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素有“白衣宰相”之称的李泌,为何一生崇尚道教?

素有“白衣宰相”之称的李泌,为何一生崇尚道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2623 更新时间:2024/2/19 16:07:29

李泌(722-789年),字长源,唐朝中晚期杰出的军事战略家与政治家,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曾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朝历史发展的进程。

而这个被世人称为“白衣宰相”的人物,一生却崇尚道教、信仰道教,同时也成了道教的代表人物之一。

十七岁时,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其中“绝粒升天衢”中的“绝粒”,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道家的“辟谷”,是指道士为修仙采取的一种方式。而“天衢”一词,则出自《楚辞》,意为天上的道路。

因此,“绝粒升天衢”的意思为,通过绝粒修行的方式,达到成仙的境界。

“鸣珂游帝都”中的“鸣”字,指鸟的叫声。“珂”,指“玉”也,在古代多作为马笼头的装饰。“鸣珂”二字,在古代指身居高位的人。

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泌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有两种。

一种是希望能够通过修行的方式得道成仙。

一种是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从而身居高位。

那么,如此有趣的人生目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事实上,纵观李泌的一生,他之所以崇尚道教,是因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鸣珂游帝都”的目标。同时,这也是他入仕的重要途径。

所以,李泌崇尚道教,是有据可循的。

一、道教在唐朝地位的提高

唐朝建立之初,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势力,人们崇佛轻道的氛围十分浓厚。

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生政权,高祖李渊便极力推崇道教,以达到利用道教神化皇权的目标,使之更好地为王权政治服务。

李渊认为,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而老子又姓李,名李耳,所以老子也是他的祖先。因此,为了提高道教的政治地位,便封李耳为玄元皇帝。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渊亲自祭拜老子祠堂,并追认老子为其祖先。

武德八年,李渊在诏书中说道:“老教、孔教,此士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

在这份诏书中,李渊明确说明老教,也就是道教、孔教是最先产生的,然后才是佛教。其中,第一是道教,第二是孔教,最后才是佛教。同时又在诏书中明确了“老君是朕先君。尊主重亲,有生之本”的政治口号。

唐太宗时期相比于李渊时期,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太宗也充分肯定了佛教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但他仍然是以发展道教为主,尊崇其父李渊所制定的“尊主重亲”的主张。

唐高宗时期,民间频繁出现老君“显圣”的神话,高宗本人更是亲临老君故里,研习《道德经》等一系列道家经典,并举行一系列尊老崇经的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这一时期道教势力的发展。

武周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武则天下诏:

“以为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请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每岁明经,准《孝经》、《论语》策试。”

由于唐代实行分科取士制度,所以武则天将《道德经》奉为经典,并使其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

唐玄宗时期,在武则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道教,使道教经典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重要部分。

当时选拔的诸多人才,如元载、姚子彦等人,都是通过研习道教经典入仕的。

不仅如此,玄宗还大力举办发展道教活动,大规模修建道教宫观、度人入道,提倡学习道家经典,大力扶植道教的政策。

他本人不仅尊崇老子,还提高了其他道教领袖人物的地位。

为了李唐王室统治的稳固,他不断神化老子等相关道教人物,确立了道教至高无上的地位。

终唐一朝,这种现象未曾改变,道教的政治地位始终遥遥领先于其他各教。

由于唐朝以道教为国教,在社会发展中大力推崇道教,并将其与科举取士结合。由此不难看出,李泌之所以崇尚道教,是有一定的政治原因存在的。

二、统治者重用隐士

所谓“隐士”,是指避世山林,无为而适的一群人。先秦时期,隐逸之风初见端倪。东汉时期,道教出现,一些崇道之人以老子的“清静无为”为宗旨,避世寻求修仙之道。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隐逸之风逐渐与道教发展相融合,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隐士,如王远知、王希夷等人。

唐朝时期,隐逸之风发展到极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唐朝统治者大力推崇道教有关。

隐逸之风发展了,所以隐士自然也会增多。

因此,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巩固、国家的发展,便在治理国家的人才中选取隐士。

唐太宗时期,太宗李世民曾多次下诏求访有才能的人,他“采重材于山岳”,专门下诏举荐隐士。

著名道士王远知,在李世民称帝的过程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当他在山林归隐之时,李世民专门为其在茅山建立太受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秦世英归山时,为其建立西华观。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他们也屡屡“访道山林”,寻求隐士。而得到征召的隐士,往往会受到崇高的礼遇,并且身居高位。

这种对隐士的礼遇,不仅为他们入仕提供了一条道路,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地位。

为此,很多人隐居名山,借此获得很大名声,以实现做官的目的。

而这种通过归隐来获得官职的方式,后人称之为“终南捷径”。

当时,有一个名叫卢藏用的唐朝进士,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任何官职。

为了扩大其影响,便到朝廷附近的终南山隐居,等到名声扩大了,朝廷注意到他之后,便让他出山做官。

与此同时,有一个叫司马承祯的人想隐居到天台山,卢藏用手指着他隐居过的终南山说道:

