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魏东亭之死,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一件事。但是他的死,不能全赖到雍正的头上,他自己也有责任。
在追缴亏空前,邬思道替雍正仔细分析了导致国库亏空的三类人:
第一类人:属于清贫如水的官员,在京的朝官俸禄不够用,只能向户部借银子了。这一类人是借钱的主力军,但是数目不大,可以暂缓追缴;
第二类人:都是跟着康熙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兄弟,还有帮助大清建功立业的高官。魏东亭就是这一类人,他们借的钱,主要花在了康熙的身上,可以灵活追缴。
第三类人:贪得无厌型,家里不缺钱,但是看见别人借,自己不借又觉得亏得慌。这群人是起哄的主力军,也是康熙让雍正追缴的主力人群,不能手软。
这三类人虽然都欠国库的银子,但是性质却不一样。就拿魏东亭来说,他的欠款数量比较严重,但是性质上不是最恶劣的,完全可以先缓一缓,从最该被惩治的官员入手。其实康熙也是这个意思,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事情闹得那么大。
因为国库被借出去的银子,就算现在全部追回来了,第一类官员也一样会去再借。这是朝廷工资过低导致的问题,单靠强力手腕解决不了的死循环。
所以,康熙并没有想把钱都追回来。他只是想借这个事情,敲打敲打在京的官员,顺便看看老四的办案能力。如果能追点钱那就更好,因为国库确实没钱了。
但是,老四太直了,魏东亭也老糊涂了。老四一上来,威风凛凛,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事情闹得太大了。事情闹大了,魏东亭就急了。他错误的认为,自己这次躲不过去。因而被官员和八爷一党利用,当了拒不还钱的出头鸟。堂堂的魏东亭魏大人都借钱不还,其他人会怎么想?
其实田文镜对魏东亭还是很客气的,并没有逼着他去死,也不敢这么干。如果魏东亭回家闭门谢客,老四就算要抄家,也必须要有康熙的旨意才行。田文镜能奈他何?偏偏魏东亭这个时候脑子糊涂,居然把太子门人欠钱的事扯了出来。
这一下,就不是欠钱的事了!
当时,魏东亭估计也懵逼了。自己TMD被人当枪使了!
康熙要借这个机会敲打官员,而魏东亭却站在了康熙的对立面,并且牵出了太子。如果他不还钱,所有人都不还钱。那么,康熙苦心准备的这一次追讨计划,岂不是要泡汤了?
纵然魏东亭借的钱,基本上都是用在了康熙身上,但是这种秘密不能跟别人乱讲。否则满朝文武会怎么看康熙的挥霍无度?
所以,为什么魏东亭为什么宁死不向康熙说明欠款实情呢?因为说了也没有用。康熙不是不知道魏东亭的欠款原因,但是他没有想到魏东亭会给自己惹这么大的麻烦。魏东亭作为康熙的老哥们,必须要维持康熙圣君的形象。
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还钱。但是如果要把钱还上,必然要家破人亡。与其把全家族都给败了。还不如自己一死以谢天下,康熙念在昔日的情分,不会追究他的家族。
事后,康熙果然非常自责,追缴欠款的决心有所动摇。此时,脑回路清奇的张廷玉站出来说话,他把魏东亭的死推到了魏东亭身上。
张廷玉认为魏东亭还不上钱,是他自己不善于经营。与任何人无关,与康熙也无关。(这也是魏东亭的想法)
户部的亏空还是要继续追,魏东亭的死是他咎由自取。与该不该清查亏空,无关!张廷玉的说辞,既保住了康熙的面子,又把借机抨击老四的人给怼了回去,给老四留了面子,大佬谁都没得罪。只是得罪了魏东亭家里的几个纨绔儿子罢了。但也无所谓,魏家败落了,能奈他何?
张廷玉是不是信口开河呢?其实也不是。魏东亭虽然是清官,但他的儿子却整天吃花酒,玩女人。魏家借的钱,也不都是被康熙一个人挥霍了。这一点,魏东亭自己心里也明白。
所以魏东亭的死,他自己要付主要责任。老四也要付一点责任。老四和田文镜,错就错在没有灵活操作。那么多欠款官员,就算抄家也得有个先后吧?抄家这种事,康熙不发话,谁敢抄魏东亭的家?
事后的总结大会上,康熙亲自跟老四示范了什么叫轻重缓急,直接就拿第三类人开了刀。借朝廷的钱做非法营生,这种人就是先斩后奏也没有关系。
从这件事之后,老四也变得圆滑了。知道什么叫进退有据,而不是一味的刚强。太钢了,有时候易折断。康熙本想借这个机会考察老四的能力,只可惜。老四没有通过这次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