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僧格林沁:从放羊娃到满蒙贵族的最后勇将,死后成晚清军事转折点

僧格林沁:从放羊娃到满蒙贵族的最后勇将,死后成晚清军事转折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志英好心情 访问量:1812 更新时间:2024/1/5 13:50:20

僧格林沁:荷三朝宠眷,经百战勋名

还是在当知青的时候,不知道看了哪本书记下了这僧格林沁的名字,当然,他是被作为捻军最辉煌的战绩而记录下来的,及至后来,看了刘晓庆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遂对他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

在印象中,他就是个赳赳武夫,鲁莽又自大,愚蠢又愚昧,是典型的晚清朝堂上一帮泥古不化的代表人物,后来他指挥的八里桥之战,数万铁骑被英法联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死伤枕藉,惨不忍睹,而后直接导致了圆明园被焚烧,可以说,他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当不为过。

不过,僧格林沁的所作所为,代表着大清面对西方列强的基本态度和能力,能力就不说了,不在一个层面对话,而作为态度来说,则充满着狂妄自大,完全地不了解世界发展的进程和格局,还是以天朝上国自居,以至于视国际法则为无物,将很多本来在今天看来正常的事,硬是生生地搅成了战争。

所以,我们不能只从僧格林沁的言行来判断此人的是是非非,而应该将其放在当时的环境下来衡量,如果从这个角度审视的话,我们会发现,僧格林沁算是一位满清王族中最后的勇士,身上所体现出高傲,足以证明他是成吉思汗的优秀子孙。

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将,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即今属内蒙古通辽市人。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袭科尔沁郡王爵,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咸丰和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及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后在山东曹州被捻军围击,战死于山东曹州高楼寨。

这僧格林沁的生世很是传奇,他是从一个放羊娃,逆袭到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所以,人的一生真的应该很珍惜,你真是不知道,这天上哪块云彩会下雨。

他的出生很是高贵,属黄金家族子孙,出生地为蒙古科尔沁草原,姓为博尔济吉特氏,这可是当时最高贵的一个群体,那鼎鼎大名的孝庄皇太后便是所属于此。

他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不过,他们这一系血脉,早在他父亲时候就已经没落到底端了,如同刘备那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一样,那成吉思汗的子孙太多,到了后来都弄不清楚谁谁谁了。

刘备是编草席为生,怎么说也是个自由个体户;而这僧格林沁比刘皇叔还惨,他们家甚至比一般的牧民都不如,一般的牧民至少还有属于自己的牛羊,而僧格林沁家只能靠给别人放牧来维持生计,在幼年,他就是一个帮人放牧的放羊娃。

估计是发生了什么变故,例如草原遇上雪灾一类,这放羊也没地儿放了,家境日益贫寒,时常饿得来头晕眼花,没办法,他便如朱元璋一样,去喇嘛庙做了小喇嘛。

这样一来,既可以为家里的人积功德,也可以为家里面省下一个人的口粮,进而减轻家中的负担,仅此一事便可以看出,僧格林沁在其幼年时代,也算是遍尝了人世间的冷暖辛酸!

然而,在喇嘛庙青灯古佛中过了三年后,他却突然地时来运转,幸运女神青睐了这个放羊出身的小喇嘛。

僧格林沁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位远方族叔,科尔沁旗的第九代郡王病逝,而这位索郡王家族长期与清王室联姻,地位高贵显赫。

因索王无嗣,奉帝谕科尔沁左翼后旗,从索王近亲家族的青少年中选嗣;僧格林沁虽然只有十五岁,但科尔沁蒙古的优秀血统成全了这个英雄少年,按《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六代孙。

而这位病逝的索郡王其妻子,便是嘉庆皇帝的亲女儿和硕庄敬公主,虽然此郡王身世显赫,但膝下仅有两个女儿,并无子嗣,于是继承王位变成了一个大难题。

面对这样一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其同族的子孙便各使神通疏通关系,希望能够继承郡王之位,在这样的一片片的扰乱之中,和硕庄敬公主有一天突然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位老喇嘛给她送来了一只黑虎,并对和硕庄敬公主说“把他还给主人家,您要好好待他!”

