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盛唐宰相张说一首新年之作,含蓄蕴藉,自然妥帖,令人耳目一新

盛唐宰相张说一首新年之作,含蓄蕴藉,自然妥帖,令人耳目一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刘玲子 访问量:4268 更新时间:2024/1/7 2:03:47

写在前面: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唐 张说《钦州守岁》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亲自在洛阳主持制科考试,21岁的青年才俊张说独占鳌头,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从此步入仕途。

张说能文,也极负军事才华,是全能型的人才,历任四朝,三度为相,极得唐玄宗赏识,但其仕途坎坷,36岁那年因为得罪武皇宠臣被贬官钦州。

《钦州守岁》就是其彼时的作品,这是他首次遭贬异乡过节,但却不是唯一,因为在此后的宦海沉浮中,他屡次被罢,好在,每一次都以更好的状态归来。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幽州新岁作》是张说在玄宗朝遭贬出京后的一首新年作品,此诗含蓄蕴藉,自然妥帖,开了盛唐诗歌的新气象,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唐 张说《幽州新岁作》

简译:

去年的新年我在荆南,彼时那里正是梅花盛开的时节,满树繁花如雪一般;今年在蓟北,漫天飞舞的雪花如盛开的梅花一般。

去年在荆南,今年在蓟北,可知世事无常,真是令人感叹;值得高兴的是,岁月轮回,时光去了又再来,又是一年的开始。

为了庆贺新年的到来,守卫边镇士兵的歌声连夜不息;我猜想,京城长安的火树银花,一定还会和往年一样彻夜大放光明。

我在遥远的蓟州向西遥望京城长安,离开了那么久,多么希望早日得到被召回朝廷的诏令,我将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

写作背景:

李隆基还是太子的时候,张说就是他的东宫侍读,而后在平定太平公主谋乱,稳固其皇帝根基这件事上,张说又功不可没。

李隆基本就一向敬重张说,经此一事后,愈发看重他的才能,即位后很快就将彼时还贬官东都的张说召回京城,拜中书令,封燕国公。

开元元年(713年),李隆基想调回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张说素来与姚崇不和,于是就使用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阻止其回京。

将个人恩怨带入朝廷的人事任免上,张说此举做得的确很不地道,结果很严重,就是姚崇回京拜相,他被贬相州刺史,充河北道按察使。

张说被贬出京后,又因别事牵连再贬岳州刺史,直到开元六年(718年)二月,才在宰相苏颋的举荐下迁任荆州长史,不久后又迁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

这首《幽州新岁作》作于开元七年(719年)正月,是张说来幽州的第一个新年,也是他离京的第六个年头,值此新岁,思归之情愈甚,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赏析:

一年复始,万象更新,诗人也写下自己的新年寄语,有宦海沉浮的感慨,也有渴望回归的心愿,虽有焦虑,却不激愤,文笔轻松,挥洒自如,令人耳目一新。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首联写人事变动,荆南即今湖北江陵,是诗人去年的任所,蓟北即蓟县,在今北京西南,是其今年的任所。

荆南气候温暖,新年正是梅花盛开的时节,蓟北天气严寒,春节的时候雪花还在飞舞,昨南今北,宦海沉浮,人事无常。

南朝时范云有“昔去花如雪,今来雪如花”之感慨,张说化用范云此句,暗寓自己仕途之蹭蹬,际遇之坎坷,有时光蹉跎之意。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颔联首句是对人事无常的感叹,次句是对来日可期的展望。

去年春节在荆南看梅花如雪一般绽放,那时候的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今年的新年会在蓟北度过,还会欣赏到漫天飞雪。

可见,人世间的事真的没有定数,前路漫漫,总会有许多的可能,没有看到结果时,千万别轻易下结论,你只要坚持下去就对了。

山重水复不一定就会有柳暗花明,但转角处可能有你要的惊喜,就如彼时的张说,逐步升迁,仕途渐渐明朗,回京已经指日可待。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颈联写自己对朝廷和皇帝的思念之情,首句写边镇的新年气氛,次句想象京城春节的热闹景象。

