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书圣”,颜真卿是书法“亚圣”,这是不容争辩的。颜真卿创造了继王羲之之后,最耀眼的书法成就。苏轼也曾经说:“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谁能想到,颜真卿在唐朝的书法地位,甚至还不如一个出名一点的抄经生。在整个唐代正史当中,没有任何关于颜真卿书法的记录。只有在五代后晋时编撰的《旧唐书》当中,关于颜真卿的书艺,有孤零零三个字记录:“尤工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为何会如此?是因为唐人没眼光吗?关于这个问题,历代的专家学者曾经进行过广泛的讨论,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比如当代书法家朱关田先生认为,颜真卿是“人掩其书”,因为义薄云天的忠臣形象,所以他的书法价值被掩盖了。
颜真卿《祭侄文稿》
又比如颜真卿“不以书自重”,认为在当时书法不过是末流小道,并不受人重视,与现在人们将它视为专门一项传统艺术门类,地位天差地别。
又或者是在当时“二王”书风的统治下,颜真卿宽博雄强一路的书风并不受人欢迎,所以才无人问津,坐了冷板凳。
颜真卿《争座位帖》
但是以上的这些说法都是不严谨的。褚遂良、虞世南在当时也是忠臣,但书法依旧非常受重视;颜真卿宽博一路的书风不受重视,但是当时首创丰腴圆劲书风的徐浩,书法却“满朝士人,皆以为绝伦”。
颜真卿的书法在唐代不受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颜真卿被排除在了“御用书法家”梯队之外。
徐浩《不空和尚碑》
正史所重视的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人,包括我们前面所介绍的徐浩,都是“御用书法家”。
虞世南、褚遂良是李世民的侍书,当时“四方诏令,多出浩手”。从欧阳询、虞世南、再到徐浩、柳公权;他们才是主流书法家梯队。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其次,安史之乱是大唐的转折点,也是颜真卿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颜真卿颜氏一门,因为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以及赫赫战功,才在安史之乱的战乱中展露出来,被权利核心集团注意到。在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甚至都没有听说过颜真卿的名字,其书法自然也不受重视。
颜真卿《送裴将军诗帖》
颜真卿书法真正受到重视,地位逐渐提高,是从宋代的蔡襄和苏轼等人学习他的书法开始。人们从他的书法当中,挖掘不同于“二王”的外拓结构,古老的篆籀笔法,以及雄强浑厚的书法风格。
用当代书法家邱振中先生的话来说,颜真卿“是从山的另一面攀上顶峰的”。
滚滚红尘大浪淘沙,帮我们淘出了颜真卿这颗“真金”。
对于颜真卿书法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