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81岁的乾隆突然传召78岁的愉妃侍寝,背后原因令人感动

81岁的乾隆突然传召78岁的愉妃侍寝,背后原因令人感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挑食的老牛 访问量:2276 更新时间:2023/12/8 5:26:16

1791年除夕夜,81岁的乾隆突然传召78岁的愉妃侍寝。敬事房太监一下懵了,以为自己听错了,想了半天说:“皇上,愉主子已经78岁了,她的牌子早就撤了,要不要重新选个年轻的?”

乾隆没有出声,只是盯着桌上的两样东西发呆,一旁的总管太监玉识趣地带着敬事房太监前去传旨了。

桌上的东西是两个精致的包裹,都已经打开了,其中一个包裹里放着15个香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另一个包裹里放着仅仅织了一半的羊绒围巾。乾隆拿起其中的一个香囊,又看了一眼已经挂在身上15年不曾摘下的另一个香囊,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愉妃在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嫁给了他,是陪伴乾隆时间最长的妃子。她性格恬静、随遇而安,深受乾隆喜爱。

乾隆身边妃子众多,能抽出时间陪伴愉妃的时间并不多,但她从没有同其他妃子争过宠,始终都是平平淡淡,不争不抢。

公元1741年,愉妃给乾隆生下了五阿哥永琪。乾隆十分高兴,晋封她为“愉嫔”,没几年,又升为了“愉妃”。在此之前她一直仅仅是个常在,但她从来没有乾隆抱怨过。

永琪刚生下来身体不太好,乾隆特许愉妃将永琪留在身边照看。愉妃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永琪身上,为他悉心调理身体,还严格要求读书识字。永琪也很争气,从小就骑马射箭,样样精通,琴棋书画也毫不逊色,而且还会汉语、满语、蒙语等多种语言。

由于永琪不是嫡子,乾隆之前也没有对他过多关注;直到发生了那场大火以后,永琪在乾隆心中的地位直线上升。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居住在圆明园九州清晏殿的乾隆准备大摆筵席召集皇子及宗室公大臣们前来共度端午。

就在宴会准备途中,圆明园内突发大火,火势迅速蔓延到了九州清晏殿内,乾隆和前来请安的四阿哥永珹被困在殿内出不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闻讯赶来的五阿哥永琪,不顾火势凶险,以身体和手臂击破殿门,背起慌乱中的乾隆迅速逃离了险地。之后永琪又再次进入殿内营救永珹,却发现他早已独自跳窗逃走了。

经过这件事后,乾隆开始对永琪刮目相看。四阿哥永珹和五阿哥永琪原本是乾隆身边最有希望立储的两个皇子,经过这个事件之后,两人的云泥之别瞬间就对比出来了。

永琪开始正式被乾隆作为储君的人选加以栽培;而永珹则在不久之后就被乾隆过继给了别人。

乾隆给永琪安排了很多繁重的工作对他进行栽培和考验,永琪每次都能很出色地完成。但繁重的工作让原本就身体不太好的永琪不堪重负,最终还是生了一场大病去世了。

永琪去世的当天,无法接受现实的愉妃精神崩溃了,她抓住乾隆的手,对她大喊“是你害死了永琪,是你害死了永琪”。旧社会像这种情况是属于顶撞君王的大罪,是可以直接杀头的。但是乾隆并没有处罚愉妃,而是让人把她送回了自己的宫里。乾隆屏退所有侍卫及太监宫女,独自枯坐于养心殿内良久,他内心的悲痛一点都不比愉妃少。

子之痛让乾隆消沉了许久,他也再没有去见过愉妃,他怕一见到愉妃又会想起永琪,更怕见到愉妃那因为失去永琪后生无可恋的脸。

愉妃起初对乾隆十分的怨恨,她恨乾隆为什么要给永琪安排那么繁重的工作,她恨乾隆为什么不遍请天下名医给永琪治病。但是等静下来后,她开始理解这是乾隆对永琪的悉心栽培,是乾隆在把永琪作为储君培养。她也了解到,乾隆曾经对治病不力的太医进行了重罚,还先后选了好几位名医轮流给永琪治病。

