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僧格林沁能被道光帝看中,真是因为一个梦?专家:低估道光皇帝了

僧格林沁能被道光帝看中,真是因为一个梦?专家:低估道光皇帝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志英好心情 访问量:4977 更新时间:2024/1/6 10:55:18

僧格林沁,可与清初蒙古战神博尔济吉特·策棱相提并论、被晚清朝廷评价为“国之柱石”的一代悍将。被大清王朝引以为傲的八旗军队,自僧格林沁去世后便一蹶不振,直至退出历史舞台。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僧格林沁生擒太平军猛将林凤祥、李开芳,军功卓著;面对英法联军,他更是取得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抵御外辱、名垂千古。

蔡东藩先生将僧格林沁和曾国藩并称,“南有曾帅,北有僧王,是实太平军之劲敌,而清祚之所赖以保存者也”;《清史稿》甚至认为“有清籓部建大勋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同膺侑庙旷典,后先辉映”。在“落后便时时挨打”的晚清时期,僧王率蒙古铁骑抵御外辱、捍卫皇权,堪称清王朝最后的脊梁。

《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一》有载,僧格林沁历任御前大臣,补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总理行营,调镶白旗满洲都统;袭封蒙古科尔沁郡王,并因战功获封亲王。于道光咸丰两朝“出入禁闱,最被恩眷”。

僧格林沁虽然出身蒙古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同胞弟弟哈萨尔的子孙,但数百年以后的僧格林沁家族已经没落到要替富有人家放牧为生的尴尬境地。那么,原本于草原上放牧的僧格林沁是如何被道光皇帝看中,从而袭封王爵并逐渐成为晚清脊梁的呢?

科尔沁草原上的传说

话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愧对列祖列宗、唯恐大清江山毁于自己手中的道光皇帝每日梦魇,惶恐不安、这一日,道光皇帝梦见金銮殿上的“金龙盘玉柱”摇摇欲倒,万急时刻出现了一只巨大的白山羊,用两只犄角顶住了柱子,稳住了金銮殿。从梦中惊险后,道光皇帝寻人解梦,方知大清出现了一个可以挽救江山社稷的“国之柱石”,而且生肖属羊。

闻听此言,道光皇帝下令18岁以上,属羊的王公子弟齐聚金銮殿,一一查看。奈何,当时的王公贵胄们个个纨绔骄纵,无人堪当大任者。这时有一蒙古王公举荐了聪明好学,骑马、射箭、摔跤,样样技艺超人的僧格林沁。金銮殿上,仪表堂堂的僧格林沁被道光皇帝一眼看中,从此开了顶起晚清江山的传奇征程。

当时的科尔沁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乃系嘉庆皇帝的女婿,道光皇帝的姐夫,因其身后无嗣,道光皇帝便令僧格林沁入继并承袭郡王爵位。一个小小牧童在道光皇帝的青眼相加下,命运来了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科尔沁郡王。

道光皇帝选中僧格林沁的真正原因

道光皇帝选中僧格林沁的传说还有很多,“因梦寻人”因为流传于僧格林沁的家乡而广为人知。但这毕竟只是野史传说,并不见于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一》对其“族父索特纳木多布斋,尚仁宗女。公主无出,宣宗为选於族众,见僧林格沁仪表非常,立为嗣”的记载,也只能说明僧格林沁出众的外貌条件才是征服道光皇帝的真正原因。

可就因为“仪表非常”,僧格林沁就从一个牧童变成了蒙古郡王,就在道光、咸丰两朝“出入禁闱,最被恩眷”?不管怎么说,道光皇帝也是为自己选择外甥,也是为清王朝最看重的科尔沁草原选择世袭王爵,“仪表堂堂”绝非道光皇帝选择僧格林沁的初衷,而是另有他因。

1、僧格林沁的身份合适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八旗军队的不堪一击让道光皇帝忧虑重重,究其原因乃系缺少一位灵魂统帅予以严加整顿和有效统领。汉人将领不能选,当时的皇室宗亲、满洲勋贵又多为纨绔子弟、不堪大任,道光皇帝只能将视线集中于世代与爱新觉罗氏联姻联亲的蒙古科尔沁部盟。

选择实力强大的蒙古王公子弟,当然不失为一种选择,但难以控制,于皇权稳固无益;选择一位普通出身的骁勇之将,也是一种选择,但又难以服众、无法有效统帅八旗;于是,出身蒙古黄金家族便家道早已没落的僧格林沁便走进了道光皇帝的视线。

2、僧格林沁自身条件的积极影响

被道光皇帝选中时,僧格林沁虽然只有14岁,但其骑射俱佳、英勇异常的名声已经叫响;再加上其英俊强健、敦厚朴实的外貌长相;他能被道光皇帝看中,并非偶然。有了合适的身份,僧格林沁唯一缺少的便是于朝廷上的名望和威信,于是他的官职开始迅速升迁;在道光皇帝的直接干预下,成为了裕郡王府的皇家额驸。

经过20多年的准备工作后,道光皇帝驾崩,僧格林沁又成为咸丰皇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咸丰皇帝继位后,僧格林沁被道光皇帝精心培养的意义开始正式显现,于密云剿匪的一战成名,正式开启了他对太平天国、对西方列强的征讨之路。