公主惊醒,第二天,果然有一位老喇嘛带着一位小男孩来到公主的住所,他就是僧格林沁,这种宛如神助的巧合,加之满蒙贵族们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和硕庄敬公主便将此事奏报道光皇帝。

道光帝知道此事后大为惊讶,并亲自面试了僧格林沁,当道光皇帝看到仪表非凡的僧格林沁的时候,便下诏,立僧格林沁为和硕庄敬公主的养子,成为新一代的扎萨克郡王!

论辈分,这僧格林沁为道光皇帝的外甥,所以深得皇帝的宠爱。僧格林沁为人忠厚,保持了科尔沁人特有的忠诚、直爽、憨厚和热情奔放的个性。

成为郡王之后的他,并没有如那些八旗子弟和贵族们一样,整天沉溺于花天酒地,犬马声色的生活之中,相反,他接受到了皇室子孙的系统教育,并文武兼修,这一切为他建功立业下了基础。

僧格林沁的青壮年时期,在满、蒙八旗中任都统多年,他虽贵为王爷,又是军队的高级将领,但由于出身寒门,懂得民间的疾苦,所以他愿意接近士兵关心属下,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战斗越艰难,他越是亲临第一线督战,往往是身先士卒,对部下赏罚分明。

《清史稿》记载其为:“僧格林沁忠勇朴诚,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为长城。治军公廉无私,部曲诚服,劳而不怨。”当年咸丰帝听说他在战场上勇冒矢石的事迹后,特赐其“湍多罗巴图鲁”称号,意为急流一样不可阻挡的英雄。

同时,忠君的正统思想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惜对清王朝肝脑涂地死而后已;道光皇帝驾崩时,僧格林沁为四大顾命大臣之一,咸丰继位后,授僧格林沁为御前大臣,从此走上了位极人臣之路。正如《清史稿》所载:他是“出入禁闱,最被恩眷。”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因军功显赫,战功无数,爵位遂从起初的郡王提升至亲王,到后来晋升为清王朝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

僧格林沁所处时代,是清王朝所遇最为艰难的岁月,内有太平天国金陵建都,外有各国列强不断地袭扰,并且还有同太平天国合力之势,这内外交困的时局,让大清朝高层是寝食难安,惶惶不可终日。

当时正值太平军日盛之时,洪秀全在派出石达开西征的同时,派遣林凤祥和李开芳进行北伐,兵锋直指北京,因其所率皆百战之广西老兄弟,战力极强,而此时的八旗和绿营承平日久,早已不是太平军的对手了。

处此千年未遇之危局,僧格林沁可谓是鞠躬尽瘁,力挽狂澜,在当时北伐军逼进天津,京师戒严的情况下,率领麾下部众硬是将太平军击败,俘获了林凤祥和李开芳,这于清王朝来看,无异于是一次续命之战,将大清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这是僧格林沁对内最为荣耀的一次鏖战。

接下来,就是转战淮泗山东河南等地,歼灭了号称十几万的捻军,不过,怎么说在平定发捻之战的,他所率的八旗和绿营,在曾国藩和李鸿章所率的湘军及淮军面前,都属于配角了。

僧格林沁的滑铁卢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发生的,其实,称其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起因并非为了鸦片贸易,而是英法两国为了换约,为了中国能履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我在此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卖国之言,只是我认为,这所谓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战争的发生和结束都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对此,网上的论据多多,也有专著,一看便知,我在此就不赘言了。

在对外战争中,他最大的功绩一是大沽口保卫战,在大沽口炮台僧格林沁靠突然袭击,不仅杀死杀伤英法联军434人,还击沉了几艘军舰。这也算是自鸦片战争开战以来所取得的最大战果了。

但是也有人考证说,这是一个严重违约的行为,因为原来双方有约定,表示绝不开战,然后僧格林沁是背信弃义,率先开炮,这也是后来英法联军在北京烧杀屠戮的原因之一。

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上下顿时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咸丰更是得意洋洋地认为:瞧瞧,我说什么来着?洋人没什么好怕的嘛!

