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尔朱荣、高欢、宇文泰为啥能取代强大的北魏王朝,他们谁更优秀?

尔朱荣、高欢、宇文泰为啥能取代强大的北魏王朝,他们谁更优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正史漫谈 访问量:1775 更新时间:2023/12/6 22:51:21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曾经是一个横行天下的存在,拓跋珪拓跋焘雄才大略、威名远播,厉行汉化改革的孝文帝拓跋宏被视为“有舜、文王之姿。”然而,就在孝文帝去世24年之后,北魏王朝就陷入了崩溃,随后陆续沦入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人手中。

这一变故是怎么产生的?为啥会诞生尔朱、高、宇文这几个军事集团?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强大无需赘言,并且逐步进行着汉化运动,但也面临着上层贵族日益腐化、阶级矛盾逐渐尖锐等危机,鲜卑旧俗根深蒂固,对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掣肘。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在位时,试图将鲜卑彻底汉化、从而加速政权的一体性,故而以迁都洛阳为契机,推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虽然阻力重重,但孝文帝以坚定的决心、高超的统治艺术,初步实现了改革目的,北魏王朝阶段性地实现了政权升级与经济进,走在正确正确的历史发展道路上。

可惜的是,正当孝文帝再接再厉、试图进一步解决政权问题时,却于公元499年、年仅33岁英年早逝。他的继任者既没能力、也没继续深化改革的意识,反而并且快速腐化,最终迎来了六镇起义。

何谓六镇?早在迁都之前,北魏在都城平城以北的边境设置了六个军镇,用以捍卫统治中心、抵御草原柔然,这六镇自西而东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

六镇军人的主体,是世代传承的鲜卑中上级贵族子弟:“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 擁麾作镇 ,配以高门子弟......”,也夹杂了汉、胡等各族军民。

曾几何时,六镇毗邻平城,地位重要、权益吃重,身为镇兵待遇好、受人尊敬、升迁渠道通畅,是一份人人羡慕的美差。而随着迁都洛阳,北魏军政中心南移,这份风光日渐远去。孝文帝迁都洛阳仅仅五年便离世,并未来得及妥善处理这一问题;而在接下来,宣武帝元恪的执政风格与父亲完全相反,奉行“宽以慑下”的政策,北魏政治日趋腐败,局面迅速恶化。

一方面,上层勋贵随着朝廷南下,在中原吃香喝辣、锦衣玉食,把控着核心资源、肆意放纵,史书称:“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而在另一方面,六镇军人的地位则一落千丈,曾经的宠儿沦为困守苦寒之地的可怜人,不仅升迁无望,内部重重盘剥,有道是“号为府户,役同厮养,官婚班齿,致失清流。而本宗旧族,各各荣显,顾赡彼此,理当愤怨。”

可以说,六镇与洛阳、边军与朝廷,处境可谓冰火两重天。宣武帝死后,胡太后掌握政权,越发的骄奢淫逸,北魏政治江河日下,土地兼并严重、劳动人民苦不堪言。于是,到了公元523年,也就是距离孝文帝驾崩仅仅24年后,随着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杀死镇将,轰轰烈烈的六镇起义爆发了。

这一由边军发动的起义随后蔓延河北、山东、关陇地区,参与者包含鲜卑、羌、氐、敕勒、丁零、汉等各个民族,实际上演变成中下层军民与上层地主阶级、军人与贵族、老派鲜卑与汉化权贵之间的剧烈对抗。在这个过程中,腐朽的北魏庙堂不堪一击,最终扫平乱局的终究得依靠“在野”的枭雄,尔朱荣强势登场。

尔朱氏家族属于羯族的一支——契胡族,世代为契胡族部落酋长。出自这种家族的尔朱荣,相貌英俊不凡,射猎娴熟、军事才能出众,而且强悍骄纵、行事果断坚毅,一看就不是泛泛之辈。

随着北魏大乱,他立即招兵买马,建立了一支为数不多、但却极为强悍的契胡骑兵,借着替北魏朝廷效力的机会发展壮大。公元526年,他已经被朝廷任命为镇北将军,同时在肆州已形成了自己的大本营,成了不容小觑的一股军事力量。期间,不断有人投靠尔朱荣,其中就有出身怀朔镇的高欢、侯景。

