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年秋,北魏丞相高欢送走了一个来自关中的使者。
使者英俊的面容和雄壮的谈吐,给高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当即发出了“这小子真不是一般人”的赞叹。
一步之差,使者踏上了归途,高欢命人在返程路上强行截留,但为时已晚。
日后的十余年中,高欢每每想起此事,都必定无比悔恨——他亲手送走了自己的一生死敌,并最终看着对方一步步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发展,葬送了自己一统北方的毕生梦想,直至生命终点。
这位使者,名叫宇文泰。正是他,在日后高欢大举入侵时,将关西之地团结起来,与高欢占据的关东开展了长期的对峙、争霸。
高欢与宇文泰东西对峙示意图
不到十年前,他只是数十万流民中的一分子,亲人皆亡;而在两年后,他就成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万人俯首。
那么,宇文泰是如何在绝境中奋斗,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由至暗时刻,带向光明前途的?
早年浮沉
507年,北魏代郡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鲜卑宇文部酋长宇文肱的少子宇文泰出生。
宇文泰在武川的草原上度过了17年时光。年少时,他便有“及时雨”的豪爽气度,对经营家中产业毫无兴趣,而是轻财好施、广交贤士,颇有大侠之风。
然而,523年爆发的六镇起义,打断了少年宇文泰的快乐人生。
北魏六镇图
当年,与武川同为北魏北境镇的怀荒(今河北省张北县)、沃野(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东北)二镇的守边士卒,先后发动了反抗统治者压迫的起义。武川也很快被起义军攻陷,宇文肱及其长子宇文颢、次子宇文连在混战中丧命。
北魏末年各地起义形势图
宇文泰同三哥宇文洛生几经辗转,投入了当时积极镇压起义的军阀尔朱荣麾下。但是,宇文兄弟并不知道,尔朱荣并非善类,他对早前颇有势力的宇文两兄弟十分忌惮,先诛杀了宇文洛生,并打算继续加害宇文泰。
失去至亲的宇文泰,仍不改英雄本色,不卑不亢、慷慨悲愤地陈述冤情,这才让对方放下戒心。
之后,宇文泰被尔朱荣编入其武川老乡、尔朱氏军中首屈一指的猛将——贺拔岳麾下,西入关中平定当地的起义。
宇文和贺拔两家同为武川鲜卑豪族,在武川世为故交。因此,宇文泰作为贺拔岳的老乡兼故人,很快便成为了贺拔岳身边的亲随,跟从贺拔岳征战四方。
贺拔岳西入关中后,经过几年的混战,扫平当地叛乱,被北魏朝廷封为关中大行台,成了关中的实际统治者。而宇文泰作为他的前锋一马当先,立下诸多战功,被授予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代理原州刺史,开始镇守一方。
在对关中的治理中,宇文泰初显其文韬武略。
北魏关陇地区示意图
在原州(治高平镇,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他对曾经长期参与叛乱的百姓不加以惩治,而是以恩信安抚,让长期饱受战火煎熬的百姓们,终于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对宇文泰的治理,百姓们无不心悦诚服,感激涕零道:“要是早点碰到宇文使君,我们哪会造反呢?”