继而,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洲,咸丰帝下令拔去三眼花翎,革去其官爵以示薄惩。继而八里桥战斗失利,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遂革去了他的王爵,并同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在影片《火烧圆明园》中,僧格林沁的戏份很多,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同外国人谈判,争论的核心是有关英使入京,拜见大清皇帝的礼仪问题;清廷坚持必须按照我大清礼仪,向皇上行三跪九叩大礼;而英法方则坚决予以拒绝。

他们的意思是:我大不列颠臣民只跪拜上帝,怎么能向一个战场上打不过我们的皇帝行跪拜大礼呢?谈判为此最终也没有结果,后来这些外国的谈判代表,被僧格林沁直接关进了大牢中去了。

这是真实之事,表面上是僧格林沁所为,但背后却另有隐情,扣押谈判代表其实是咸丰的主意,他一直在战和间首鼠两端,但最好是不让外国人进京,所以,战火的引起,咸丰是第一责任人。

僧格林沁扣押外使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不仅违反国际法,而且也不符合中国历来所奉行的“两军相争不斩来使”的法则,后来,这个使团的大部分人被折磨致死,搞笑的是,给他们定的罪是“谋反”。

此时的咸丰皇帝还自鸣得意,以为自己挽回了大清国的颜面,却不知这样的行为在西方人的游戏规则里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这些人的命运,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圆明园的浩劫!

战争不可避免了,僧王爷率着近四万人前去迎敌,而出师之名不是反侵略,不是保家卫国,而是同“谋反”相对应的,叫作“讨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清王朝对外国列强的态度,还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天朝”模样,完全地没有国与国之间的概念。

通州八里桥,满蒙铁骑挥舞着马刀冲向了敌军,过程就不说了,甚是惨烈,那经历过拿破仑战争的英法联军,用来复枪一排排地射击,将这些勇士们皆扫于马下,结果,英法联军5死46伤,清方数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现在很多人还在讨论两军对垒时的战略战术,指责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其实,这个根本就不用讨论,战略就不用说了,光就这战术来说,欧洲军队经古斯塔夫二世及拿破仑这样的天才军事家改革后,对清军压倒性的胜利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八里桥战败的根本原因不是武器装备,也不是战略战术。根本原因就一个,这就不是一个纬度的战争,两个近代国家的近代军队打一个封建国家的封建军队,基本就是碾压。

“一个发明了火药的国家,竟然还在用弓箭作战。”不管许多人怎么给当时的清朝出谋划策,都改变不了这是一场不对称战争的事实。

战败后的僧格林沁被革职了,此时的国家大局是太平天国已被剿灭,但其残部却还在各地游击,并且联络江淮及河南山东一带的捻军,对清政府构成很大的威胁,而不愿让湘淮两军再次做大的慈禧,重新用了僧格林沁,以图将这些农民军一气荡平。

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为朝廷安危在山东横冲直撞,反复进剿,他想一鼓作气消灭捻军,因为疲惫之极,连马缰绳都抓不住,必须用布带把缰绳栓在肩膀上才能行进。

在先期的征战中收获颇丰,捻军的首领张洛行被僧格林沁俘获处死,捻军已经大势已去,最终的胜利就在眼前。

英雄有迟暮,将士有战死,久疲之师,终于落入机动作战的捻军设在曹州的伏击圈中,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不成,被捻军诛杀,时年55岁。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给予了极高的对待。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的转折点,这是由僧格林沁生前在平衡满汉军事势力中的作用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平定太平天国的主力是曾国藩的湘军,赋汉人以重权实乃清廷的无奈之举,如满人所担心的那样:“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