就军事能力而言,尔朱荣可谓是那个时代一骑绝尘的神话。他的经典之作,就是扫平葛荣的战斗。

随着六镇起义的蔓延,葛荣强势崛起,逐渐掌控了北方七州之地,手下军队多达三四十万。公元528年,他率领大军南下,作势一举推翻北魏朝廷。然而,这支看似不可抵抗的庞大军队,竟然被尔朱荣带着7000精锐骑兵一战击溃,让人依稀看到了当初楚霸王的影子。

战后,尔朱荣在葛荣余部降兵中精挑细选,获得了众多骁勇善战之人。其中有许多在接下来呼风唤雨的人物,比如来自武川镇的宇文泰。

当时的尔朱荣,凭借自己过人的军事才华迅速稳定了北魏王朝,可谓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史书称赞“苟非荣之致力,克夷大难,则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也”。

在这个过程中,尔朱荣建立起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巨大名望,成了北朝的实际掌控者,政令皆出自尔朱氏。几乎所有在接下来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都是他的部下,高欢、宇文泰、侯景无不服服帖帖。

这样的尔朱荣,可谓才华绝伦、令人膜拜。然而,这仅限于军事层面。

当时的北魏仍然困难重重,随着尔朱荣的崛起,拥护鲜卑旧制的新兴军政集团与倡导汉化的地主勋贵、世家大族之间的客观矛盾反而更加凸显。可以说,对于政治家而言,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最大的才能。

可惜的是,尔朱荣军事是天才、政治是庸才。他对北魏的掌控,是纯粹的以武力挟制政治,在制度上毫无建树;他通过“河阴之变”,他把北魏朝廷勋贵大臣屠杀殆尽,这在无形中激化了朝廷与军人集团之间的矛盾,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由他拥立的孝庄帝看在眼里,下意识地对其起了戒心。

对于这一切,尔朱荣竟毫无戒备。公元530年9月,他在入宫时被自己的女婿——孝庄帝元子攸击杀,一代军事传奇就此谢幕。而依托尔朱荣个人军事才能的尔朱氏家族随即失去了对北魏的掌控,北方分裂为一西一东两股军政集团。西边的领头人,是贺拔岳的部下宇文泰,即尔朱荣小弟的小弟;东边的大哥,则是尔朱荣麾下另一位悍将高欢。

高欢家族出自渤海郡,六世祖高隐曾担任西晋玄菟太守。随着西晋覆灭,高家为慕容氏、拓跋氏服务;高欢祖父高谧因罪徙居怀朔镇,随后世代身在军镇。由于这种经历,高氏逐渐鲜卑化,史称欢遂“习其俗”,还娶了鲜卑女子,因此后来高欢之子高澄经常被侯景叫作“鲜卑小儿”。

在为尔朱荣效力期间,高欢就体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尔朱荣被杀后,其堂侄尔朱兆弑杀孝庄帝,随后高欢借机自立,依托六镇余部攻灭尔朱氏,拥立孝武帝元修为帝,重演挟天子自重的老套路。公元534年,孝武帝奔逃关中,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随后以洛阳毗邻关中、南朝为由,迁都邺城,史称东魏。从此,高欢开始了持续16年的权臣生涯。

至于宇文泰,先祖源出南匈奴,后融入鲜卑族中,北魏时期徙居武川镇,成为世代镇兵。六镇起义中,宇文泰一家先后跟随鲜于修礼、葛荣。葛荣失败后,宇文泰投靠了同为武川人的尔朱荣部将贺拔岳,并随之扫平关陇。公元534年,贺拔岳被高欢设计杀害,其部将拥立宇文泰为主;不久后,宇文泰毒杀进入关中的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

巧的是,高欢的核心班底,出自怀朔镇;而宇文泰则依靠武川镇。也就是说,两大军镇的佼佼者瓜分了北魏王朝。

如果只看军事能力,高欢、宇文泰差不多是半斤八两,但就算他俩加起来,估计都不是尔朱荣的对手。

不过,若论政治水平,这两位称得上青出于蓝;而且曾经的地位越低的人,政治能力越出众。即:尔朱荣比不上高欢、高欢又比不上宇文泰。

高欢的起点比宇文泰高了太多。当初北魏的统治重心,是北起平城、南至洛阳的华北及中原地区;而东、西魏并立后,这里就是东魏的控制区域。因此,北魏的衣钵绝大部分被高欢家族继承,其人口、财富、资源、文化等等各项指标羡煞旁人,远非当时占据了残破不堪关陇地区的宇文泰所能比拟。

