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捻军风云:赖文光改组捻军,击杀了僧格林沁,却还是流寇的命运

捻军风云:赖文光改组捻军,击杀了僧格林沁,却还是流寇的命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斟北斗 访问量:2597 更新时间:2024/1/5 15:28:54

张乐行被杀之后,捻军运动进入了短暂的低潮。不久,太平天国也灭亡,两大农民军都处于危机之中。在这时候,太平天国最后的名将——赖文光,利用太平军的组织方法改造了捻军,实现了太平军和捻军的合流,再次在北方掀起了农民运动的高潮。然而悲哀的是赖文光无法改变捻军流寇的性质,以至于捻军依然只是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最终也只能失败。

一,赖文光改造捻军

1862年,安庆陷落,南京西部屏障丢失,陈玉成陷入了苦战。为了能够开拓新的基地,化解南京的压力,陈玉成决定派遣共王陈德才、王梁成富、遵王赖文光、祜王蓝成春等,带领3万大军远征西北,试图和回民合作,在陕甘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西北远征军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陕南地区,和这里的蓝大顺农民军结合,开辟了新的基地。陕甘回民听闻太平军进入陕南,就立即发动了暴动。他们在白彦虎等人的唆使下大肆屠杀汉人,西北出现了严重的混乱。

不过,西北军并未趁机北上占领关中,因为南方的形势更加糟糕。1864年,“天京”遭到围攻,西北军和捻军决定东归救援。正当他们走到半路时,“天京”陷落,导致人心涣散,士气大挫。很快,西北军遭到了清军围追堵截,陈得才自杀,马融和投敌,蓝成春被害,而赖文光决定带领残余部队挺进中原。

赖文光,广西人,在早期担任文官,因此很少露面。天京变乱后,赖文光弃文从武,督师江北,辅助陈玉成东征西讨,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多次劝陈玉成出兵荆襄之地,扩大后方,但没有得到采取。西北军的主要将领去世后,赖文光将大任扛起,创造了新的成就。

与此同时,捻军也陷入了危机。陈德才远征时,张宗禹带领部分捻军进入陕西。张宗禹,安徽亳州雉河集(涡阳)人,是捻军盟主张乐行的侄子,曾经被太平天国册封为梁王。1861年,他带领3万捻军取得了清江浦之战的胜利,由此名声大振。1862年,张宗禹听说陈玉成被害,于是带领捻军东归,和张乐行汇合,但是被僧格林沁击溃,张乐行被捕杀。

张宗禹

随后,张宗禹带领捻军的残余力量转战到安徽和湖北交界一带,试图和西北军汇合。两军汇合后,又在麻城被僧格林沁击败,只能在大别山区打游击战。为了彻底实现太平军和捻军的融合,张宗禹让赖文光对两军进行了统一领导,用太平天国的组织方式重组了两军,依然沿用太平天国的年号、封号。不过,历史上却将这支新部队称之为“新捻军”。

在武器装备上,由于太平军的加入,捻军的武器得到提升,战斗力实现了飞越。另外,为了适应流动作战的需要,新捻军基本实现了易步为骑。改编很快就取得了效果,他们东奔西走,不断引诱僧格林沁追击,最终将僧格林沁引入曹州的包围圈,最终将僧格林沁的部队全歼,僧格林沁本人也在此战中牺牲。

曹州大捷,歼灭清朝北方最精锐的部队,也消灭了清朝八旗最后的希望,是捻军史上最大的胜利。此后,清朝也就只能依靠汉人的地方军队来北方征伐了,使得汉人官僚的势力进一步提升,这对清朝后期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曾国藩“河防”计划的破产

僧格林沁的骑兵被歼灭后,清廷赶紧调遣曾国藩的部队北上对付捻军。和僧军相比,湘军和淮军的武器更加先进,非常擅长于打阵地战。因此,曾国藩改变了僧军穷追猛打的策略,提出“重点设防”、“布置河防”和“查圩”三大方针。

重点设防,就是在关键城市、交通路口设置重兵,防止捻军破坏交通,攻陷州府;“布置河防”就是利用黄河、运河等水道,修建防御工事,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限制捻军的活动范围;“查圩”就是大办团练,推行坚壁清野、连坐法,将捻军活动地区的百姓组织起来,切断捻军的补给。

曾国藩的部署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漏洞百出。首先,要布局如此大的包围圈,那就需要更多的兵力,而湘军在精而在于多,因此只能守住重要的城市和关卡,缺乏主动进攻的能力。而捻军都是骑兵,可以在中原纵横捭阖,他们没有固定的基地,都是依靠洗劫沿岸的村庄为生,很少攻打城市。即使湘军能够合围,他们也能够找到虚弱的一环突围而出,然而让精心布局的圈套变成空壳。

最初,山东兵力虚弱,只有丁宝桢的3000军队驻扎济宁,捻军则攻入山东大肆劫掠,最后获得充足的补给才南下。在进攻涡阳失利后,捻军又兵分两路进入河南,威胁山西、陕西等地。曾国藩好不容易布置好了包围圈,捻军又向南攻入湖北。等湘军大量在湖北聚集,捻军又迅速进入河南。捻军试图突破运河防线东进,未能成功,于是南下攻入安徽、江苏。等湘军南下,捻军又立即北上河南。捻军不断利用湘军兵力不足、机动性差的缺陷,来回穿插,导致湘军疲于奔命。

