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伤痕累累且麻烦不断,内部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外部吐蕃几乎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致使铁血郡王郭昕被隔绝在西域长达十五年,至唐宪宗元和三年,吐蕃攻陷龟兹,郭昕与麾下将士一同埋骨沙场。762年十月,吐蕃更是以二十万大军东进,轻松拿下大唐都城长安,杀得唐代宗仓皇而逃。
更让唐王朝头疼的是,此时的吐蕃,虽说是趁火打劫,但实力确实膨胀得厉害:中唐以来,吐蕃累计占领唐朝包括河西安西在内的国土五十多州,版图向西跨过葱岭,向北并吞唐朝安西四镇,向南更一度抵达恒河流域,以至于当羞愤的唐代宗,问郭子仪怎样才能雪耻时,这位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也只能摇头叹息:“今吐蕃充斥,势强十倍”,“欲求制胜,岂易为力。”
然而在吐蕃如日中天,大唐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剑南节度使韦皋在维州大破10万吐蕃军,不仅解除了吐蕃对于大唐西北边境的威胁,更给了企图入主中原的吐蕃以迎头痛击,从此,曾经雄踞欧亚内陆的吐蕃帝国逐渐走向没落,不仅再无力对大唐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对原有属地的控制能力也大为减弱,唐蕃战场进入了新阶段。
那么这场关乎大唐命运的转折之战是如何发生的呢?说起这场大捷就不得不提此战的三大功臣:
一、从善如流的唐德宗李适
虽然唐德宗执政后期,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对藩镇多事姑息,但平心而论,无论从个人能力,还是心胸抱负上,德宗的确可以当得起“英明强干”四字。
李适出生于天宝元年。14岁时,安史之乱爆发,他与自己的曾祖父李隆基一起逃出长安,虽然一路上历经苦难,但年轻的李适却因此得到了难得的磨砺和锻炼。
20岁时,李适就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取得了不少功绩。叛乱平定后,他得到了“画像凌烟阁”的殊荣,成为有唐一代诸多名将之一,也是其中极少数的皇族成员。
779年,李适即位,年号建中。即位之初,德宗雄心勃勃,为扭转唐王朝的颓势,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据《旧唐书》记载,唐德宗力行节俭,在即位的前一个月里,就免除了四方进贡的各种玩物和特产;在困扰唐朝的宦官问题上,德宗行雷霆之法,对贪腐的宦官严惩不贷;他还实施了著名的“两税法”,使朝廷得到了较为稳定的财政收入……
可以说,唐德宗即位的最初几年,颇有一番中兴气象。然而他急于发动削藩战争,致使泾原兵变、二帝四王之乱接连爆发,最后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将浑瑊、李晟等才平定叛乱。
但不管怎么说,李适在位时期,听取李泌的意见,放下对南诏,特别是回鹘的成见(李适做皇子时,曾遭到回鹘可汗的羞辱,一提“回鹘”两字,就当场爆表),联合二者,实施“困蕃之策”,打击吐蕃,为后来的“元和中兴”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算得上一个中平之君、革新之主。
二、献“困蕃之策”的宰相李泌
李泌虽然在大唐历史上功名不显,但他却是肃宗、代宗、德宗三任帝王的幕后谋主,更是维州之战,击灭吐蕃入主中原野心的幕后英雄。
李泌祖上是北魏的官员,父亲李承休是有名的藏书家,书香门第环境下长大的李泌,很小就在长安有神童的名号,并惊动了彼时在位的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728年,李泌6岁,李隆基邀小李泌出席一次宫廷宴会,当时李隆基正与宰相张说下棋,当场命李泌以“方圆动静”为题作诗一首,小李泌出口成章:“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
诗句一出,满座皆惊,连一向以才高自诩的重臣张九龄也大为惊讶,从此和李泌成了忘年交,之后终其一生,都称呼李泌为“小友”。