因此,东西魏并立之后,高欢常年凭借绝对实力优势对宇文泰发动进攻,试图在双方实力差距最大的时期灭掉对手。不过,终高欢一生,他都未能迈进关陇半步;在他死后,占尽优势的东魏/北齐逐渐被西魏/北周反超,并最终被其吞并。个中原因,咱们估且不细谈两边的当权者如何,只是粗略比较高欢、宇文泰的政治水平便可见一斑。

北魏崩盘后,最大的政治问题是什么?如何整合汉胡各族力量、捏合成一股绳。在这方面,高欢比尔朱荣有所进步,他施行的是“汉胡各司其职”的政策,依托六镇鲜卑打仗,农业生产的任务则依靠汉人。

面对双方的矛盾,身为鲜卑化汉人的高欢试图调解;但这种动作并非有效制度,作用有限,而且他明显偏袒鲜卑,造成了当时的北齐民族矛盾极其尖锐,与当初孝文帝时期相比是巨大的历史倒车。史书称:“高欢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齐客观上不得不重用汉族士大夫,这是后话;单看高欢在位期间,其实是历史的退步。

西边的宇文泰则不同。虽身为鲜卑人,但当初跟随贺拔岳进入关中的武川嫡系并不多,所以他们不得不加强与当地汉族地主的合作,反而迅速汉化。“周”这个国号,就是体现了向先秦时期周王朝看齐的姿态;而北周统治者,执政时向来以周礼为理论根据。

同时,有鉴于自身与高欢客观实力相差悬殊,宇文泰偏向从制度角度入手、加强自身竞争力。最关键的,莫过于重用苏绰、卢辩等精通儒学的士大夫,创建了一套符合现实、博采众长的政治制度。

比如苏绰的六条诏书,主张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无不体现出传统儒家治国思想的精髓。其中的“擢贤良”,制度性地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无愧为历史的巨大进步。

在军事上,宇文泰创建府兵制,促进了武川军人集团与关陇地主的联合,相对于高欢的胡、汉分工,高下立判。

由上可见,宇文泰在政治上的创新、贡献远远超过了高欢,更碾压了曾经的大佬尔朱荣。更具积极意义的是,北周的军政制度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为空前强盛的隋唐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文章

  • 文武分途,宇文泰手下“服服帖帖”的武川军阀,为何关陇却失控?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宇文泰,武川,关陇,北魏,军阀,杨坚

    北魏末四海鼎沸,军阀混战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少数民族首领在中国北方再次崛起,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鲜卑宇文部首领宇文泰有政治军事实践的机会,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宇文泰宇文泰由北魏永安三年随和拔岳西征关中的将领至永熙三年底短时期内能够称霸关陇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宇文泰掌握了当时关陇

  • 宇文泰为啥让侄子宇文护掌权?想打造一个周公旦,却只实现了一半

    历史解密编辑:正史漫谈标签:宇文泰,周公旦,宇文护,高欢,宇文邕,周王朝

    宇文泰让侄子宇文护接掌国政,本意是想造就另一个周公旦、重演“周公辅政”的佳话。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后来改名“周”,史称北周。古代的王朝取名绝非毫无依据、空穴来风。顾名思义,宇文鲜卑之所以拿“周”为国号,不仅因为他的统治中心——关中是先秦时期周王朝的龙兴之地,更因为它向周王朝寻求自己的政治理论依据,那就

  • 与高欢决裂投靠宇文泰,是孝武帝元修自作孽?再来一次他也这个命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高欢,宇文泰,元修,北魏,孝武帝,元宝炬

    元修投奔宇文泰时,就有人断言,他这是“避汤入火”,从“清蒸”到“烧烤”,逃不掉被“端上餐桌”的下场。果不其然,元修七月份从洛阳西迁长安,十二月份就被宇文泰一杯毒酒,送上西天。堂堂的皇帝,怎么就这么惨?哪儿都容不下他呢?孝武帝元修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孙子,本是一个藩王,被权臣高欢推上了皇位,还

