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忽略的大同总兵姜瓖反清,逼得多尔衮亲征,八位王爷云集山西

被忽略的大同总兵姜瓖反清,逼得多尔衮亲征,八位王爷云集山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生活磁场 访问量:1546 更新时间:2024/1/6 21:15:53

1649年,是南明永历三年,清朝顺治六年。

这一年,清朝的八位满汉王爷率领着近十万八旗大军,数十位能征惯战的宿将云集山西,除去已经派到外省的兵力,这几乎是当时掌权的摄政王多尔衮能拿出来的全部家当。

山西发生了什么大事,要让多尔衮这样重视,甚至不惜领兵亲征,原因是大同总兵姜瓖反清归明了。

区区一个大同总兵,有这么大能量吗,姜瓖反清又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从头说起。

姜瓖其人

在讲姜瓖反清前,先得讲讲姜瓖其人。

姜瓖,陕西延川人,来自将门世家,兄长和弟弟都是总兵副总兵一级的高级武官,姜瓖本人也挂镇朔将军印,出任大同总兵官。

明朝的大同是九边之一,既承担着拱卫京师的作用,又是抵御西北方向威胁最重要的重镇,历来极其重要。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下形势巨变,李自成率部东征,苦战攻下宁武关后,近在咫尺的大同总兵姜瓖没有抵抗,奉上降书投降了大顺,清军入关李自成败退后,姜瓖又袭杀了大顺守将柯天相和张天琳,投降了清军。

虽然短时间两易其主,姜瓖却没捞到什么实质性好处,李自成和多尔衮都仍然封他为大同总兵,却都没有给他实权,只是个架空的傀儡。

姜瓖反清

在大同归明的前一年,原本降清的江西总兵金声桓和广东提督李成栋也先后反清,江西、湖南、两广一片混乱。兵力不够,郑亲王济尔哈朗已经统兵南下征讨,山东山西清军兵力空虚。

这一年十一月,蒙古喀尔喀部在边界不安分,多尔衮为了防备,派出英亲王阿济格、端重亲王博洛、承泽郡王硕塞、多罗郡王互克达等带兵在大同周围驻扎,这时,姜瓖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十二月初三,驻守大同的清朝宣大总督耿焞带人出城接收粮草,趁这个机会,姜瓖带人关闭城门,扯起明朝大旗,城外的耿焞狼狈逃走,姜瓖拉起了他再次易主的旗帜。

江西反清,多尔衮挠挠头;广东反清,多尔衮跺跺脚;大同反清,多尔衮立马得跳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大同离北京太近了,两者相距700多里地,按照正常行军速度六七天也就能杀到,如果是急行军能缩短到四天之内,要让姜瓖成了气候,他随时能发兵威胁北京。

并且,大同反清,它不是一个城的问题,姜瓖也不会这么傻坐守着一座大同城,它是一个支点,附近的州县乃至附近的省份,都会受到辐射。

果然,姜瓖反清以后,立即派人联络周边,

“飞檄安官,朔、浑一带俱受伪札”,“叛者不止大同,其附近十一城皆叛。”

,整个山西都沸腾起来,

短短时间内,山西除了太原等少数几个地方,其他地方都冒出了义军攻取州县,山西的形势又往西波及,影响到了陕西。

仅仅山西一地,根据史料统计,较大的起义军就有11支,包括占据宁武策应大同的绿营总兵刘伟;朔州一带义军首领姚安;占据偏关、保德等州县的万练(值得一提的是,万练是明朝万历年间名臣,曾经率兵入朝抗倭的万世德之孙);攻陷攻陷忻州、雁门关、代州、繁峙、五台等地的刘迁等等,里面有不少是姜瓖派出去的属下将领,看来姜瓖的举动不是头脑发热,也是做足了功课的。

大同反叛,多尔衮不能不重视,他先是试图和平解决,派人招抚姜瓖,许诺“照旧恩养”,但姜瓖闹出这么大动静不可能凭多尔衮动动嘴皮子就把事情解决,招抚被拒绝。

多尔衮随即做出反应,几天后他就派出尼堪出征太原,讨伐威胁太原的刘迁部。敬谨亲王尼堪和端重亲王博洛率兵夹击,在代州击败了刘迁,把他赶入五台山。清军又陆续击败了附近一些义军,在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初四进军大同。

这时整个山西的形势如何呢?清朝在山西的区划总共有5个府、19个州、74个县,不到半年,其中67个被攻占,包括4个府、16个州,山西全省的70%已经不处于清朝控制之下,全部的兵力加起来超过十万,尼堪和博洛这点人既要攻大同,又要防备后方起火,显然是不够的。