虽然出名很早,但李泌是一个非常踏实的人,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相反更加刻苦攻读。李承休也很懂得教育方法,并不让儿子读死书,反而资助他四处游历,体察民情。后来张九龄担任宰相,经常把李泌叫来讨论时政。
同时,李隆基也对李泌寄予厚望,他曾有个断言:“他日必国器也!”因此也就有了一个愿望:让李泌辅助自己的儿子,成就一个大唐盛世。天宝十载,29岁的李泌被引入东宫,担任太子李享的侍读,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与李亨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并终其一生。
李泌这个人很能隐忍,“王忠嗣案”后,李享的地位一度岌岌可危,身为李享心腹的李泌,也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结果,杨国忠搞起了文字狱,污蔑李泌的《感怀诗》诽谤朝廷,正对太子不满的李隆基,也就顺水推舟把李泌发配到了湖北蕲州。
遭到挫折的李泌很清醒,不但没有不满,反而立刻归隐,一直到安禄山叛乱前,再不参与时事,甚至和李享之间也没有任何往来,只是一心研究道学。
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沦陷,李隆基出逃四川,李享在灵武即位,李泌才适时地出现在了肃宗的身边,李泌的到来让李亨喜极而泣,高兴得“抚其手,近狂喜。”
李亨高兴是有原因的,虽然他已经荣登九五,但处境只有一个字——惨!当时的安史叛军,不但已经攻陷了长安,大半个中原也都在他们手里,而南方只有睢阳城还在苦苦坚守,江南半壁也眼看不保,小小的灵武,更是只有数千残兵。兵少,将寡,士气低落,这就是当时李亨所面临的困境。
而李泌一来就给李亨制定了完备的平叛方略,即命令李光弼和郭子仪,一个出井陉关,一个出河东,分别从背面压制叛军。李泌断定,叛军骑兵很难越过长江天险,因此从北面进攻,威逼安禄山的河北老巢,就可以把叛军刚刚夺取的八百里秦川,变成钳制他们的死地。同时李泌还对李享说:“去叛军易,去藩镇难。”让他千万不要想着快速解决问题,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于是,对李泌言听计从的李享,在早期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李泌的计划。随后,李光弼在河北势如破竹,郭子仪与回鹘联兵,不断在关中取得胜利,形势很快向唐军有利的形势发展。
但是,李泌的担心还是发生了。757年,急于夺取京城的李亨不顾李泌的劝阻,决定先集中兵力收复长安和洛阳,结果,已经逼近叛军老巢的李光弼不得不回师,虽然唐军以巨大代价收复了两京,但却没有消灭叛军的主力。更要命的是,帮助唐朝夺回长安的回鹘人借机漫天要价,更在长安城大肆抢掠,所谓收复长安,得到的只是两座伤痕累累的空城而已。
但即使这样,收复长安也是安史之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唐王朝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在这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李泌始终是李享最大的精神依靠。他不但为李亨出谋划策,更在其心情低落的时候鼓励他,甚至有一次,说到激动处,李享竟然趴在李泌的肩头痛哭流涕。即使这样,李泌也没有接受李享任何的官职,因为他知道,此时他又成为了另一个人的眼中钉——宦官李辅国。
深知官场险恶的李泌见好就收,在唐王朝收复长安后,就向李亨请辞,李享当然不准,李泌很坦诚地说:“今天我还可以和您一起谈话,但如果不走的话,明天我的头可能就被人拿去了。”就这样,在安史之乱中起到设计师作用的李泌,再次选择了隐退。
757年底,李泌隐退南岳严霞峰,在当地教书修行,度过了12年。
李泌其后又有2次回到唐朝的中央高层,一次是李享的儿子代宗李豫即位初期。当时的李豫刚刚诛杀了专权的李辅国,但是国家仍处于困难之中,安史之乱仍未完全平定,藩镇也尾大不掉,西北的回鹘、吐蕃等外敌更是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内忧外患之下,李豫想起了李泌这个在父亲最危难时刻给予帮助的人。
代宗封李泌为翰林侍郎,并用强迫他吃肉的方式,希望李泌能放弃道家修行,全力专注于社稷。李泌也不辱使命,回到长安后,当场就提了15条加强边境防御的措施。但是,这时候的宰相元载妒忌李泌的才华,最终以重用人才的名义,将李泌外调为刺史,而深悉隐忍三味李泌,再一次选择了忍让。
