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僧格林沁:大清柱石,铁帽子王,威风八面,却惨死于农家少年之手

僧格林沁:大清柱石,铁帽子王,威风八面,却惨死于农家少年之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李大脚 访问量:647 更新时间:2024/1/6 8:49:12

同治十二年(1873年)夏天的某个黄昏,夕阳已经隐没在山后,天气还是热不可耐。

涡阳(今属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新兴集的许多人家,为了纳凉,纷纷把饭桌摆出屋外,在树荫灯影里用餐。

张记粮坊的掌柜张凌云和坊间一班小伙计也不例外,在坊外院场上摆了两张八仙桌,团团坐一起,边吃饭边高声畅谈。

张掌柜这天心情似乎特别好,多置了几样小菜,外加两坛老酒,和伙计们热烈吃喝,热烈吹牛。

也是合该有事。

几杯老酒落肚,张掌柜晕晕乎乎,管不住自己的嘴,吹牛吹得没边际,说自己是张乐行的子侄,曾亲手杀死大清僧王。

张乐行和僧王都是大清咸丰、同治年间如雷贯耳的大人物。

而且,张乐行本身就是涡阳人氏,其于咸丰二年(1852年)发起捻军起义,势力遍及苏鲁豫皖等地方,曾一度称“大汉明命王”。后来南方太平天国运动风头越来越盛,张乐行与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接洽,更换为太平天国旗帜,听封不听调,封成天义,任征北主将,后又改封为沃王。

僧王即是晚清最后一位敢于提刀上马的八旗贵族 僧格林沁 ,咸丰初继位时的顾命十大臣之一,于咸丰四年封亲王,并诏世袭罔替,即民间所说的铁帽子王,人称僧王,是清廷王室中足以与曾国藩比肩的人物,时有“南有曾帅,北有僧王”之称。

张乐行和僧王乃是一对冤家死对头。

同治元年(1862年),张乐行被叛徒李家英出卖,成了僧格林沁的俘虏,就义于义门大周营。

僧格林沁对付张乐行的手段极为残忍,先命人对张乐行子张喜、义子王宛儿施以活剐极刑,并将二人的肉割下强行塞到张乐行的嘴里。

张乐行把肉吐到了刽子手的脸上,大骂刽子手的祖宗十八代。

刽子手恼羞成怒,用利钩把张乐行的舌头勾出,撕烂。

张乐行口不能骂,就用目光来表示自己的愤怒,瞋目而视,因为太用力,眼角都睁裂了,流血不止。

刽子手剐毙了张喜、王宛儿,冷笑着对张乐行动手,他们用铁钩将张乐行的大肠从肛门勾出并拴在马桩上,寸寸切割,生怕张乐行的痛苦程度不够,每割一刀,都浇上盐水。而当张乐行因为剧痛昏倒,刽子手必要用冷水将之浇醒才继续施刑。整整一天下来,张乐行被被剐了一千多刀,但始终没有叫喊求饶,最终只剩头颅完好。

僧格林沁留下头颅是有目的的,一则是要张乐行能亲眼看到自己全身的肌肉被一片片剐下,再一则是要留下完好的头颅示众。

可以说,张乐行所受惨刑,乃是千古罕有。

张乐行死后,涡河两岸的人民沉痛无比地传唱着这样的歌谣:“看看义门好心伤,想起沃王泪汪汪,看着地在人不在,太阳从此失了光……”

凌掌柜这会儿说自己是张乐行子侄,亲手杀了僧王,尽管是酒后醉话,真假不确,但座中众人无不轰然叫好,拍掌狂呼。

僧王死于同治四年(1865 年),该年,僧格林沁率部征伐捻军。张乐行弟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飘忽不停,日夜兼程百余公里,将僧格林沁一步步引至山东,在曹州(今山东菏泽市)城西北20公里处的高楼寨设伏。僧格林沁率军数十日不离马鞍,“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孤军深入,突遭伏击,全军溃败,僧格林沁在麦田中被捻军中一个名叫张皮绠的十六岁少年斩杀。

沃王张乐行大仇得报,捻军上下齐唱:“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粮坊掌柜张凌云歪斜着眼,拍着胸脯,喷着酒气,粗着嗓门说:“俺就是张皮绠!”

你就是张皮绠?

对对对,你就是张皮绠!

大家都知道他醉了,举杯说:“你是张皮绠,来,咱们大家敬张皮绠一杯!”

“对,我们敬张皮绠一杯!”

