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宇文泰为啥让侄子宇文护掌权?想打造一个周公旦,却只实现了一半

宇文泰为啥让侄子宇文护掌权?想打造一个周公旦,却只实现了一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正史漫谈 访问量:4949 更新时间:2024/1/30 19:14:45

宇文泰让侄子宇文护接掌国政,本意是想造就另一个周公旦、重演“周公辅政”的佳话。

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后来改名“周”,史称北周。古代的王朝取名绝非毫无依据、空穴来风。

顾名思义,宇文鲜卑之所以拿“周”为国号,不仅因为他的统治中心——关中是先秦时期周王朝的龙兴之地,更因为它向周王朝寻求自己的政治理论依据,那就是周礼。

西魏在宇文泰执政期间建立的六官制度(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根源就来自周礼,由儒生苏绰、卢辩接力编订;

宇文泰在思想层面崇尚儒学,在京师长安设立国子学,拜一众大儒为师,从而培养了一代代打上了儒家思想烙印的士大夫,成为维系政权运行的支柱。

可以说,宇文泰采取了一种“托古改制”的思路,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学术思想,都以先秦的周王朝为榜样。这种做法有特殊的时代原因。

宇文泰、高欢两大军事集团西、东并立,相对于继承了北魏主体遗产的东魏,宇文泰的综合实力处于绝对下风,无论是经济、文化、人口都难以与高欢匹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起初双方的军政骨干都是六镇军人,但这一当时的最强军事力量绝大部分都归在高欢麾下,西进关中的少之又少,客观上逼迫宇文泰必须加速与关陇地区汉族豪强的合作,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快速的汉化。

而当初北魏改革的结果证明,魏晋以来的门第之见、清谈之风实属时代的一大倒退,绝对不是汉化的理想模板。宇文泰转而向先秦寻求理论依据,并结合鲜卑旧俗与时俱进,不失为一种务实的思路。其后的隋唐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空前辉煌,证明了宇文泰的巨大贡献。

而当面对继承人的问题时,宇文泰也选择了向周王朝学习。

当初的周武王还未伐纣时,弟弟姬旦就协助兄长处理事务;武王克殷、建立周朝后,第二年就撒手西去,儿子周成王年幼,周公旦(姬旦)就承担起替侄子处理政务的重任。主政期间,周公旦镇压内外叛乱、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制礼作乐,系统性地为周王朝打下基础。待到周成王成年后,周公旦毅然还政、激流勇退。周公辅政的往事,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佳话,周公旦也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宇文泰和宇文护的情况,与周武王、周公旦也颇有相似。

宇文泰于公元530年跟随贺拔岳进入关中,下一年19岁的侄子前来投奔。而当时的宇文泰也年仅24岁,儿子们都很年幼,于是便委托宇文护管理家务。

随后的20年内,宇文护跟着叔叔活跃在军政一线,表现极为出色,文武双全、屡立战功,宇文泰曾夸奖他很像自己。

公元556年,宇文泰病重,而嫡长子宇文觉年仅14岁,鉴于外有北齐、南朝梁两大强敌环伺机,宇文泰托孤与成熟稳重、经验丰富、颇有声望的侄子宇文护。当时他留给宇文护的遗嘱是:“诸子幼小,寇贼未宁,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勉力以成吾志 ”。

显然,宇文泰寄希望于宇文护成为另一个周公旦(虽然他俩是叔侄,但实际年龄更像是兄弟)。而从客观上来说,宇文护确实有功于北周。

宇文泰死后,西魏人心浮动,宇文护有条不紊、从容镇定,妥善处理内外大事、安抚文武百官,让西魏顺利完成权力过渡。

公元557年,宇文护完成了宇文泰的未竟之业,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泰嫡长子宇文觉(孝闵帝),北周建立。宇文护则官拜大司马、封晋国公,是北周的实际掌权者。

同年,宇文护以铁腕手段,雷厉风行地摆平了不服自己权威的赵贵独孤信(二人都位列“八柱国”,是西魏的元勋),保持了北周的稳定。

然而,随着宇文护权势渐长,自然也引起了孝闵帝的忌惮与戒备,而宇文护则采取了与当初周公旦完全相反的应对措施。

就在公元557年,得知孝闵帝准备铲除自己,宇文护先下手为强,派兵逼迫孝闵帝退位、将其幽禁,随后除掉了那些反对自己的大臣,不久后连孝闵帝也一并杀死,随后迎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为帝,是为北周明帝。

然而,周明帝性格聪慧、有胆有识,让试图长期专权的宇文护非常不满。于是,在公元560年,宇文护派人将周明帝毒死,随后拥立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

就这样,在连续杀害两位堂弟后,宇文护彻底巩固了权力,北周军政大权尽在掌握,事无大小,他都先行决断随后才象征性地上报。

但周武帝也不是软柿子。两位兄弟的惨烈教训,教会了他在虚与委蛇、忍辱负重的同时默默积蓄力量。整整12年后,即公元572年,宇文邕安排宇文护在皇宫拜见皇太后,趁其低头诵读《酒诰》的机会,从身后将其击倒,随后命手下将其砍杀。紧接着,宇文邕以霹雳手段迅速地将宇文护党羽全部诛杀,干脆利落地收回了权力。

如吕思勉评价的那样:“宇文护虽跋扈,亦不可谓无才,其居相位时,政事亦似未大坏。” 宇文护虽然没有成为宇文泰期待中的另一个周公旦,但对北周确实有功。但所谓“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权不可久执,大威不可久居”,公然连续弑君、践踏皇权,注定了他的结局。

更多文章

  • 与高欢决裂投靠宇文泰,是孝武帝元修自作孽?再来一次他也这个命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高欢,宇文泰,元修,北魏,孝武帝,元宝炬