元载被诛后,李泌再一次得到了回京的机会,却依然被另一个宰相常衮排斥,知道事不可为的李泌,只得继续在杭州做刺史,远离中央的是非。但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泾原兵变后,李适逃亡关中,关键时刻李泌来了,他向德宗推荐了名将李晟,并提出了“先北后南”的方略,先捣毁叛军的老窝泾原,再收复长安,这一次德宗听了他的,叛乱终被平定。
787年,李泌终于成为了宰相,一上任,年已65岁的李泌就向唐德宗提出了一个强大的反制计划:困蕃之策。
困蕃之策,就是针对强大的吐蕃,认真打一场外交战。先是结好回鹘,不但要通过回鹘压制吐蕃,更要从回鹘的领地上,重新开辟丝绸之路,打通唐朝与中亚各国的联系。然后拉拢吐蕃的盟友南诏,且尽可能的拉拢西南各部落,作为遏制吐蕃的棋子。
这个空前的战略谋划,最大难题,倒不是吐蕃回鹘,却是此时在位的唐德宗。德宗因为过往的羞辱经历,再加上回鹘反复无常的恶劣行迹,一提到回鹘,就痛骂不已,但李泌却丝毫不惧,硬是十五次直言进谏,劝得唐德宗咬牙点头。然后又一番唇枪舌剑,以最有利于大唐的条款,成功与回鹘结盟,即《贞元之盟》。
解决了回鹘的问题,李泌又把目光投向了西南——南诏国。
南诏与大唐在经过阁罗凤叛唐事件,以及两次唐诏战争后,一直处于敌对状态,虽然阁罗凤一直抱有“不得已叛唐,但始终坚信复为唐臣”的愿望,但由于第一次唐诏战争中鲜于仲通率领的12万唐军死于南诏,南诏也有数万军民被唐军杀害,双方的手上都沾有化不开的鲜血,再加上李隆基曾下过誓报此仇的诏令,唐德宗是非常不愿意与南诏这个仇敌重归于好的,但在李泌的恳请下,德宗最终还是点了头。
但可惜的是,正当李泌开始着手联系南诏时,却不幸于789年逝世,享年68岁。
不过,幸运的是,虽然李泌的逝世延缓了唐诏结盟的步伐,但却没有挡住双方修好的脚步。公元793年,阁罗凤之孙、南诏国王异牟寻以不同路线派出三路使者,带着丹砂、帛绢、当归、黄金等礼品,随同绢书一封前往长安,上表德宗表示愿意弃蕃归唐。
唐德宗当然无有不肯,当即命崔佐时前往南诏宣读议和诏书。史载,第二年正月,崔佐时与异牟寻在苍山神祠盟誓,唐朝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赐给南诏银窝金印,南诏发誓永远归顺唐朝,诏书宣读完毕,异牟寻“乃歔欷流涕,俯伏受诏”,史称“苍山之盟”。
盟约签订后,崔佐时请异牟寻斩杀云南境内所有吐蕃使者,异牟寻依命而行,并于第二年如盟誓中所言主动出击,突袭神川都督府并遣使向唐廷告捷。李泌的“困蕃之策”基本完成。
三、中唐战神韦皋
韦皋出身于“东眷韦氏郿城公房”,排行第二十三。传说他满月的时候,家中来了一位容貌丑陋的胡僧上门吃白食,结果受到了冷遇。但是幼小的韦皋却一直冲着胡僧笑,最后在家人的一再追问下,胡僧说韦皋是诸葛武侯转世,长大后是要庇护蜀地的。以后韦皋的发展果然如胡僧所言,可以说韦皋从出生起就被套上了一层神异的光环。
安史之乱后大唐风雨飘摇,德宗时期,宰相张镒被调任凤翊陇右节度使,韦皋当了营田判官,权知陇州行营留后事。不久发生泾原兵败,德宗仓皇逃到奉天,而朱泚的旧部凤翔兵马使李楚琳将张镒干掉,带着乱兵投奔了朱泚。这时韦皋在陇上效仿周瑜临江会,杀了李楚琳的部将牛云光、苏玉等人,然后起兵举义,力抗叛军,被唐德宗授为奉义节度使。兴元元年,又入朝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次年替代张延赏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总镇川蜀。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唐朝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位,蜀地民风彪悍,少数民族众多不说,南面有南诏,西面有吐蕃,在这样一个腹背受敌的地方,年轻的韦皋开始了他的经营。
韦皋到任后,首先安抚当地的少数民族,然后又和南诏通好,并且离间南诏与吐蕃的关系。经过一系列的努力,韦皋开始专心对付唐朝最大的外敌——吐蕃。
韦皋出镇蜀地二十一年,总共击破吐蕃军队四十八万,擒杀节度、都督、城主一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和韦皋同一时代的武将几乎无人能出其右,绝对算得上是中唐的战神。
