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行被杀之后,捻军运动进入了短暂的低潮。不久,太平天国也灭亡,两大农民军都处于危机之中。在这时候,太平天国最后的名将——赖文光,利用太平军的组织方法改造了捻军,实现了太平军和捻军的合流,再次在北方掀起了农民运动的高潮。然而悲哀的是赖文光无法改变捻军流寇的性质,以至于捻军依然只是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最终也只能失败。
一,赖文光改造捻军
1862年,安庆陷落,南京西部屏障丢失,陈玉成陷入了苦战。为了能够开拓新的基地,化解南京的压力,陈玉成决定派遣共王陈德才、启王梁成富、遵王赖文光、祜王蓝成春等,带领3万大军远征西北,试图和回民合作,在陕甘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西北远征军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陕南地区,和这里的蓝大顺农民军结合,开辟了新的基地。陕甘回民听闻太平军进入陕南,就立即发动了暴动。他们在白彦虎等人的唆使下大肆屠杀汉人,西北出现了严重的混乱。
不过,西北军并未趁机北上占领关中,因为南方的形势更加糟糕。1864年,“天京”遭到围攻,西北军和捻军决定东归救援。正当他们走到半路时,“天京”陷落,导致人心涣散,士气大挫。很快,西北军遭到了清军围追堵截,陈得才自杀,马融和投敌,蓝成春被害,而赖文光决定带领残余部队挺进中原。
赖文光,广西人,在早期担任文官,因此很少露面。天京变乱后,赖文光弃文从武,督师江北,辅助陈玉成东征西讨,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多次劝陈玉成出兵荆襄之地,扩大后方,但没有得到采取。西北军的主要将领去世后,赖文光将大任扛起,创造了新的成就。
与此同时,捻军也陷入了危机。陈德才远征时,张宗禹带领部分捻军进入陕西。张宗禹,安徽亳州雉河集(涡阳)人,是捻军盟主张乐行的侄子,曾经被太平天国册封为梁王。1861年,他带领3万捻军取得了清江浦之战的胜利,由此名声大振。1862年,张宗禹听说陈玉成被害,于是带领捻军东归,和张乐行汇合,但是被僧格林沁击溃,张乐行被捕杀。
张宗禹
随后,张宗禹带领捻军的残余力量转战到安徽和湖北交界一带,试图和西北军汇合。两军汇合后,又在麻城被僧格林沁击败,只能在大别山区打游击战。为了彻底实现太平军和捻军的融合,张宗禹让赖文光对两军进行了统一领导,用太平天国的组织方式重组了两军,依然沿用太平天国的年号、封号。不过,历史上却将这支新部队称之为“新捻军”。
在武器装备上,由于太平军的加入,捻军的武器得到提升,战斗力实现了飞越。另外,为了适应流动作战的需要,新捻军基本实现了易步为骑。改编很快就取得了效果,他们东奔西走,不断引诱僧格林沁追击,最终将僧格林沁引入曹州的包围圈,最终将僧格林沁的部队全歼,僧格林沁本人也在此战中牺牲。
曹州大捷,歼灭清朝北方最精锐的部队,也消灭了清朝八旗最后的希望,是捻军史上最大的胜利。此后,清朝也就只能依靠汉人的地方军队来北方征伐了,使得汉人官僚的势力进一步提升,这对清朝后期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曾国藩“河防”计划的破产
僧格林沁的骑兵被歼灭后,清廷赶紧调遣曾国藩的部队北上对付捻军。和僧军相比,湘军和淮军的武器更加先进,非常擅长于打阵地战。因此,曾国藩改变了僧军穷追猛打的策略,提出“重点设防”、“布置河防”和“查圩”三大方针。
重点设防,就是在关键城市、交通路口设置重兵,防止捻军破坏交通,攻陷州府;“布置河防”就是利用黄河、运河等水道,修建防御工事,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限制捻军的活动范围;“查圩”就是大办团练,推行坚壁清野、连坐法,将捻军活动地区的百姓组织起来,切断捻军的补给。
曾国藩的部署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漏洞百出。首先,要布局如此大的包围圈,那就需要更多的兵力,而湘军在精而在于多,因此只能守住重要的城市和关卡,缺乏主动进攻的能力。而捻军都是骑兵,可以在中原纵横捭阖,他们没有固定的基地,都是依靠洗劫沿岸的村庄为生,很少攻打城市。即使湘军能够合围,他们也能够找到虚弱的一环突围而出,然而让精心布局的圈套变成空壳。
