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肃宗为何不用李泌的“彭原对策”平叛?唐帝国的财政不足是短板

唐肃宗为何不用李泌的“彭原对策”平叛?唐帝国的财政不足是短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2127 更新时间:2024/2/19 16:07:30

导语:

在肃宗欲命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时,李泌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在唐前期,太宗、高宗、玄宗等都是以非嫡长子的身份即位,立建宁王为元帅,最后若立有大功却没有被立为太子,支持建宁王的人岂肯罢休,太宗与玄宗之事便是前车之鉴。

一、肃宗灵武政局探微

1、肃宗即位前的政治形势

肃宗在平凉收到李涵的汇报后,虽然“大悦”,但在实际行动中并未直接前往灵武,反而是前往河西与灵武之间的丰安军,表明他虽然收到了杜鸿渐的善意,但他并没有直接前往灵武之意。原因在于在肃宗看来,经潼关兵败,河西、陇右军主力尽丧的情况下,朔方军作为西北三镇中唯一保有实力的军队,但其是否仍效忠中央是未知数。

此次事件中肃宗对于杜鸿渐的定位是“萧何寇恂”。用此二人来对比杜鸿渐,表明肃宗深知杜鸿渐等人起到的作用只是关于粮食后勤等方面,而真正决定肃宗是否能够在灵武站稳脚跟的并不是杜鸿渐等人,而是率军东征的朔方军主力郭子仪等武将势力。

杜鸿渐等人欲将肃宗接到灵武时,郭子仪等朔方军主力并不在灵武,杜鸿渐等人并不能完全代表朔方军的态度。这一情况肃宗也势必清楚,而他在取得了对杜鸿渐的信任之后便前往灵武,这也反映出当时局势的紧迫与肃宗对于一个稳定据点的渴求。但到灵武之后如何稳住局势,这是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2、李泌的出现

肃宗在已知广平王为嫡长子的情况下,仍想要任命建宁王为元帅,正是看重他有军望能够统领诸将,这与肃宗建立天下兵马元帅的初衷相符合。但这一看法遭到广平王李俶的支持者,即所谓“侍臣”亦或者“左右”的反对。

这里侍臣与左右并没有明确指是谁,因《通鉴》至德元载九月条载肃宗曾就此事问过李泌意见,一般认为这里的侍臣应是李泌。这种说法很有可能有误。李泌明确提到在建宁王死时,他在“河西”,李泌于彭原觐见肃宗后,被肃宗任命为元帅府长史,直至德元载一直在肃宗身边,并未有前往河西地区。

潼关失败后,李承光“临计自失”仓惶西还,在面对玄宗入蜀,而时为肃宗的李亨身在灵武的情况,李承光选择同时向两边联络。一方面“通表华阳”,另一方面“奉笺灵武”。“表”是臣子向皇帝上书的一种形式,而“笺”是向比皇帝低一等的皇太子等进行奏报的形式。此时李承光向玄宗用“表”,而对肃宗用的是“笺”,说明此时肃宗刚到灵武,还没有即位。肃宗收到李承光的笺奏之后,便向李承光赐书“先朝赐书,敦叙兄弟,如家人礼。”

李承光也前往灵武行在。“及至行在,特加天下兵马副元帅,改名匡国”,到达灵武后很快被肃宗委以天下兵马副元帅的重任。肃宗对于李承光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在李承光任副元帅没多久,肃宗却突然将他处死“扈跸彭原,别承诰旨,因此伏法”。李承光的的任命与被杀在当时环境之下是一件特殊之事,肃宗对于李承光的处置透露出他在即位之初某些政治意图,对肃宗任命李承光和死因缘由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肃宗设置天下兵马元帅府缘由的。

二、肃宗中枢政局

1、李泌为对肃宗有很大的影响力

至德元载九月,肃宗在顺化郡接受玄宗的正式册封,其政治合法性问题得到解决。但玄宗并未有完全放权,他随即任命韦见素房琯等人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他的使者派遣给肃宗。此时肃宗朝中宰相有韦见素、崔涣、房琯、裴冕四人。

