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王朝》中,魏东亭为何最后被逼自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雍正王朝》中,魏东亭为何最后被逼自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掠影后有感 访问量:4440 更新时间:2024/1/17 3:00:32

在《雍正朝》中,魏东亭自杀实际上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害死了,他无意之中介入了朝廷的争斗

魏东亭之所以自杀,表面上的原因在于他欠了朝廷太多的银子还不上来,不得已而自杀的。实际上当时不光魏东亭一个人还不上来,为什么最后魏东亭却落得个如此下场?

首先来讲讲朝廷为什么要追讨大臣的欠款。

在《雍正王朝》第一集中,当时发生了天灾,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却是国库没钱了。对于这件事情,作为皇帝的康熙并不知道,他还是从雍正的口中得知户部已经没钱了。为了救急,康熙不得以派出雍正和十三爷胤祥去江南筹款,逼着有钱的士绅“自愿”捐银子。

不得不说,雍正和十三爷胤祥干得非常出色,筹集了二百多万两银子,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虽然雍正这样做得罪了江南的士绅,但是毕竟此时形势危急,不得已为之。由于雍正劳苦功高,康熙为此赐封雍正为亲王。

不过康熙也明白,这不是长久之策。朝廷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特别是天灾,不可能次次都靠着这种方法弄银子。一方面是士绅的钱粮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这样做也容易得罪士绅官僚。因为在古代士绅官僚可是中坚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朝廷会没有钱?

康熙肯定得找原因。最后,他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朝廷的钱都让大大小小的官员借走了,他们长期不还,这才使得朝廷办事情的时候没有钱。这种情况下,康熙为了让国库富裕,不得不出此下策,去派人追讨欠款。

追讨欠款并不是一个好差事。对于这一点,看看现在就明白了。借钱的时候,什么都好说,可是催人还钱的时候往往容易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无论是大阿哥、太子、三阿哥、八阿哥都是不愿意接手的。

官员欠朝廷的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把以前欠的银子都还上,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大大小小的官员怨恨会有多深,哪怕是康熙以丰厚的奖励鼓励诸位皇子,依然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个差事。

前面提到过,雍正南下去募捐了。虽然募捐成功了,但是雍正还在返回京城的路上,并不在朝廷里。于是这次议事,大家都把这不好办的差事推到雍正身上,对此康熙也没有办法。所以雍正回来以后,康熙只能极力鼓励雍正去接这件差事,不得已雍正才答应了。

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来,这件事情不容易。康熙亲自出面,以亲王爵位鼓励众皇子,依然没人敢接差事。

不出所料,果然阻力非常地大。朝廷上上下下,太子、皇子,文臣武将,都欠国库的银子,而且他们都表示没钱还。

那么,这些人如何对抗雍正追讨欠款?最主要的方法便是把魏东亭这些人推到前面,拿他作挡箭牌。这便是魏东亭最大的失误。雍正对三爷有句话说得很好,您这里借的钱不还,其他人就会接着打水漂。

什么意思?对于那些实在是还不上钱的人,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都不想去抄他们的家弄银子,毕竟这样有失朝廷的颜面。

不过,如果魏东亭、三阿哥不还国库的欠款,那么他们会以魏东亭、三阿哥为榜样,哪怕有钱还账,也不会还国库的钱。这便是为什么很多官员要让魏东亭、老状元等人挑头的原因。大家都是朝廷的官员,也都欠国库的银子。假如魏东亭他们不还,凭什么让我们换?

再说说魏东亭独特的身份。魏东亭是康熙的侍卫,从小一起陪康熙长大。无论在朝廷中,还是在康熙的心中,他的地位都非常地高。那么,他为什么会欠那么多银子?