愉妃还了解到这些年来,她宫里的供俸一点都没少过,逢年过节还能得到很多赏赐。她知道这都是乾隆还在惦念着她。

愉妃开始后悔当初那样对乾隆了,但恬静的性格让她拉不下脸来主动去找乾隆道歉求原谅。就这样一晃过了十年,愉妃后悔的心情越来越强烈,直到乾隆皇帝为了纪念死去的永琪提前加封永琪唯一的儿子绵亿为贝勒时,再也忍不住了。她亲手给乾隆做了一个香囊,请人送了过去,但是却始终没有得到乾隆的回应。之后她每年都会做一个香囊,但却再也没有勇气送出了。

就这样来到1791年,永琪已经去世25年了,78岁的愉妃身子也垮了,但是她还惦记着乾隆。1791年的冬天格外的冷,愉妃想给乾隆织个围巾,但是刚刚织了一半,身体就再也扛不住了。

一直陪伴着愉妃的嬷嬷,替主子心疼,她偷偷地买通了总管太监李玉让他把香囊和围巾交给了乾隆皇帝,才有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

时隔25年,已经白发苍苍的两人再次见面,愉妃发现乾隆脖子里围着自己刚织了一半的围巾,腰里还挂着一个已经很旧但很干净的香囊。她不争气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二人坐在屋子里静静地谈话就像很多年前那样。乾隆向她解释了收到香囊没有回应的原因,竟是他不知该如面对愉妃,他知道永琪是愉妃的命根子,他也后悔给永琪那么多繁重的工作把他给累垮。彻底解开心结的二人进行了彻夜的长谈。

在此次见面后不久,愉妃就安详地走了,在生命最后的阶段,她得到了爱人的原谅,重温了人间的亲情,也算是人生圆满了吧。

标签: 乾隆愉妃太监贝勒永琪

更多文章

  • 1791年除夕,81岁的乾隆召见79岁的愉妃侍寝,太监在一旁面面相觑

    历史解密编辑:茅舍品史标签:愉妃,永琪,太监,皇帝,清朝,诗人,乾隆帝,小说家,后宫佳丽

    1791年除夕夜,81岁的乾隆帝召愉妃侍寝,在一旁伺候的太监们面面相觑,却也不敢多说什么。要知道,愉妃此时已经79岁,召她来,还能干什么?自古以来,当皇帝的,身边从不缺美女相伴。乾隆帝向来风流,后宫中光是妃子就有四十多位,到他后来88岁的时候,还纳了一位十多岁的少女为妃。后宫有那么多年轻貌美的妃子可

  • 1791年,81岁的乾隆传召78岁的愉妃侍寝,太监阻拦竟遭到怒斥!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乾隆,愉妃,太监,皇上,雍正,永琪

    1791年除夕,81岁的乾隆传召78岁的愉妃侍寝。太监一下傻了,以为听错了,想了半天说:“皇上,愉主子已经78岁了,她的牌子早就撤了,要不要重新选个年轻的?”没想到乾隆怒斥了太监一顿,说就要愉妃侍寝。这下太监不敢再说什么,立刻照办。愉妃接到传召,十分意外,没想到自己风烛暮年,还被传去侍寝,不免有几分

  • 除夕夜,81岁的乾隆传召78岁的愉妃侍寝,太监以为听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仙仙先生标签:乾隆,愉妃,太监,亲王,清朝,永琪

    文|仙仙前不久听到这样一段清朝时期的故事,觉得很有意思。1791年,除夕夜的时候,当时已经81岁的乾隆帝突然传召太监去叫愉妃过来侍寝,然而听到这话太监却愣住了。这并非是太监耳力不好,而是当时愉妃已经足有78岁的高龄,连侍寝的牌子都撤下来好多年了,她本人满头银发不说,身体也不好,还有一点就是愉妃这些年