其中只有裴冕为肃宗亲自任命,其余三人均由玄宗指派。面对这种困境,肃宗只有另起炉灶,把中枢决策的中心转移到元帅府,又任命李泌为元帅府行军,让李泌参与机密,变相削弱相权,减轻玄宗给予自己的政治压力。

正是在“二元格局”的政治形势下,元帅府的权力与地位进一步提高,其原本只负责军事上“统辖诸将”,但此时的职权却由军事扩大到行政,无异于一个独立于朝堂的“中枢”,李泌作为“宰相”,他的建议也影响着肃宗人事与战略决策。房琯收复长安失败后,肃宗欲降罪于房琯,却因李泌对肃宗的建言,使得房琯得以保全。在战略决策上也是如此,在房纵兵败后,肃宗向李泌询问平叛之计。

李泌又再次建议肃宗“如前策并塞东北,自归、檀南取范阳”,但肃宗出于收复长安的迫切心情“朕切于晨昏之恋,不能待此决矣”,并未在此时执行直取范阳的计划。直到上元元年,肃宗又将直取范阳的计划提上议程。再次命郭子仪统兵北上范阳,虽因鱼朝恩所阻并未成行。但也看出此时身为元帅府长史的李泌对肃宗有很大的影响力。

2、皇帝与太上皇关系

唐肃宗即位伊始,入蜀的唐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唐玄宗在得知灵武即位之后,也承认旦匀戎的事实,自称太上皇。这样在灵武即位以后,就事实上形成了皇帝与太上皇同时共存的形势。这使皇权政治的运作面临着更多的政治问题,也给这一时期的皇帝制度带来了许多新内容。

皇帝权力不唯至上,而且独尊,对一切市场或威胁皇权行使的权力系统,它都有一种排抑与抵制的机能。这是皇权运行的一般法则.一般的观点认为,唐玄宗成为太上皇后,便失去了所拥有的最高政治权力,他为唐肃宗举行册命,只是给自己找个台阶、留点面子而严。事实果真如此吗?唐玄宗不仅不甘心放弃最高权力、而且仍掌握着相当的权力,他为唐肃宗举行册命之前,对中央政局做了精心安排,使其权力得以法律的形式保留下来,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

这样,就在实际中形成了太上皇与皇帝两个政治中心。它们在平叛这一点上具有共同利益,并且可以相处共存;皇权独尊的法则,使双方关系微妙,冲突难免,唐肃宗时期皇权运行呈现出一些新特色。为了较方便地把握这一政局的特征,文中称之为中央政治的二元格局。

三、二元格局下肃宗朝政治

1、收复两京

唐肃宗时期最大的政治当首推平叛,这既是其灵武即位重建中央政府的理由,也是其政治权力与地位得以发展的育帐舔胜。如前所述,唐肃宗即位伊始,就是打出了平叛的旗帜。毋庸置疑,平叛是其政治中的头等大事。

唐中央政治的二元格局,对肃宗朝政治产生了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唐肃宗整个平叛过程中,处处都打着这一政治格局的烙印。其中,又以处理永王磷事件和确定收复长安、洛阳为首要平叛目标最为显著。

唐肃宗何以把收复两京当做平叛的中心任务呢?唐玄宗先前所颁《命三王制》,以天下四分,诸子分总节制,李亨被安置在沙塞空虚之地且位当平叛前沿。他若不能先收复两京,则对其地位的巩固将大遭不利。

届时若永王磷辈“扫清江汉”,更“翔可南”,捷足先登,谁主唐鼎,恐得另见分晓。这期间,谋臣李泌根据平叛形势制定了一个分路出击,各个击破,以逸待劳,先取贼巢范阳,再取两京,最终全歼叛军的作战方案。