凭借着老相识的关系与够硬的实力,宇文泰被贺拔岳任命为左丞,成了他的心腹,诸事无论大小,贺拔岳都要与他共同决断。
在一次商讨如何治理边塞要地夏州(治绿岩县统万城,在今陕西省靖边县)时,宇文泰被诸将推举出任刺史,而贺拔岳却因不舍得失去这一得力助手,以“宇文左丞是我的左右手”之故拒绝。
在权衡整日后贺拔岳才勉强同意,让宇文泰出镇夏州。宇文泰也不负众望,到任夏州后,立刻将原本不服管制的当地杂胡部落收服,维护了关中的稳定。
此时,关东的形势也发生了巨变。尔朱荣在政治斗争中身亡,与宇文泰同样出身六镇、并被尔朱荣收编的高欢,在混乱中脱颖而出,仅用一年多就席卷关东,进位丞相,入主朝廷。
高欢想
在控制关东后,高欢立刻向关中的贺拔岳伸出了橄榄枝,企图对他进行拉拢,实现“杯酒释兵权”。得知此事,宇文泰主动请缨前往试探高欢,从而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在返回关中后,他心里明镜:“高欢非人臣也”,并提醒贺拔岳警惕高欢,然而贺拔岳没有听进宇文泰的忠言。
从此,二人长达十三年的对抗开始了。
不久后,在高欢的策划之下,贺拔岳被刺杀,关中群龙无首。关键时刻,赵贵等将领推举宇文泰为贺拔岳继承者。宇文泰当机立断,接受众人推举,走马上任,正式成为关中、陇右地区的统治者。
宇文泰像
另一边,远居晋阳遥控政局的高欢与在首都洛阳的天子——孝武帝元修之间的矛盾最终无可调和,双方兵戎相见,元修一败涂地,只能向西投奔宇文泰。
宇文泰虽然接纳了元修,但心中对这位出逃天子十分蔑视,性格刚烈的元修也无法忍受宇文泰的不敬。最终,君臣矛盾以元修被宇文泰毒杀告终,北魏彻底灭亡。
宇文泰另立元修的堂弟元宝炬为傀儡皇帝,于次年正式建立西魏政权,自任丞相、大都督,封安定郡公,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西魏最高权力。
然而,大权在握的宇文泰依然忧心忡忡——立国之初的西魏,诸多内忧外患等着他,让他不得不当一回为国操劳的“诸葛亮”。
立国之战
西魏立国之初,内忧外患交织错杂,宇文泰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
南梁、东魏、西魏对峙形势图
西魏地处狭小贫瘠的关陇地区,经济生产落后。536年,关中更是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出现了“人相食、死者十之七八”的人间炼狱。
西魏恶邻环绕——用如今外交概念叫地缘政治恶劣。东面当然是势不两立的东魏;南面,是趁火打劫、夺了要地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一带)的南梁;望北,则是雄踞草原,自北魏以来的抢劫惯犯、时刻准备着凭借其铁骑的机动性优势南下打秋风的柔然。
西魏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林立、政出多门。粗略划分,就能分出宇文泰嫡系、元魏皇亲勋贵、关中本地胡汉豪强士族、贺拔岳嫡系等多派,缺乏能凝心聚力地统治核心,即便是执掌最高权力的宇文泰,也不能操控全盘。
更为紧迫的是,537年正月,大难未过,东魏就发兵三万飞龙骑,进迫关中,而西魏可战之兵却不过万人。
高欢趁西魏处于弱势地位,将大军兵分两路,亲自统帅北路二万余人,准备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渡过黄河西入关中,并将南部交由猛将窦泰,命其率万余人逼近潼关,准备一举攻破这道保卫关中的最后关隘。
对于如何用劣势兵力抵御来犯之敌,宇文泰和诸将产生了分歧。
他认为,高欢虽兵多,实则是为了牵制西魏,让窦泰能够长驱直入,故应破窦泰而逼退高欢;诸将认为,不应舍近求远,应该分兵抵御。
关键时刻,宇文泰坚持己见,对诸将解释道:“此前,我军都在霸上驻军,贼人一定会认为我军只能自保,会有轻敌之心。我们借此机会出击,必能取胜。高欢虽然造桥,但不能直接渡河。只需要五天,我就一定能击败窦泰,你们就不要怀疑了!”