想来想去,多尔衮实在坐不住了,除了紧急征调外省的兵力助战,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亲征。

多尔衮亲征,八王围大同

入关后,清朝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是顺治,实际上的皇帝是多尔衮。举个例子,因为政务都需要多尔衮处理,为了方便,他把皇帝的玺印都拿到了自己府上,方便办公。看上去是为了工作,但这种行为放其他人身上,等同于谋反。

1647年以后,多尔衮已经不用再向顺治行跪拜礼,“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头衔从“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

顺治看多尔衮的眼神,越来越像曹髦看司马昭一样。

身份越来越尊贵的多尔衮,在山海关一战中击溃李自成后,就呆在北京再也没挪过窝,多尔衮要出征,就相当于皇帝亲征,这个分量极重。

多尔衮出动,清军更加云集山西,先后又调来了和硕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承泽郡王硕塞、加上已经在山西的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和多尔衮本人,还有一个协助征剿的汉王——平西王吴三桂,总共有八位王爷,史称“八王围大同”。

光有王爷还不够,主要还得有兵,那么多尔衮调来了多少兵力呢。据有关史料统计,顺治五年(1648)十二月起,多尔衮先后调动了满洲正白旗25牛录、镶白旗15牛录、正红旗25牛录、镶红旗26牛录、镶黄旗15牛录,约32000兵力入晋。

还有蒙古正红旗、正黄旗约15000人,汉军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白旗、镶红旗等约40000人,总共大约有9万左右的八旗军队在山西作战,这几乎就是多尔衮能拿出来的全部家当了,可见山西战事之急迫。

重兵之下终于收到了成效,各路清军逐渐击败了大同外围的义军,切断了大同和外部的联系,推进到了城下,完成了对大同的合围。

大同失守

在之前尼堪和博洛兵抵大同后,姜瓖曾经率军出战,无奈野战当时是八旗军称雄,不管是姜瓖本人还是来援的各路义军都无法取胜,姜瓖战败入城,此后始终坚守不出。

大同历来是重镇,早在北魏时期就成为拓跋珪的都城,建城历史已有1600多年,长时间以来大同城被多次加固。到了明朝,大同更成为九边重镇,徐达在洪武五年亲自监督再次增筑大同城,完工后的大同城墙以条石为基础,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达14米。

如此坚城,即使尼堪和博洛拉来了红衣大炮也无济于事,奈何不了坚固的大同城墙,于是清军在城外挖下壕沟,开始了对大同的长期围困。

重兵压境之下,山西的局势终于开始朝向清朝有利的局面发展。清军逐次清除了大同周边的抗清武装,大同和之前金声桓困守的南昌一样,成为了一座彻彻底底的孤城,

以一座孤城对抗一个政权,结局其实已无需多说。

长期围困的结果是城内必定开始缺粮,缺粮导致人心不稳,人心不稳就会出叛徒,这次叛变的是姜瓖部下总兵杨振威。

杨振威眼看大同无望,派人联络投降。八月二十八日,杨振威带领六百余名官兵叛变,杀死姜瓖与其兄姜琳、弟姜有光,持首级出城投降。

次日,清军进城,大同被围困八个多月多之后终于被清朝重新占领。

最严重的威胁

姜瓖和山西的反清战争在历史上常常被忽视,实际上它是清朝入关以后最严重的威胁。

姜瓖起兵对于永历政权来说其实是个绝好的机会,清朝在大同采用的是围点打援的老办法,但这招其实不难化解,这时清军主力云集在山西,其他地方兵力极其空虚,只要能出兵,就能收复大量失地,在此基础上再攻其必救,逼迫清军回援,减轻大同压力,就有破围的希望。只要打破大同的包围,山西的抗清力量就能重新联成一片,并且影响到陕西、山东,到处起火,兵力不足的清朝就将捉襟见肘。

而且还有关键的一点,从姜瓖失败后算起,多尔衮只剩下了15个月的寿命,在1650年年底他就突然去世,让人措不及防。

多尔衮的突然死亡引发了政治动荡,简单点说,就是随着顺治的亲政对多尔衮一派展开了清算,多尔衮派系的势力遭到灭顶之灾。

举几个例子:重臣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被杀,盛京将军何洛会甚至被凌迟处死。这里面不乏能征惯战之将,如金声桓、李成栋反清就是由谭泰、何洛会带兵平定的。