耳听士兵连宵不绝的歌声,眼望京城彻夜不息的灯火,身在边陲,心系京城,此联抒发了诗人渴望回归的迫切心情。

“边镇”指幽州,“戍歌”即守也将士唱的歌,“京城”指长安,“燎火”是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彻明”意入夜到天明,“开”为大放光明之意。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尾联即是对皇上的祝福,也是自己的新年祈盼,希望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福他寿比南山,“日”喻皇帝。

此联虽有媚上之嫌,但因为此诗作于新年,无论从习俗看,还是自身际遇来看,如此写都不令人反感,因为不得不如此,且首尾呼应,还增强了迎新的喜庆感。

人生无常令人怅惘,仕途坎坷使人忧虑,但有来日方长,所以尤可期待,张说此诗含蓄蕴藉,自然妥帖,意脉相承,娓娓道来,开启了盛唐诗歌的新气象。

写在后面:

张说,字道济,文治武功,极具才能,是李隆基即位后的首位宰相,玄宗对其极为器重,据史载,即便是在张说年老罢相后,玄宗遇事不决时还是要去征询其意。

张说这一次被玄宗所贬,的确有错在先,但玄宗并没有放弃他,即便是辗转各地为官,也对其赋予重任,因为玄宗知道他能担得起。

他一出长安就是十年之久,但是,这十年来他并未因为失意而颓废,他在地方为官颇有政绩,在边镇戍卫时曾为边陲的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再次回朝,56岁的张说已是天命之年,但也是他政治巅峰的开始,6年后,62岁的张说以花甲之年再度拜相,并成为“开元盛世”有力的促进者之一。

人无完人,张说也非圣人,他有才智,但脾气暴躁,又爱占点小便宜,常处理不好同僚之间的关系,但瑕不掩瑜,就如他在《幽州新岁作》所呈现出来的豁达一般,他的积极使得其成为极为盛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从而流芳百世。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标签: 姚崇唐玄宗宰相京城幽州刺史

更多文章

  • 韩复榘太太给张宗昌让座,张说了一句玩笑话,几天后被韩复渠谋杀

    历史解密编辑:老闫侃史标签:张宗昌,韩复榘,韩复渠,冯玉祥,张作霖,张学良

    “你在山东顶了我的窝子,我今天也顶了你太太的窝子”。都说祸从口出,说完这句话后,他在几天后就被人枪杀在火车站。这个因嘴不老实而丢掉性命的,正是“三不知将军”张宗昌。这样戏剧性的死法,也和张宗昌荒唐的人生有些相似。那么,是谁杀死的张宗昌?难道仅仅是因为太太被调戏就恼羞成怒么?点个关注,继续带大家探讨军

  • 唐朝名将郭元振得到了唐玄宗的“恩旨”

    历史解密编辑:王科爱语文标签:唐朝,宰相,尚书,郭元振,唐玄宗,书法家,女皇武则天,中国传统音乐

    713年十一月,唐朝名将郭元振得到了唐玄宗的“恩旨”,他被任命为饶州司马,不必再去流放地新州了。但是,郭元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在一个多月前,他还是唐朝的宰相、兵部尚书,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得罪皇帝了!郭元振怀着忧郁的心情上路,他没能走到饶州,死在了半路上。那么,郭元振为何会得罪唐玄宗呢?一、威震

  • 古代志怪故事:郭元振除妖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郭元振,宰相,玄怪录,小吏

    下面这个故事出自《玄怪录》,郭元振是唐朝宰相,也是名将。后来因为军容不整被流放,五十八岁郁郁而终。这个故事讲的是他没发达前的事,情节类似于《西游记》里陈家庄捉灵感大王。但《玄怪录》是唐朝牛僧孺(也是唐朝宰相)的作品,吴承恩是明朝人。代国公郭元振在开元年间科考不中,回乡途中夜行迷路。忽然看到远处有灯光