  • 西魏创始人宇文泰的上位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宇文泰,西魏,高欢,尔朱荣,宇文护,北魏

    鲜卑民族从北方草原走来,其实也分好多个部落,而处于头部位置的毋庸置疑是慕容鲜卑(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祖上),建立了前燕。处于第二梯队的就是拓拔鲜卑,建立了北魏,顺手灭了后燕(前燕国的延续),统一了北方大地。第三梯队的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宇文鲜卑了,建立了西魏,后来一个华丽转身成了北周,接下来又灭了死对头北

  • 宇文泰是如何一步步拥有纵横天下的实力的?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旺旺旺标签:高欢,皇帝,将领,宇文泰,贺拔岳,南北朝

    当今社会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都会考虑一个问题——要如何才可以逆袭人生?想要从草根逆袭成为某一个行业的大佬,不仅仅需要自己付出很大努力,还需要一定的人脉和策略。南北朝的宇文泰也许可以给他们答案,草根出身一步步成为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是如何一步步开启自己的霸业呢?收拢人心宇文泰起初只是在平凉军首领贺

  • 北朝双骄大决战:宇文泰如何以弱胜强,让高欢含恨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高欢,北魏,丞相,西魏,宇文泰,尔朱荣,独孤信,南北朝,北朝双骄

    532年秋,北魏丞相高欢送走了一个来自关中的使者。使者英俊的面容和雄壮的谈吐,给高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当即发出了“这小子真不是一般人”的赞叹。一步之差,使者踏上了归途,高欢命人在返程路上强行截留,但为时已晚。日后的十余年中,高欢每每想起此事,都必定无比悔恨——他亲手送走了自己的一生死敌,并最终看着

  • 最惨皇帝,被迫给柔然公主侍寝的北齐高欢

    历史解密编辑:远方青木标签:高欢,皇帝,高澄,宇文泰,北魏,匈奴

    公元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分别由丞相高欢和军阀宇文泰两位权臣掌控,并最终以此成立了北齐和北周。在高欢和宇文泰的北边,有一个强大的柔然。很明显,柔然支持谁,另一个人就得遭殃。公元545年,为维系和柔然的关系,北齐神武帝高欢派遣使者前往柔然,为儿子高澄求亲。柔然王同意和北齐联姻,但拒绝将女儿嫁

  • 535年,北魏丞相高欢刚回家,侍女告密:世子与郑氏私通。

    历史解密编辑:瑶光暖暖标签:世子,高欢,高澄,逆子,娄昭君,南北朝,北魏丞相

    535年,北魏丞相高欢凯旋回朝。侍女却神秘兮兮:“世子高澄与郑氏私通。”高欢勃然大怒:“逆子,连我的女人也敢动,看我不剐了你!”高澄,10岁单人匹马,招降敌军首领;11岁单独面圣,且对答如流,是颇有名气的少年将军,深受老爹高欢的喜爱。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宝贝儿子,竟然15岁时无师自通,学会

  • 檀道济:南朝第一名将,刘宋的万里长城,战功赫赫为何被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大观园标签:刘宋,刘裕,北魏,桓玄,南朝,晋朝,檀道济,南北朝,史说三国

    檀道济(?~436),刘宋名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道济少孤,与兄、姊共居,以谦让和睦著称。东晋元兴三年(404年),道济与其叔父檀凭之,兄檀韶、檀祗、檀隆等,从宋武帝刘裕举义师讨伐桓玄。道济随刘裕攻占京口,为刘裕参军。后随冠军将军刘毅攻克桓玄余党盘据的鲁山(今湖北武

  • 檀道济“唱筹量沙”闻名于世,据说沙来自“白泉”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白泉,檀道济,宋军,北魏,魏军

    记者 李培乐在济南,提起趵突泉无人不知,可是要提起白泉,恐怕很多人会挠头了。据济南历城当地人介绍,白泉曾被称为“三间屋”,不但水量大,还与历史上檀道济“唱筹量沙”相关,名列济南72名泉之列。名泉“三间屋”白泉的位置在济南历城区鲍山街道纸房村附近。在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