僧格林沁作为朝廷亲贵,利益捆绑,对朝廷极为忠心,朝廷对他一则可以放胆任用,二则可以此牵制汉族官员的武装,史称“曾主南事,亲王僧主北事”,这是当时清廷的基本态势。

僧格林沁之死对大清帝国的走向来说,有着决定性意义,他不死,八旗主力就会聚集在他的旗下,仍然会是满清王朝的铁拳,而曾国藩、李鸿章及左宗棠的勇营武装,是很难获得控制全国军力的机会。

他们所面临的命运要么是绿营化,要么就像曾国藩已经在做的那样进行解体;汉人肯定是不会有这样一个成为满清主力,乃至掌握兵权的历史契机,后来相应的所有历史演变就会全然两样。

所以,僧格林沁的死不仅是晚清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晚清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格局的转变,从而改变了清朝国运,这恐怕也是蔡东藩评价僧格林沁,为“清祚之所赖以保存者也”的原因。

僧格林沁战死后,朝廷无体己亲贵可用,满蒙贵族最后能战的将星陨落,慈禧只得命曾国藩等人督剿捻军,从此,军权落入湘军的曾国藩、淮军的李鸿章等人手中,满汉之间的权力争夺也直到清朝灭亡。

僧格林沁历经道光、咸丰和同治三朝,堪为鹰獒之士,于大清王朝来说,他忠心耿耿,军功卓著,就其同外国侵略军血拼来看,当属民族英雄,虽然最终失败,但他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总体来看,这僧格林沁实在是个悲剧英雄,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倘若他生于冷兵器时代,他定能如先辈努尔哈赤一样,跃马挥刀,驰骋疆场,开疆拓土;但命运却偏偏把他安排在了中西方差距最大的时刻,他为了国家的主权义无反顾走向了战场,无奈的接受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

他是草原武士与儒家文化的混合体,骨子里有蒙古武士的彪悍血性,尽管他也杀人如麻,但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我们不能轻易地对其臧否褒贬,应该从辩证唯物的角度,来进行公正地评价。

僧格林沁身在清廷40年,膺亲王之爵,食双倍俸禄,多次挽狂澜于危机之时,生前身后,倍极荣耀。作为从科尔沁草原上走出来的忠勇之士,他最终实现了为大清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他的一生浓缩了那个时代的跌宕起伏悲屈荣辱,慈禧太后曾说:“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47年后,大清王朝终于在风雨飘摇中寿终正寝。

更多文章

  • 那个杀死晚清最强悍蒙古将领僧格林沁的少年,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瑞丽谈科技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曾国藩,平定,晚清,捻军

    自古以来,每一个王朝的开辟都少不了将士的功劳,一个好将士是很受皇帝器重的,如同皇帝的左膀右臂。僧格林沁就是晚清的一位猛将,受到两个朝代皇帝的重用。僧格林沁是蒙古的将领,他的一生都在战斗,而他带领的战队都是所向披靡的,取得的胜利不计其数。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骁勇善战的猛将,在英法联军的战斗中却失手了,这一

  • 从放羊娃到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的一生,到底有多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小史搞笑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清军,道光帝,咸丰,成吉思汗

    僧格林沁系晚清铁帽子王之一“博多勒噶台亲王”,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从底层社会的放羊娃出身,一跃成为清朝的国之柱石。如此大的人生跨越,古往今来实在罕见。僧格林沁是蒙古族人,他是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合撒儿嫡系后人,按照族谱和史书记载,由拙赤合撒儿到僧格林沁,他们家族大约已经传承二十六代人。僧格林沁的身世拙赤

  • 僧格林沁:大清柱石,铁帽子王,威风八面,却惨死于农家少年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廷,太平天国,咸丰,同治,曾国藩