1866年,赖文光和张宗禹在河南中部会师,决定一举冲破曾国藩的“河防”计划。9月,捻军得知朱仙镇以北的堤墙尚未筑成,决定在此攻入山东。曾国藩北上没有取得了任何战绩,还遭遇了多次败仗,清廷决定换人。12月,李鸿章被任命为了钦差大臣,负责带领湘、淮两军对付捻军,而曾国藩则调为两江总督,适当削弱其兵权。

而捻军在北方一直流动作战,部队得不到休整和补给,在战略上也日渐被动起来。于是两人商议后,豫西的张宗禹带领一支捻军进入陕西,和回民继续合作,试图在陕甘建立大本营;而赖文光则带领“东捻军”继续在黄河一带和清军周旋,拖住清军主力。双方约定,如果东捻军作战失利,则“则共趋秦中”。

三,东捻军的覆灭

李鸿章虽然担任了大任,但是他也知道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对付流动作战的捻军,他的政策,只能在曾国藩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曾国藩的河防线太长,需要太多的兵力,李鸿章则调整为“扼地兜剿”,将一部分军队用于驻守,另一部分军队用于追击,如此就能够在攻防之间实现一个平衡。另外,对捻军采取招抚、离间等政策。

淮军

而张宗禹西征后,赖文光带领的捻军数量有所减少,其军队规模更加难以适应李鸿章的新政策。1866 年 10 月,东捻军试图再次攻入运河防线,遭到失败,于是南下江苏,依然未能突破运河。最终,赖文光决定放弃攻破运河,向湖北转移,带领主力部队进入四川,在四川建立基地,并派遣一支偏师进入陕西配合张宗禹。

东捻军进入湖北后,李鸿章立即调遣十万大军驻扎在河南南部,防止捻军北上。又调集重兵深入湖北进攻,试图将东捻军消灭在鄂东。赖文光不愧是太平天国的名将,他带领军队在湖北和淮军作战,获得了几次胜利。尤其是在尹漋河之战中歼灭了刘铭传一半的军队。然而,由于淮军的装备精良,东捻军遭到了重创,损失了1万军队。

刘铭传

随后,东捻军试图西进四川,遭到清军击退。最终赖文光只能带领东捻军回到河南,干其劫掠的老本行。当时,赖文光原本按照事先约定的计划进入陕西,然而当年山东获得了丰收,粮食充足,于是赖文光最终改变主意,带领捻军到山东打劫。

山东获得丰收,这全赖这一年捻军撤出了山东了啊,捻军就如同蝗虫一样到处破坏生产。山东也最终成为了东捻军的葬身之地。山东三面环海,其西又有运河、黄河阻隔,非常有利于实行大包围。当捻军进入山东后,李鸿章立即下令将运河、黄河一线防线加固,并将包围圈缩小到胶莱河一线。

赖文光进入山东后,发现了李鸿章的大阴谋,于是立即组织捻军突围。经过一番血战,东捻军终于突破了胶莱河防线。然而,东捻军又被围困在运河和胶莱河的防线之间,此地面积更小,让骑兵无用武之处,粮食也逐渐吃完了。赖文光试图突围,却多次遭到失败。

东捻军就南下安徽准备劫掠粮食,刘铭传就尾随其后,在潍县击溃东捻军。赖文光只能带领军队南下江苏,而刘铭传继续追击,在赣榆再次击败东捻军,鲁王任化邦被叛徒潘贵升枪杀,东捻军实力大损。赖文光又带领捻军北上攻入山东,正当他们在山东“就粮”时,刘铭传又杀来,东捻军再败,损失了3万人。赖文光带领残余的几千部队南下,不断遭到沿途的围追堵截,最终于1868年在扬州北部被吴毓兰部淮军击败,赖文光被俘。至此,东捻军完全被消灭了。

东捻军被消灭后,黄河中下游终于恢复了和平,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生产再次稳定了下来。此后,清朝得以集中力量用兵于西北,对付西捻军、陕甘回乱和新疆的阿古伯,以及收复伊犁等军事活动。而李鸿章通过消灭东捻军,其地位便迅速超过了曾国藩,成为了当时汉族官僚中地位最高之人。

欢迎关注公众号:北斗维斟。本人喜欢历史,文化,文学,诗词等,自从毕业以来一直在阅读,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多有创作。我创立了的“ 北斗维斟 ”,主要在于深度解读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欢迎你来关注。

更多文章

  • 僧格林沁:从放羊娃到满蒙贵族的最后勇将,死后成晚清军事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志英好心情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廷,成吉思汗,太平天国,李鸿章,咸丰,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荷三朝宠眷,经百战勋名还是在当知青的时候,不知道看了哪本书记下了这僧格林沁的名字,当然,他是被作为捻军最辉煌的战绩而记录下来的,及至后来,看了刘晓庆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遂对他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在印象中,他就是个赳赳武夫,鲁莽又自大,愚蠢又愚昧,是典型的晚清朝堂上一帮泥古不化的代表人物

