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武周、宋金刚横扫河东,唐王朝危在旦夕,李世民如何力挽狂澜?

刘武周、宋金刚横扫河东,唐王朝危在旦夕,李世民如何力挽狂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绿说故事 访问量:1696 更新时间:2024/1/23 17:45:48

浅水源之战结束后,唐王朝形势一片大好。

武德二年五月,唐将安兴贵击败李轨,平定河西地区。

九月,占据江淮地区的杜伏威主动降唐,李唐王朝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江淮。

河东地区,随着屈突通的投降,只剩下隋将王行本的孤军,不足为虑。

江南地区,虽有萧铣、沈法兴等割据势力,但其远离中原,对唐王朝的统治构不成威胁。

放眼望去,隋末所形成的诸多割据势力之中,只有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能够与唐朝争夺天下。而唐朝也想借浅水源之战的余威,乘胜东进,准备一举荡平中原。

但是,就在唐王朝准备平定中原的时候,远在河东的刘武周却在突厥的唆使下,对唐王朝发起了进攻。于是,唐朝平定中原的计划不得不搁置下来,转而对付刘武周

武德二年四月初一,刘武周亲自率领五千精兵抵达黄蛇岭,准备攻占榆次。驻守太原的李元吉一看刘武周来势汹汹,立马派部下张达迎击。张达率兵出击,但奈何兵力悬殊,双方接战不久,张达所率之军便全军覆没,自己则投降了刘武周,并于第二天引刘武周攻陷了榆次。

随后,刘武周又乘胜推进,率军抵达太原城下,准备对太原发起进攻。李渊得知刘武周来势汹汹,知道自己的三儿子李元吉不是刘武周的对手,急忙派李仲文前去支援太原。就在李仲文前去支援的同时,刘武周觉得太原暂时打不下来,于是转而攻陷了太原南面的平遥。

六月初十,刘武周麾下猛将宋金刚率三万人又攻陷了介休。

不久之后,李仲文所率领的援军抵达山西,与刘武周部将黄子英相遇在雀鼠谷,双方展开了激战,结果唐军大败,李仲文被俘。

看着势如破竹的刘武周连续攻占了唐朝多个城池,李渊终于感到了一丝忧虑。九月二十六日,他以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出兵御敌,全权指挥前线战事。

随后,裴寂率领大军抵达被宋金刚占领的介休,驻扎在了度索原。裴寂作为晋阳起义的功臣,能力自然不用多说,但也仅限于出谋划策了,他的军事才能,与久经战阵的宋金刚相比,还是差了一些!他驻扎在度索原不久,就被宋金刚切断了唐军的水源,裴寂见势不妙,立马下令拔营,打算重新寻找水源。

这边唐军刚刚开始拔营,那边宋金刚趁唐军队伍混乱之机,对唐军发起了进攻,来不及备战的唐军难以形成有效的抵御,顿时乱作一团,死的死,伤的伤,几乎全军覆没。裴寂只好带着剩下的残兵败将逃往晋州。

至此,唐朝在太原以南、晋州以北的城池全部被刘武周攻陷。刘武周接下来的目标,便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太原。

九月中下旬,刘武周再次率领大军向太原发起了进攻。太原的守将是草包李元吉,这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浪荡公子哥儿哪里会是刘武周的对手!他一看刘武周大军压来,抵抗都没抵抗,便带着精锐部队以及一大群妻妾连夜逃往长安,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守城。

李元吉前脚刚走,刘武周便率领大军兵临晋阳城下,晋阳城内的一些土豪见大事不妙,便主动打开城池迎接刘武周进城。

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太原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落入了刘武周之手。

回到长安后的李元吉将太原陷落的消息告诉李渊后,李渊首先感到的是深深的震惊,进而感受到的是锥心般的疼痛,在李渊心里,丢失哪座城池都没有丢失太原重要。但疼归疼,失去的还是要夺回来。此时,在李渊心里,唯有一个人或许能扭转当前的败局,这个人就是大唐二皇子——秦王李世民。李渊觉得,该到李世民出场的时候了。

