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祭侄文稿》:颜真卿的一气呵成之作,为何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颜真卿的一气呵成之作,为何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999 更新时间:2023/12/8 15:34:05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面对亲人的骸骨,颜真卿悲愤交加,一气呵成写下了传诵千古的《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局部

《祭侄文稿》追忆了颜杲卿全家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它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一挥而就的作品,用笔奔放恣意,纵横淋漓,大气磅礴、雄奇豪宕,胸中那股国恨家仇的悲愤之情溢于笔墨之间,所以通篇不顾笔墨之工拙,字随书家情绪起伏,是颜真卿“凝刻心魄、收摄血泪”之作,历来被奉为书法经典,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甚至有人认为其艺术价值不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之下。

颜真卿是少见的活着时不被推崇,死后声名鹊起的书法大师。虽然他在《旧唐书》中有自己的传记,但里面记录的多是他为官之举以及抗击安禄山的事迹,对他的书法水平只有“尤工书”三字以概之。

虽然说一个书法家被社会普遍接受有一个过程,但在唐代颜真卿的形象,首先是一个忠臣。这位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的鲁国公是琅琊颜氏之后,家学渊博,师从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又汲取了另一书法大家褚遂良的笔意,将篆、隶、魏碑等不同类型的书法结合,形成了雄浑厚重的颜体楷书。颜楷以丰腴雄健、气势雄浑、骨力遒劲著称,书如其人,是颜真卿高尚忠正的人品在书法艺术上的直接体现,是艺术与做人的完美结合。

颜真卿

颜家家教严谨,家风忠厚,其家的《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对颜家后人的影响十分巨大。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是封建社会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正是有了良好的家风家训,历史上的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人表现,涌现了以颜真卿为代表的无数杰出子弟。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在这国家危难之际,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义无反顾的举起了抗击安史叛军的大旗。在维护国家安宁的战斗中,颜杲卿满门三十余人惨死在叛军刀下,直到三年之后的唐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才寻访到颜季明的骸骨。 面对亲人的遗骨,颜真卿抑制住内心的悲痛,将对反贼的痛恨、对兄长和爱侄的痛惜通过文字流露出来,挥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祭侄文稿》。

在祭文的开头,颜真卿写下了“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璉,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每慰人心”,来表达对侄子的怀念。可以看出,在颜真卿心中,对颜季明寄托了很大的期望,将侄子比喻成“宗庙瑚璉,阶庭兰玉”,是颜家不世出的人才。可是这么优秀的侄子却为国捐躯,他心中的悲愤可想而知。括号中的“方凭积善”四个字是颜真卿写完后自己删去的,他想到了颜家千百年来积善之家,却遭此厄运,上天何其不公!所以颜真卿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痛心疾首之下,将这四个字涂去,表达的是他对天意弄人的不甘。

祭文的第二段写了颜杲卿父子抗击安史叛军的经过,颜杲卿是在土门之战中,由于王承业见死不救,而遭到叛军杀害的,“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惨遭遇完全是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的不作为造成的。但是人生不能复生,再怎么悲痛也换不回亲人的生命,只能寻访到你们的遗骨而归。

“抚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远日XX,卜X。(尔幽宅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

最后这一部分,文字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透露的是颜真卿对亲人已逝的悲痛和对叛军的恨,是他压抑自己感情,含泪对亲人进行祭奠时那种欲哭无泪的感情的表白。虽然颜真卿没有在祭文中表达自己的决心,但我们透过字里行间的悲愤,可以感受到这位坚决抗击叛军的忠臣的拳拳之心和爱国情结,这与颜真卿之后的表现是前后呼应的。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真情实感的宣泄,是心灵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书为心画”的最好体现,所以才能将对亲人的思念、对叛军的痛恨和对朝廷的失望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书法水平发挥到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做到了“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祭侄文稿》的用笔速度极快,一气呵成,绝无停顿之处,是颜真卿胸中悲愤无从发泄,而将其寄于笔端的渲泻。他并没有去刻意追求书法上的效果,所以这篇作品上既有涂改,也有墨痕。但正是这种不刻意追求结构和效果的用笔,在有意无意间却将情感与艺术效果极好的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艺术化境。

