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故国使者携厚礼来访,祖大寿和吴三桂迫于清廷的淫威,闭门不见

故国使者携厚礼来访,祖大寿和吴三桂迫于清廷的淫威,闭门不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宠到家了 访问量:3050 更新时间:2023/12/16 10:48:53

左懋第一身孝衣素服,昂首阔步,凛然而行。

当日,北使团一行被安排到鸿胪寺居住,天色已晚,而清兵关防甚严,大门紧锁,内外不许生火,众人又冻又饥,苦不堪言。

十三日清早,清廷数名礼部吏员来寺询问:“南来诸公,有何事至我国?”

左懋第回答:“我朝新天子问贵国借兵破贼,并为大明先帝(崇祯)发丧成服;特令我等 赍 御书、银币,前来致谢。”

清朝礼部官员面露鄙夷之色,说道:“既有书信,可交予我们。”

左懋第厉声答道:“御书、礼只能送入贵朝,怎么可以草率交由礼部转交。”

清朝礼部官员颇不耐烦地呵斥道:“凡进贡文书,都是先交到礼部!”

左懋第听他将大明的谢礼当作贡品、将天朝御书等同于他国贡文,勃然大怒,抗言道:“天朝御书,其他小国文书怎么可以与天朝御书相比!”

清朝礼部官员听了,一跺脚,说:“说是御书,我们也不收罢!”竟拂袖而去。

十四日,清朝内院学士刚林率十余名 夷 服、佩刀的随从直登寺堂。

既入,刚林径直于寺中踞椅而坐,手下随从席坐于其右首毛毡之上。

当作翻译的通事官乃是刚林之弟车令,此人性狡黠、长于辨论,精通满汉双语,他指着刚林左首的毛毡,语气粗暴地对明使臣说:“你等可坐此!”

左懋第凛然答道:“我们中国人,不比你们坐地惯;快取椅来!”

左懋第身长不满五尺,却举止有度,犹如渊停岳峙。刚林等人为左懋第的正气所慑,只好让人取来椅子,三把。

左懋第将椅子摆好,与刚林相对而坐。

通事官车令没好声气地问:“我国发兵为你们破贼报仇。江南一兵不发,却私立皇帝,这是何道理?”

左懋第昂然答道:“当今皇上乃是神宗皇帝嫡孙,素有圣德;先帝既丧,伦序当为帝,何来私立之说?”

刚林哼了一声,说:“要说不是私立,那么,他登位可有崇祯帝遗诏?”

左懋第侃侃而谈:“先帝突然遇难,哪里来得及留下遗诏?南都大臣既闻先帝已经龙驾宾天,而当今皇上又刚好到达了淮州,可谓天与人归,臣民拥戴,并请告于太祖高皇帝之庙,哪里需要遗诏!”

刚林作愤愤不平状,说:“崇祯帝死时,你们南京臣子不来救援;今日忽立新皇帝,真正岂有此理!”

左懋第眉头皱都不皱,朗声答道:“北京失守,事出不测,南北地隔三千多里,诸臣闻变,整兵练马,正欲北来剿贼,传闻贵国已发兵逐贼,以故不便前来,恐疑与贵国为敌。特令我等来谢,相约杀贼。”

刚林又哼了一声,表示不信,说:“你们向在何处?今日却来多话。”

左懋第不卑不亢,答:“先帝遭变时,我正在上江催兵;陈总兵、马太仆尚在林下。”

刚林嗤之以鼻,说:“你催兵曾杀得流贼否?”

左懋第冷冷一笑,答:“我是催兵征剿张献忠,闯贼也未曾敢犯上江。”

刚林看自己每去语,左懋第必有来言,始终不落下风,便掉转话题说:“你这一身孝服,是以忠臣自居么?”

一旁沉默多时的陈洪范代为回答说:“左部院是母丧,不是国服。”

刚林白了陈洪范一眼,说:“别废话了,我们已发大军南下,不日便可攻克你等江南。”

左懋第目光紧迫刚林,一字一顿地说:“江南尚大,兵马甚多;莫便小觑了!”

陈洪范也跟着继续插嘴说:“我等是因为摄政王发兵破贼、并为我先帝发丧成服,才携带皇帝御书、银币数千里远来,原意是通好致谢;你等岂可以兵势相恐吓?果要用兵,岂能阻你。但以礼来,反以兵往,应当不是摄政王起初发兵破贼之意。况江南水乡,北骑就一定敢保证必胜?”