除了多尔衮派系的大臣,其他重要将领这时也病的病,亡的亡:多铎、豪格已死,阿济格已被幽禁还有几个月寿命,济尔哈朗年老身体不支,博洛、勒克德浑重病。

清朝一批打天下的宿将都已不久于人世,一时间有些青黄不接,顺治匆忙亲政,对时局的控制力明显不足,这些都是清朝的劣势所在。

多尔衮当然不知道这些,即使他不知道,他拼了老命也要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它尽快扑灭,这也就是山西的重要性之所在。

错失的机会

姜瓖人品如何这里不予置评,他反清的原因也不作考证,因为这都不是本文的重点。重点是他在八王的重围下坚守了近八个月,如果从头到尾算上山西抗清的时间,则有将近一年,这无疑给了南明永历朝廷以充足的时间,但凡有点政治和军事头脑的人也会懂得利用这个大好机会。

所以说,弘光之后南明最好的机会不是江西的金声桓,也不是广东的李成栋,而是山西的姜瓖,只要能派出援兵把多尔衮熬没了,真正的机会就出现了,因为那时候清朝立足还不是十分稳当,如果到时有忠贞营或大西军出击,打上一两场胜仗,顺治考虑过的南北分治就可能成为现实。

那么南明当时有没有兵力呢,当然是有的。广东李成栋虽然攻势被击退,本人也落水身亡,但部下主力还在;督师何腾蛟虽然被俘杀,镇守桂林的首辅瞿式耜仍然有不少部下,但他们却都没作出什么反应,而是坐等清朝平定姜瓖后,出兵把他们一个个攻灭。

等到之后,即使李定国连获大捷、两厥名王,郑成功甚至打到南京,意义也不是太大了,因为绿营已经接替八旗军逐渐挑起了大梁,清朝之后攻取两广、四川、云贵,主要靠的都是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等人。

也就是说,清朝已经真正站稳脚跟了,有绿营兵力跟南明耗了,再想通过一城一地,一两场战役就把清朝击垮已经做不到了,但在前期确实是可以的,这个青黄不接的转折点,也就在多尔衮之死前后的这两年时间。

根本的原因

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眼光问题,永历朝廷并不是不知道姜瓖反清,却知之甚少不愿意详细了解,情报系统实在差劲,也完全谈不上反应速度,任凭清朝调集全国力量围剿山西一省之地。相比较多尔衮却反应迅速,如临大敌,不顾自己生病带病亲征。如果他也像永历朝廷这样慢吞吞蜗牛速度,反清之火早已燎原。

所以最后南明的灭亡,并不是没有强将,也不是兵力不够,更不是没有民心,明朝被推倒有其制度腐败的原因,但所谓“天下都盼着明朝灭亡”之类的说法是不对的,明清交际之时人心向汉也是个普遍现象。

南明在这样节节失利,甚至在被人诟病的内斗之下,也还是有不少机会,只是缺少的是有战略眼光的统帅,无论是史可法、马士英、何腾蛟,还是李成栋、孙可望、郑成功等人都不以战略见长,李定国的强项是军事,难得的战略大师堵胤锡则被长期压制,领导层的差距导致了优势局面被葬送,最后亡国。

对明末清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院的专栏《明末风云》,详细讲述这段历史,下方链接可以了解详细内容。

更多文章

  • 姜瓖败亡,抗清运动并未沉寂,反起高潮,因为,张献忠大西军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不求人标签:张献忠,大西军,李自成,清军,崇祯,孙可望

    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十月到十一月两个月,明军又攻克了永兴、耒阳、武冈、新宁、城步、靖州等地。兵力单薄的清军无力反击,明清双方暂时陷入相持阶段。如果说,永历政府能抓紧这段难得的时间扩大队伍、积蓄力量,明清双方的最后走势尚未可知。因为,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一支强大的生力军主动投入了永历政府。这支生

  • 姜瓖要为明朝灭亡负主要责任?身为大同总兵的他,为何一叛再叛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阿济格,李自成,多尔衮,大同,多铎

    大明朝的江山,就是姜瓖这个人给搞丢了。有人说这个帽子是不是扣太大了?我们看看姜瓖这家伙都干了些什么,就知道大明朝的灭亡是不是跟他有关了。李自成在宁武关和周遇吉血拼了很长时间,结果周遇吉愣是拼掉了李自成7万多人马。老李的精锐损失惨重,这让李自成彻底动摇了。他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可是真正能上战场决战的不

  • 左懋第要与清王朝合作,不料汉奸将底细报给了对方,这才导致惨剧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左懋第,南明,清廷,史可法,吴三桂,多尔衮

    在南明没有和清军打过仗的前提下,他选择了派遣北方使团。史可法中的人员希望北方使团能达成对抗大顺政权的协议。这样的想法是正确的,但当时清军能看到南明吗?弘光政权的实力很强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史可法心里知道南明是什么样的情况,所以坚决不派兵收复失地。这并不是说他胆小如鼠,主要是因为史可法真正明白南明的弘