  • 吐蕃宰相大败薛仁贵,唐朝头疼不已,名将郭元振说:吐蕃快内乱了

    历史解密编辑:汉江忆史标签:薛仁贵,郭元振,吐蕃,唐朝,唐军,钦陵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无论如何强大,自始至终都被边疆问题困扰,汉朝的时候匈奴之乱的影响长达数百年。到了唐朝,吐蕃又成为了唐朝皇帝们的心腹大患。太宗皇帝去世之后,高宗李治继承了皇位,此时的唐朝还处于全盛时期,朝中一批能臣武将。就算是有这些人压阵,在高宗的整个统治时期,也没有打赢过吐蕃。特别是发生在公元67

  • 古代志怪故事——元佶,崔日用,汤应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崔日用,宰相,豫州,刺史

    元佶唐朝时候,豫州人元佶居住汝阳县,养了一头母猪十多年,忽然丢失了。原来是变成了一个女人,大概二十多岁,挺有姿色。她到了一个大户人家,推荐自己说:“我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听说你家需要人养蚕,所以来问问。”主人挺高兴的接纳了她,后来就于她同居了。这个女人挺能打扮自己,有钱了除了卖酒,剩下的就买脂粉

  • 清涼赏析丨钟绍京小楷《转轮圣王经》

    历史解密编辑:五台山佛教标签:钟绍京,转轮圣王经,书法,小楷,钟繇,灵飞经

    钟绍京(659—746),字可大,唐代兴国清德乡(今江西省赣南兴国县)人,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是江南当然也是江西第一个宰相。钟绍京抄经书法技法几无人能及,其代表作《转轮圣王经》(实为《长阿含经·转轮圣王品》) ,前后题跋共有十八处,从中可以看出,欣赏者不乏知名人物,如元代仇

  • 钟绍京:字写得好有多重要?不但可以做宰相,还能发动政变杀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钟绍京,宰相,唐玄宗,李旦,李显,武则天

    公元710年7月2日,深夜,几个行迹隐蔽、身穿便服的大臣,悄悄进入了唐朝皇宫内的禁苑,最后来到了时任禁苑总管的钟绍京的住处。这几个悄悄潜入禁苑的大臣当中,为首的一人,便是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就在半个多月以前,唐中宗李显忽然暴毙于皇宫,死因极为可疑。李显去世后,身为皇后的韦氏,立李显的小儿子李重茂为太

  • 钟绍京小楷《三弥底部论》(疑)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小楷,钟繇,钟绍京,书法家,翁方纲,艺术家,书法作品,三弥底部论

    钟绍京(659年-746年),江西兴国人,江南第一宰相。系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著名书法家,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此卷尾跋很有意思,王澍、蔡之定鉴为钟绍京真迹,翁方纲、端方鉴为非钟书。仲易题签《唐人书三弥底部论》庚辰岁暮得于蒋氏密均楼。▼钟绍京小楷三弥底部论(疑

  • 敦煌出土《道德经》墨迹真品,为存世孤本,这字比钟绍京《灵飞经》更有韵味!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小楷,敦煌,道德经,灵飞经,钟绍京,褚遂良,书法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哲学思想碰撞出火花,孔、孟、老、庄为首的儒、道两家最能引起人们的讨论。相比于仁义、入世的儒家,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更受现代人欢迎,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几乎成了修行的必读书目。老祖宗的智慧总是令人叹服,《道德经》蕴含的哲理不论过去多少年都不过时。国人奉为圭臬,外国人也赞叹不

  • 中国5000年绘画史——历代名家:唐.钟绍京

    历史解密编辑:書畫聯盟标签:钟繇,楷书,绘画,钟绍京,褚遂良,王献之,王羲之,赵孟頫,书法家

    钟绍京(659年-746年),字可大,虔州赣县(今江西兴国)人。唐朝宰相、书法家,三国时魏国太傅钟繇第17代世孙。1923年《至德堂会稽钟氏宗谱》钟绍京最初因擅长书法而入直凤阁,武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殿门榜皆其所题,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后随唐玄宗取得帝位,官至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