大家推杯换盏,觥筹交错。

突然,黑暗中闪出几条人影,口中呼喝:“哪个是张皮绠?!”话音未落,一条大铁链套向张掌柜的颈脖。

这下变故斗生,大家霎时酒醒了一半,目瞪口呆,眼睁睁地看来人将掌柜带走。

僧格林沁可是清廷曾视为“国之柱石”的人物,他的死,对清廷影响巨大,清廷也从未放弃对杀人元凶的追缉。

话说,僧格林沁乃是大清道光、咸丰、同治三朝老臣,其15岁袭郡王爵位,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24岁授予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25岁时授镶红旗蒙古都统。

道光二十九年,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云县剿匪,其谋定而后动,亲冒箭矢,一举剿灭悍匪,犹如狮子搏兔,展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京畿重地,朝野震动。咸丰帝亲自将清太祖努尔哈赤使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军进剿。僧格林沁不负厚望,在天津南一战击溃太平军,接着,水淹连镇,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

咸丰五年六月,僧格林沁再败太平天国北伐军余部,俘获太平军另一悍将李开芳。

咸丰九年六月,英法联军悍然进犯我大沽口,僧格林沁率军勇敢出战,击沉英军炮艇4艘,击伤6艘,重伤英军司令何伯,取得了自1840年外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大扬国人士气。

不过,咸丰十年九月,驻守京畿八里桥的僧格林沁没能抵挡得住英法联军洋枪大炮的进攻,北京沦陷,圆明园毁于一旦。僧格林沁也因此遭到革职。

同治四年(1865年)5月,慈禧太后看到捻军势力复炽,用僧格林沁出山剿捻。

僧格林沁立功心切,一路追杀。

有人向曾国藩汇报军情,曾国藩惊曰:“轻骑追击为用兵大忌,僧王险矣。”

不多久,前线就传来噩耗,僧格林沁阵亡。

僧格林沁之死,乃是晚清历史的军事转折点。僧格林沁死后,八旗武装再没有了能够真正担当的主帅,跟绿营一样,失去了可以控制局面的战斗力。

而在僧格林沁战死的前一年,湘军已攻占了天京,清廷已经取得了对太平天国战争的胜利。

僧格林沁死,曾国藩奉命北上,于同治七年(1868年)剿灭捻军,担任了直隶总督,则汉人控制满清军事力量的格局已经构成,满清垮台不可避免。

无怪僧格林沁一死,慈禧太后就发哀叹说:“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

清廷为僧格林沁举行葬礼的规格极高,同治帝和慈禧太后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绘像紫光阁。慈禧太后又下令在北京为僧格林沁建“显忠祠”,每年春秋二季仲月吉日,朝廷派太常卿祭奠。

由于“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的歌谣流传很广,杀僧王者有名有姓,清廷一直在寻找张皮绠的下落。

同治十二年(1873年)这年,距离僧格林沁遇难已过去了八年,案子几乎已成死案。

粮坊老板张凌云好死不死,酒后吹牛,称自己就是当年的张皮绠,恰好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耳目撞了个正着。

丁宝桢的耳目捉走了张凌云,随后,涡阳县捕快出动,在张凌云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即张凌云所说,并非酒后胡话,而是酒后吐真言,他果真就是当年的张皮绠!

被收押在县衙的张皮绠看身份已经露馅,也不再藏着掖着,痛痛快快,供认自己的身份,详细述说了杀僧格林沁经过。

张皮绠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涡阳北张楼村人,家境贫寒,全家参加了张乐行的捻军起义。张乐行战死后,张皮绠改投于张宗禹部下。

曹州之战,捻军大获全胜。

战后,张皮绠和小伙伴一起搜索残敌。

在一片麦田里,张皮绠发现了僧格林沁,当然,他当时并不知道此人是谁,只看见他身穿黄澄澄的黄马褂,非常耀眼,却浑身鲜血,动弹不得,于是就大步冲上,手起刀落,将之杀死。

杀死之后,张皮绠将僧格林沁其身上的花翎、株、帽等全部剥下,穿在自己身上回了军营中。

张宗禹正在军营缴获的清军将官翎顶,在那装得满满的几十只箩筐的翎顶中,有内阁学士全顺的双眼花翎,有兵何建鳌的单眼花翎……独独没有僧格林沁的亲王特有的三眼花翎。

这次伏击,张宗禹志在击杀僧格林沁,没找到僧格林沁的三眼花翎,好不失望,等见到十六岁的张皮绠戴着僧格林沁的三眼花翎回来,这才笑逐颜开。

不久,张皮绠因为母亲病故,父亲、哥哥又早已战死军中,家里只有寡嫂,生活难以为继,于是离军返家,用带回的银两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张凌云,娶妻生子,在新兴集开设粮坊做点生意,日子过得还不错。

哪想到,因为喝多了点马尿,脑子管不住嘴,泄露了当年杀死僧格林沁的往事,被清廷密探擒了个正着,命啊,这就是命!

