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岑参:千树梨花,塞北江南,唐朝豪迈不羁的边塞诗人

岑参:千树梨花,塞北江南,唐朝豪迈不羁的边塞诗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马月英情感测试 访问量:3061 更新时间:2023/12/9 17:23:50

>要说中国诗歌最为兴盛的时期,当数唐朝,并且主要集中在盛唐时期。

此时的知名诗人,浩若星河,个个都闪耀着特有的光彩,更是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大诗人,一是诗仙李白,二是诗圣杜甫

这两个一诗一圣的诗坛巨擘,他们二人的强烈光芒并未遮挡住其他众多诗人的光彩,其中就有一位以边塞诗而著称的大诗人岑参

他的诗作,既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瑰丽的比喻与想象;又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雄浑壮阔。

既有“桑叶隐村树,芦花映钓船”的恬淡清新,又有“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的悲怆凄凉。

笑傲山林的少年

岑参一出生,就正值诗坛群星璀璨的盛唐。

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诗歌自然而然成了他最喜欢的文学表达形式,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生活无忧,所有精力都用在了读书与写诗之上。

盛唐时期,政治开明,文风颇盛,再加上唐朝实行科举入仕,令天下文士争相起上了“读而优则仕”的道路。

即便如洒脱不羁、不喜约束的诗仙李白,也难以脱俗。

即便他酒醉之后,也曾狂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但他穷极一生,也希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只可惜造化弄人,几经坎坷,最终并未能真正入仕而有所作为。

可岑参却是一个另类。

他的父亲也曾做过两州刺史,按理说,有着父亲的影响,再加上当时的读书入仕的风尚,岑参自幼苦读的目的,就应该在闲逸诗文之外,谋求入仕为官。

而他在《感旧赋序》中,却明确地表示,自己“十五隐于嵩阳”。

也就是说,在岑参自己看来,他少年时期,就有隐世的行为与想法。

虽然父亲曾做过不小的官职,却抛下妻儿,英年早逝,岑参少年早就断了收入,境况并不好,可他并没有像其他学子一样,一级一级地参加县试乡试,而是选择了隐居的生活。

这种隐世的想法,一直贯穿着他的一生,并在他的众多诗歌作品中不断有所表现。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懵懂少年不求进取,偏要隐世无为呢?

其中涉及一个极为深层的原因,也可以说来自岑家的一次重大变故。

这要从岑参持续了几代的辉煌家世说起,他的曾祖岑文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他的伯祖岑倩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而他的伯父岑羲则是唐睿宗时期的宰相,可以说,岑家一直到他的父辈,三朝出三相,为世所罕见。

但是,只是因为一场变故,皇帝一怒之下,不仅杀了伯祖一家,伯父也因之被诛,庆幸的是岑家并没有被诛九族,他父亲一脉则因为是旁支的关系,侥幸捡了一命。

后来,父亲的为官之路也极为坎坷。

这些事情他虽未亲身经历,却从父亲嘴里得知了详细的情况,在他幼时的心里,便留下了极重的阴影。

让他认识到了伴君如伴虎,以及为官一途的巨大风险,才有了不入仕的想法。

岑参二十岁时也曾离开过一段时间他隐居的山林,有人说他是前往京城求仕,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因此,此时的岑参连参加科举入仕的念头都没有。

他的此次入京,不过是早年游历的一部分而已。

毕竟,那时,京城长安之中汇集了不少的诗人才子,前往京城一方面扩展一下眼界,另一方面结识些诗文同道中人,再者,就是他也想趁此机会验证一下自己的作品是否为人所赏识。

即便人可以隐入山林,但是,他还是希望自己的诗歌作品能够流传出去,并扬名天下的。

这也是历代隐士的共同心理,就是隐人不隐文。

岑参在长安待的时间并不长,很快便离开了京城,前往诸如河朔之地畅游,以此增加自己的阅历。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这是当时文人普遍的想法,岑参也不例外。

意气风发的中年

近30岁的时候,岑参终于从山林中走了出来,他参加了天宝三年的会试,并登进士榜,算是开始了他科举入仕之途。

对于这种思想的转变,其中有许多的原因。

其一,此时的岑参已经过了年少轻狂的时期,对待许多事情的看法,也趋于理性,他不再太过纠结于岑家差点被皇帝灭族的过往,对于为官一途有了更为客观而冷静的看法,不再为旧事而忐忑。

其二,年至而立之年,他或许也在思考何为而立,每日在山林之中吟诗作赋,日子倒是舒坦,可是,要考虑家人的生活及自己的谋生之道,即便不谈抱负,生计问题总是要考虑的,而为官或是他唯一能选择的谋生手段。

可即便如此,我们从他参加会试之前所写的《感旧赋》中,也不难看出,他对官的风险是担心的,对于官场上的起起伏伏,也是充满着无尽的顾虑与担忧,这一切还是源于伯祖一家被灭门的阴影。

“及其高堂倾,曲池平,罗雀空悲其处所,门客肯念其生平?”

