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诗豪”刘禹锡,甘居陋室的精彩人生〔171〕

“诗豪”刘禹锡,甘居陋室的精彩人生〔171〕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典故漫话 访问量:2826 更新时间:2024/1/28 11:07:26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可省为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语义:以山水作比,说明对于一个事物,不必只看外观和形式,而要看它的实质和内容,教人不慕虚而求实。

出处:1、清·董皓《全唐文》;2、后晋·刘昫《旧唐书·刘禹锡传》;3、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刘禹锡传》;4、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刘禹锡传》。

刘禹锡画像

二、刘禹锡三及第,参加永贞革新而受贬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籍贯洛阳,生于荥阳,先祖为中山王刘胜。唐朝太子宾客、著名文学家,世称“诗豪”。

刘禹锡出身官吏之家。父亲刘绪在江南做官,他随父度过青少年时期。他家学渊源,又聪明勤奋,学业精进,学有所成,吟诗作赋,文采风流,已崭露出新诗人头角。

19岁时,他离开父亲,游学两京,接交士人,一时间,声誉鹊起。

793年,他和柳宗元为同榜进士,同年再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又登吏部取士科,他是古代学历最高的人。授太子校书。后为节度史杜佑掌书记。不久,杜佑入朝为相,他也迁监察御史。此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三人以文相交,结为好友。

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建元永贞,侍读王叔文、王伾进入中枢。王叔文赏识刘禹锡,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国家财政管理,和柳宗元一道,成为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永贞革新触犯宦官、权臣、藩镇的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很快便宣告失败。

唐顺宗当了25年太子,可只做8个月皇帝,就被迫禅位给太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宪宗开创“一朝天子一朝臣”恶例,彻底铲除永贞集团,赐死王叔文,贬黜王伾,将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一律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三、十年后写玄都桃花诗,再次遭贬

刘禹锡任朗州司马10年,创作大量诗赋,表达对权贵的不满,以及不甘沉沦的雄心。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10年后,他和柳宗元等人,一起奉旨回京。其时,正值春天,他们游览玄都观,看到满园桃花,灿烂如霞,他有所感慨,赋《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一首: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此诗语涉讥刺,触怒权贵,他们又再度遭贬。

四年后,柳宗元病逝柳州,刘禹锡沉痛地写下祭文,接过他的全部手稿,又花了三年多时间,编辑出《河东先生集》45卷,又加外集2卷,为早逝的好兄弟,保留下全部著作资料。

刘禹锡历任连州、夔州刺吏,于824年,又改任和州刺史,此时,他写下著名的《陋室铭》。

四、24年后,“前度刘郎今又来”

826年,他改任东都尚书,回朝任主客郎中,结束长达23年的贬谪生涯。两年后,他想起“桃花诗案”,重游玄都观,而观中已经一派萧然,唯有“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再无桃花盛景了,遂又赋《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是“前度刘郎”典故,表现了他虽屡遭打击,长期受压,却始终不屈的坚强意志,以及豁达待人,笑看人生的超然态度。

前度刘郎今又来诗意画

以后,唐文宗、武宗敬贤尊老,让他历任集贤殿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加礼部尚书衔。这时,他多领虚衔,位高禄厚,生活闲适,与朋友交游赋诗,唱和吟对,倾吐胸臆,挥洒豪情,创作了多集唱和佳作,为自己的精彩人生增光添彩。

842年,刘禹锡病逝洛阳,安葬荥阳。享寿71,追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文学天才,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著作有《刘禹锡集》40卷,其中《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杨柳枝词》《西塞山怀古》为其代表作。

五、势利的知县催生《陋室铭》〔典故本事〕

624年,刘禹锡改任和州刺史。那时和县是和州的首县,州府署和州官住房都由县里统一安排。和县知县势利,见刘禹锡是被贬官员,安排住房时,故意刁难他。

知县安排他住衙门之外,先在城南,房屋三间,面江而居。闲暇时,吹吹江风,看看风帆,解乏宽心,他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便挥毫写下心里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知县以为他有怨,很生气,找个借口,又把他的住处迁到县城北门,住房面积也减半,只有一间半大小。新居位于德胜河畔,河岸杨柳依依,空气新鲜,环境也还可心,他也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也在门上写了两句诗:“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以为他有恨,故意装作不在乎,悠然自得,又把他住房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又减少半间,只有一间了,室内仅能容一桌、一床、一椅而已。半年之间,知县强迫他搬了三次家,住房面积也越来越小,最后仅是斗室了。他愤然写下《陋室铭》,并勒石为碑,立于斗室门前。全文81个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条幅

