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说无愧于“诗人宰相”称号,做过三朝宰相,执掌文坛三十年

张说无愧于“诗人宰相”称号,做过三朝宰相,执掌文坛三十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 访问量:154 更新时间:2024/1/19 14:16:49

作者:赵心放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俗话,用在张说身上再也合适不过了。张说一生仕途坎坷,三次为相,但不论那一次出任宰相,他都十分重视提携有才能的诗人墨客,贺知章王翰张九龄、王湾等都得到过他的举荐。张说执掌文坛三十年,被封为燕国公,与写出“车如流水马如龙”的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

(一)玉燕投怀,自幼聪慧

张说的出生颇有神话色彩。传说有一天深夜,张说的母亲在梦中看见一只燕子,从东南方向飞入自己的怀中,而后有了身孕,生下了张说。这就是“玉燕投怀”成语的由来,直到现在这个成语还被人们用来庆贺亲朋好友喜得贵子。

相传张说以后能位极人臣,成为一代诗家,依靠的是一颗绀珠。张说小时候乐于助人,一个曾得到他帮助的老人将一颗绀珠送给他,说读书时将珠子握在手中,就能过目不忘。平时经常拿着玩耍,能使脑筋十分灵光。张说觉得好奇,拿起珠子一看,老人转身就消失了。

上述传言均系野史所载,但从一个侧面说明,张说的确不是一个凡夫俗子。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述,张说的父亲仅当过洪洞县丞这类芝麻官儿。虽说出身不显赫,但张说自幼聪慧,天生一副超级学霸样,思维精细,颇有造诣,写得一手好文章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执政时,举行策试选拔人才,她亲临洛阳城南门考场担任主考官,23岁的张说策试得了第一名。武则天以策试从来没有甲等为由,将张说列为乙等第一名,任命为太子校书。太子校书的官阶是从九品上,与太子正字一同负责校刊经史。

(二)实事求是,不作伪证

武则天不管是当皇太后也好,或是由自己直接登临御座也好,她都是独揽大权。两个面首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仗着她的恩宠,横行霸道,无法无天。朝中大多数臣子虽然义愤填膺,但不敢公然与二张对抗,以求明哲保身。宰相魏元忠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不惧二张那一套,对不少朝中之事常常据理力争。二张十分忌恨魏元忠,就在武则天面前诬告魏元忠谋反。武则天是篡权上台的,对她有贰心之人深恶痛绝,不分青红皂白就将魏元忠打入监狱,准备亲自审讯,还叫二张来当面对质。诬告人的二张心里是虚的,就要张说去给他们作伪证,并许愿只要扳倒了魏元忠,给其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第二天在审讯现场,魏元忠拒不承认谋反之事。张说当着武则天的面说,我确实没听魏元忠说过谋反之类的话,是二张逼着我来作伪证的。武则天不相信张说的话,将他打入监狱严加审问。不管如何拷打,张说始终不肯诬陷魏元忠,魏元忠因此得以免除死罪。张说得罪了二张,被流放钦州(今属广西)。

六年后,时任皇帝唐睿宗任命张说为宰相。太平公主为除掉太子李隆基(以后的唐玄宗),就散布太子要逼宫自立的谣言。群臣都不敢开腔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张说大胆地站出来,给唐睿宗说,这是有人想离间您和太子的关系散布的谣言,如果你让太子监国,小人就再也不敢散布谣言了。唐睿宗一听恍然大悟,采纳了张说的建议,对其大加赞赏。唐玄宗登基后,太平公主因当初的诡计被张说识破,就使计迫使唐玄宗罢免了张说的宰相。

后来唐玄宗除掉了太平公主,念张说的功劳,就封他为燕国公。724年唐玄宗恢复了张说的相位,此时他已经58岁了。

(三)既是贤相,也是文宗

张说是一个十分勤政谋政之人。唐玄宗登基之初,国家驻守边境的兵力有六十多万,张说建议,现在没有强敌来入侵,用不着那么多兵力驻守,裁减二十万回乡种地。唐玄宗对此犹豫不决,张说又道:真能制用敌人,并不全靠兵多。要在让四夷都能臣伏方面多下功夫。唐玄宗采纳了张说的建议,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睦邻友好关系。当时京城的守卫力量很弱,不少卫府兵在轮班休假时逃跑了。张说建议修改条令,减少卫府兵的劳役,另外招募壮士。不到十天,便选得精兵十三万,分别补给各卫,增强了京师的守卫。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彍骑卫队。

开元八年(720年),唐朝朔方大使王晙不分青红皂白,将突厥降户阿布思等千余人诛杀了,引起了周边部族的恐慌。为了平息事端,身为朝廷重臣的张说仅率二十人,持节安抚各部落,晚上还他们帐中留宿。诸部落深受感动,得以安心。

作为贤相的同时,张说也身为一代文宗,其诗文精妙,多有佳作。最后我们来欣赏他出使西川时写的一首诗: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这首诗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体现出他写诗的造诣。

诗人从家乡洛阳来出差,抓紧时间按计划办事,把来回的时间都安排好了的。这“争”字实在用得好,把笔者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开头两句又是下文的伏笔。

后面两句忽然来个大转折,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家乡洛阳的希望落空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后面两句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把秋风拟人化了,是“无情的秋风”。在这里,诗人到底是埋怨秋风,还是抒发心中的烦恼?诗中没有明说,颇费人寻绎,正是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其小说、散文、诗歌等散见于网络、报刊和丛书。

更多文章

  • 盛唐宰相张说一首新年之作,含蓄蕴藉,自然妥帖,令人耳目一新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姚崇,唐玄宗,宰相,京城,幽州,刺史