这句中明显透露出他的真实心态,在岑参看来,即便做再高的官位,享再大的荣华,结果仍免不了“高堂倾倒,曲池荒平”的悲凉结局。

尽管抱着这种不情愿的心态,他还是做了违心之事,先是在京城做了几年的参军,天宝八年,被调派到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帐下做了幕府书记一职。

也因为这个职务,他开始了近三年的戍边生涯。

而首次前往西北边陲,异域的风光及边塞的生活,让他耳目一新,本就对新事物极为好奇的岑参,一下便沉迷进去,连边疆生活之苦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种生活与他以往的日子迥然不同,不仅是所处的区域,所见的风景,还有所遇之事、所见之人,都给他提供丰富的诗歌创作素材,并激发起他的创作热情与灵感。

也正是这次边塞之行,让他开了诗歌创作中最具华彩的一章,就是边塞诗,也让他成为被后公认的边塞诗人,并形成了独特的“边塞诗派”。

天宝十年,他重回长安,正是因为他风格独特、气势雄浑、境象万千的边塞诗,让他在当年灿若天河的盛唐诗坛上,不仅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诗风,而且扬名京洛。

返回长安的岑参,再也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得以与李白、杜甫、高适等当时名噪一时的知名诗人相聚于一堂,或游于山水,或醉于酒乡,更是经常互相唱和、彼此赏析。

这一次与一众诗友的交往,对于岑参的诗歌创作风格影响颇大,特别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在岑参后续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天宝十三年,他又再次赴边,此次出任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一职,此次刚去不到一年,安史之乱爆发,随后岑参便被朝廷召回以勤王。

岑参从军戍边前后虽不过4年时间,却最他最为意气风发的中年时期,或许是因为金戈铁马的生活,让虽为军中文职的他,一度有了将军的气度。

在他的边塞诗作中,我们也能读出岑参当年的热血与激情,感受了塞北苦寒之地的雄壮与辽阔,即便许多诗作中透出苍凉之感,却没有丝毫的悲切。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这就是岑参笔下的塞外,这也是他诗中的战场,而这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另一种气壮山河的精神与风景。

悲怆凄凉的晚年

安史之乱被平息之后,岑参在不断调任、贬谪之中,开始了他后半生的坎坷仕途,最后出任的职务是嘉州刺史,也就是四川眉州的地方官。

唐朝时期的四川,对于一直在中原地区生活的人来说,是极偏远的地方,而且川内之地十分难行,对于岑参来说,这个嘉州刺史的任职,就是最重一次贬谪。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他同时期的李白,就曾在他的长诗《蜀道难》中,如此写过。

可想而知,在当时的世人眼中,去蜀地为官,多少有些受难的感觉,即便连一向喜好游山玩水的,也不大愿意轻易入蜀。

更何况,岑参这一去还不是游历,而是要常驻。

而且以他的预测,此生一去,只怕才也无法走出蜀地了。

入蜀的时候,山水阻隔、道路崎岖,这都不算什么;而远离故土,客死异乡,才是同许多人一样有着落叶归根思想的岑参,所害怕与忧愁的。

再加上多年安名之乱所造成的时局昏暗与民生艰难之影响,更加让他心绪不佳。

或许在入蜀的遥遥路途之上,他也曾想起自己赴京参加会试应试前所写的《感旧赋》,悲凉之情弥漫在心上。

岑参为官多年,他的内心一直是矛盾的。

他习惯了仕途生活,也需要官俸养家糊口;但内心却向往山林,有着隐世的念想。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剧烈冲突,一直都深植于他的心中,让岑参备受煎熬,特别是经历了许多事之后的晚年,更是如此。

所以,在他晚年的诗作中,中年时期的那种浪漫与热血已经不见,整体诗作的风格也趋于沉稳而朴实,自艾自怨的色彩也随之加重起来。

56岁的时候,一代边塞诗人岑参,在四川成都走完了他矛盾的人生,临终前,眼睛还望向家乡的方向。

结语

岑参是唐朝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并以独特的边塞诗而著称,他的诗歌充满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风格新奇瑰丽,气势恢宏,充分展现了盛唐的壮丽气象。

