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帝狠厉多疑,凌迟袁崇焕3543刀,为何却不杀降清的祖大寿?

崇祯帝狠厉多疑,凌迟袁崇焕3543刀,为何却不杀降清的祖大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鹏哥爆笑视频 访问量:3082 更新时间:2024/1/14 23:09:04

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率兵十万直逼京畿,而袁崇焕则毫不知情,事后援兵迟缓,更是在率兵救援之后直抵京师便要求入城休息,而这也为崇祯帝的多疑,再加一分。也就在明军击败后金,京师之围解除之后,袁崇焕随之被下狱。祖大寿眼见自己的顶头上司被抓,毁山海关而逃,其后更是在袁崇焕写信招抚之后,才返回明朝。可惜的是袁崇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凌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千刀万剐。而《 大明律·刑律 》载:“谋反大逆: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而被定罪的袁承焕更是被剐3543刀。可见崇祯帝之狠厉。但是令我们惊讶的是,会如此狠厉的崇祯帝却对在大凌河之战中投降后金祖大寿非但没有杀害他,反而还是加官进爵,这又是为何呢?

在大明王朝危若累卵之下,内部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此起彼伏,而外部的皇太极也并没有停下征伐的脚步。1631年,皇太极率领六万大军包围了祖大寿镇守的大凌河城。而祖大寿部只有一万四千人。更为严峻的是此时的皇太极还有了仿制的红衣大炮,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锦州方面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率四万援军前来救援,却被伏击,本借助风势纵火可以大败后金的局势,却因为风势斗转,而导致四万大军全军覆灭,33将领阵亡。

而祖大寿则为我们展现了唐朝张巡面对安史之乱中睢阳之战的惨烈与节气,以一万四千人与皇太极的六万人抗衡周旋几个月之久,更为甚者其弟祖大弼更是展开了反冲击,以敢死队120人,夜入皇太极大营,行刺皇太极,意图进行斩首行动,可惜的是就在皇太极渐渐不支之时,阿济格赶到,皇太极才死里逃生。而其率领的120人,更是在祖大寿的接应下,无一人伤亡。

可惜的是,战役的得失从来不是以一时之长短来衡量的。而即便是关宁铁骑这种战斗力,也苦于断粮之恨,而马肉吃完,老鼠之肉,以至于城内商贾之肉,“炊骨析骸,古所没有”。而这期间,皇太极更是曾经七次致信祖大寿,劝其投降。最终祖大寿也做出了投降的决定。这里我们必须要提及的就是其副将何可纲,他坚守气节,誓死不降,最后也成为了祖大寿投降清朝的“投名状”。

而皇太极也足够诚意,与祖大寿更是盟誓,如若杀害必遭天谴。而在互相的寒暄之下,祖大寿却提议自己带领兵士去赚开锦州。皇太极自然是信以为真,而祖大寿也如此之下竟然逃回了锦州。

祖大寿对巡抚邱禾嘉则言语道乃是突围而出。但是若想人不知,又何其艰难,但是此时此刻的崇祯帝却并没有处罚祖大寿,那么这到底是为何呢?至少祖大寿之投递叛国、诛杀将领罪名坐实,而且更符合《大明律·刑律》。

但是崇祯帝却“帝欲羁縻之,因为用,置勿问”。而此时祖大寿乃是关宁铁骑的总指挥。期间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就是崇祯帝并非没有召见祖大寿,而是召而不见。这也体现出了明朝末年,在举国之力支持辽东之下,武将的军阀化局面更加严重,兵只知其将,而不知其君。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乃是,祖大寿全家世代从军,家族成员更是大多为总兵、副将,此时起外甥吴三桂镇守宁远。与袁崇焕相比,这就是现实。

不过,在此后的十年间他也并未联系皇太极,而是固守锦州。只不过面对蓟辽总督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的事实,在困守1年锦州之后,他终于选择了投降。并于1656年,病逝。此时的大明王朝却已经凉了12年,不知其在京师是否会感慨颇多。

参考资料:《大明律·刑律》《明史》

更多文章

  • 大凌河之战:皇太极“围点打援”,以火炮取胜,祖大寿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皇太极,祖大寿,大凌河,袁崇焕,后金,莽古尔泰,金兵,大凌河之战,小说家,明朝,清朝

    1631年,张春以“战车”为依托,率4万明军增援大凌河,金兵招架不住。皇太极将40门红衣大炮投入战斗,炮轰明军阵地,扭转了战局。1627年,皇太极与大将袁崇焕在宁远、锦州交战,一败涂地,金兵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大汗的威望受到质疑。1629年,皇太极绕道蒙古,翻越长城,率数万兵马入关突袭京师。左安门之