最初,山东兵力虚弱,只有丁宝桢的3000军队驻扎济宁,捻军则攻入山东大肆劫掠,最后获得充足的补给才南下。在进攻涡阳失利后,捻军又兵分两路进入河南,威胁山西、陕西等地。曾国藩好不容易布置好了包围圈,捻军又向南攻入湖北。等湘军大量在湖北聚集,捻军又迅速进入河南。捻军试图突破运河防线东进,未能成功,于是南下攻入安徽、江苏。等湘军南下,捻军又立即北上河南。捻军不断利用湘军兵力不足、机动性差的缺陷,来回穿插,导致湘军疲于奔命。
1866年,赖文光和张宗禹在河南中部会师,决定一举冲破曾国藩的“河防”计划。9月,捻军得知朱仙镇以北的堤墙尚未筑成,决定在此攻入山东。曾国藩北上没有取得了任何战绩,还遭遇了多次败仗,清廷决定换人。12月,李鸿章被任命为了钦差大臣,负责带领湘、淮两军对付捻军,而曾国藩则调为两江总督,适当削弱其兵权。
而捻军在北方一直流动作战,部队得不到休整和补给,在战略上也日渐被动起来。于是两人商议后,豫西的张宗禹带领一支捻军进入陕西,和回民继续合作,试图在陕甘建立大本营;而赖文光则带领“东捻军”继续在黄河一带和清军周旋,拖住清军主力。双方约定,如果东捻军作战失利,则“则共趋秦中”。
三,东捻军的覆灭
李鸿章虽然担任了大任,但是他也知道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对付流动作战的捻军,他的政策,只能在曾国藩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曾国藩的河防线太长,需要太多的兵力,李鸿章则调整为“扼地兜剿”,将一部分军队用于驻守,另一部分军队用于追击,如此就能够在攻防之间实现一个平衡。另外,对捻军采取招抚、离间等政策。
淮军
而张宗禹西征后,赖文光带领的捻军数量有所减少,其军队规模更加难以适应李鸿章的新政策。1866 年 10 月,东捻军试图再次攻入运河防线,遭到失败,于是南下江苏,依然未能突破运河。最终,赖文光决定放弃攻破运河,向湖北转移,带领主力部队进入四川,在四川建立基地,并派遣一支偏师进入陕西配合张宗禹。
东捻军进入湖北后,李鸿章立即调遣十万大军驻扎在河南南部,防止捻军北上。又调集重兵深入湖北进攻,试图将东捻军消灭在鄂东。赖文光不愧是太平天国的名将,他带领军队在湖北和淮军作战,获得了几次胜利。尤其是在尹漋河之战中歼灭了刘铭传一半的军队。然而,由于淮军的装备精良,东捻军遭到了重创,损失了1万军队。
刘铭传
随后,东捻军试图西进四川,遭到清军击退。最终赖文光只能带领东捻军回到河南,干其劫掠的老本行。当时,赖文光原本按照事先约定的计划进入陕西,然而当年山东获得了丰收,粮食充足,于是赖文光最终改变主意,带领捻军到山东打劫。
山东获得丰收,这全赖这一年捻军撤出了山东了啊,捻军就如同蝗虫一样到处破坏生产。山东也最终成为了东捻军的葬身之地。山东三面环海,其西又有运河、黄河阻隔,非常有利于实行大包围。当捻军进入山东后,李鸿章立即下令将运河、黄河一线防线加固,并将包围圈缩小到胶莱河一线。
赖文光进入山东后,发现了李鸿章的大阴谋,于是立即组织捻军突围。经过一番血战,东捻军终于突破了胶莱河防线。然而,东捻军又被围困在运河和胶莱河的防线之间,此地面积更小,让骑兵无用武之处,粮食也逐渐吃完了。赖文光试图突围,却多次遭到失败。
东捻军就南下安徽准备劫掠粮食,刘铭传就尾随其后,在潍县击溃东捻军。赖文光只能带领军队南下江苏,而刘铭传继续追击,在赣榆再次击败东捻军,鲁王任化邦被叛徒潘贵升枪杀,东捻军实力大损。赖文光又带领捻军北上攻入山东,正当他们在山东“就粮”时,刘铭传又杀来,东捻军再败,损失了3万人。赖文光带领残余的几千部队南下,不断遭到沿途的围追堵截,最终于1868年在扬州北部被吴毓兰部淮军击败,赖文光被俘。至此,东捻军完全被消灭了。
东捻军被消灭后,黄河中下游终于恢复了和平,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生产再次稳定了下来。此后,清朝得以集中力量用兵于西北,对付西捻军、陕甘回乱和新疆的阿古伯,以及收复伊犁等军事活动。而李鸿章通过消灭东捻军,其地位便迅速超过了曾国藩,成为了当时汉族官僚中地位最高之人。
欢迎关注公众号:北斗维斟。本人喜欢历史,文化,文学,诗词等,自从毕业以来一直在阅读,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多有创作。我创立了的“ 北斗维斟 ”,主要在于深度解读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欢迎你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