刚林被二人说得哑口无言,径起而出。

十五日,清朝内院官率户部官来接收使团带来的银币。

陈洪范正告他们:“银币是送你们的,正该收去。先付上银鞘十万、金一千两。至于蟒缎二千六百疋、余缎绢尚在运输途中。另外这银一万两、缎二千疋,是我主上赏蓟国公吴三桂的;吴三桂既不出拜诏,你等也可收去转付。”

清兵清将听了,抚掌踊跃,攘夺装车,负驮而去。

左懋第等人看清方所作所为,毫无修好诚意,知事势难为,便密修奏表,令人半夜逾垣而出,驰报史可法、马士英二辅,希望朝廷早饬备御。

清廷接受了银币,自此连接五天未出一人与使团见面,只是紧锁寺门,封闭消息。

即使这样,使团还是约略打听得一点风声: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清廷战事吃紧,清廷连接派出干将领兵出彰义门往西剿贼去了。

事实上,这年十月十二日,清廷与大顺军在怀庆激战,大顺军获胜,攻克沁阳。多尔衮惊惧之余,将所有重兵皆调入陕地,合击李自成余部。

改日,使团又探得自从那天会见过刚林,摄政王多尔衮曾与内院诸臣商议如何处置南来使臣。有清将答:“杀了他罢。”数典忘宗的冯铨却阴恻恻地说:“剃了他发,拘留在此。”最后还是松山降清的洪承畴说了句人话,说:“两国相争,不斩来使;难为他们,下次无人敢来了!”摄政王多尔衮颔首连称:“老洪言是。”看来,使团应该不会有生命危险。

二十日,车令送来了一帮人,声称要遣送使臣南返。

这帮人,原先是和祖溥泽一同去联络祖大寿和吴三桂的,为首的是参将辛自修。

车令走时,交待了一句:“祖锦衣(指祖溥泽)父亲留他不去了,同来官丁送在这边,同回南去。”

等车令远去,陈洪范低声向辛自修等人细询祖溥泽之事。

辛自修说,祖溥泽已于十六日被逼令剃头,其痛哭了一日夜,有“奉命同来,图成好回南;今为所苦,至死不忘国家”等语。

众人听了,唏嘘不已,不好再说什么。

二十六日,刚林又出现了,趾高气扬地说:“你们明早就可以回去了,我派兵送你们到济宁;回到江南,请报告你们主上,就说我大清要发兵南下。”

左懋第情知与清廷谈判无望,但还是提出最后要求:“我等奉命而来,一为致谢贵国,二为祭告陵寝,三为议葬先帝;还要往昌平祭告先帝。”

刚林板起面孔训斥道:“我朝已替你们哭过了、祭过了、葬过了,你们哭甚么?祭甚么?葬甚么?你们先帝活时,贼来不发兵;你们先帝死后,拥兵不讨贼;你们先帝不受你们江南不忠之臣的祭。”

陈洪范又插嘴说:“果不容我们改葬,愿留银二千两,烦贵国委托官员请工人代替我们办理,如何?”

刚林不耐烦地说:“我国尽有钱粮,不要你们的;并且,已葬了,不必改葬。”挥挥手,立即闪出一名官员,出示檄文,当堂朗读,大意为江南不救援先帝为罪一,擅立皇帝为罪二,各镇拥兵虐民为罪三;旦夕发兵讨罪。

插嘴先生陈洪范说:“我们为讲好而来,你们竟然不同意讲好耶?”

刚林大大咧咧道:“来讲,河上可讲、江上可讲,随地可讲。”

陈洪范说:“流贼在西,猖獗未灭;贵国又发兵向南,恐非贵国之利!”

刚林一挥手,喝道:“你们去,休要管我!”

二十七日拂晓,两名清将领兵三百,催促使团出京,督押途中随营安歇,不许一人前后、一人近语。

二十九日,到达河西务,众人仰望大明诸皇陵,虽是近在咫尺,却不得一谒祭告,哀痛不禁。当日,在河西务整备祭品,设位遥祭,文武将士皆痛哭失声。

十一月初一日,至天津。遇到原计划向清廷运输缎绢却落于使团之后的车队,清廷官员不由分说,差人将之押送北去。

其实,因陈洪范的儿女亲家唐虞时早已降清,在唐虞时的积极活动下,陈洪范早已经和多尔衮搭上了线,暗通款曲,已有降清之意,此番行上,就是想在北京对自己的投降前景进行评估并为清廷相机立功。