  • 大凌河之战:浅析祖大寿的投降敲响了大明覆灭的丧钟

    历史解密编辑:万物解读标签:祖大寿,大凌河,毛文龙,孙承宗,后金,袁崇焕

    辽东镇是明朝的九大边镇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和控制女真。明朝在辽东囤积重兵,开垦农田,作为京师的重要屏障,是明朝的重要军事基地之一。在辽东,先后出现过三大军事集团:李成梁部、毛文龙部和祖大寿部。李成梁部镇守辽东三十年,随着明王朝的衰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毛文龙部被袁崇焕诱杀。祖大寿部逐渐成长为辽东最

  • 祖大寿的墓地为何在加拿大?加拿大官方策划,盗墓贼不远万里运到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祖大寿,墓地,陵墓,加拿大,威廉,古墓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段话是对明王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和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的形容。也是对于民族气节细致入微的刻画,有一个民族若无气节,那么这个民族是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盗墓贼”是世人对于盗掘别人家的祖坟的一种“职业”的称呼。在中国,盗挖别人的坟墓是一种缺德的做法。由于文化的差异,外

  • 大凌河之殇,明军的无能,祖大寿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小爱历史说说标签:祖大寿,大凌河,明军,八旗军,皇太极,孙承宗

    崇祯四年,大明帝国已内忧外患,后金实际领导者已经变成皇太极。他急于巩固汗权,于是策划了大凌河之战,此战一举奠定了辽东战局。大明朝辽东官军精锐一战尽墨,战役中皇太极将围点打援,和谈,攻坚战的战术精髓玩弄得淋漓尽致,在努尔哈赤临终前政治上做出了几大贝勒轮流执政的部署,皇太极凭借千里奔袭的战功,在实力上已

  • 明朝大将祖大寿曾经拼死抵抗,为何投降满清后就销声匿迹了?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祖大寿,袁崇焕,吴三桂,皇太极,崇祯

    1918年,一个英国皮货商将一座重达150吨的古墓从中国盗取出来,运到了加拿大。墓中之人就是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这座墓成为加拿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时,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馆长仰慕中国文化,他出了一大笔钱,请皮货商克罗夫茨到中国弄一座完整的古墓回来。克罗夫茨来到中国后,研究了一番,将目光转到了北京永泰

  • 祖大寿投降清朝,最初有些迫不得已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动态标签:祖大寿,吴三桂,孔有德,清军,袁崇焕,清朝

    在晚明降将里面,祖大寿的知名度比起洪承畴、孔有德、吴三桂,其实差远了。不过,祖大寿和吴三桂渊源很深——因为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当然,吴三桂后来投降清朝,却也并不是祖大寿的功劳。祖大寿当初投降清朝,其实多少也有一些被迫的意思——当时崇祯杀了袁崇焕,作为袁崇焕的旧部,祖大寿内心深处对崇祯朝廷,已经有了

  • 清史稿:辽东的祖大寿为何能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他怎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祖大寿,辽东,袁崇焕,皇太极,吴三桂,洪承畴,明朝,清史稿,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清朝

    明末崇祯年间,明朝军队跟清朝(后金)军队在辽东地域反复拉锯。其中,涉及到的最关键人物,既不是被崇祯凌迟处死的袁崇焕,也不是后来献出山海关的吴三桂,而是长期镇守锦州的祖大寿及其家族。祖大寿凭借他镇守的锦州,以及祖家在辽东地区的庞大影响力,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当明朝对关外局势焦头烂额之时,他反而成为过

  • 松锦大战:洪承畴被俘,祖大寿投降,皇太极为大清奠定一代基业

    历史解密编辑:草莓文旅标签:洪承畴,祖大寿,皇太极,明军,清军,吴三桂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是明朝边防上最重要的一座关隘。这座关隘,把大明和大清分隔开来。要灭明朝,必先攻山海关,这是皇太极和大清官员的共识。皇太极通过十多年时间,巩固了政权,解决了蒙古问题和朝鲜问题,然后,他开始把目光盯在山海关上。崇德五年(1640年),为了彻

  • 祖大寿十年间两度投降皇太极,心中也有挣扎与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小樊知识库标签:祖大寿,皇太极,洪承畴,吴三桂,袁崇焕,崇祯

    在袁崇焕被宣布罪名后出走,崇祯皇帝设法劝其回头。皇太极大展人才招降术,使其被迫投降,期间又曾背叛了与皇太极的“降约”,两朝均未讨好。在其身后,对其评价非常低,《明史》无传,《清史稿》将其列为“贰臣传“。他就是明末辽东汉军中的宿将祖大寿。作为袁崇焕心腹爱将,目睹他的大帅被逮捕的情景,非常惊讶,以至“战

  • 明末名将祖大寿的墓是不是在加拿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祖大寿,皇太极,洪承畴,崇祯,孔有德,吴三桂

    有人说祖大寿是汉奸是不恰当的。何谓汉奸?汉奸,当然属汉族的败类。这败类的性质败坏在哪儿呢?清无名氏 《汉奸辨》下的定义是:“所谓真汉奸者,助异种害同种之谓也。”即汉族中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民族利益的人。祖大寿不过是一个败军之将,是在尽了自己最后一分力的情况下才降清的。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