  • 81岁的乾隆传78岁的愉妃侍寝,太监劝选个年轻的,竟惹乾隆大怒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乾隆,愉妃,太监,亲王,雍正,永琪

    1791年除夕夜,81岁的乾隆传召78岁的愉妃侍寝,太监一下子惊呆了,以为自己听错了,就劝:“皇上,愉妃娘娘已经78岁了,不如选个年轻的?”要知道乾隆是一个既风流又会享受的皇上,他的后宫嫔妃多达43位,在他88岁时,还纳十五六岁的女人做妃子。谁知太监好心一句提醒,竟惹乾隆怒斥:今晚只要愉妃,吓得太监

  • 2万太平军就想北伐清朝! 杨秀清这步棋未免太冒险, 可惜了林凤祥

    历史解密编辑:陌陌谈游戏标签:清军,大军,杨秀清,林凤祥,太平军,太平天国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杨秀清妄图凭借两万人的北伐力量,就想彻底击败清朝政府,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在南方尚未完全落入太平天国之手前,杨秀清就忙着让林凤祥和李开芳领着两万人前去北伐,结果导致北伐彻底失败,而南方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所以我认为,从战略角度上来说,急忙着北伐是一种错误的试探,试探的代价就是

  • 太平军攻克南京, 杨秀清下令善待旗人女眷, 让她们家庭团聚

    历史解密编辑:陌陌说游戏标签:八旗,旗人,清军,杨秀清,太平军,洪秀全,太平天国

    1854年,杨秀清下令:“护送八旗女子出城,让她们回家团聚”。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对八旗家属、女眷照顾有加,没有所谓的杀戮,这点值得肯定。林凤祥、李开芳踹门而入,南京外城陷落,太平军乘势围攻满城,这是清朝驻防八旗及其家属居住的地方,里面没有汉人。10个小时结束战斗,太平军攻克满城,八旗兵丁大多战死、累

  • 太平军北伐:明知获胜概率小,杨秀清也是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杨秀清,太平军,清军,太平天国,洪秀全,李秀成

    忠王李秀成在监狱中,洋洋洒洒写下了数万言《自述书》,讲述自己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对重要诸侯王进行一番点评,还总结太平天国灭亡的原因。李秀成认为,太平天国灭亡,主要原因有“十点”,其中北伐占了“三点”。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伐;曾立昌率兵增援北伐;秦日纲再次增援北伐,太平军精锐损失惨重。对于太平军北

  • 拿下南京后,杨秀清为何急着部署北伐?2万北伐军是否成了牺牲品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杨秀清,太平军,清军,清廷,石亚达

    杨秀清虽然不识字,是砍柴烧炭出身,可这家伙绝对是天才型的战略家。就说太平军拿下南京以后的战略部署,绝对堪称战略史上的经典之作。杨秀清将20万水陆大军,兵分三路:第一路,由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带领2万大军进行北伐。这支人马一路打到了天津府静海县,差点儿就进了北京城!第二路,由赖汉英、曾天养等人,带领1

  • 她是太平天国的女状元,才貌双全,却沦为东王杨秀清的玩物

    历史解密编辑:米君观察局标签:杨秀清,东王,太平天国,洪秀全,傅善祥,韦昌辉

    中国的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结束(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历时1300多年,是世界上最悠久也是比较科学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很自豪地说道: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傅善祥那么产生了多少状元呢?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

  • 同庚叔一次“无理取闹”,成为压垮杨秀清第二根稻草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杨秀清,韦昌辉,石亚达,太平天国,洪秀全,东王

    1854年2月,北王麾下大将张子朋来到水师大营,准备调部队西征,增援两湖战场。谁知,张继庚散布谣言:“东王厚待两广人,鄙视两湖人”,以两湖籍为主的水师不愿意西征。对此,张子朋怒不可遏,直接殴打挑头闹事水兵,激起了兵变。为安抚两湖籍士兵,东王杨秀清让湖南道州人唐正才出任水师统领,并以“上帝下凡”形式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