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落
|——崇祯王朝的人和事
千古宿命:武战文谏各死所死
“武死战,文死谏”既是历朝历代的真龙天子对臣下的要求,当然也就天经地义成了历朝历代文臣武将们各死所死死得其所的千古宿命。老百姓朴素地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必然——
将军不离阵前死,瓦罐就得井上破。
可是,就像并不是所有的将军都必然要阵前捐躯马革裹尸一样,也不是所有的瓦罐都该在汲水的井台上粉身碎骨稀里哗啦。
另外,就算同样是破吧,这个瓦罐和那个瓦罐的破法也并不一样,更何况,它们中的许多原本是可以不破的。
就像崇祯朝那些不该死却死了的督师大帅和将军们。
“治行卓异”卢象升
☜三☞
崇祯十一年九月,卢象升就任宣大总督两年零三个月后,满清铁骑再一次兵分两路,分别由睿亲王多尔衮和贝勒岳托率领,突破墙子岭和青山口长城要塞,大举南侵。
手忙脚乱的崇祯再一次宣布戒严,征调勤王兵马,卢象升再为总督。
当时的卢象升正在服丧,自本年五月初一接到父亡的讣告后,他曾连上五疏乞求丁忧,皇上坚决不允,只是给他加了个兵部尚书衔以示安慰。
现在,皇上又是赐尚方宝剑,又是让他总督天下勤王兵马,披麻戴孝脚穿草鞋的他内心并非没有想法,但还是立即率军督师,赶到京郊。
卢象升心里有火,而且还不小呢。
两个多月前,他就知道黄道周当廷折辱杨嗣昌夺情入阁的事,而且当即就写信给杨嗣昌,话里话外满是嘲讽:
“变礼易制诚非易事,但使相业特盛,无愧救时一道也。”
和黄道周一样,他也是借夺情为由头,骨子里还是因为不能容忍杨嗣昌与满清和议的主张。
再说了,有孝在身却被皇上一再夺情,他一直以为是杨嗣昌在皇上面前搞的鬼,想拉自己作陪衬。
正是因为有这些想法,在到达京郊后写给皇上的奏折中他也没有客气:
臣非军旅才,愚心任事,谊不避难。但自臣父奄逝,长途惨伤,溃乱五官,非复昔时,兼以草士之身踞三军上,岂惟观瞻不耸,尤虞金鼓不灵。已闻总监中官高起潜亦衰绖临戎。象升谓所亲曰吾三人皆不祥之身也,人臣无亲安有君!
他并且不无气愤地对皇上说:
杨嗣昌夺情非要拉上我,还不是想多拉个垫背的。如此用心,怎能事君,什么时候我非要当面斥责他不可!
两人关系已势同水火,争执自然在所难免。
既然是天下勤王兵马总督,皇上自然没有理由不接见,而且还要询问总督的御敌方略。
卢象升却直通通就来了一句:
“命臣督师,臣意主战。”
卢象升如此不加掩饰地将矛头直指杨嗣昌,崇祯的脸色当即就变了。他虽未明确表态,但的确已默认了杨嗣昌等人当初的和议活动,因此很不高兴地回答说:
“朝廷原未说抚,所说抚,乃外廷之议。”
当时在场的杨嗣昌说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估计他心里也不会好受,只是因为在皇上面前,两人都不好再说什么,后来就说起御敌方略。
现在人塑造的卢象升——誓师出征
崇祯皇帝的毛病是靠将帅打仗,让太监监军。这次也是同样,太监高起潜就是总督卢象升的监军。
眼看清军已逼近通州,卢象升命令各路将帅组织敢死队,准备分四路偷袭敌营,结果就因为高起潜持有异议,而且中途又故意将有关将领调往他处,致使此役卢象升先赢后输功亏一篑。
战后的卢象升为避免掣肘,想与高起潜分兵。崇祯本来已经同意了,后来却又变了卦,还让两人合剿。
卢象升以为又是杨嗣昌在捣鬼,加上又有流言说高起潜所率的关宁军通敌,杨嗣昌特意去军营向卢象升解释,结果还是闹了个不欢而散。
一见杨嗣昌,卢象升就火了:
“你就是想和!城下之盟,《春秋》以为奇耻大辱,卢某受尚方剑,京师流言汹汹,若真唯唯诺诺听从此议,你就不怕当袁崇焕第二?你我都是披麻戴孝之身,要是不能移孝作忠,就将忠孝两失,还有什么脸面腆颜人世?!”