自从离开北京,陈洪范便于路途上多次密奏多尔衮,要清廷截留左懋第、马绍愉等人,称自己一旦南归,便率兵归顺,并为清廷并招徕南中诸将。

多尔衮得到陈洪范的密奏,即致书知会豫亲王多铎等人,称:“伪弘光所遣左懋第、马绍愉、陈洪范前日已发回江南。因陈洪范密请留下左懋第、马绍愉,由他本人回去率兵归顺,他说,江南的左良玉、于永绶、高杰、金声桓、刘肇基、黄得功、刘泽清各拥重兵,皆可劝他们来降。速派人追留左懋第、马绍愉,独令陈洪范南还。你细察其情形,随时奏报。”

清廷学士詹霸即于十一月初一日追至天津,暗中约见了陈洪范,面谕其努力劝降江南诸将,称成功之日,以世爵相酬。

由是,初四日,行过沧州十里,有清骑兵四五十追来,逼迫左懋第、马绍愉等人返回北京,只许陈洪范本人带少数人回江南。

陈洪范故意装作不平,高声质问:“三人同来同归,奈何留此二人?”

清将忍住笑,配合他将戏文做足,说:“留二位暂当住住,你可速回南去传报,报我大兵就来。”

左懋第不疑陈洪范有异,神色平静,对陈洪范说:“我以身许国,不得顾家;致意我朝当事诸公,速防河、防江!”

陈洪范心中窃喜,表面却做出“肝肠欲裂”状,挥泪与左懋第相别。(上述北使团在北使过程中的见闻全部由当事人陈洪范的《北使纪略》中整理而来)

途中经过徐州,高杰已移镇于徐州。陈洪范即进入高杰军营,游说高杰降清。

此前,高杰已多次收到过驻守黄河北岸豪格的诱降。充当诱降说客的,就是陈洪范的儿女亲家唐虞时。

豪格对高杰开出的价位相当高:只要投降,“大者封王、小者封侯,不失如带如砺,世世茅土”。

但高杰不为所动,反而身先士卒,沿河筑墙,专力备御。

这日,陈洪范在高杰的帅府之上极言清廷军力之盛,高杰拂然不快,高声道:“彼欲得江南耶?请以北京与我互易之。”

陈洪范一看势头不对,便借酒装疯,口吐白沫,连呼:“痼疾发矣!”伪作中风状,连夜遁去。(事见张怡《 謏謏 闻续笔》卷四)

十二月十五日,陈洪范返抵南京。

陈洪范向弘光的奏报是:“清虏深德我神宗皇帝,意似可和。”(谈迁《国榷》卷一百三)

但弘光不傻,说,北使团的三名代表已被拘留了两人,清廷哪里有半点议和的诚意?

马士英更认定陈洪范已被清廷买通,但毕竟查无实据,只好将其削职,发回籍了事。

标签: 吴三桂清廷祖大寿多尔衮高杰崇祯

更多文章

  • 身陷冤狱的袁崇焕因何写信劝爱将祖大寿以国事为重?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袁崇焕,祖大寿,清军,明军,崇祯,皇太极

    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11月, 想与大明议和而不成的皇太极率11万八旗劲旅,绕过袁崇焕驻守的宁西,从西路直扑北京,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突然攻破长城隘口,进逼遵化,明军纷纷溃败。不久,清军一举攻占遵化,巡抚王元雍城破时自尽,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力战不支,死于乱军之中。清军拿下遵化后,取路杀向北京。袁

  • 崇祯帝狠厉多疑,凌迟袁崇焕3543刀,为何却不杀降清的祖大寿?

    历史解密编辑:鹏哥爆笑视频标签:崇祯,袁崇焕,祖大寿,皇太极,后金,吴三桂

    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率兵十万直逼京畿,而袁崇焕则毫不知情,事后援兵迟缓,更是在率兵救援之后直抵京师便要求入城休息,而这也为崇祯帝的多疑,再加一分。也就在明军击败后金,京师之围解除之后,袁崇焕随之被下狱。祖大寿眼见自己的顶头上司被抓,毁山海关而逃,其后更是在袁崇焕写信招抚之后,才返回明朝。可惜的是

  • 大凌河之战:皇太极“围点打援”,以火炮取胜,祖大寿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皇太极,祖大寿,大凌河,袁崇焕,后金,莽古尔泰,金兵,大凌河之战,小说家,明朝,清朝