这是骈体韵文,译成白话为: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声;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灵气。这只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人格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访谈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往来的没有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奏未加彩饰的素琴,可以阅读珍贵的经典名著。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体。我潜心修学,面向末来,宠辱不惊,而甘居陋室,好比诸葛亮有南阳草庐、西蜀扬雄有子云亭。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居住的地方,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六、《陋室铭》托物言志,辞章精妙

《陋室铭》托物言志,辞章精妙,富有诗情,充满哲理,是古代铭文中的奇葩。

作者以诗人的情怀、哲学家的睿智,用优美的骈文托物言志,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描述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情况,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语言单纯精粹,清新洗练如诗。

全文18句,可分总分总三层。首层6句,总写居室简陋,而室主品德高尚,不感到简陋。头四句是金句,脍炙人口,已成口语,作者用此山水作比兴,引出陋室,用不高的山、不深的水,比兴陋室;用名声、灵气,比兴德馨。此为全文的主旨,是以德自励。

陋室铭文章结构示意图

作者自远而近,以口语开头,引出陋室与室主之贤,而这种两者之间的相反相成关系,自然又引出第二层,以证明陋室不陋。

接着,分写陋室内外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句句扣紧陋字,又不离德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室内外之景。其实,陋室无景,可作者突出了微不足道的“苔痕、草色”,并用“上阶、入帘”化静为动,写出神态,引入室内,为陋室增添勃勃生机、盎然春意,而一绿一青,色彩鲜明,更彰显陋室闲雅清幽。这是以诗人的情怀,写出了充满诗意的室中人活动的环境。

而写室中人,则侧重写人际交往。“谈笑、往来”,迭用互省,意为“往来谈笑”的都是“鸿儒”,而没有“白丁”,借以表现自己身分的高贵,性情的高雅。

继而4句写室中事。头两句,为句子成分省略并列句,正面写出生活之高雅;后两 “无”并列句,从反面议论生活之安逸,前后正反呼应,一叙一议,显示陋室生活的安适超然。

在如此陋室里,室中人有鸿儒交往、有高尚文化娱乐享受,却不受世俗生活的干扰,室内春光融融,春意盎然,哪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倒是与古贤的事绩相类,便自然引出总结。

最后,引证古人古迹古语作总结。作者把陋室与南阳的诸葛亮草庐,西蜀的扬雄子云亭作类比,意在自慰自勉;又援引孔子的“何陋之有”,意在证明自己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而省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可其意尚存,又不露自炫之迹。

纵观全文,陋室以矮山、浅水起兴,与诸葛庐、子云亭类比,室主居其中,有古之贤人、今之鸿儒相伴,过着高雅安逸的生活,春意融融,闲适超然,“何陋之有”?篇幅极短,却想象广阔,咫尺万里,蕴藏深厚。

晴空一鹤排云上诗意画

七、《陋室铭》还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陋室铭》还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全文运用比兴手法,以山水之名气起兴,引出陋室之德馨,从而确立了文章的主旨。全文几乎全用对偶、对比行文,构成或四言、或五言的对偶句、对比句,只有最后两句为散文句,句型工整,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琅琅上口,方便朗读。全文还连用诸葛庐、子云亭俩典故作类比,又引用孔子名言作补充证明,既增强内容的蕴量,又增添语言的典雅之美。

《陋室铭》运用了多种表现形式,陋室之景、之人、之事,用叙述描写,意在渲染室中生活闲适优雅,最后四句是用典,也是抒情议论,点出室主情趣可类比古君子,也合乎圣人之道,融全文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画龙点睛,点染结合,浑然天成。

刘禹锡与陋室铭

总之,《陋室铭》构思严谨、文笔优美、节奏明快、语言明丽,同时内容富赡、格调昂扬,脍炙人口,久传不衰,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古文佳作。

陈存选2023、01、01

更多文章

  • 刘禹锡写下五首怀古诗,前两首千古流传,白居易说:第一首最好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刘禹锡,白居易,金陵五题,乌衣巷,范仲淹,石头城

    范仲淹写下传世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古。可是,你知道吗?《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河南邓州写就的。范仲淹压根就没有去过岳阳楼。没有去过当地,却能写下绝唱,唐代的刘禹锡,也是个中人才。刘禹锡从未去过金陵,却写下一组金陵怀古诗,千古流传,白居易读了之后,说:第二首最好。你是

  • 隶书新作·刘禹锡《陋室铭》+2(“每日一品”第1856期)