之后,宇文泰宣扬要退保陇右,实则暗中亲帅六千精兵,奇袭驻扎在潼关附近的窦泰。窦泰有勇无谋,根本没想到宇文泰会集中力量攻击自己,一战败溃,麾下万人被全歼,也被迫自刎。
东西魏潼关之战
高欢得知潼关战事,赶忙调兵南下,欲渡河救援窦泰,却因正月里冰雪初融的黄河中满是浮冰,部队无法架桥;只能被迫将浮桥撤走,在河对岸,目睹宇文泰全歼窦泰部队并得胜回朝的全过程,真是“望洋兴叹”。
次年,高欢气势汹汹的亲帅20万大军西征,渡过黄河直趋长安,欲以泰山压顶之势彻底消灭西魏政权,报潼关之仇。
当时的西魏,刚刚经历大饥荒,国力极度匮乏。宇文泰的军队不满万人,只有三日存粮,各地部队甚至都不能按时集结。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宇文泰再一次展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当诸将都认为当以静制动时,宇文泰却力排众议,大胆地提出了应当主动出击,在东魏的入侵引起各地骚动之前,迅速击败高欢的策略。
之后,他率军渡过渭水,在沙苑(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设伏。待东魏军进入埋伏圈两军相接时,宇文泰亲自为大军敲响战鼓,以鼓声为号,一鼓作气全军出击,将阵脚已乱的东魏军前锋分割包围、逐个歼灭。
东魏军溃不成军,十多万人被一路追杀到黄河边上,渡河逃窜,就连高欢本人,也只能在乱军中骑着一匹骆驼,狼狈地冲到船上过河。
东西魏沙苑之战
此战,西魏以万人大破数倍于己的东魏军,斩俘8万多人、缴获18万套甲胄,堪称军事奇迹。
从此,高欢再也没有踏进关中一步,东西魏的主战场转为河东和河南。在国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东魏,失去了西入关中统一北方的希望,使得高欢最终抱憾离世。
宇文泰本人则因赫赫战功,被授予柱国大将军的高位,成为西魏当之无愧的军政领袖。通过取得立国之战的胜利,他巩固了自己在西魏的主宰地位,为之后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潼关、沙苑两战是西魏的立国之战,解决了西魏的生存危机,并使其逐步由弱转强,从而确立了北方四十年东西双雄并立的局面。
而高氏与宇文氏的争霸,在北齐、北周先后建立之后得到了延续,最终以宇文氏的北周灭亡高氏北齐告终。
北齐、北周对峙形势图
此后的北方,大体上形成了以黄河为界的长期对峙格局,直到577年北周灭齐统一北方,这样的东西对峙格局才最终结束。
1400多年后,毛泽东对宇文泰指挥的西魏立国之战,以“中间突破”四字点评。
这两次战役,都是宇文泰指挥的以少胜多、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一点,从而制胜全局的经典之战,与毛泽东军事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毛泽东对宇文泰之评点
上了马,宇文泰是征战沙场的大将军;下了马,宇文泰是治国安邦的丞相。
开创府兵
为了解决西魏内部派系林立、胡汉隔阂的问题,宇文泰开创了延续两百多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的府兵制。
他以恢复西周六军制度为名,授予各派系将领柱国、大将军、开府等头衔,让他们逐层统领各民族人数不等的士卒,将关中各地胡汉豪强的私兵转为西魏的国家军队,同时将地方豪强吸纳进入政权内部。
府兵制结构示意图
府兵制既借用了周朝“天子六军”的名头、彰显西魏“遵循周礼”的崇古情结,又在表面上恢复了鲜卑部落制时代由各氏族酋长统领军队的旧俗,同时拉拢了汉人与胡人对宇文泰开创的府兵制的拥护。
通过对关中的胡汉豪强进行“统一战线”工作,西魏的统治基础得到了空前扩大。宇文泰也借机收买人心,通过给豪强们加官晋爵,将其吸入自己的嫡系之中,从而逐步将自己的宇文氏集团壮大为西魏的绝对统治集团。
而宇文泰对各派系人员的具体安排,也是老谋深算。
他设置了八位柱国大将军作为府兵高层将领。
西魏八柱国与十二大将军