十月初,刘武周占领太原后,稍作休整,便命令麾下猛将宋金刚继续挥师南下,连续攻陷了晋州、绛州、龙门等地。在宋金刚的进攻下,整个河东地区的大半城池落入了刘武周之手,长安的门户已经大开。接下来,宋金刚只要跨过黄河,兵峰便可直至长安,进而从根本上威胁到大唐王朝的统治。

如果说丢了太原让李渊倍感疼痛外,那么这次李渊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

刘武周和宋金刚横扫河东,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而作为唐晋州道行军总管的裴寂,却一味退缩,消极怯战,毫无将帅之风,只能不断下令烧毁未被宋金刚占领的城池周围的村落、粮草等物资,然后把百姓驱赶入城。

裴寂这一坚壁清野的做法很快引起了河东百姓的怨恨和不满,他们在夏县人吕崇茂的带领下,纷纷起来反抗裴寂,响应刘武周。与此同时,原河东郡蒲坂城守将王行本又起兵反唐,与宋金刚部遥相呼应。

河东的形势岌岌可危,关中大震,人心惶惶,唐军形势相当严峻。

于是,李渊只好再命永安王李孝基、内史侍郎唐俭率领大军前去救援河东,进攻蒲坂城,但王行本据城抵抗,唐军将领轮番进攻,始终不能攻下。

鉴于此,李渊下令说道:“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意思就是,李渊想要放弃河东,守好关中就行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李世民站了出来,他说道:“太原是我们的根基,河东地区物产丰饶、资源丰富,是京师的资源供应地,如果将其抛弃,臣深感愤恨!请给我精兵三万,我必能平定刘武周,收复汾阳、晋州。”

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精兵三万,必能平殄武周,克复汾、晋。”

听完李世民的建议,李渊深感欣慰,一直以来,对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李渊从没有怀疑过,多少次来,每在关键时刻,李世民总能站出来帮他排忧解难,这次也一样。他相信,自己的这个二儿子一定不会让他失望。

随后,李渊将关中所有精兵交给了李世民。

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趁黄河结冰之际,率军从龙门踏冰渡过黄河,进驻柏壁,与宋金刚主力对峙。

就在李世民与宋金刚对峙的时候,先前李渊派去的河东援军李孝基部对夏县吕崇茂发起了进攻,吕崇茂被围后,立即向驻扎在浍州的宋金刚求援。宋金刚得知后,立即派遣了两名猛将将前去增援,这两名大将一个叫寻相,另一个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尉迟敬德

当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军抵达夏县时,李孝基等人才蓦然发现他们已经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了。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尉迟敬德和寻相就向他们发起了进攻,内外夹击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以及唐俭等人全部被俘。

至此,李渊唯一希望就全在寄托在了驻守在柏壁的李世民身上了。

而就在尉迟敬德和寻相打了大胜仗之后,率军返回浍州,途径美良川时,却遭到了李世民派遣的伏兵袭击,被歼2000余人。不久,尉迟敬德和寻相又奉命驰援蒲坂的王行本,结果被李世民提前得知情报,李世民亲自率领三千骑兵,连夜从小路直插安邑,大破尉迟敬德,其手下基本上全军覆没,仅剩下他和寻相逃出一命。

连续两场胜利,唐军将士士气高涨,纷纷要求李世民跟宋金刚决战。但李世民觉得,现在还未到决战时机,此刻需要做的还是隐忍和等待。

事实上,异于常人的忍耐力是李世民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以前消灭薛举如此,现在的宋金刚亦是如此,乃至于以后对上更强大的对手窦建德、王世充,李世民用的还是此招。

李世民这边不打算进攻,宋金刚那边刚吃了大亏,也决定暂避唐军锋芒,选择坚守不出。时间拖到了武德三年的春天,河东地区的战事仍然处于胶着状态。唯一让李渊感到欣慰的是,长期在蒲坂负隅顽抗的王行本终于坚持不下去了,选择投降唐朝。