“此中大有嘉处”,意思是这个地方非常好,建议他隐居终南山。

但司马承祯却出言讽刺道:“以仆视之,终南之捷径耳。”

意思就是,在我看来,你之所以做了官,就是依靠这种方式获得的。

从司马承祯之言来看,他对此种行为是非常不屑的。

但是,按照唐朝的政治传统,由于国家的提倡,通过这种方式做官的人非常多,并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和重用。

唐玄宗时期,崇道活动达到极盛,隐逸之风大为盛行。

而著名的“白衣宰相”李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应运而生的。

三、张九龄对李泌价值观的影响

有唐一代,有通过童子科来选拔神通的制度,选拔的方式为举荐制。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玄宗下诏,有“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

意思是对这三家有研究的,可以在宫中对答互问难。

这时,有人推荐了李泌的外甥员俶,名为外甥,但实际上李泌比员俶还小两岁。

对答仪式上,年仅九岁的员俶登上讲席,能言善辩不说,谈吐之间还极为犀利,一番较量下来,在座的人都被他所折服。

对此,玄宗感到很惊讶,就问员俶还有没有类似他这样的神童,员俶跪下回答道:“我舅舅的儿子李泌就是这样的人”。玄宗听完,立即下诏让七岁的李泌入宫。

李泌入宫后,玄宗命令燕国公张说试其才学。张说便命李泌以棋为核心,咏《方园动静》。

开始前,张说先做了示范:“方若棋局,园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李泌听完,思考片刻后,说出了:“方若行义,园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

这四句话,每句话都在说棋,但没有一个棋字,包含了李泌对围棋的理解与感悟。

他既说出了围棋的内涵与智慧,同时又表达了事物中动与静的矛盾关系。

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惊讶,张说更是称他为奇童。

李泌如此表现,让玄宗龙颜大悦,让他常常与“忠王(后来的唐肃宗)”来往交流。

自此以后,李泌一战成名。

朝中重臣,如张九龄、严挺之等人,都非常器重他,张九龄更是称他为“小友”,贺知章也称他“目如秋水”。

李泌凭借自身的聪慧以及颇深的道教造诣,赢得了皇帝以及许多王公大臣的赞赏,这为他以后入仕提供了极大的基础。

在与张九龄接触的过程中,李泌的处事方式以及归隐崇道的目标,受到了张九龄的很大影响。

张九龄作为唐玄宗时期的著名贤相,他的所有诗文中,都有一种老庄的隐逸思想,这些包含隐逸思想的诗作,占他全部诗文的三分之一。

这些诗中,不仅体现了张九龄对归隐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独特的处事方式,形成了一种从容进退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风貌,使得张九龄在被罢相后,在荆州与李泌相处的几年里,他的归隐思想以及处事方式,对十五岁李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十五岁的年龄阶段,正是一个人探索未知事物的重要阶段,张九龄的思想必定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从李泌后来的处事方式来看,一定程度上也有着张九龄的影子。

四、以崇道来保全自身

李泌所处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当时朝廷政局动荡,藩镇割据突显。

时值天下大乱之际,李泌以道士的身份出现在朝廷中。

不会对任何一方的利益产生威胁,就算有了风吹草动,亦可全身而退。

他曾向德宗说道:“臣素闻道,不与人为仇”。

这种独特的处事之道,让李泌不仅在官场中游刃有余。

同时也能在关键时刻,依靠自己的智慧得以善终。

结语

由于唐朝统治者崇尚道教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这也直接影响了士人的的处事方式,他们为了迎合统治者所做出的崇道行为,大多都是为了通过“终南捷径”而实现入仕做官的目的。这种目的,对于李泌来说,也概莫能外。

标签: 李泌道教张九龄隐士道士唐玄宗

更多文章

  • 中唐兴衰(十章)李泌受到唐朝三位皇帝器重,为何难以封侯拜相?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李泌,皇帝,侯拜相,中唐,宰相,唐玄宗

    中唐既是唐朝兴衰动荡的时期,也是名臣将相频出的时代。在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的背景下,唐朝出现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但是在同一时期唐朝的朝廷中也不乏名垂青史的名臣,而李泌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李泌在中唐时期的声望极高,在后世甚至被认为是才比诸葛亮的人物,受到很多后世文人的推崇。然而在中唐前期,李泌的处境

  • 唐肃宗为何不用李泌的“彭原对策”平叛?唐帝国的财政不足是短板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唐肃宗,李泌,唐玄宗,郭子仪,宰相,玄宗

    导语:在肃宗欲命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时,李泌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在唐前期,太宗、高宗、玄宗等都是以非嫡长子的身份即位,立建宁王为元帅,最后若立有大功却没有被立为太子,支持建宁王的人岂肯罢休,太宗与玄宗之事便是前车之鉴。一、肃宗灵武政局探微1、肃宗即位前的政治形势肃宗在平凉收到李涵的汇报后,虽然“

  • 唐蕃维州之战的三大功臣:李泌的困蕃之策居功至伟!