在八柱国中,宇文泰作为最高统帅统领全局,资历深厚而无实权的西魏皇族元欣在其中挂名,其余六柱国独孤信、赵贵、于谨、李弼、李虎、侯莫陈崇则各自统领一部分部队。
对这六大柱国人选的安排,体现了宇文泰高超的权谋手腕。
六人中,宇文泰嫡系(于谨、侯莫陈崇)、魏室勋贵(独孤信、李虎)、贺拔岳旧部(赵贵)和关中豪强(李弼)分庭抗礼。
宇文泰的势力能够对其余任意一派形成优势,并通过平衡各派矛盾,确保自己大权在握而不产生冲突。
这样,宇文泰便成功整合了各派势力,并巧妙地强化了自己的力量,在不发生激烈冲突的前提下,实现了他主导西魏统治集团的目的,手段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在具体推行过程中,为了化解胡汉之间长期的隔阂、敌对,宇文泰吸取了北魏全盘汉化而遭到底层胡人敌视的教训。
他赐予统兵将领胡姓,又以立功升官为激励,让汉人在进入将领麾下后统一改胡姓,消除了胡汉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使各民族融合在府兵的大熔炉中,不再以民族,而是以一个国家——西魏、一个领袖——宇文泰为效忠的对象。
在北周、隋、唐征战四方的背后,正是有着从宇文泰开始,在两百多年内被不断完善、改进的府兵制作为其制度根基。
历经数代完善的府兵制,有效推动了民族融合与军队战斗力增长,从而形成了造就隋唐盛世的军事贵族群体——“关陇集团”。
北朝府兵画
这个著名的贵族集团,其成员组成堪称“隋唐家长群”。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父亲李昞等隋唐皇室先祖,都是关陇集团中的显贵。
南梁、北周、隋、唐皇室关系图谱
走过了三十多年戎马生涯的宇文泰,也即将到达人生的终点。
英雄余晖
宇文泰历经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大权独揽。然而,英雄迟暮,他已无多少时间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至高权力了。
556年,宇文泰离开长安,巡视北方。九月,他在途中突发疾病,返程途中病情加剧,留驻牵屯山(在今甘肃省东部)。
自知时日无多的他,将最信任的侄儿宇文护从长安叫到自己病榻前,口述遗命:“我病到了这个地步,肯定是好不了了。我的儿子们都小,寇贼未宁,天下之事,我全部托付给你,要努力完成我的理想啊!”
在得到了宇文护泣不成声地应允后,安排好了身后事的宇文泰很快于云阳去世,享年50岁,谥号安定文公。北周建立后,先后追谥为周文王、周文帝。
此刻,宇文泰留下了一个内部团结、政治稳定、版图广袤、外无劲敌、国力蒸蒸日上的强盛大国。
他的继承者们不负期望,继承并发扬其基业,成功消灭高氏北齐,统一北方,为隋朝最终统一全国,结束南北朝乱世奠定基础。
北周灭北齐之战示意图
作为北魏王朝的终结者和西魏、北周王朝的开创者,宇文泰并不漫长的一生,扮演了南北朝的送葬者与隋唐盛世的奠基人的双重角色。
宇文泰是在南北朝后期,从黑暗血腥的动乱中走出,为后世定鼎二百年光辉基业的一代英杰。
即便是千百年后阅览史书的我们,也难免会为其“雄略冠时,英姿不世”的英雄气概与“取威定霸,以弱为强”的盖世功业,感到钦佩与赞赏。
北周统一北方形势图
正如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对他的评价:“宇文泰的功业可谓盛矣,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继孝文帝元宏之后的又一位少数民族杰出人物。”
当我们对隋唐盛世津津乐道之时,不应忘记这位“天与神授,纬武经文”的英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诚如网络诗人“一笑相逢”所云:“英雄草创隋唐业,纵死华章万载长。”
尽管宇文泰和他的时代早已在历史的天空中消散,他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兴盛所作出的贡献依然万载流长,始终值得我们作为后人铭记、怀念。
作者|长乐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