武德三年初夏,河东地区的平静再次被打破。刘武周率军进攻潞州和浩州时,被唐军击败,形势转变为对唐军有利。与此同时,宋金刚军中的粮草告罄,不得不向北退却。

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预料之中。李世民觉得,是时候发起总攻了。

静如处子,动若脱兔,这八个字完全可以概括李世民的战略精髓。当宋金刚率军全线撤退时,李世民亲率大军死死咬着宋金刚不放,以一昼夜急行二百里的速度紧追不舍,沿途大小十余战,连战连胜,一直把宋金刚追到了高壁岭。在被唐军一路穷追猛打之后,宋金刚才真正领教到了李世民的可怕,这个将高度的忍耐力与爆发力完美结合的军事天才,将成为他此生挥之不去的梦魇。

当唐军一口气追到高壁岭下的时候,行军总管刘弘基觉得,不能再追了,孤军深入,实乃兵家之大忌。于是,他抓住李世民的马僵说:“大王败敌,一路追杀至此,功劳已经够大,仍欲深入,难道不爱惜身体吗?况且我军又累又渴,请就地扎营,等到大军主力全部集结,再行前进。”

但李世民却说道:“宋金刚计穷而走,众心崩离。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须要一鼓作气将其消灭。倘若停滞不前,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休整,就不能再攻击了。”

这就是李世民,一旦抓住机会,绝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于是唐军继续追击。在雀鼠谷内,追上了宋金刚主力,一天之内,双方进行了八次大战,宋金刚八战皆败,被唐军斩杀数万人。宋金刚再度逃走。

四月二十三日,疲于奔命的宋金刚率领两万唐军逃到了介休,但他们屁股还没坐稳,李世民已经兵临城下。宋金刚命令尉迟敬德和寻相守城,自己则在西门外列阵,迎战李世民。李世民命令李世勣发起进攻,然后佯装败退。当宋金刚追击李世勣时,李世民绕道其后,腹背受敌的宋金刚顿时溃败,又被唐军斩杀三千多人。宋金刚只得带领少数骑兵再度北逃。

留下守城的尉迟敬德和寻相见大势已去,在宇文士及的劝说下,毫不犹豫地投降了唐军。当刘武周听到宋金刚惨败的消息后,他整个人呆若木鸡,绝望瞬间弥漫了全身。此时此刻,他很清楚,在这个乱世之中,他已经失去了逐鹿的资格。他的精锐已经全军覆没,他拿什么逐鹿天下?

绝望的刘武周只好放弃太原,带着少数亲信前去投奔东突厥。投奔东突厥后,刘武周不甘心就此失败,多次借助突厥兵马南下攻击,但几乎都是无功而返。随后,突厥人见他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遂将其诛杀。而宋金刚也在投奔突厥的途中,被突厥人擒获腰斩。

刘武周放弃太原后,李世民率大军随即抵达晋阳,太原守将杨伏念乖乖献出城池投降。随后,原属于刘武周的所有州县也都纷纷归降唐朝。

至此,随着刘武周和宋金刚的死亡,李唐王朝在北方最强劲的一个对手灭亡,河东地区被平定。此时的李渊父子终于可以腾出手来,逐鹿中原。

那么,下一个出局的会是谁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中国古代战争史》《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刘武周差点掀翻李渊龙椅,怎就突然输了?他中了李世民的三大法器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刘武周,李世民,李渊,唐军,尉迟恭,裴寂

    李渊建立大唐过程中,打败了无数军头,要说谁让李渊最“惦记”,恐怕非刘武周莫属。想当年李渊龙椅还没有焐热,“鸡神”刘武周就雄赳赳气昂扬地跨过汾河来踹门,吓得李渊差点割地求和。刘武周的出场绝对跟李渊有得一拼,李渊被相面大师暗示有天子相,刘武周更牛,娘胎里自带神基因。据说刘武周他妈有一天夜里在庭院里看星星

  • 刘武周:站在隋末风口上的幸运儿,和婢女私通,意外改变历史走向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刘武周,李渊,突厥,李世民,唐军,李元吉

    在隋朝末年的时候,曾发生过一桩离奇的通奸案:某个边境地区的实权校尉,和当地郡守的小妾通奸。事发之后,这名校尉怕事情败落,所以干脆杀了郡守,起兵自立为王了。更离奇的是,这名校尉起兵之后,因为种种原因,竟然逼得远在太原的李渊,也不得不起兵造反了。而李渊起兵之后,很快席卷了整个关中,最后导致隋朝在北方的统