韦皋不但仗打得好,玩起政治来同样是一把好手,不但将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重启南方丝绸之路,以功加官至同平章事、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史称其“功烈为西南剧”,稗史甚至称他是诸葛亮转世。
维州之战过程
韦皋在蜀地站稳脚跟以后,开始主动向吐蕃展开进攻。贞元五年,韦皋派大将王有道率两千精兵和爨蛮联手,破吐蕃于台登,杀尚结赞之子、青海大酋乞臧遮遮,腊城酋悉多杨朱等,史书上说“虏坠死崖谷不可计,多获牛马铠装。……既败,酋长百余行哭随之。”
贞元九年,唐廷筑盐州城,为了保证城池的修建不受吐蕃的干扰,韦皋再一次主动进攻,攻破吐蕃峨和、通鹤等五城,拔堡栅五十余,还一把火烧了吐蕃的定廉城,吐蕃的南道元帅论莽热来援救,也被击败,杀伤数千人,于是盐州城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顺利筑好。
到了贞元十三年,韦皋又光复了原来失去的巂州。此时的韦皋对于吐蕃而言,已经如同眼中钉肉中刺一般的存在了,于是大兵压境,屡屡进攻,但是韦皋不但进攻是一把好手,防守同样稳健,吐蕃的进攻连连吃鳖。
吐蕃没办法只得放弃近在咫尺的四川,掉头向北。公元801年,吐蕃再次向唐朝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相继攻陷麟州等战略要地,兵逼长安,此时的唐德宗,走出了一招化被动为主动的妙棋——围魏救赵。
唐德宗命韦皋从剑南进攻吐蕃。同年八月,韦皋率步骑五万,兵分九路经四川杀入吐蕃境内:镇静军兵马使陈洎统兵1万出三奇路,威戎军使崔尧臣率兵1千走龙溪石门,陇东路兵马使元膺领兵8千出南道,维保两州兵马使仇冕率兵2千进逼吐蕃维州城,北路兵马使邢玼率兵4千进攻吐蕃栖鸡、老翁城,都将高倜、王英俊率兵2千进逼故松州。又令邛州镇南军使韦良金发镇兵1300续进,雅州经略使路惟明与三部落主赵日进率兵3千进攻吐蕃偏松城,儁州经略使陈孝阳与行营兵马使何大海等率兵4千进攻昆明,黎州经略使王有道率兵2千并三部落主郝全信过大渡河,深入吐蕃境内。
分散的军队并没有被各个击破,反而四面开花,战果颇丰。史载,这场大规模的战争从夏天打到秋天,到了十月份韦皋已经击破吐蕃军队16万,攻下城池七座、军镇5座,焚毁堡垒150个,斩杀万余人,俘6000余户。
然后唐军又与南诏王异牟寻配合,在维州打败蕃军,并乘胜围攻吐蕃所属昆明城,迫使吐蕃赞普急令袭击唐朝西北方的大帅论莽热率军10万,来解维州之围。
公元802年正月,论莽热率兵十万入川,韦皋以逸待劳,派剑南唐军据险而守。
论莽热的士卒兼程千里远道来援,当然希望速战速决。但在川西高原群山之间行军,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能够满足大部队调动的道路就那么几条,双方都心知肚明,韦皋早就给论莽热准备好一顿大餐。
蕃军行进中,前军发现有千余唐军前来阻击。双方激战后,唐军退却,吐蕃前锋紧追着唐军溃兵在山间急进,不知不觉便进入了唐军的口袋阵。
行至一处险峻的山谷时,唐军伏兵四起,滚石、火把夹杂着唐军的透甲箭,像雨点般的落在吐蕃士卒的头上,吐蕃骑兵在山谷中人马淤积,难以展开,两侧山崖高绝又不能攀援而上,峡谷前后都被唐军堵死。
经过一天血战,吐蕃前军几乎全军覆没。论莽热得知前军中伏,急忙督促后军疾行前来救援。韦皋早就算到论莽热的心理,他在吐蕃前军覆灭的山谷中再次设伏。
这第二次伏击,将吐蕃后军全部包围,蕃军虽然拼死突围,避免了被全歼的命运,但十万来援的军队折损大半,大相论莽热也在乱军中被俘,“吐蕃至,出千人挑战,虏悉众追之,伏发,虏众大败,擒论莽热,士卒死者太半。”
北方来援的吐蕃军队被击溃后,唐军继续仰攻维州、昆明城,但久久未能得手,赤德松赞又从康、嘉戎等地,紧急招募吐蕃军来援,韦皋审时度势后,率唐军缓缓退去。
这次唐蕃大战,南诏、诸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在南诏、诸羌的协助下,才使得唐军在川西高山中纵横穿插,出其不意。可以说,维州大捷李泌的“困蕃之策”功不可没。
经此大战,吐蕃损失掺重,虽然川西重镇维州、昆明不曾失去,但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青壮年士兵。这对于本来就处于人口劣势的吐蕃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吐蕃再无力对唐朝保持攻势,双方开始寻求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