从他自身来看,他不善持家,例如自己儿子的小妾打一个首饰就要5000两银子。当然,这只是很小部分原因。因为魏东亭外放的时候,做过肥差的,不可能日常花费让他能落下这么大的亏空。从他欠国库的35万两,加上他自己做官,可想而知日常花费不可能用这么多银子的。

归根到底是康熙南巡时两次住在他家。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元妃省亲的时候,贾府的银子花得跟流水一般。康熙作为皇帝,他的排场肯定远远强过一个妃子,这就是为什么魏东亭欠国库银子竟然高达35万两的原因。

加上魏东亭年纪又大,欠的钱又多,自然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当成了挡箭牌。不得不说这些官员非常聪明,面对魏东亭这样的人,雍正实际上非常难处理。

这些人不停地鼓动魏东亭去阻挠雍正追讨欠款,这才使得雍正没有办法对他网开一面。来看看魏东亭在众大臣的鼓动下都干了那些事情,简单的列举了几项。

第一、他去找八爷,希望八爷能够接下这个差事,这件事情就能够缓一缓。

第二、他带头和田文镜对着干。

第三、他说出太子党不在田文镜的欠款名单之中的人员。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魏东亭在追讨欠款中过于活跃,这才使得自己把自己搭进去了。对于雍正来讲,魏东亭每次都带头搞事情,他无形之中成了那些欠款官员的代言人。如果雍正放过他,试问如何让其他官员还银子?

虽然康熙指责雍正办事操切,实际上这个时候谁都不好处理魏东亭。这也是为什么康熙不亲自办这差事的原因,因为谁都想要一个好名声,不想得罪人。

对于这一点,隆科多的表现是非常好的,他远远地躲在后面,静观其变。假如魏东亭能够像隆科多那样做,不被人注意,雍正不会为难他的。

从前面康熙的决心就能够看出来,这件事情肯定要办成的。但是对于魏东亭这样的官员,康熙是不想追究的。所以魏东亭最好的办法就是低调,并且一定要服从朝廷的安排,不要做出头鸟。

更多文章

  • 雍正王朝:国库追债,魏东亭为何宁死不愿向康熙说明欠债实情?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魏东亭,康熙,张廷玉,雍正,田文镜

    电视剧中魏东亭之死,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一件事。但是他的死,不能全赖到雍正的头上,他自己也有责任。在追缴亏空前,邬思道替雍正仔细分析了导致国库亏空的三类人:第一类人:属于清贫如水的官员,在京的朝官俸禄不够用,只能向户部借银子了。这一类人是借钱的主力军,但是数目不大,可以暂缓追缴;第二类人:都是跟着康熙打

  • 《康熙王朝》魏东亭饰演者安亚平逝世, 秦浩发文悼念:蜀中再无马超,世上再无魏东亭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经济新闻标签:魏东亭,安亚平,无马超,蜀中,秦浩,演员

    据演员秦浩微博透露,演员安亚平老师于6月28日因喉癌晚期在北京逝世,骨灰已于7月10日下葬。图片来源:秦浩微博“接到消息心情一直不能平复, 蜀中再无马超,世上再无魏东亭,临终也没来得及见上您一面,永远的好哥哥一路走好”。秦浩在微博中说。《康熙王朝》中饰演的“魏东亭” 图片来源:新浪娱乐微博视频截图图

  •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野狗》故事有何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萌的很呐标签:蒲松龄,野狗,聊斋志异,清兵

    蒲松龄著有《聊斋志异》,其中有一篇是《野狗》。大概意思如下:因为于七之乱(顺治帝年间,山东一带于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时间长达十五年)的缘故,导致清兵杀人如麻。有一位老百姓叫李化龙,之前一直躲在山里,这次从山里出来,想要回家。为了安全,他选择晚上行动。可是,他刚出来,就碰到了清兵晚上行军,为了保命,他躲

  • 《聊斋》原著:蒲松龄不仅会写爱情,一篇小故事揭露封建社会黑暗

    历史解密编辑:饭圈搞笑标签:蒲松龄,庄稼,聊斋,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原著中,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苛政猛于虎也!古代老百姓要给朝廷交保护费,苛捐杂税之下百姓掏空钱包,以换得暂时太平。嘉庆年间,长白山下有一位姓安的老头,年轻时就吃苦耐劳,干农活是把好手,也因此家中有了点小积蓄。没想到最后他死的老惨了……这一年秋天,荞麦熟了,老头子把庄稼收割完堆在地里。说来也