    历史解密编辑:可乐历史标签:李泌,韦皋,南诏,唐蕃,唐朝,唐德宗,节度使,唐王朝,散文家,维州之战,官宦世家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伤痕累累且麻烦不断,内部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外部吐蕃几乎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致使铁血郡王郭昕被隔绝在西域长达十五年,至唐宪宗元和三年,吐蕃攻陷龟兹,郭昕与麾下将士一同埋骨沙场。762年十月,吐蕃更是以二十万大军东进,轻松拿下大唐都城长安,杀得唐代宗仓皇而逃。更让唐王朝头疼的是,此

  • 李泌:“七岁神童 四朝重臣”

    历史解密编辑:神州翰林院标签:李泌,唐玄宗,宰相,贺知章,唐德宗,杨国忠

    大唐盛世,人才辈出,使那个令人骄傲的国度变得更加举世无双。各国文人侠客为之付出的贡献更是各有千秋。在这其中有一个人,名为李泌,他历经了四个朝代,他被三位皇帝当做自己的老师,在两个朝代为卿相。李泌可以获得帝王的信任,他可以在完成每一件大事之后都功成身退。仅仅这一点,就受到了无数后人的模仿,但是无一例外

  • 名相李泌的实践之“政隐两全“与最终大隐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李泌,李辅国,唐肃宗,宰相,商山四皓,杜甫

    李泌的一生,虽然多次出入朝廷,但真正由李泌自行辞退,遁隐山林的却只有一次。那次便是在肃宗至德二年(757)收复两京时,李泌以"五不可"为由断然隐逸。恒以智免还是贯彻志向──李泌"政隐两全"之实践李泌的"五不可",其一为"遇陛下太早"、其二为"陛下任臣太重"其三为"宠臣太深"、其四为"臣功太高"、其五

  • 忠义、智慧化身的白衣宰相李泌骗了你,司马光揭开他的另类形象

    历史解密编辑:可乐历史标签:李泌,宰相,诗人,宋朝,司马光,唐德宗,唐玄宗,唐肃宗,科学家,官宦世家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男主角李必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其原型叫“李泌”,出身于赵郡李氏辽东房,是瓦岗寨首领李密的族曾孙。李泌的一生非常传奇,他六岁得到唐玄宗的召见。宰相张说以“方圆动静”为题测试,李泌答以“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论棋道,被誉为“神童”。小小孩童不喜欢“大灰狼与小白兔

  • 35岁的李泌归隐山林,唐肃宗十分不解,李泌:我不走就要被您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唐肃宗,李泌,唐德宗,唐玄宗,宰相,李辅国,唐朝,艺术家,五代十国

    “陛下今日在臣的卧榻之上,尚且不同意臣归隐山林的请求,他日到了御案前,臣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唐肃宗摇头苦笑:“没想到你对我的疑心竟然如此之重,难道我是昏君吗?”“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陛下有五条理由杀臣,而臣只有此刻这一个机会,陛下不让臣走,就是杀臣。”这是唐史读

  • 为何唐肃宗放李泌归隐衡山?不从安史之乱中吸取教训还设节度使?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唐肃宗,李泌,节度使,安史之乱,郭子仪,唐玄宗,宰相,衡山,唐朝,艺术家,五代十国

    题记安史之乱后,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跑路了,太子李享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这就是唐肃宗。唐肃宗即位不久,身边的文武官员只有30人,“自己人”更是少之又少,这个临时建立的朝廷,什么事都没有秩序,一些文臣武将也不太听指挥。肃宗想平定叛乱,非常需要有个能人来帮助他。这时候,李泌来

  • 李泌击溃安禄山,皇帝问他要何赏赐,李泌:我就想睡在陛下膝盖上

    历史解密编辑:格林动画世界标签:李泌,安禄山,唐肃宗,李林甫,唐玄宗

    因曰:“若臣之所愿,则特与他人异。”肃宗曰:“何也?”泌曰:“臣绝粒无家,禄位与茅土皆非所要。为陛下帷幄运筹,收京师后,但枕天子膝睡一觉,使有司奏客星犯帝座、一动天文足矣。”这段话是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一段趣闻。这里的肃宗,即唐肃宗李亨,而这里的“泌”乃是唐代名臣——邺侯李泌。当时正值安史之

  • 唐朝宰相李泌,被司马光夸赞为“唐代张良”,他的政治智慧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李泌,司马光,张良,宰相,节度使

    李泌是一个在中唐历史世界中较为传奇的一位文臣,向来对夸赞历史人物惜字如金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曾这样评价他:自李泌为相,观其处置天下事,姚崇以来未之有也。史臣谓其出入中禁,事四君,数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说李泌是唐玄宗开元时期贤相姚崇以来从没有过的人物。一生侍候四位君主,当然会经常被权贵所嫉妒,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