,继而又占领了益州。元钦不甘心像他父亲那样一直当一个傀儡皇帝,就在南梁元帝承圣二年十一月间,西魏尚书元烈密谋刺杀宇文泰,事情败露后,元烈为宇文泰所杀。元烈被杀后,废帝元钦一直耿耿于怀,口出怨言,淮安王元育、广平王元赞等人一齐垂泪劝谏,

  • 宇文泰死前托孤于宇文护,西魏恭帝禅位于北周宇文觉

    历史解密编辑:黑夜慢慢熬标签:高洋,宇文泰,宇文护,宇文觉,南北朝,西魏恭帝,周孝闵帝

    #历史开讲#读书笔记—《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六下之下》梁纪二十二敬皇帝公元555年到公元556年资治通鉴北齐开府参军裴谓之上书进谏陈述北齐主高洋过失,高洋对杨愔说,这种蠢人,他怎么敢这样做的?杨愔回复说,他是想让陛下杀他,以成全他的名节流芳后世。高洋说,那我就不杀了,不让他成名。高洋与左右侍从饮酒

  • 高欢与宇文泰争霸,高欢败多胜少,为何始终能压住宇文泰一头?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宇文泰,高欢,北魏,独孤信,侯景,西魏

    曾有人说,中国出现过两个南北朝时代。这第一个南北朝时代,指的当然是魏晋五胡十六国之后、杨坚篡周代隋完成天下大一统之前,南北两方阵营相对峙的时代。第二个南北朝时代,指的则是靖康奇祸之后,南宋与金帝国相对峙时期。但是,我们比较一下,所谓的“第二个南北朝时代”,南宋与金帝国之间虽然时有杀伐,但彼此内部政权

  • 尔朱荣、高欢、宇文泰为啥能取代强大的北魏王朝,他们谁更优秀?

    历史解密编辑:正史漫谈标签:尔朱荣,宇文泰,高欢,北魏,北魏孝文帝,侯景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曾经是一个横行天下的存在,拓跋珪、拓跋焘雄才大略、威名远播,厉行汉化改革的孝文帝拓跋宏被视为“有舜、文王之姿。”然而,就在孝文帝去世24年之后,北魏王朝就陷入了崩溃,随后陆续沦入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人手中。这一变故是怎么产生的?为啥会诞生尔朱、高、宇文这几个军事集团?南北朝时

  • 文武分途,宇文泰手下“服服帖帖”的武川军阀,为何关陇却失控?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宇文泰,武川,关陇,北魏,军阀,杨坚

    北魏末四海鼎沸,军阀混战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少数民族首领在中国北方再次崛起,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鲜卑宇文部首领宇文泰有政治军事实践的机会,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宇文泰宇文泰由北魏永安三年随和拔岳西征关中的将领至永熙三年底短时期内能够称霸关陇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宇文泰掌握了当时关陇

  • 宇文泰为啥让侄子宇文护掌权?想打造一个周公旦,却只实现了一半

    历史解密编辑:正史漫谈标签:宇文泰,周公旦,宇文护,高欢,宇文邕,周王朝

    宇文泰让侄子宇文护接掌国政,本意是想造就另一个周公旦、重演“周公辅政”的佳话。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后来改名“周”,史称北周。古代的王朝取名绝非毫无依据、空穴来风。顾名思义,宇文鲜卑之所以拿“周”为国号,不仅因为他的统治中心——关中是先秦时期周王朝的龙兴之地,更因为它向周王朝寻求自己的政治理论依据,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