《祭侄文稿》上的涂痕很多,是颜真卿在心情激动,感情磅礴爆发时的作品,这些涂痕与他的内心感情交相辉映,更增添了作品对人心的震撼。颜真卿先是写下了“贼臣拥眾不救”之后又将此句涂去,改成“贼臣不救”,“贼”字之后先写了半个“拥”字,又涂去改成“不”字,是当时颜真卿对王承业之流的愤恨实在找不到言语来形容的心境下做出的涂改,他已不知道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自己对王承业的憎恨;而“吾承天泽,移牧河关”中的涂改,是他回忆起颜杲卿与自己一起抗贼,如今天人两隔的悲伤。这些涂改真实的再现了颜真卿即兴挥毫时双眼含泪的状态,也反映出颜真卿当时心中百感交集的情感,充分证明了这幅《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用真心谱写的华章。

《祭侄文稿》中颜真卿用笔极厚,往往笔尖墨干而不知,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让自己的枯笔产生了大量的''飞白'',加强了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并不是他有意为之,而是在亲人罹难,悲愤难抑之际的信笔为之,是在他一气呵成,发泄心中悲痛时给人带来的视觉震撼。特别是全文收尾处“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几句,笔墨变化尤为突出,直至笔墨干枯,将墨色浓淡枯湿变化发挥的淋漓尽致。

颜真卿在写这篇祭文时,并不是将其作为书法作品来创作的,而是无意中产生的一幅伟大的作品。正因为是无意为之,所以写来神采飞动,笔势雄浑,得自然之理。他将自己对亲人的怀念和对国家的忧虑付于笔端,使得《祭侄文稿》的生命力和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在书法中注入真情实感是颜真卿的书法特点,无论是他的《争座位帖》还是《刘中使帖》,都倾注了颜真卿的真实感情。他的《争座位帖》是对权臣的争权夺势、骄横跋扈不满而作,充满刚毅英烈之气,是颜真卿刚烈耿直的人格写照,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象其笔划,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中国的行草自王羲之父子始,以潇洒绮丽、醇雅俊逸的“魏晋风度”为主要特点,但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却另辟蹊径,将传统笔法中的篆意融入行草之中,易方为圆,改背势为向势,形成了与王氏父子分庭抗礼的“颜行”书派,在中国书法史上相互影响,使得行草书法更加五彩纷呈。后世的行书大家如苏轼、米芾、傅青主等等,无不受其影响。

《祭侄文稿》行笔之中以圆笔中锋为主,使得线条凝练,富有立体感,古朴浑穆,做到了“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意于古法之外”。所以《祭侄文稿》厚重处如黄钟大吕,细筋入骨;转折处遒丽自然,连绵处痛快淋漓,一泻千里。

王羲之父子的字茂密瘦长,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却化长为宽,疏朗开张。作品中的偏旁呈一种夸张的弧形,左右顾盼,形散而神敛。《祭侄文稿》另一个特点是不刻意追求章法,通篇看上去不衫不履,但却在自然之中达到了生动多变,极好的展现了作者书写时的感情起伏。颜真卿书写《祭侄文稿》时,行笔时疾时徐,字与字上下似断非断,藕断丝连,跌宕多姿,密处不拥挤,疏处不空泛,真情挥洒没有丝毫做作雕饰。特别是结尾处书写速度大幅加快,如大江决堤,磅礴而下,是颜真卿敞开心境之后的淋漓尽致的痛快,充分体现了他的心情在书写时的变化轨迹。

我们常说书品如人品,虽然一个人书法的特点及成就不能百分百的反映他的性格和好坏,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从一个人的作品特点中,看到他的人品的。

颜真卿在安史之乱前并不知名,他二十六岁中进士,步入官场,而当时在书法界备受推崇的是王羲之父子、柳公权、褚遂良等人的作品,颜真卿并不为世人所知。甚至安史之乱爆发后,颜真卿上表唐玄宗,告知自己在平原郡已做好的抵御叛军的准备时,唐玄宗甚至不知道颜真卿是何方神圣。正是在安史之乱的平叛过程中,颜真卿才以他的忠义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官员成长为大唐柱石和书界翘楚。

颜真卿影视形象

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唐德宗派七十多岁的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劝降。颜真卿不顾个人安危,坚贞不屈,为国死节,享年七十六岁。

正是忠直的禀性和对亲人的真挚感情,让颜真卿在“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中创作出了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在那个特殊的动荡时期,颜真卿以一个儒家士子“兼善天下”的家国情怀,在忠君报国之中贯通了生命与书法的悟彻,在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他无愧于“功名事业已绝于人,而文学之妙亦不可及”的赞誉。