    写在前面: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唐 张说《钦州守岁》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亲自在洛阳主持制科考试,21岁的青年才俊张说独占鳌头,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从此步入仕途。张说能文,也极负军事才华,是全能型的人才,历任四朝,三度为相,极得唐玄宗赏识,但其仕途坎坷,36岁那

  • 韩复榘太太给张宗昌让座,张说了一句玩笑话,几天后被韩复渠谋杀

    历史解密编辑:老闫侃史标签:张宗昌,韩复榘,韩复渠,冯玉祥,张作霖,张学良

    “你在山东顶了我的窝子,我今天也顶了你太太的窝子”。都说祸从口出,说完这句话后,他在几天后就被人枪杀在火车站。这个因嘴不老实而丢掉性命的,正是“三不知将军”张宗昌。这样戏剧性的死法,也和张宗昌荒唐的人生有些相似。那么,是谁杀死的张宗昌?难道仅仅是因为太太被调戏就恼羞成怒么?点个关注,继续带大家探讨军

  • 唐朝名将郭元振得到了唐玄宗的“恩旨”

    历史解密编辑:王科爱语文标签:唐朝,宰相,尚书,郭元振,唐玄宗,书法家,女皇武则天,中国传统音乐

    713年十一月,唐朝名将郭元振得到了唐玄宗的“恩旨”,他被任命为饶州司马,不必再去流放地新州了。但是,郭元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在一个多月前,他还是唐朝的宰相、兵部尚书,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得罪皇帝了!郭元振怀着忧郁的心情上路,他没能走到饶州,死在了半路上。那么,郭元振为何会得罪唐玄宗呢?一、威震

  • 古代志怪故事:郭元振除妖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郭元振,宰相,玄怪录,小吏

    下面这个故事出自《玄怪录》,郭元振是唐朝宰相,也是名将。后来因为军容不整被流放,五十八岁郁郁而终。这个故事讲的是他没发达前的事,情节类似于《西游记》里陈家庄捉灵感大王。但《玄怪录》是唐朝牛僧孺(也是唐朝宰相)的作品,吴承恩是明朝人。代国公郭元振在开元年间科考不中,回乡途中夜行迷路。忽然看到远处有灯光

  • 吐蕃宰相大败薛仁贵,唐朝头疼不已,名将郭元振说:吐蕃快内乱了

    历史解密编辑:汉江忆史标签:薛仁贵,郭元振,吐蕃,唐朝,唐军,钦陵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无论如何强大,自始至终都被边疆问题困扰,汉朝的时候匈奴之乱的影响长达数百年。到了唐朝,吐蕃又成为了唐朝皇帝们的心腹大患。太宗皇帝去世之后,高宗李治继承了皇位,此时的唐朝还处于全盛时期,朝中一批能臣武将。就算是有这些人压阵,在高宗的整个统治时期,也没有打赢过吐蕃。特别是发生在公元67

  • 古代志怪故事——元佶,崔日用,汤应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崔日用,宰相,豫州,刺史

    元佶唐朝时候,豫州人元佶居住汝阳县,养了一头母猪十多年,忽然丢失了。原来是变成了一个女人,大概二十多岁,挺有姿色。她到了一个大户人家,推荐自己说:“我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听说你家需要人养蚕,所以来问问。”主人挺高兴的接纳了她,后来就于她同居了。这个女人挺能打扮自己,有钱了除了卖酒,剩下的就买脂粉

  • 清涼赏析丨钟绍京小楷《转轮圣王经》

    历史解密编辑:五台山佛教标签:钟绍京,转轮圣王经,书法,小楷,钟繇,灵飞经

    钟绍京(659—746),字可大,唐代兴国清德乡(今江西省赣南兴国县)人,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是江南当然也是江西第一个宰相。钟绍京抄经书法技法几无人能及,其代表作《转轮圣王经》(实为《长阿含经·转轮圣王品》) ,前后题跋共有十八处,从中可以看出,欣赏者不乏知名人物,如元代仇

  • 钟绍京:字写得好有多重要?不但可以做宰相,还能发动政变杀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钟绍京,宰相,唐玄宗,李旦,李显,武则天

    公元710年7月2日,深夜,几个行迹隐蔽、身穿便服的大臣,悄悄进入了唐朝皇宫内的禁苑,最后来到了时任禁苑总管的钟绍京的住处。这几个悄悄潜入禁苑的大臣当中,为首的一人,便是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就在半个多月以前,唐中宗李显忽然暴毙于皇宫,死因极为可疑。李显去世后,身为皇后的韦氏,立李显的小儿子李重茂为太

  • 钟绍京小楷《三弥底部论》(疑)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小楷,钟繇,钟绍京,书法家,翁方纲,艺术家,书法作品,三弥底部论

    钟绍京(659年-746年),江西兴国人,江南第一宰相。系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著名书法家,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此卷尾跋很有意思,王澍、蔡之定鉴为钟绍京真迹,翁方纲、端方鉴为非钟书。仲易题签《唐人书三弥底部论》庚辰岁暮得于蒋氏密均楼。▼钟绍京小楷三弥底部论(疑

  • 敦煌出土《道德经》墨迹真品,为存世孤本,这字比钟绍京《灵飞经》更有韵味!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小楷,敦煌,道德经,灵飞经,钟绍京,褚遂良,书法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哲学思想碰撞出火花,孔、孟、老、庄为首的儒、道两家最能引起人们的讨论。相比于仁义、入世的儒家,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更受现代人欢迎,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几乎成了修行的必读书目。老祖宗的智慧总是令人叹服,《道德经》蕴含的哲理不论过去多少年都不过时。国人奉为圭臬,外国人也赞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