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榜秀才 访问量:2278 更新时间:2024/1/6 10:52:06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英法联军开战呢?在这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八里桥之战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此次战役的清军统率是僧格林沁。

1860年8月24日,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清军西撤,与此同时,英法联军持续进攻通州,9月18日,通州陷落。通州当时是北京城外的唯一防护重镇,通州陷落后北京城岌岌可危,然而此时咸丰皇帝并不死心,他命令僧格林沁必须于北京城外击溃英法联军。

那么,在通州失陷的情况下,咸丰皇帝为会相信僧格林沁能击溃英法联军呢?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僧格林沁手中握有战斗力最强悍的蒙古骑兵,这支骑兵被咸丰皇帝称为“大清的长城”,在之前的屡次战斗中,都表现不凡,而且除了骑兵外,僧格林沁还统率了2万多的步兵,这样算来,僧格林沁统率的清军总兵力在3万人左右,而英法联军只有8000余人。

两军兵力相差悬殊,这就是咸丰皇帝的底气。于是,僧格林沁便于八里桥布防,随时迎接英法联军,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北京三十里,是通州进入北京的咽喉要道,清军将赌注全压在了八里桥一战上。若战败,咸丰皇帝也只有选择逃跑了,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八里桥之战只能胜不能败,似乎也注定会胜利。

但战争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英法联军惊讶于胜利来得如此容易,而清朝统治者则惊讶于败得如此突然又如此彻底。

整个战斗的过程如同单方面的屠杀,僧格林沁的骑兵一次次地英法联军发起冲击,但一次次地被英法联军先进的火枪大炮所击溃,清军手中的大刀长矛根本触及不到英法联军的任何一个士兵,最终近三万的清军被8000英法联军所败,清军死伤1200多人,而英法联军死伤三十余人,其中战死的只有几人。

相差如此巨大的战损比,让清政府颜面无存,至今想来也确实非的窝囊,那么在这场战役中,僧格林沁选择在八里桥这么一个开阔的地方以骑兵正面冲击英法联军,是否犯下了兵家大忌呢?

若单以两军当时的装备情况来看,这种战术肯定是非常落后的,但是,僧格林沁当时选择这么一种战术也是被逼无奈的,那么,他是被谁所逼呢?答案就是形势!

当时咸丰皇帝强令僧格林沁必须在北京城外抵挡住英法联军,对于前不久在天津大沽口受挫的僧格林沁来讲,他已经正面接触过英法联军,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厉害,所以他非常清楚,以当时清军的实力和平津地区的地形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击败英法联军的,蒙古骑兵擅长平原作战,而英法联军的火枪阵及先进的火炮更适合平原作战,如果让英法联军在大沽口成功登陆,那么华北平原就是他们发挥自身武器优势最有利的舞台。

因此,在大沽口,僧格林沁想尽一切办法击溃了英法舰队,其目的就是阻止他们踏上清朝国土,可惜英法联军采取了迂回包抄的策略,打了一个时间差,侧面绕过大沽口,而后包夹了僧格林沁,这才造成了僧格林沁的大沽口之败。

所以,大沽口陷落后,僧格林沁就已经不抱任何战胜之希望了,但面对咸丰皇帝的要求,他也不得不去执行,因此,八里桥之战实属僧格林沁的被迫一战。

在被迫一战的情况下,僧格林沁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己方的优势,最终,他得出的结果就是,必须以骑兵快速冲到敌方阵前,与他们进行肉搏战,才有胜利的一丝希望,所以才有了后来蒙古骑兵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可是,英法联军的阵型非常严谨,所配备的也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前装击发线膛枪和火炮,其装填速度快,威力大,射程远,精度高,所以,蒙古骑兵根本近不了身。

而且,英法联军为了不让僧格林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布防,在18日通州陷落后,于第二天便派出先遣侦查部队进行侦查和小股骚扰,于21日凌晨4点便开始全力向八里桥进发,7点就发起了进攻。

我们可以看一下英法联军的进军速度和发起攻击的时间,不难看出,僧格林沁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迎接英法联军的来袭,而且非常重要的第一点就是,英法联军于凌晨就开始集结推进,早上7点就主动发起了进攻,很明显,他们也想到了清军夜袭的可能性,所以才会选择这一时间段来打破了清军夜袭的幻想。

所以,当时的僧格林沁是真的难,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主动进攻也不是,被动防守更是坐以待毙,骑兵冲击不成,夜袭更不可能,总而言之,对于僧格林沁来讲,无论他怎么选择,八里桥之战都是必败之局。

更多文章

  • 太平天国灭亡后,太平军最后一个名将,击毙僧格林沁,打败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三娃家的彩虹标签:曾国藩,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太平天国,捻军