2、二元格局形成溯源

自唐肃宗即位灵武,唐朝中央政府就在事实上存在两个政治中心。入蜀后的唐玄宗承认灵武即位,并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在为唐肃宗所行追认式的册礼时,巧做安排,又颁《明皇令肃宗即位诏》,以法令的形式把自己的权力固定并延续下来,形成与唐肃宗各掌政柄的中央政治的二元格局。

传统观点以为玄宗自称太上皇即成为政治傀儡,并不符合唐肃宗即位后皇权政治运作的实际。双方均以平叛为首要任务,并在这一点上互有妥协,藉以暂时相容共存。再者,因皇权运行的一般法则,皇帝与太七皇子之间难免产生诸多不协与冲突,这使唐肃宗致力平叛的同时,不得不设法处理、协调与成都太上皇方面的种种关系。

唐肃宗以收复两京为首要目标、永王磷事件与宰相人选的更换,都说明了这一点。这一状况势必牵制唐肃宗相当的精力,使之无法心无旁骛致力平叛,终因心力交瘁未能亲见安史余孽之荡平。

结语:

唐肃宗时期在此政局下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唐代宗朝及唐后期政治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比如,又创翔兵将领的姑息而导致的藩镇林立以致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对宦官刑余之人的亲重而导致的阉寺势力的膨胀以致出现的宦官专权局面,素为史家论证唐朝中衰的两大界标。这就是说,唐肃宗时期中央政治的二元格局对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也产生过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唐六典》

《.旧唐书》

标签: 唐肃宗李泌唐玄宗郭子仪宰相玄宗

更多文章

  • 唐蕃维州之战的三大功臣:李泌的困蕃之策居功至伟!

    历史解密编辑:可乐历史标签:李泌,韦皋,南诏,唐蕃,唐朝,唐德宗,节度使,唐王朝,散文家,维州之战,官宦世家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伤痕累累且麻烦不断,内部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外部吐蕃几乎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致使铁血郡王郭昕被隔绝在西域长达十五年,至唐宪宗元和三年,吐蕃攻陷龟兹,郭昕与麾下将士一同埋骨沙场。762年十月,吐蕃更是以二十万大军东进,轻松拿下大唐都城长安,杀得唐代宗仓皇而逃。更让唐王朝头疼的是,此

  • 李泌:“七岁神童 四朝重臣”

    历史解密编辑:神州翰林院标签:李泌,唐玄宗,宰相,贺知章,唐德宗,杨国忠

    大唐盛世,人才辈出,使那个令人骄傲的国度变得更加举世无双。各国文人侠客为之付出的贡献更是各有千秋。在这其中有一个人,名为李泌,他历经了四个朝代,他被三位皇帝当做自己的老师,在两个朝代为卿相。李泌可以获得帝王的信任,他可以在完成每一件大事之后都功成身退。仅仅这一点,就受到了无数后人的模仿,但是无一例外

  • 名相李泌的实践之“政隐两全“与最终大隐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李泌,李辅国,唐肃宗,宰相,商山四皓,杜甫

    李泌的一生,虽然多次出入朝廷,但真正由李泌自行辞退,遁隐山林的却只有一次。那次便是在肃宗至德二年(757)收复两京时,李泌以"五不可"为由断然隐逸。恒以智免还是贯彻志向──李泌"政隐两全"之实践李泌的"五不可",其一为"遇陛下太早"、其二为"陛下任臣太重"其三为"宠臣太深"、其四为"臣功太高"、其五

  • 忠义、智慧化身的白衣宰相李泌骗了你,司马光揭开他的另类形象

    历史解密编辑:可乐历史标签:李泌,宰相,诗人,宋朝,司马光,唐德宗,唐玄宗,唐肃宗,科学家,官宦世家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男主角李必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其原型叫“李泌”,出身于赵郡李氏辽东房,是瓦岗寨首领李密的族曾孙。李泌的一生非常传奇,他六岁得到唐玄宗的召见。宰相张说以“方圆动静”为题测试,李泌答以“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论棋道,被誉为“神童”。小小孩童不喜欢“大灰狼与小白兔