岑参的一生是充满着矛盾的。

他少年至青年时期,在别人追求入仕报国的时期,却选择了隐居山林。

当别人的中年已经因为官场沉浮与阅历而沉静之时,他却因为从军生活与边塞风光,而热血沸腾、意气风发。

晚年时在仕途的隐忍与矛盾中纠结与挣扎,并最终客死异乡,埋骨蜀地。

更多文章

  • 唐代诗人岑参在轮台城的“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岑参,轮台,诗人,古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诗句中的唐代轮台城,就是今天的新疆乌拉泊古城,边塞诗句中著名的“轮台绝唱”就出自于此。图说:轮台城 来源:网络轮台古城逾千年乌拉泊(唐轮台)古城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南郊约10公里处的乌拉泊湖畔,又称“轮台城”(现存争议),遗址略呈方形,南北长550

  • 荆州岑参纪念馆“荆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云企网标签:岑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荆州市,荆州

    荆州岑参纪念馆“荆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隆重举行为认真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动态管理,荆州市委宣传部2021年启动第四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命名工作,沙市区岑河镇岑参纪念馆被命名为“荆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6月19日,岑参纪念馆“荆州市

  • 现代中年人的焦虑和无奈,早在一千年前就被岑参写进了这首唐诗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岑参,唐诗,诗人,自怜,微官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孔子说:“三十而立”,三十岁对一个人来说确实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三十岁正是人生最鼎盛的年纪,人过三十须得自立于世,须得担其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也需要确定一个将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并稳定下来。也正因此,三十岁对许多人来说也是一个充满焦虑和无奈的阶段。少年时的壮志豪情此时大多化为

  • 岑参笔下的古城,竟是匈奴所筑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岑参,匈奴,金城,陆游,梁州,唐朝,霍去病,艺术家

    两千一百年前,石羊河畔,雄城耸立,匈奴人骑着骏马纵横驰骋。1300年前,石羊河畔城如龙形,10万户居民载歌载舞。岑参提笔写下:弯弯月出挂城头, 城头月出照凉州。更多内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如今,雄城只剩下了残砖断瓦,纵横蒙古高原数百年的匈奴人也早已远遁欧洲;而因岑

  • 岑参的《白雪歌》和他积极进取的坎坷人生〔184〕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典故漫话标签:岑参,杜甫,出塞,高适,唐朝,诗人,白雪歌,王昌龄,千古名句

    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名言〕: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出处:1、《岑参集》;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岑参》。参资:古诗文网《岑参、白雪歌赏析》。岑参画像二、岑氏家族的衰落和岑参的苦读史岑参〔718—769年〕,荆州江陵人,两度出塞戍边,名列盛唐“四大

  • 轮台一别,从此分途,岑参和武判官同时不同运,人生际遇实难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岑参,武判官,高适,王维,轮台,高仙芝

    说起岑参,没有不知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背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没有不知道武判官的。可是,武判官究竟何许人也?他和岑参有哪些人生交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一、武判官是何许人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妇孺皆知,这句著名的诗句出自岑参的七言歌行体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正是他第二

  • 山水派诗人的一首边塞诗,气势激昂豪壮,不输高适岑参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高适,岑参,王维,诗人,唐军,唐朝,边塞诗,五代十国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如果说盛唐哪位诗人当得起“全才”二字,那一定非王维莫属。王维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位画家。他的画作臻至绝妙,被后人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东坡称其“画中有诗”,钱钟书更是推崇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除了诗、画,王维还工于音律,丝竹管弦无不精通;善书法,其草书隶书

  • 岑参:大唐那么大,带你去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财富网标签:岑参,王昌龄,杜甫,边塞,诗人

    如果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大唐的春江花月,那“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就是大唐的烈烈火山。如果说“春云春水两溶溶,倚郭楼台晚翠浓”是大唐的溶溶春日,那“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就是大唐的荒僻冷夜。如果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大唐英才的神采飞扬,那“虏塞兵

  • 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四大边塞诗人如何客死他乡?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诗人

    大唐盛世,诗词歌赋如瑰宝现世,迤逦而丰富。在这璀璨的瑰宝中,有一部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尤其是边塞诗歌,可以说是走向了历史的波峰,边塞诗的文学和历史成就显一时之盛。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读四位的诗词,读不完的情怀。从“北风卷地白草折”到“千里黄云白日曛”的边塞苦寒,从

  • 岑参最简短的一首边塞诗,短短20个字,写出了中华威风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岑参,边塞诗,诗作,诗词,胡人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这首可谓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虽是为送别而写,却大开大合,豪情纵横,这边塞雪景壮丽无比,读来令人逸兴遄飞。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中流砥柱,在他的笔下,有“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沙场雪海壮阔无比;有“