  • 鲁枢元新著《天地之中说聊斋》捐赠蒲松龄纪念馆

    历史解密编辑:鹰龙传媒标签:教授,文学,清朝,蒲松龄,鲁枢元,科学家,小说家,中国古文献,天地之中说聊斋

    鲁枢元教授赠书仪式蒲松龄纪念馆4月4日消息,今天上午,河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鲁枢元教授一行来我馆捐赠其新著《天地之中说聊斋》。鲁枢元教授该书采取“随笔”“漫谈”“札记”的书写方式,从生态文化的视野,以生态批评的方法对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聊斋志异》做出新的阐释。书中展现了伟大作家蒲松龄为女

  • 聊斋:乩仙——占卜这件事,你们信吗?反正蒲松龄应该是相信的

    历史解密编辑:岁梦半尺见PLUS标签:蒲松龄,占卜,神仙,书生

    1原文章丘米步云,善以乩卜。每同人雅,辄召仙相与赓和。今天这个故事很短,讲的是一种古代的巫术,叫扶乩(jī)。这个东西可以追溯到唐朝,一直到明清时期,特别盛行,以至于士大夫们也都玩这个。其实这个东西现在孩子们也经常玩,就是现在的笔仙啊。现在玩,就是弄张纸,然后弄个什么仪式,就说把鬼招来了,鬼不会说话

  • 读蒲松龄作品《耳中人》有感

    历史解密编辑:价格分别就看见标签:夜叉,一心,神魂,清朝,耳中人,蒲松龄,说话声,小说家,科学家,中国古文献

    作品《耳中人》讲述的是主人翁谭晋玄因练功心切,太奢望见到成果导致出现幻想的故事。耳中人作品原文谭晋玄,邑诸生也。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月,若有所得。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窃喜。自是每坐辄闻。因俟其再言,当应以觇之。一日又言

  • 为什么有人说,蒲松龄的《王六郎》,聊斋里最暖心的一篇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王六郎,蒲松龄,聊斋,许渔夫,渔夫,土地神

    鬼,尚能温情脉脉;人,却性情凉薄。干净清爽之情、投桃报李之义,或许多在人鬼之际,而少见于人之相与。许姓渔夫,喜好喝酒。每晚出船,必要一边饮酒、一边捕鱼。饮酒之时,常常洒酒于地,祭奠河中溺死之鬼。别的渔夫,往往一无所获;而许姓渔夫,常常满载而归。一日晚间,许姓渔夫正在岸边独自饮酒,恰逢一少年郎君,徘徊

  • 蒲松龄《凤阳士人》:三人异床同梦,梦醒后悟出原配妻子才是最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书生,李氏,聊斋,美女,清朝,蒲松龄,科学家,小说家,凤阳士人,中国古文献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凤阳人士》是最不可思议的一篇小说?蒲松龄的这篇小说之所以是最不可思议的,那就是这一章节叙述的故事情节非常离奇,三个人竟然在同一时间,做了同一个梦。在现实生活中,如此巧合的梦,概率实在太低了,就像芝麻掉进针眼里那么小,却用我们的常识无法解释,所以大家才觉得太不可思议。故事的情节如下:

  • 因果报应、礼法并行——以《聊斋志异》为例,论蒲松龄的法律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李伯言,儒家,苏轼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曾经涌现出诸多精彩的作品。无论是李白笔下大千世界的瑰丽,还是苏轼笔下旷世的豁达,抑或是红楼梦中的人情世故,都让我们沉迷其中,为中华文化的魅力所折服。而纵观中国所有的文学类型,灵异志怪类小说无疑是其中相当奇特的一种,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更是其中的精品佳作。在这本小说当中,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