  • 35岁的李泌归隐山林,唐肃宗十分不解,李泌:我不走就要被您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唐肃宗,李泌,唐德宗,唐玄宗,宰相,李辅国,唐朝,艺术家,五代十国

    “陛下今日在臣的卧榻之上,尚且不同意臣归隐山林的请求,他日到了御案前,臣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唐肃宗摇头苦笑:“没想到你对我的疑心竟然如此之重,难道我是昏君吗?”“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陛下有五条理由杀臣,而臣只有此刻这一个机会,陛下不让臣走,就是杀臣。”这是唐史读

  • 为何唐肃宗放李泌归隐衡山?不从安史之乱中吸取教训还设节度使?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唐肃宗,李泌,节度使,安史之乱,郭子仪,唐玄宗,宰相,衡山,唐朝,艺术家,五代十国

    题记安史之乱后,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跑路了,太子李享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这就是唐肃宗。唐肃宗即位不久,身边的文武官员只有30人,“自己人”更是少之又少,这个临时建立的朝廷,什么事都没有秩序,一些文臣武将也不太听指挥。肃宗想平定叛乱,非常需要有个能人来帮助他。这时候,李泌来

  • 李泌击溃安禄山,皇帝问他要何赏赐,李泌:我就想睡在陛下膝盖上

    历史解密编辑:格林动画世界标签:李泌,安禄山,唐肃宗,李林甫,唐玄宗

    因曰:“若臣之所愿,则特与他人异。”肃宗曰:“何也?”泌曰:“臣绝粒无家,禄位与茅土皆非所要。为陛下帷幄运筹,收京师后,但枕天子膝睡一觉,使有司奏客星犯帝座、一动天文足矣。”这段话是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一段趣闻。这里的肃宗,即唐肃宗李亨,而这里的“泌”乃是唐代名臣——邺侯李泌。当时正值安史之

  • 唐朝宰相李泌,被司马光夸赞为“唐代张良”,他的政治智慧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李泌,司马光,张良,宰相,节度使

    李泌是一个在中唐历史世界中较为传奇的一位文臣,向来对夸赞历史人物惜字如金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曾这样评价他:自李泌为相,观其处置天下事,姚崇以来未之有也。史臣谓其出入中禁,事四君,数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说李泌是唐玄宗开元时期贤相姚崇以来从没有过的人物。一生侍候四位君主,当然会经常被权贵所嫉妒,但

  • 一段舞蹈,造就唐德宗20年的仇恨,名相李泌帮其解开心结

    历史解密编辑:闲人观史标签:李泌,可汗,雍王,唐军,唐朝,唐德宗,散文家

    762年,到了安史之乱平叛的收官时刻。唐代宗封李适为雍王、天下兵马元帅,出镇陕州,筹划与叛军的最后决战。回纥是唐朝的盟友,多次与唐和亲,接受唐朝的册封。随着国力的衰落,唐朝无力独自平叛,曾三次向回纥借兵,对唐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李适招集各节度使到陕州,准备用兵。回纥牟羽可汗到了陕州北,李

  •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朝中期的四朝元老道士宰相李泌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李泌,宰相,唐朝,唐德宗,唐玄宗,唐肃宗,杨国忠,唐代宗,古装剧,散文家,长安十二时辰

    唐朝时有个华阴县的县尉姚汝能曾写过一本书名叫《安禄山事迹》。这本书有一篇关于马嵬坡之变的,这样写道,唐玄宗李隆基因为安史之乱叛军接近长安,就率领所有皇室成员和文臣武将逃离长安。行至马嵬坡时,奸相杨国忠在驿站外面碰到了几个吐蕃使者。当杨国忠正与吐蕃使者说话时,忽然周围拥出大量士兵,高呼杨国忠与吐蕃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