    同治十二年(1873年)夏天的某个黄昏,夕阳已经隐没在山后,天气还是热不可耐。涡阳(今属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新兴集的许多人家,为了纳凉,纷纷把饭桌摆出屋外,在树荫灯影里用餐。张记粮坊的掌柜张凌云和坊间一班小伙计也不例外,在坊外院场上摆了两张八仙桌,团团坐一起,边吃饭边高声畅谈。张掌柜这天心情似乎特别

  • 此人率3000兵马设伏击杀僧格林沁,后因喝醉酒被清朝凌迟

    历史解密编辑:石头人呦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胜保,清军,清朝,张乐行

    俗话说“出来混的,迟早都要还”,这话用在清末众多起义军将领身上是再适合不过了。对起义军首领或重要人物,清朝处理方式很简单,就是凌迟处死;侥幸逃脱者,清朝也会追杀到底,派出密探寻找其下落,然后逮捕,凌迟。捻军“童子军”小兵张皮绠,在麦田里一刀砍下僧格林沁(僧王)脑袋,改变了晚清政治格局;让曾国藩、李鸿

  • 僧格林沁能被道光帝看中,真是因为一个梦?专家:低估道光皇帝了

    历史解密编辑:志英好心情标签:道光帝,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咸丰,八旗

    僧格林沁,可与清初蒙古战神博尔济吉特·策棱相提并论、被晚清朝廷评价为“国之柱石”的一代悍将。被大清王朝引以为傲的八旗军队,自僧格林沁去世后便一蹶不振,直至退出历史舞台。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僧格林沁生擒太平军猛将林凤祥、李开芳,军功卓著;面对英法联军,他更是取得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抵御外辱、名垂千

  •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八里桥,清军,骑兵,咸丰,联军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八里桥之战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此次战役的清军统率是僧格林沁。1860年8月24日,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清军西撤,与此同时,英法联军持续进攻通州,9月18日,通州陷落。通州当时是北京城外的唯一防护

  • 太平天国灭亡后,太平军最后一个名将,击毙僧格林沁,打败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三娃家的彩虹标签:曾国藩,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太平天国,捻军

    1864年7月19日,湘军曾国荃部攻陷天京,历时十余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时间来到1864年8月,正在天京外围与清军激战的西北太平军听到消息后,心中支撑的信念忽然崩塌了。他们跳到清军包围圈的外面,就是抱着“援救天京”的坚定信念,在缺衣少粮和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与清军鏖战多日,而现在天国的领袖:天王

  • 1913年,蒙古亲王和福晋的照片,僧格林沁曾孙先祖是成吉思汗二弟

    历史解密编辑:射手娱评标签:福晋,先祖,二战,成吉思汗,蒙古亲王,世界大战,金庸笔下角色,1913年台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这是一张拍摄于1913年的老照片,照片中帅气的男子和俊俏女子分别是蒙古亲王和福晋,两人是郎才女貌,非常般配。这位长相英气逼人、气度不凡的亲王名字叫做“阿穆尔灵圭”,他是僧格林沁的曾孙,其先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他6岁时就承袭亲王爵位。常年驻京,在修铁路、兴办新式学堂方面都有贡献。

  •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朝,军事,军队,皇帝,捻军

    清朝是个非常复杂的朝代,提到清朝我们的感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仿佛一进入中国近代史,学到的全部都是屈辱和不堪,而这些全部都要怪罪到清政府的头上。而事实上,前期的清朝是非常牛的,为什么说清朝很牛,因为他是古代中国的终极形态,什么叫终极形态,终极形态意味着,古代中国的模式到了清朝这里,已经进化完成了。古代中

  • 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张洛行,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清军,太平天国,清廷

    在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期,在我国长江以北的苏皖鲁豫等地区还活跃着另一支反清农民起义军――捻军。捻军与太平军南北呼应,也给清军制造了很大麻烦,可以说是太平军的友军。“捻”的意思即一股一伙,即成群的人。捻党是一种反对土豪乡绅和官府的穷苦贫民的组织,它“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具有隐蔽性,是一种民间的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