从道光三十年,正式统领八旗到同治四年,战死沙场,僧格林沁十几年与奢华的王府生活无缘,始终征战于战场前线。僧格林沁战死后,两宫皇太后对其“忠勇性成,视国事如家事”的积极评价,当属真实客观之论。僧格林沁用十几年征战,证明了道光皇帝的慧眼独具,回报了道光皇帝的伯乐之恩。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一》、《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更多文章

  •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八里桥,清军,骑兵,咸丰,联军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八里桥之战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此次战役的清军统率是僧格林沁。1860年8月24日,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清军西撤,与此同时,英法联军持续进攻通州,9月18日,通州陷落。通州当时是北京城外的唯一防护

  • 太平天国灭亡后,太平军最后一个名将,击毙僧格林沁,打败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三娃家的彩虹标签:曾国藩,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太平天国,捻军

    1864年7月19日,湘军曾国荃部攻陷天京,历时十余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时间来到1864年8月,正在天京外围与清军激战的西北太平军听到消息后,心中支撑的信念忽然崩塌了。他们跳到清军包围圈的外面,就是抱着“援救天京”的坚定信念,在缺衣少粮和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与清军鏖战多日,而现在天国的领袖:天王

  • 1913年,蒙古亲王和福晋的照片,僧格林沁曾孙先祖是成吉思汗二弟

    历史解密编辑:射手娱评标签:福晋,先祖,二战,成吉思汗,蒙古亲王,世界大战,金庸笔下角色,1913年台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这是一张拍摄于1913年的老照片,照片中帅气的男子和俊俏女子分别是蒙古亲王和福晋,两人是郎才女貌,非常般配。这位长相英气逼人、气度不凡的亲王名字叫做“阿穆尔灵圭”,他是僧格林沁的曾孙,其先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他6岁时就承袭亲王爵位。常年驻京,在修铁路、兴办新式学堂方面都有贡献。

  •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朝,军事,军队,皇帝,捻军

    清朝是个非常复杂的朝代,提到清朝我们的感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仿佛一进入中国近代史,学到的全部都是屈辱和不堪,而这些全部都要怪罪到清政府的头上。而事实上,前期的清朝是非常牛的,为什么说清朝很牛,因为他是古代中国的终极形态,什么叫终极形态,终极形态意味着,古代中国的模式到了清朝这里,已经进化完成了。古代中

  • 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张洛行,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清军,太平天国,清廷

    在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期,在我国长江以北的苏皖鲁豫等地区还活跃着另一支反清农民起义军――捻军。捻军与太平军南北呼应,也给清军制造了很大麻烦,可以说是太平军的友军。“捻”的意思即一股一伙,即成群的人。捻党是一种反对土豪乡绅和官府的穷苦贫民的组织,它“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具有隐蔽性,是一种民间的秘

  • 嘉庆最宠爱的妃子,为其生下皇长子,外孙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

    历史解密编辑:林丽说生活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嘉庆,皇长子,清朝,道光帝,咸丰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非常看重长子。作为一名父亲来讲,这是自己的一个儿子抑或有可能是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喜悦之情自认涌上心头;作为一位皇帝来讲,如果这位长子聪明伶俐、文武双全,未来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接班人。作为皇长子的母亲的嫔妃的心情自然也不用多说,不但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更因为他是皇长子,是在“

  •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

    历史解密编辑:及所幼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八里桥,联军,清军,骑兵,蒙古

    僧格林沁之所以选择在八里桥的开阔地段同英法联军展开决战,实际上是因为认知差异,他没有想到英法联军的火力会如此之强。同时,他所率领的是最为精锐的蒙古骑兵,开阔地本身就适合蒙古骑兵冲锋,所以从他自身认知角度来说,他并没有选错决战地点。当时已经没有退路之所以要选择同英法联军决战,是因为当时已经没有退路了。

  • 晚晴名将僧格林沁,曾带军抵抗英法侵略者,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军,太平天国,侵略者,咸丰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穷山沟里走出来的治世大将军,一生功勋卓越,曾经在那个列强侵略,兵荒马乱的时代力挽狂澜,他的一生高光不断,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抗击英国并取得近代史上首次抗击侵略者的重大胜利。清嘉庆十六年六月五日,蒙古草原诞生了一个婴儿,他的家人们并不会想到此后这个孩子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他们是

  • 三千蒙古骑兵冲锋,只七人存活,僧格林沁的诱敌深入战略是错的?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军,骑兵,联军,法军,大沽口

    1858年5月20日,第一次大沽口之战,英法联军使用1200名士兵从大沽口登陆,仅仅2个小时就打垮守军,占领炮台。此战中,清军9000多人仅有300人死亡,看来伤亡总数不会超过900,不到十分之一,就全部撒丫子跑了。僧格林沁认为是炮台火力不够,在海口设置了3道封锁线,封锁线都有横穿内河的锁链,大量的

  • 捻军首领,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最后被僧格林沁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军,太平天国,清廷,咸丰,张乐行

    张乐行,字洛行,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是清末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曾被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军首领公推为捻军盟主,成为早期捻军的最高首领。咸丰元年(1851年),张乐行率部,联合亳州一带的捻军,共举义旗,起兵反抗腐朽的清政府。次年,随着皖北大旱,清廷救灾不力,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