    元修投奔宇文泰时,就有人断言,他这是“避汤入火”,从“清蒸”到“烧烤”,逃不掉被“端上餐桌”的下场。果不其然,元修七月份从洛阳西迁长安,十二月份就被宇文泰一杯毒酒,送上西天。堂堂的皇帝,怎么就这么惨?哪儿都容不下他呢?孝武帝元修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孙子,本是一个藩王,被权臣高欢推上了皇位,还

  • 西魏创始人宇文泰的上位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宇文泰,西魏,高欢,尔朱荣,宇文护,北魏

    鲜卑民族从北方草原走来,其实也分好多个部落,而处于头部位置的毋庸置疑是慕容鲜卑(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祖上),建立了前燕。处于第二梯队的就是拓拔鲜卑,建立了北魏,顺手灭了后燕(前燕国的延续),统一了北方大地。第三梯队的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宇文鲜卑了,建立了西魏,后来一个华丽转身成了北周,接下来又灭了死对头北

  • 宇文泰是如何一步步拥有纵横天下的实力的?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旺旺旺标签:高欢,皇帝,将领,宇文泰,贺拔岳,南北朝

    当今社会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都会考虑一个问题——要如何才可以逆袭人生?想要从草根逆袭成为某一个行业的大佬,不仅仅需要自己付出很大努力,还需要一定的人脉和策略。南北朝的宇文泰也许可以给他们答案,草根出身一步步成为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是如何一步步开启自己的霸业呢?收拢人心宇文泰起初只是在平凉军首领贺

  • 北朝双骄大决战:宇文泰如何以弱胜强,让高欢含恨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高欢,北魏,丞相,西魏,宇文泰,尔朱荣,独孤信,南北朝,北朝双骄

    532年秋,北魏丞相高欢送走了一个来自关中的使者。使者英俊的面容和雄壮的谈吐,给高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当即发出了“这小子真不是一般人”的赞叹。一步之差,使者踏上了归途,高欢命人在返程路上强行截留,但为时已晚。日后的十余年中,高欢每每想起此事,都必定无比悔恨——他亲手送走了自己的一生死敌,并最终看着

  • 最惨皇帝,被迫给柔然公主侍寝的北齐高欢

    历史解密编辑:远方青木标签:高欢,皇帝,高澄,宇文泰,北魏,匈奴

    公元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分别由丞相高欢和军阀宇文泰两位权臣掌控,并最终以此成立了北齐和北周。在高欢和宇文泰的北边,有一个强大的柔然。很明显,柔然支持谁,另一个人就得遭殃。公元545年,为维系和柔然的关系,北齐神武帝高欢派遣使者前往柔然,为儿子高澄求亲。柔然王同意和北齐联姻,但拒绝将女儿嫁

  • 535年,北魏丞相高欢刚回家,侍女告密:世子与郑氏私通。

    历史解密编辑:瑶光暖暖标签:世子,高欢,高澄,逆子,娄昭君,南北朝,北魏丞相

    535年,北魏丞相高欢凯旋回朝。侍女却神秘兮兮:“世子高澄与郑氏私通。”高欢勃然大怒:“逆子,连我的女人也敢动,看我不剐了你!”高澄,10岁单人匹马,招降敌军首领;11岁单独面圣,且对答如流,是颇有名气的少年将军,深受老爹高欢的喜爱。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宝贝儿子,竟然15岁时无师自通,学会

  • 檀道济:南朝第一名将,刘宋的万里长城,战功赫赫为何被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大观园标签:刘宋,刘裕,北魏,桓玄,南朝,晋朝,檀道济,南北朝,史说三国

    檀道济(?~436),刘宋名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道济少孤,与兄、姊共居,以谦让和睦著称。东晋元兴三年(404年),道济与其叔父檀凭之,兄檀韶、檀祗、檀隆等,从宋武帝刘裕举义师讨伐桓玄。道济随刘裕攻占京口,为刘裕参军。后随冠军将军刘毅攻克桓玄余党盘据的鲁山(今湖北武

  • 檀道济“唱筹量沙”闻名于世,据说沙来自“白泉”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白泉,檀道济,宋军,北魏,魏军

    记者 李培乐在济南,提起趵突泉无人不知,可是要提起白泉,恐怕很多人会挠头了。据济南历城当地人介绍,白泉曾被称为“三间屋”,不但水量大,还与历史上檀道济“唱筹量沙”相关,名列济南72名泉之列。名泉“三间屋”白泉的位置在济南历城区鲍山街道纸房村附近。在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

  • 殷景仁走后,檀道济暴死于建康,刘义隆大骂:我死后,他必反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建康,刘裕,晋朝,殷景仁,刘义隆,檀道济,刘义康,南北朝

    建康城中传言,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之后,司马氏还会出现两个皇帝,此时的刘裕已经年近六十了,不知道能够活到什么时候,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称帝,于是命令王韶之将晋安帝缢杀,琅琊王司马德文成为最后一个东晋国主。司马德文是晋安帝的弟弟,二十年来陪伴着自己的傻子哥哥,看遍了世态炎凉,饱尝了人情冷暖,也见识到了一个一

  • 两朝风云(十一)檀道济功勋赫赫,为何遭到刘义隆猜忌而被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赫赫,刘裕,刘宋,晋朝,刘义隆,檀道济,徐羡之,宋文帝,南北朝,两朝风云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名将辈出的,在南北朝这种战火连天的时代,更为名将处世创造了充分的环境条件。南朝刘宋的名将檀道济便是这个时代名将中的佼佼者,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兵法中“三十六计”的说法就是源于他。然而这位名将在为刘宋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好的结局。在宋文帝刘义隆执政时期,遭到皇帝的猜忌,最终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