  • 薛举意外病死,李渊如释重负,像个孩子似的神情让人忘不掉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李渊,薛举,郭子,唐军,长安,唐朝,李世民,国防政策,军事制度

    浅水原之战,唐军全军覆没!刘文静和殷开山等人罪责难逃。回到长安后,遭到了严厉的处分——革职查办。这是自太原起兵以来李唐遭遇的第一次惨败。也是战神李世民军事生涯唯一的一次惨败。薛举进据高墌后,将战俘全部活埋,连同唐军阵亡的尸体堆成一座高台,然后自己站在台上颐指气使,炫耀兵威。同时,授意薛仁杲进攻宁州,

  • 李世民为何惨败于薛举?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李世民,薛举,李渊,唐军,刘文静,突厥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世民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是一位战神式皇帝,其军事能力在历代帝王中至少可排进前五。但鲜为人知的是,唐朝建立之初李世民有过一场罕见的惨败,导致阵亡士兵过半,最终狂奔400里逃回长安。随着杨广统治的崩溃,反隋起义此起彼伏,不少野心家看到了机会,李渊、王世充、窦建德等先后起兵。其中,李渊在

  • 唐王朝进攻薛举之战,李世民军事才华初显,一战定陇右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薛举,李世民,唐王朝,李渊,唐军,刘文静

    大业十三年四月,原隋金城校尉薛举与其子薛仁果杀了金城令之后,正式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随后,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枹罕、西平、浇河等地,占据陇西,拥兵13万之众。接着,又攻占了天水,自称秦帝,并迁都天水。十一月,自称秦帝的薛举又击败了自称楚帝的李弘芝和自称唐王的唐弼,并吞并了他们的部众,一时之间

  • 在八总管大败于薛举之后,李世民是怎么扭转局势的?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薛举,唐军,李渊,唐朝,薛仁杲,军事制度,唐太宗李世民

    在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的昏庸统治,全国各地的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杨玄感起兵反隋之后,全国各地的农民义军迅速兴起,将隋朝推向了的边缘。在这个时候,居住在金城的武人薛举也起兵反隋,其先是控制住了当地的官员,赢得了金城的控制权。之后又因为武勇指明吸引了宗罗睺等盗贼的归附,声势壮大,在很短的时间

  • 山西历史名人 五十二 薛举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薛举,唐军,李世民,突厥,李渊,长安

    薛举(?~618年),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隋朝末年割据群雄之一,金城校尉薛汪之子。网络图片、侵权联删薛举本是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其父薛汪,徙居兰州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薛举容貌魁梧雄壮,骁勇善射。其家钱财巨万,喜欢交结边地豪杰,称雄于北方边地。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时逢

  • 浅水原之战,秦王李世民,如何大破西秦霸王薛举长子薛仁杲?

    历史解密编辑:世界属于你我标签:薛举,唐军,唐朝,李世民,薛仁杲,宇文化及,浅水原之战

    作者:忆香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杲,夺取陇西,除去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此役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

  • 历史上的第三次薛家将:击败李世民,勇悍绝伦的西秦霸王薛举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李世民,薛举,西秦,薛家将,唐军,李渊

    李世民率军战西秦历史上的第三次薛家将,薛举父子,与前文所说的薛安都父子、薛世雄父子一样,同样是祖籍河东郡汾阴县,也是蜀汉薛永的后裔。薛举,生于兰州金城县(今甘肃兰州),身材魁梧,骁勇善射,家资巨富,喜欢结交豪杰,称雄于西北边地,后为隋帝国的金城郡校尉。617年,各地起义反隋,薛举身为西北豪强,也趁势

  • 裴仁基有多牛?他的长子是隋末的“万人敌”,遗腹子是初唐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裴仁基,王世充,李密,罗士信,裴元庆,裴行俭

    熟悉隋末唐初那一段历史的朋友,一看标题,就知道本文要写的人是裴仁基了。裴仁基在演义小说《说唐全传》中,绝对是一个龙套角色。不过,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这三子一女还是有相当戏份的。三个儿子分别是裴元绍、裴元福、裴元庆。其中的裴元庆在书中被设定为隋唐第三猛将,力大无穷,手持一对银锤,五升斗大,重三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