杨嗣昌又急又气:
“若真像你说的那样,那你的尚方剑就先朝我下手吧!”
卢象升连声冷笑:
“父死不能奔丧,君危不能征战,尚方剑该我自己用,怎能加于别人?有人舍战言和,别以为我不知道!”
杨嗣昌信誓旦旦:
“从未有言和之事。”
卢象升反问:
“那周元忠赴辽东讲和,事情看起来是高起潜他们在操办,他们却是受命于你。此事举国皆知,谁还能瞒得过去?”
杨嗣昌语塞而去。
大敌当前,将相失和,当然与卢象升对杨嗣昌不乏误解有关。好在两人都不是奸佞小人,虽有嫌隙,却有着共同的忧患意识: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有这样的共识,一个多月后,眼见清兵锐不可挡深入内地,崇祯要以州县残破将卢象升革职听勘之时,杨嗣昌苦苦劝说,才让崇祯勉强收回成命,夺卢象升的兵部尚书衔以侍郎衔仍任总督,也就是降一级戴罪立功的意思。
鞍马劳顿却于事无补,努力作战却屡战屡败,哪怕就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军粮兵饷也捉襟见肘。
就这样,皇上还要让他戴罪立功,卢象升难免心灰意冷。
刚就缺粮乏饷申辩两句,皇上的谴责就劈头而下:
“前日敢战之言沽名欺众!”
卢象升身中四箭又三处刀伤,落马阵亡,年仅三十九岁。
☜四☞
心灰意冷战守两难,早就抱定了移孝作忠奋身报国决心的卢象升决定孤注一掷。
若是不想成为袁崇焕第二,他好像也只能孤注一掷了。
这时清兵正分三路南下:
一路由涞水攻易县,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
卢象升由涿州进据保定,命众将分道出击,并派人带亲笔信向率兵驻在真定的高起潜请求支援。
接信后的高起潜不但不支援,反而率军向临清方向移动,离卢象升更远了。
孤立无援的卢象升部当时已经断粮了,周围的老百姓纷纷拿出家里所余不多的粮食和小枣,送给大军作为口粮。
卢象升先向京师所在的北方拜谒,然后对麾下五千将士做战前动员:
“我们吃粮当兵,世受国恩,除了害怕不能为国捐躯之外,别的就都不在话下!”
他又涕泪纵横地与前来送行的乡亲们告别:
“我与流寇交战数十百次,从未有过败绩,今食尽力穷,死在旦夕,就不再有劳父老乡亲们啦!”
老百姓哭了。
将士们也哭了。
由于没有友军支援,孤军奋战的卢象升部在钜鹿县贾庄被清军包围。
卢象升麾兵力战,呼声动天,从早晨战到下午,炮穷矢尽,身中四箭又三处刀伤,落马阵亡,年仅三十九岁。
那一天是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一。
哪急哪用,急则先用,既用又疑,说卢象升是崇祯皇帝催战逼死的不算过分吧?
这能是一次绝无仅有的例外吗,能吗?
✎待续ღ
【每周二、四、六发布 敬请关注】
更多阅读 点击链接
作者:蔡磊 郑泉宝
编辑:@云山
配图:杯子
校对:绿篱
【免责声明】
本文选自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明日落——崇祯王朝的人与事》,经过作者蔡磊、郑泉宝授权网络发布。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信息,否则视为侵权,作者保留追责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