参考资料:《颜真卿集》、《中国书法理论史》

更多文章

  • 颜真卿晚年楷书名作《自书告身》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颜平原,自书告身,楷书,董其昌,书法,米友仁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真卿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

  • 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件圣旨,这楷书太绝了,比颜真卿写得都好!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颜平原,楷书,董其昌,书法

    董其昌《自诰身帖》 楷书长卷董其昌《自诰身帖》 楷书长卷董其昌《自诰身帖》 楷书长卷董其昌《自诰身帖》 楷书长卷董其昌《自诰身帖》 楷书长卷在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院当中,收藏着两件清代之前的圣旨,一件是宋代的《书蔡行敕卷》,作者是宋徽宗,另外一件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明代万历年间的一部圣旨《自诰身帖》。很

  • 他是唐代书坛领军人,一手带出颜真卿,苏轼学过他却坚决不承认!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楷书,苏轼,记者,颜平原,书法家,虞世南,颜真卿,唐代书坛,拨弦乐器,书法作品

    陕西省西安市南城楼的魁星楼下,因为自古碑石林立被称为“西安碑林”;此碑林始建于北宋元佑哲宗二年(1087年),现藏有碑刻志石共4000余件,是全国所藏志石最多,也是最丰富的碑林博物院。现在在它的西二室当中,有一尊刻石,在碑林始建之初,北宋哲宗五年就被运到了这里,已经在此矗立了900余年。这件作品就是

  • 这是颜真卿最完美的楷书,鉴定完毕!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颜平原,董其昌,隶书,楷书,蔡襄

    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后世凡成大家者,多半都学习过颜体,而其中有明显成就者,受益的往往不是颜真卿成熟期的《颜勤礼》《颜家庙》,而是壮年时的《多宝塔》。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这两位书法

  • 高古苍劲:颜真卿晚年楷书名作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艺术家标签:颜平原,楷书,书法,董其昌,柳公权,书法家

    颜真卿其书法苍劲谨严,沉稳厚重,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自书告身》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是颜真卿晚年的名作。三十三行,二百

  • 颜真卿一部书法笔记,上书张旭笔法之玄妙,看懂它就明白了书法!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颜平原,张旭,书法,钟繇,书法史

    书法如果真的横全平,竖皆直那就是前人所说的状如算子,完全失去了书法应该有的灵动趣味,好的书法应该是“在不平中求得平,于不直中求得直”。这是沈尹默先生对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间不容光”一词做出的论述,揭示了书法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追求一种动态的,全局观之下的平衡。所谓平衡自然不是仅仅做

  • 一件被忽略千年的极品唐楷,这字深得王羲之真传,颜真卿曾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唐楷,王羲之,颜平原,楷书,欧阳询,书法,颜真卿,唐朝,艺术家,国防部门,书法作品

    作为一个将书法作为显学的时代,唐代无疑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书法名家最多的时期,书法笔法的传承谱序当中,大半都在唐代。唐代的楷书从风格的演变上来看,经历了两个时代,唐楷初期乃是以欧阳询为主的瘦硬风格为主,而后经历了一个重要人物的改革,书风开始变得丰腴和圆厚,此人就是徐浩。在朱长文的《墨池编》当中对于书法的

  • 颜真卿楷书《放生池碑》方严正大,朴拙雄浑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颜平原,楷书,放生池碑,争座位帖,行书,行草书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

  • 北京故宫在翻修时,挖出一件颜真卿书法,经核实已尘封了8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颜平原,大唐中兴颂,书法,北京故宫,书法史

    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宋拓本 故宫藏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宋拓本 故宫藏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宋拓本 故宫藏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宋拓本 故宫藏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宋拓本 故宫藏在今天的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阳明山国级森林公园内,有一处甚为平整光滑的石壁,石壁上赫然写着“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12个大字

  • 颜真卿楷书集字对联,雄浑大气!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颜平原,楷书,行书,书法,柳公权,对联

    颜真卿的行书遒劲有力,字如其人,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运笔如龙腾蛇行,气满力沉,点画飞扬,醇厚舒缓,圆方兼用,方笔坚实有力,圆笔遒劲,生机勃勃,张力十足,点画粗细分布没有拘束性,是一种自然之态。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有别于其他楷书三大家书法,其书法根基虽然同样出自二王,但是风格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