    1864年7月19日,湘军曾国荃部攻陷天京,历时十余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时间来到1864年8月,正在天京外围与清军激战的西北太平军听到消息后,心中支撑的信念忽然崩塌了。他们跳到清军包围圈的外面,就是抱着“援救天京”的坚定信念,在缺衣少粮和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与清军鏖战多日,而现在天国的领袖:天王

  • 1913年,蒙古亲王和福晋的照片,僧格林沁曾孙先祖是成吉思汗二弟

    历史解密编辑:射手娱评标签:福晋,先祖,二战,成吉思汗,蒙古亲王,世界大战,金庸笔下角色,1913年台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这是一张拍摄于1913年的老照片,照片中帅气的男子和俊俏女子分别是蒙古亲王和福晋,两人是郎才女貌,非常般配。这位长相英气逼人、气度不凡的亲王名字叫做“阿穆尔灵圭”,他是僧格林沁的曾孙,其先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他6岁时就承袭亲王爵位。常年驻京,在修铁路、兴办新式学堂方面都有贡献。

  •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朝,军事,军队,皇帝,捻军

    清朝是个非常复杂的朝代,提到清朝我们的感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仿佛一进入中国近代史,学到的全部都是屈辱和不堪,而这些全部都要怪罪到清政府的头上。而事实上,前期的清朝是非常牛的,为什么说清朝很牛,因为他是古代中国的终极形态,什么叫终极形态,终极形态意味着,古代中国的模式到了清朝这里,已经进化完成了。古代中

  • 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张洛行,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清军,太平天国,清廷

    在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期,在我国长江以北的苏皖鲁豫等地区还活跃着另一支反清农民起义军――捻军。捻军与太平军南北呼应,也给清军制造了很大麻烦,可以说是太平军的友军。“捻”的意思即一股一伙,即成群的人。捻党是一种反对土豪乡绅和官府的穷苦贫民的组织,它“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具有隐蔽性,是一种民间的秘

  • 嘉庆最宠爱的妃子,为其生下皇长子,外孙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

    历史解密编辑:林丽说生活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嘉庆,皇长子,清朝,道光帝,咸丰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非常看重长子。作为一名父亲来讲,这是自己的一个儿子抑或有可能是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喜悦之情自认涌上心头;作为一位皇帝来讲,如果这位长子聪明伶俐、文武双全,未来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接班人。作为皇长子的母亲的嫔妃的心情自然也不用多说,不但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更因为他是皇长子,是在“

  •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

    历史解密编辑:及所幼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八里桥,联军,清军,骑兵,蒙古

    僧格林沁之所以选择在八里桥的开阔地段同英法联军展开决战,实际上是因为认知差异,他没有想到英法联军的火力会如此之强。同时,他所率领的是最为精锐的蒙古骑兵,开阔地本身就适合蒙古骑兵冲锋,所以从他自身认知角度来说,他并没有选错决战地点。当时已经没有退路之所以要选择同英法联军决战,是因为当时已经没有退路了。

  • 晚晴名将僧格林沁,曾带军抵抗英法侵略者,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军,太平天国,侵略者,咸丰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穷山沟里走出来的治世大将军,一生功勋卓越,曾经在那个列强侵略,兵荒马乱的时代力挽狂澜,他的一生高光不断,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抗击英国并取得近代史上首次抗击侵略者的重大胜利。清嘉庆十六年六月五日,蒙古草原诞生了一个婴儿,他的家人们并不会想到此后这个孩子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他们是

  • 三千蒙古骑兵冲锋,只七人存活,僧格林沁的诱敌深入战略是错的?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军,骑兵,联军,法军,大沽口

    1858年5月20日,第一次大沽口之战,英法联军使用1200名士兵从大沽口登陆,仅仅2个小时就打垮守军,占领炮台。此战中,清军9000多人仅有300人死亡,看来伤亡总数不会超过900,不到十分之一,就全部撒丫子跑了。僧格林沁认为是炮台火力不够,在海口设置了3道封锁线,封锁线都有横穿内河的锁链,大量的

  • 捻军首领,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最后被僧格林沁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军,太平天国,清廷,咸丰,张乐行

    张乐行,字洛行,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是清末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曾被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军首领公推为捻军盟主,成为早期捻军的最高首领。咸丰元年(1851年),张乐行率部,联合亳州一带的捻军,共举义旗,起兵反抗腐朽的清政府。次年,随着皖北大旱,清廷救灾不力,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不满

  • 十六岁少年手刃满清最后的悍将僧格林沁,八年后落网惨遭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平定,太平天国,咸丰,大臣,战功

    十六岁少年手刃满清最后的悍将僧格林沁,八年后落网惨遭凌迟处死我们在说到清朝晚期的名将的时候,一般会想到谁呢?我想这个曾国藩和左宗棠应该是被经常提及的,其他的像冯子材也是一个抗法英雄了,其实还有一个名将是那个时代不得多得的人物,但是这个下场却是非常的凄惨,因为他被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给手刃了,这是怎么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