    历史解密编辑:小朱很帅标签:隶书,篆书,孔子,一品,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知名度非常高,尤其受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他们多把这篇铭文书写下来挂在室内显眼的位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 从王维、刘禹锡到苏东坡 他们眼中有着怎样不同的秋天?|国庆进阶计划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王维,刘禹锡,苏轼,诗词,西江月

    来源: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国庆大假,封面新闻推出了“国庆进阶计划”。在其中一个计划中,邀请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冠军、《诗刊》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彭敏,通过线上分享的方式,上了一堂诗词云课。在这个云课堂上,彭敏以“诗词里的秋天”为题,选择了几首特别有代表性的古人咏秋的名作给予详细解析,带领读者从

  • 军旅书法家王成志立秋节气挥毫泼墨刘禹锡《秋词》夏云英《立秋》

    历史解密编辑:财经科技报道标签:立秋,刘禹锡,秋词,节气,书法家

    军旅书法家王成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书法,学渊深深,家传厚重,取法乎上,起点不凡,落笔不俗。书法作品“最美中华、大国兴起",曾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18年举办的纪念香港回归21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书画作品展“特邀金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妇女报、解放军报

  • 唐代顶级高手赛诗,刘禹锡率先写了一首后,白居易元稹都不敢提笔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刘禹锡,元稹,白居易,陈后主,金陵怀古

    提起古代文人之间的赛诗会,总有不少朋友会把它们与现在很多歌唱比赛相提并论,毕竟古代很多诗就是写来给大家唱的。但事实上,这两种比赛又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古代的赛诗一般是没有评委的,谁胜谁负,诗人们自己一看便知。这就有点儿像古龙小说中,两位高手决斗,只是拿着长剑挥了两下,其中一人便自己承认:“我输了!”

  • 刘禹锡被贬十年后返回国都,才一个月又被贬,导火索竟是一首诗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禹锡,柳宗元,王叔文,白居易,唐宪宗,杜牧

    公元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史为唐顺宗,年号永贞。德宗朝遗留下来的弊政很多,于是顺宗以曾经的太子侍读王伾、王叔文两人为先锋,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永贞革新。革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废除宫市(白居易的《卖碳翁》就是记录宫市制度的黑暗)、削弱藩镇即为其中一二。为使革新推行下去,“二王”(王伾、王叔

  • 中韩关系如何发展?中方告诫别反华,韩用刘禹锡名句回应

    历史解密编辑:梁子谦说标签:刘禹锡,中韩,朝核问题,王毅

    中韩关系如何发展?中方告诫别反华,韩用刘禹锡名句回应。在韩国新任总统尹锡悦正式履职之后,中韩两国的关系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尹锡悦在竞选时期就毫不掩饰其亲美的政治立场,同时也作出过很多激进的发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担心中韩关系是否会迅速恶化。为了稳定当前的局势,中韩两国外长进行了会面并交换了

  • 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却从民歌中得到灵感,作出千古绝唱竹枝词

    历史解密编辑:小话诗词标签:民歌,诗歌,诗人,巴山,唐朝,竹枝词,刘禹锡,千古名句

    有人说,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文学创作离开社会生活,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话可谓一语中的,不管是自然景观、天象四季、花鸟鱼虫,竹石树木,还是乡村风光、都市风物、人文景观、登临游览,或者是离愁别绪、异域边塞、讽怨爱情、酬答唱和,都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文学创作不是闭门造

  • 13岁小孩说《陋室铭》有错,父母也觉得在理,难道刘禹锡真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刘禹锡,陋室铭,孔子,诸葛亮,骆宾王,诗作,唐朝,艺术家

    很多有名人从小就被发现拥有超出常人的天赋,别人几岁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们几岁就已经开始写诗作文章,这些孩子在中国有一个统一的词汇叫作神童,而中国历史之中从古代到今天,被称为神童的孩子一点都不少。比如东汉末年的才女蔡文姬在4岁的时候就已经是知道了音律之美,今天我们小学生课本之中所学的《咏鹅》是唐朝初年

  • 刘禹锡:是诗人也是政治家,率真的本性让他饱受贬谪,一生不得志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李白,李绅,唐朝,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艺术家

    刘禹锡:引杯添酒饮,把箸击盘歌在我能背诵的唐诗中,刘禹锡所占比例不少,开初读来是敬重满满,随着后来多读了些书,感觉就有些异样了起来,这是因为虽然他是一位文学史上的人物,但细究起来,他应该归于政治史上,写诗作文只是其副业而已。从他的诗文来看,他又实在应该属于文学史人物,他在唐代文坛上虽不属于大佬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