慈禧太后得知杀害僧王的元凶落网,大为欣喜,下令将其押解山东济南,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二十四岁的张皮绠遭受剐刑,惨状与沃王张乐行相似;张皮绠受刑的英勇气概,也不输沃王张乐行,神色自若,殊不畏惧。

更多文章

  • 此人率3000兵马设伏击杀僧格林沁,后因喝醉酒被清朝凌迟

    历史解密编辑:石头人呦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胜保,清军,清朝,张乐行

    俗话说“出来混的,迟早都要还”,这话用在清末众多起义军将领身上是再适合不过了。对起义军首领或重要人物,清朝处理方式很简单,就是凌迟处死;侥幸逃脱者,清朝也会追杀到底,派出密探寻找其下落,然后逮捕,凌迟。捻军“童子军”小兵张皮绠,在麦田里一刀砍下僧格林沁(僧王)脑袋,改变了晚清政治格局;让曾国藩、李鸿

  • 僧格林沁能被道光帝看中,真是因为一个梦?专家:低估道光皇帝了

    历史解密编辑:志英好心情标签:道光帝,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咸丰,八旗

    僧格林沁,可与清初蒙古战神博尔济吉特·策棱相提并论、被晚清朝廷评价为“国之柱石”的一代悍将。被大清王朝引以为傲的八旗军队,自僧格林沁去世后便一蹶不振,直至退出历史舞台。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僧格林沁生擒太平军猛将林凤祥、李开芳,军功卓著;面对英法联军,他更是取得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抵御外辱、名垂千

  •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八里桥,清军,骑兵,咸丰,联军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八里桥之战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此次战役的清军统率是僧格林沁。1860年8月24日,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清军西撤,与此同时,英法联军持续进攻通州,9月18日,通州陷落。通州当时是北京城外的唯一防护

  • 太平天国灭亡后,太平军最后一个名将,击毙僧格林沁,打败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三娃家的彩虹标签:曾国藩,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太平天国,捻军

    1864年7月19日,湘军曾国荃部攻陷天京,历时十余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时间来到1864年8月,正在天京外围与清军激战的西北太平军听到消息后,心中支撑的信念忽然崩塌了。他们跳到清军包围圈的外面,就是抱着“援救天京”的坚定信念,在缺衣少粮和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与清军鏖战多日,而现在天国的领袖:天王

  • 1913年,蒙古亲王和福晋的照片,僧格林沁曾孙先祖是成吉思汗二弟

    历史解密编辑:射手娱评标签:福晋,先祖,二战,成吉思汗,蒙古亲王,世界大战,金庸笔下角色,1913年台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这是一张拍摄于1913年的老照片,照片中帅气的男子和俊俏女子分别是蒙古亲王和福晋,两人是郎才女貌,非常般配。这位长相英气逼人、气度不凡的亲王名字叫做“阿穆尔灵圭”,他是僧格林沁的曾孙,其先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他6岁时就承袭亲王爵位。常年驻京,在修铁路、兴办新式学堂方面都有贡献。

  •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朝,军事,军队,皇帝,捻军

    清朝是个非常复杂的朝代,提到清朝我们的感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仿佛一进入中国近代史,学到的全部都是屈辱和不堪,而这些全部都要怪罪到清政府的头上。而事实上,前期的清朝是非常牛的,为什么说清朝很牛,因为他是古代中国的终极形态,什么叫终极形态,终极形态意味着,古代中国的模式到了清朝这里,已经进化完成了。古代中

  • 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张洛行,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清军,太平天国,清廷

    在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期,在我国长江以北的苏皖鲁豫等地区还活跃着另一支反清农民起义军――捻军。捻军与太平军南北呼应,也给清军制造了很大麻烦,可以说是太平军的友军。“捻”的意思即一股一伙,即成群的人。捻党是一种反对土豪乡绅和官府的穷苦贫民的组织,它“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具有隐蔽性,是一种民间的秘

  • 嘉庆最宠爱的妃子,为其生下皇长子,外孙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

    历史解密编辑:林丽说生活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嘉庆,皇长子,清朝,道光帝,咸丰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非常看重长子。作为一名父亲来讲,这是自己的一个儿子抑或有可能是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喜悦之情自认涌上心头;作为一位皇帝来讲,如果这位长子聪明伶俐、文武双全,未来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接班人。作为皇长子的母亲的嫔妃的心情自然也不用多说,不但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更因为他是皇长子,是在“

  •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

    历史解密编辑:及所幼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八里桥,联军,清军,骑兵,蒙古

    僧格林沁之所以选择在八里桥的开阔地段同英法联军展开决战,实际上是因为认知差异,他没有想到英法联军的火力会如此之强。同时,他所率领的是最为精锐的蒙古骑兵,开阔地本身就适合蒙古骑兵冲锋,所以从他自身认知角度来说,他并没有选错决战地点。当时已经没有退路之所以要选择同英法联军决战,是因为当时已经没有退路了。

  • 晚晴名将僧格林沁,曾带军抵抗英法侵略者,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军,太平天国,侵略者,咸丰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穷山沟里走出来的治世大将军,一生功勋卓越,曾经在那个列强侵略,兵荒马乱的时代力挽狂澜,他的一生高光不断,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抗击英国并取得近代史上首次抗击侵略者的重大胜利。清嘉庆十六年六月五日,蒙古草原诞生了一个婴儿,他的家人们并不会想到此后这个孩子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他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