  • 胶东民间故事:莱阳籍明朝忠臣左懋第传说二则

    历史解密编辑:吴七辅食日记标签:左懋第,明朝,乾隆,顺治,明史,清廷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明末清初,城头变幻大王旗,在动荡的形势面前,有的人明哲保身,有的人见风使舵,能够坚持原则、对故主忠心不二的人少之又少,而莱阳人左懋第就是其中之一。左懋第,字萝石,出身于莱阳有名的左氏家族(过去莱阳有张、赵、左、宋四大望族之称),他在明崇祯四年考中进士,踏入仕途。甲申之变后,在

  • 祖大寿投降清朝后,为何没有吴三桂,洪承畴活跃,而是销声匿迹了

    历史解密编辑:燕归游记标签:吴三桂,洪承畴,祖大寿,清朝,袁崇焕,皇太极

    清朝是距离现代比较近的朝代。在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的那一刻,清朝也就从此退出了了历史舞台。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清朝还是涌现出很多的贤明君王以及很有才能的大臣。有了这些人的艰苦付出,才有了清朝的曾经盛世。像我们熟知的乾隆、康熙、雍正等几位皇帝,都是盛世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但是清朝获取天下却是十分不容易的,推

  • 明末清初的辽东名将祖大寿死后疑似“被移民”加拿大?

    历史解密编辑:校草不咋帅标签:祖大寿,加拿大,袁崇焕,死后,吴三桂,皇太极

    明末清初的著名将领祖大寿是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由于袁崇焕奉行的“以辽人守辽土”,再加上祖家长期扎根在关外的影响力,做为祖家代表的他在袁崇焕死后成为崇祯朝唯一的有地盘的军阀型将领,并且形成事实上的听调不听宣,长期不离开军营避免被抓。朝廷还拿他没办法,也不敢断他的军饷,虽然一直处在最危险的抵抗清军的前线

  • 故国使者携厚礼来访,祖大寿和吴三桂迫于清廷的淫威,闭门不见

    历史解密编辑:宠到家了标签:吴三桂,清廷,祖大寿,多尔衮,高杰,崇祯

    左懋第一身孝衣素服,昂首阔步,凛然而行。当日,北使团一行被安排到鸿胪寺居住,天色已晚,而清兵关防甚严,大门紧锁,内外不许生火,众人又冻又饥,苦不堪言。十三日清早,清廷数名礼部吏员来寺询问:“南来诸公,有何事至我国?”左懋第回答:“我朝新天子问贵国借兵破贼,并为大明先帝(崇祯)发丧成服;特令我等 赍

  • 身陷冤狱的袁崇焕因何写信劝爱将祖大寿以国事为重?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袁崇焕,祖大寿,清军,明军,崇祯,皇太极

    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11月, 想与大明议和而不成的皇太极率11万八旗劲旅,绕过袁崇焕驻守的宁西,从西路直扑北京,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突然攻破长城隘口,进逼遵化,明军纷纷溃败。不久,清军一举攻占遵化,巡抚王元雍城破时自尽,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力战不支,死于乱军之中。清军拿下遵化后,取路杀向北京。袁

  • 崇祯帝狠厉多疑,凌迟袁崇焕3543刀,为何却不杀降清的祖大寿?

    历史解密编辑:鹏哥爆笑视频标签:崇祯,袁崇焕,祖大寿,皇太极,后金,吴三桂

    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率兵十万直逼京畿,而袁崇焕则毫不知情,事后援兵迟缓,更是在率兵救援之后直抵京师便要求入城休息,而这也为崇祯帝的多疑,再加一分。也就在明军击败后金,京师之围解除之后,袁崇焕随之被下狱。祖大寿眼见自己的顶头上司被抓,毁山海关而逃,其后更是在袁崇焕写信招抚之后,才返回明朝。可惜的是

  • 大凌河之战:皇太极“围点打援”,以火炮取胜,祖大寿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皇太极,祖大寿,大凌河,袁崇焕,后金,莽古尔泰,金兵,大凌河之战,小说家,明朝,清朝

    1631年,张春以“战车”为依托,率4万明军增援大凌河,金兵招架不住。皇太极将40门红衣大炮投入战斗,炮轰明军阵地,扭转了战局。1627年,皇太极与大将袁崇焕在宁远、锦州交战,一败涂地,金兵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大汗的威望受到质疑。1629年,皇太极绕道蒙古,翻越长城,率数万兵马入关突袭京师。左安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