    1631年,张春以“战车”为依托,率4万明军增援大凌河,金兵招架不住。皇太极将40门红衣大炮投入战斗,炮轰明军阵地,扭转了战局。1627年,皇太极与大将袁崇焕在宁远、锦州交战,一败涂地,金兵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大汗的威望受到质疑。1629年,皇太极绕道蒙古,翻越长城,率数万兵马入关突袭京师。左安门之

  • 大凌河之战:浅析祖大寿的投降敲响了大明覆灭的丧钟

    历史解密编辑:万物解读标签:祖大寿,大凌河,毛文龙,孙承宗,后金,袁崇焕

    辽东镇是明朝的九大边镇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和控制女真。明朝在辽东囤积重兵,开垦农田,作为京师的重要屏障,是明朝的重要军事基地之一。在辽东,先后出现过三大军事集团:李成梁部、毛文龙部和祖大寿部。李成梁部镇守辽东三十年,随着明王朝的衰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毛文龙部被袁崇焕诱杀。祖大寿部逐渐成长为辽东最

  • 祖大寿的墓地为何在加拿大?加拿大官方策划,盗墓贼不远万里运到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祖大寿,墓地,陵墓,加拿大,威廉,古墓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段话是对明王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和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的形容。也是对于民族气节细致入微的刻画,有一个民族若无气节,那么这个民族是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盗墓贼”是世人对于盗掘别人家的祖坟的一种“职业”的称呼。在中国,盗挖别人的坟墓是一种缺德的做法。由于文化的差异,外

  • 大凌河之殇,明军的无能,祖大寿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小爱历史说说标签:祖大寿,大凌河,明军,八旗军,皇太极,孙承宗

    崇祯四年,大明帝国已内忧外患,后金实际领导者已经变成皇太极。他急于巩固汗权,于是策划了大凌河之战,此战一举奠定了辽东战局。大明朝辽东官军精锐一战尽墨,战役中皇太极将围点打援,和谈,攻坚战的战术精髓玩弄得淋漓尽致,在努尔哈赤临终前政治上做出了几大贝勒轮流执政的部署,皇太极凭借千里奔袭的战功,在实力上已

  • 明朝大将祖大寿曾经拼死抵抗,为何投降满清后就销声匿迹了?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祖大寿,袁崇焕,吴三桂,皇太极,崇祯

    1918年,一个英国皮货商将一座重达150吨的古墓从中国盗取出来,运到了加拿大。墓中之人就是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这座墓成为加拿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时,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馆长仰慕中国文化,他出了一大笔钱,请皮货商克罗夫茨到中国弄一座完整的古墓回来。克罗夫茨来到中国后,研究了一番,将目光转到了北京永泰

  • 祖大寿投降清朝,最初有些迫不得已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动态标签:祖大寿,吴三桂,孔有德,清军,袁崇焕,清朝

    在晚明降将里面,祖大寿的知名度比起洪承畴、孔有德、吴三桂,其实差远了。不过,祖大寿和吴三桂渊源很深——因为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当然,吴三桂后来投降清朝,却也并不是祖大寿的功劳。祖大寿当初投降清朝,其实多少也有一些被迫的意思——当时崇祯杀了袁崇焕,作为袁崇焕的旧部,祖大寿内心深处对崇祯朝廷,已经有了

  • 清史稿:辽东的祖大寿为何能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他怎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祖大寿,辽东,袁崇焕,皇太极,吴三桂,洪承畴,明朝,清史稿,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清朝

    明末崇祯年间,明朝军队跟清朝(后金)军队在辽东地域反复拉锯。其中,涉及到的最关键人物,既不是被崇祯凌迟处死的袁崇焕,也不是后来献出山海关的吴三桂,而是长期镇守锦州的祖大寿及其家族。祖大寿凭借他镇守的锦州,以及祖家在辽东地区的庞大影响力,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当明朝对关外局势焦头烂额之时,他反而成为过

  • 松锦大战:洪承畴被俘,祖大寿投降,皇太极为大清奠定一代基业

    历史解密编辑:草莓文旅标签:洪承畴,祖大寿,皇太极,明军,清军,吴三桂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是明朝边防上最重要的一座关隘。这座关隘,把大明和大清分隔开来。要灭明朝,必先攻山海关,这是皇太极和大清官员的共识。皇太极通过十多年时间,巩固了政权,解决了蒙古问题和朝鲜问题,然后,他开始把目光盯在山海关上。崇德五年(1640年),为了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