  • 那个杀死晚清最强悍蒙古将领僧格林沁的少年,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瑞丽谈科技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曾国藩,平定,晚清,捻军

    自古以来,每一个王朝的开辟都少不了将士的功劳,一个好将士是很受皇帝器重的,如同皇帝的左膀右臂。僧格林沁就是晚清的一位猛将,受到两个朝代皇帝的重用。僧格林沁是蒙古的将领,他的一生都在战斗,而他带领的战队都是所向披靡的,取得的胜利不计其数。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骁勇善战的猛将,在英法联军的战斗中却失手了,这一

  • 从放羊娃到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的一生,到底有多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小史搞笑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清军,道光帝,咸丰,成吉思汗

    僧格林沁系晚清铁帽子王之一“博多勒噶台亲王”,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从底层社会的放羊娃出身,一跃成为清朝的国之柱石。如此大的人生跨越,古往今来实在罕见。僧格林沁是蒙古族人,他是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合撒儿嫡系后人,按照族谱和史书记载,由拙赤合撒儿到僧格林沁,他们家族大约已经传承二十六代人。僧格林沁的身世拙赤

  • 僧格林沁:大清柱石,铁帽子王,威风八面,却惨死于农家少年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廷,太平天国,咸丰,同治,曾国藩

    同治十二年(1873年)夏天的某个黄昏,夕阳已经隐没在山后,天气还是热不可耐。涡阳(今属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新兴集的许多人家,为了纳凉,纷纷把饭桌摆出屋外,在树荫灯影里用餐。张记粮坊的掌柜张凌云和坊间一班小伙计也不例外,在坊外院场上摆了两张八仙桌,团团坐一起,边吃饭边高声畅谈。张掌柜这天心情似乎特别

  • 此人率3000兵马设伏击杀僧格林沁,后因喝醉酒被清朝凌迟

    历史解密编辑:石头人呦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胜保,清军,清朝,张乐行

    俗话说“出来混的,迟早都要还”,这话用在清末众多起义军将领身上是再适合不过了。对起义军首领或重要人物,清朝处理方式很简单,就是凌迟处死;侥幸逃脱者,清朝也会追杀到底,派出密探寻找其下落,然后逮捕,凌迟。捻军“童子军”小兵张皮绠,在麦田里一刀砍下僧格林沁(僧王)脑袋,改变了晚清政治格局;让曾国藩、李鸿

  • 僧格林沁能被道光帝看中,真是因为一个梦?专家:低估道光皇帝了

    历史解密编辑:志英好心情标签:道光帝,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咸丰,八旗

    僧格林沁,可与清初蒙古战神博尔济吉特·策棱相提并论、被晚清朝廷评价为“国之柱石”的一代悍将。被大清王朝引以为傲的八旗军队,自僧格林沁去世后便一蹶不振,直至退出历史舞台。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僧格林沁生擒太平军猛将林凤祥、李开芳,军功卓著;面对英法联军,他更是取得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抵御外辱、名垂千

  •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八里桥,清军,骑兵,咸丰,联军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八里桥之战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此次战役的清军统率是僧格林沁。1860年8月24日,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清军西撤,与此同时,英法联军持续进攻通州,9月18日,通州陷落。通州当时是北京城外的唯一防护

  • 太平天国灭亡后,太平军最后一个名将,击毙僧格林沁,打败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三娃家的彩虹标签:曾国藩,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太平天国,捻军

    1864年7月19日,湘军曾国荃部攻陷天京,历时十余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时间来到1864年8月,正在天京外围与清军激战的西北太平军听到消息后,心中支撑的信念忽然崩塌了。他们跳到清军包围圈的外面,就是抱着“援救天京”的坚定信念,在缺衣少粮和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与清军鏖战多日,而现在天国的领袖:天王

  • 1913年,蒙古亲王和福晋的照片,僧格林沁曾孙先祖是成吉思汗二弟

    历史解密编辑:射手娱评标签:福晋,先祖,二战,成吉思汗,蒙古亲王,世界大战,金庸笔下角色,1913年台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这是一张拍摄于1913年的老照片,照片中帅气的男子和俊俏女子分别是蒙古亲王和福晋,两人是郎才女貌,非常般配。这位长相英气逼人、气度不凡的亲王名字叫做“阿穆尔灵圭”,他是僧格林沁的曾孙,其先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他6岁时就承袭亲王爵位。常年驻京,在修铁路、兴办新式学堂方面都有贡献。

  •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朝,军事,军队,皇帝,捻军

    清朝是个非常复杂的朝代,提到清朝我们的感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仿佛一进入中国近代史,学到的全部都是屈辱和不堪,而这些全部都要怪罪到清政府的头上。而事实上,前期的清朝是非常牛的,为什么说清朝很牛,因为他是古代中国的终极形态,什么叫终极形态,终极形态意味着,古代中国的模式到了清朝这里,已经进化完成了。古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